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為何沒被重用?

2020-12-17 槽語

司馬徽,字德操,號水鏡先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十分有名氣的人。一生中並沒有立下什麼戰功,但是他卻教出了一個非常有能力的謀士——諸葛亮。

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三國演義》第37回即為「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這事還是有試試基礎的,《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載:「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而《襄陽記》為東晉人習鑿齒所著,習鑿齒也是一名史學名家,羅貫中的依據就來源於此。

水鏡先生為何沒被重用呢?

這與於魏晉時代的特有文化現象———魏晉風度有關。

以東漢末年,國將不國,民不聊生,天下豪傑紛起、群雄割據、逐鹿中原。而擺在當時士人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主動或被迫出仕,參與到刀光劍影的政治軍事鬥爭中;退隱,全身遠禍。

劉備避難南漳時,遇到料事如神的司馬徽,心存敬佩。當劉備邀請他「出山相助,同扶漢室」時,他卻以「山野閒散之人,不堪世用」,語婉言謝絕。

這位水鏡先生,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帶,過貌非常,居深山之巾,友松竹,愛琴書,儼然一世外之人,瀟灑神奇,出塵絕俗,好似萬事參悟坐待羽化的一位佛祖。

他雖然不願出仕,願與山林為友,嚮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隱老,不願為建功立業嘆心腸血,但是卻時時關注著混亂紛爭的社會政治狀況,經常與朋友探討治亂及救民水火之事。

他通過劉備的氣色,就知其襄陽逃難之事;對劉備部下進行評價:「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人。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十分欣賞伏龍、鳳雛的才能:「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甚至諸葛亮也比他稍遜一籌。徐庶幫劉備打敗曹仁後,曹操請徐母到許都,並寫詐書召回徐庶。徐庶臨走拜訪孔明,請他出山輔佐劉備。孔明就識不破曹操的陰謀,料想不到徐庶之行將會導致徐母之死,而司馬徽則一聽即知曹操之奸計,並知「今若去,母必死矣。」可見孔明尚有不及。

更著名的,是他對孔明事業的斷語:「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借哉!」不但明天時,他還知地利。當玄德問:「何穎川之多賢乎?」他回答:「昔有殷馗善觀天文,嘗謂群星聚於穎分,其地必多賢士。」可見,司馬徽是《三國演義》中最具智慧的人之一。

最後,小說第三十五回寫道:無意於功名利祿的司馬徽「飄然而去」,劉備嗟嘆:「真隱居賢士也!」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司馬徽
    這個人便是水鏡先生司馬徽。這便是「好好先生」的來歷這個水鏡先生出現是在劉備準備三顧茅廬之時,水鏡先生,劉備素問司馬徽有經天緯地之才,想請他出山輔佐自己成就霸業。但是司馬徽果斷拒絕,並向劉備推薦了兩個人,即所謂「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 《三國演義》中的水鏡先生到底是何方神聖?
    水鏡先生是一名隱士,雖然水鏡先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他不願意將自己的才華和社會上的汙流之士混到一起於是就歸隱山林了,歸隱山林之後很多人都稱呼他叫做好好先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管別人和他說什麼事情他的回答都是好,曾經有一個人向他哭訴自己的至親去世了,但是水鏡先生什麼都沒說只是不斷地說好好好,水鏡先生說了這句話之後那個人感到非常生氣,於是就說他是一個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但是水鏡先生仍然只說好
  •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呢?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段本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一個鋪墊,為了只是引出諸葛亮和龐統而已,歷史上根本也沒有水鏡先生,更加沒有這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是說,這是羅貫中對諸葛亮和龐統最好的包裝詞和廣告語。等於現在的李寧,金拱門等,要大家知道你賣什麼,你先需要給人留下印象。
  • 為何鬼谷子和水鏡先生都不出山?原來是有原因的,不愧是世外高人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能人,比較出名的就有鬼谷子和水鏡先生。這兩人極具神秘色彩,被譽為千古奇人,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   他們培養出像孫臏、龐涓、諸葛亮、龐統、徐庶等得意弟子,個個是精英,也是當時的風雲人物。
  • 鬼谷子和水鏡先生,堪稱神人,為何一生都未出山?他們才是大智慧
    鬼谷子和水鏡先生,堪稱神人,為何一生都未出山?他們才是大智慧!古今中外,我們最不缺乏的就是有才華的人,鬼谷子和水鏡先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兩個人。像我們知道的孫臏、龐涓、諸葛亮、龐統、徐庶等人,都是他們的得意弟子,每個人都是才能出眾。但是這麼厲害的兩個"神人",為什麼不去輔佐明君,施展自己的抱負呢?為何他們倆都都不出山?其實都是有原因的,不愧是世外高人鬼谷子的本名叫王詡,不僅通天徹地,智慧卓絕,還知曉世間萬物,因為住的地方在鬼谷,所以他稱自己為鬼谷先生,別人稱鬼谷子。
  • 諸葛亮的聰明絕頂到底是怎麼來的?是先天聰慧還是後天養成
    祖父諸葛豐只是一個琅琊郡的一個小士族頭領,家族在朝廷並沒有任職,知道諸葛