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天縱奇才,堪比鳳雛,為何折損諸葛亮一世英名

2020-12-11 騰訊網

諸葛亮向劉備舉薦他,劉備吸取廖立的教訓,久經仔細觀察,劉備臨終交代諸葛亮,這個人言語浮誇,並沒有實際才能,不可以委以重任。為了保全諸葛亮的面子,讓諸葛亮多多觀察這個人。

歷朝歷代,擁有一位好的謀士是成就王朝霸業基本條件之一。三國時期,對於曹操助力最大的當屬謀士荀彧,不僅內政能力卓越,更是為曹操推薦了許多肱骨之臣。比如陳群、郭嘉、司馬懿等等。對於劉備助力最大的當屬諸葛亮,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在領兵作戰方面,荀彧比不上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但在識人方面,諸葛亮差荀彧不止一點。比如諸葛亮曾經推薦給劉備一個名為寥立的謀士,告訴劉備這個人是天縱奇才,堪比鳳雛龐統,卻被呂蒙一封信給嚇跑。

諸葛亮劇照

在劉備準備攻打西川的時候,留下關羽鎮守荊州。長沙作為荊州後方糧倉,在整個防守荊州的戰略中,地位可謂重中之重。顯然諸葛亮的推薦,廖立的才華讓劉備深信不疑。將整個荊州的關鍵,交給了廖立。只是可惜,廖立的表現和諸葛亮所描述的能力,大相逕庭。

劉備率領軍隊攻下西川之後,孫權按照之前劉備借荊州的約定,攻下西川歸還荊州。但到嘴的肥肉,劉備怎麼可能歸還。孫權眼見劉備不肯,軟的不行,決定派兵硬取。呂蒙帶兵攻打荊州之前,分別給長沙、桂陽、零陵三地太守,分別寄出信件要求投降,否則攻下城池就是太守身死之時,結果三地太守只有零陵太守郝普沒有投降。雖然桂陽太守也臨陣脫逃,但長沙太守廖立可是諸葛亮推薦,寸功未立便委以重任,卻被呂蒙的一封信給嚇走了。諸葛亮的面子還要不要了?

呂蒙劇照

其實呂蒙並沒有十足把握,在劉備前來支援之前,拿下荊州,只是簡單的恐嚇一番。面對長沙、桂陽太守不戰而逃,剛取得西川勝利的劉備猶如被潑了一臉冷水,面對曹操攻打漢中的局勢,劉備只好與孫權談判,將長沙、桂陽、江夏一帶歸還給孫權,雙方停止交戰,全力抵抗曹操的進攻。

劉備劇照

諸葛亮稱他的才能堪比龐統,卻不知龐統願意不願意。諸葛亮的識人能力差到什麼地方?有一個人,諸葛亮十分器重他的才華,常常與他同吃同住,談論軍事謀略一聊就是一天。諸葛亮向劉備舉薦他,劉備吸取廖立的教訓,久經仔細觀察,劉備臨終交代諸葛亮,這個人言語浮誇,並沒有實際才能,不可以委以重任。為了保全諸葛亮的面子,讓諸葛亮多多觀察這個人。

馬謖劇照

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魏國,以蜀國名將趙雲、鄧芝為疑兵,攻佔箕谷,吸引魏國主力。諸葛亮自己親率十萬大軍,偷襲魏國重要據點祁山。諸葛亮為了證明自己的眼光,馬謖擁有貨真價實的才華,不選用沙場老將魏延、吳壹,而是讓馬謖擔任先鋒,統領蜀軍的進攻路線。

雖然馬謖對軍事謀略見解頗深,但真正帶兵打仗還是缺乏經驗。魏國大將張郃奉命前往街亭抵擋蜀軍,馬謖認為自己熟讀兵書,而張郃擅長夜襲。不顧諸葛亮的戰略部署,堅持將軍隊駐紮在南山,而不是依山傍水紮營結寨。馬謖手下王平多次勸諫馬謖,不要遠離水源,在山下據守縣城。然而馬謖依仗自己兵法造詣,堅持「置之死地而後生」上山紮寨,與魏國軍隊決一死戰。

張郃

然而魏國大將張郃,作戰風格恰恰以巧變著稱,即便諸葛亮、劉備面對他都有所忌憚。雖然馬謖將軍營扎在山上,張郃為首的魏軍攻不上去,但也下不來。張郃只圍不攻,切斷馬謖軍隊的水源。斷水後的蜀國軍隊,士氣大跌,在蜀國軍隊中逐漸出現逃兵,張郃趁機發動進攻,馬謖軍隊大敗,馬謖更是棄軍而逃。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名將誘導魏國的主力,出其不意的攻擊魏國祁山,席捲魏國雍涼三郡,局勢一片大好。肩負重任的馬謖,卻不因地制宜,雖素有韜略,卻如空中樓閣一般。雖然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但北伐的最佳時機,卻再也沒有了。

諸葛亮劇照

煮酒看茶聊歷史

諸葛大名垂宇宙,萬古雲霄一羽毛!

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操守,引領無數人為之折服。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的識人之能,更放在精神層面,而不是實際能力上面。從實際出發,切勿紙上談兵。才是正確的方向。即便擁有諸葛亮一樣智慧的人,不聽劉備的臨終勸告,也不會喪失最佳的北伐時機,也不會喪失荊州最好的三郡。所以,即便做好了完全的準備,也不妨聽聽他人的勸誡,未免自己想的就是對的。

參考文獻

《三國志·卷三十九》

《資治通鑑·卷七十一》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龐統臨死前告訴劉備:你被諸葛亮給騙了.諸葛亮為何騙劉備?
    但若論軍事謀略,大多數人都公認諸葛亮,然而三國時期還有一個人,其計謀並不在諸葛亮之下,只是因為他如曇花一現,很快便死於戰亂之中,這個人便是龐統。當時人們都稱為「鳳雛」先生。在《三國演義》中提到,劉備起初逃難時遇到水鏡先生,他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沒能統一?其實後面還有半句話
    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草船借箭」、「木牛流馬」想到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行軍打仗出謀劃策可以說是無所不通,被司馬懿稱做「天下奇才」。所寫的《出師表》也流傳至今,保留在高中課程裡,文採飛揚。後來為光復漢室,七出祁山,最後因各種因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文/阿聞標題: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字士元,自幼隨叔父龐德公四處遊學,年少樸鈍,後來隨著學識增長,被水鏡先生司馬徽稱為「鳳雛」。意思就是年幼的鳳凰,與諸葛亮並稱為「臥龍」「鳳雛」。更是有「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的傳言。可劉備將他們二人都攬入麾下,為何卻落得個兵敗夷陵,身死白帝的下場呢?關鍵就在龐統臨死前說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 鳳雛之死——緣何不是諸葛亮的苦苦相逼?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鳳雛」龐統和「臥龍」孔明都是三國時期的超級謀士,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即可取天下」,沒成想,劉備龍鳳兼得,卻還是敗得一敗塗地。那究竟是司馬徽誇大了二人的才華?還是二人沒找到可供自己展示的舞臺呢?
  • 龐統臨終前一句話表明一切,劉備不能一統天下,諸葛亮心知肚明
    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是東漢末年民間廣為流傳的俗語。臥龍、鳳雛兩人都是當時的豪傑,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加入,劉備的事業蒸蒸日上。後來劉備又得到了鳳雛龐統,臥龍、鳳雛都在劉備帳下,但是劉備最終沒能統一天下。
  • 「臥龍鳳雛」 龐統為什麼能與諸葛亮齊名?
    常言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作為蜀漢先主,居然能將兩大軍師收入囊中,可謂運氣好到了極點,但劉備的人格魅力,也是他收攏人才的重要加分項。龐統字士元,漢末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在劉大耳(劉備耳朵大)的團隊裡,和諸葛亮一同擔任參謀長(軍師中郎將)。放到現代社會裡。也就是個杯才不遇的矮大緊(高老師我錯了),史載他「相貌奇醜無比」,估計上大學也不會有人暗戀他,不過我實在好奇,他的兒子(龐宏)不會是抱養來的吧?
  • 劉備有諸葛亮和龐統,為何還會失敗?千古名句的後一句道破天機!
    「水鏡先生」有一句千古名句,是說給蜀漢君主劉備聽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裡的核心,便是「臥龍」、「鳳雛」這兩個人。「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這兩個人,都是一等一的謀士,能力方面自是不必多說,可在實際的情況當中,這兩個人都被劉備得到了,可為何到最後劉備還是沒能「安天下」呢?
  • 這些是劉備手下著名的謀士,最後一個是劉備最看重的,不是諸葛亮
    這些是劉備手下著名的謀士,最後一個是劉備最看重的,不是諸葛亮三國時期處於亂世的時候劉備等人揭竿而起,其中劉備、曹操、孫權在最終建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其中在建立政權中少不了謀士的出謀劃策,並且對於這些領導人來說更加看重謀士,因為當時的時代腦子是非常重要的。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者兼得為何仍失敗?他忽略了後半句
    三國期間,劉備可謂天下歸心,憑藉著漢室的身份與仁善之心,收割了一批又一批寶馬英雄,能人志士。人們為他出生入死,連關羽、徐庶這些到了曹營的人,也日思夜想,渴望回到劉備身邊,而他身邊更是有臥龍鳳雛,張飛趙雲,又為何落得一個失敗的境地呢?
  • 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司馬徽
    不喜勿噴大家都知道三國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英雄人物,無論是武將還是謀士,而在謀士層次郭嘉、龐統、諸葛亮、荀彧、司馬懿等人可謂是人中豪傑,其中郭嘉為鬼傑、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臥龍、荀彧幫助曹操一統北方、司馬懿為冢虎,都是當時響噹噹的人物,而這個人在三國並不有名,只出現了那麼幾次,但是他和諸葛亮、徐庶、龐統、甚至司馬懿等人都有著深深的聯繫,
  • 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為何沒被重用?
    一生中並沒有立下什麼戰功,但是他卻教出了一個非常有能力的謀士——諸葛亮。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三國演義》第37回即為「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這事還是有試試基礎的,《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載:「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 讓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的奇才,有他在,劉備不會兵敗夷陵!_法正
    原標題:讓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的奇才,有他在,劉備不會兵敗夷陵!在劉備麾下,法正和諸葛亮一樣,都是劉備非常仰仗的謀士。法正年長諸葛亮四歲,兩人同為劉備股肱(《先主傳》云: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雖然性格和興趣彼此不同,但雙方始終能以公事大義為重,諸葛亮負責後方事務,足兵足食;法正則隨軍徵討,出謀劃策。
  • 司馬徽把諸葛亮等人介紹給劉備,為啥不介紹司馬懿?原因很簡單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司馬徽可以算是劉備的貴人了,在沒遇到水鏡先生之前,劉備身邊雖有很多文臣猛將,但卻很缺乏厲害的謀士,雖有實力卻總是戰敗,輾轉四處。而遇到水鏡先生之後,劉備得到了徐庶、臥龍、鳳雛等大才,實力發生了質的變化,逐漸在這亂世中站穩了腳跟!可惜說,正是有水鏡先生的幫忙,才改變了劉備的人生軌跡。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 三國罕見的天縱奇才,諸葛亮甘拜下風,準確預言統一時間
    在三國時期,有一位少年英才,6歲以孝聞名,10多歲就能語驚四座,雖年紀輕輕,卻對時勢看得比年長的人都還要透徹,與諸葛亮辯論起來更是一語中的,最重要的是,他準確預言了三國統一的時間,懷桔遺親的陸績。陸績年少就才識過人,比他年長的,有"鳳雛"之稱的龐統都對他十分讚賞,並結為深交。當時諸葛亮主張孫劉聯盟,前來遊說,陸績作為孫權謀士,認為劉備只是織席販屨之輩,怎麼能與曹操抗衡。諸葛亮一時被懟地說不出話來,只是駁斥陸績為小兒之見。因此陸績之父因孫策而死,孫權顧忌陸績,便遠派他為鬱林太守,帶兵兩千人,為偏將軍。
  • 有人說鳳雛龐統徒有虛名,其實他有一點比諸葛亮強百倍!
    龐統確實很厲害,鳳雛之名不是白來的,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就有諸多記載。有人懷疑龐統只是徒有虛名,這也有他的道理,因為龐統在歷史上嶄露頭角的時間確實很短,死時年僅36歲,還沒有怎麼建功立業呢。1、伯樂識馬,水鏡識鳳雛。據《三國志龐統傳》記載,龐統的才能原本並不為人所知,剛成年的龐統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與龐統一番交談,大為吃驚,認為龐統應是南州士人中最優秀的,能讓水鏡先生如此評價之人實屬少見。也正是由於司馬徽的評價,從此龐統的聲名逐漸傳播開。
  • 世人只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下半句司馬徽卻沒告訴劉備
    據說,司馬徽是諸葛亮和龐統的師父,從這兩位徒弟後來的表現來看,司馬徽的能力非常強,至少比諸葛亮要強不少。世人只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下半句司馬徽卻沒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是三國時期司馬微說的名言,誇讚臥龍鳳雛二人才學顛絕,被世人稱之為三國時期最牛的兩個人,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 諸葛亮雄才大略,為何不能帶領蜀國一統天下?看看主席怎麼說
    後來因劉備三顧茅廬,和劉備暢談一番天下大事之後他覺得自己等到了自己要等的人,於是就出山準備協助劉備成就霸業,說到這裡,想必各位都知道小編今天要說的是誰了,他就是號稱臥龍先生的諸葛亮,和他並稱的還有號鳳雛先生的龐統。
  • 劉備要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百般阻撓,事後才明白諸葛亮的為何勸阻
    兩位兄弟都沒了,劉備難以忍受這打擊,當即就要踏平東吳。在關羽死之後,就有意要掃平吳國,遭到了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阻攔,當前對於蜀國來說是困難的時期,一旦下錯一步棋,就全盤皆輸了。諸葛亮甚至以死相威脅,讓劉備放下東徵的想法。
  • 文言文閱讀訓練:天下奇才諸葛亮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節選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1.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參考譯文: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陽都縣人。很小的時候便死了父親,諸葛亮親自在田地裡耕種,平常喜歡唱著《梁父吟》的曲調。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樂毅,當時沒人相信。適逢先帝劉備駐紮在新野。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從此與諸葛亮的關係一天天親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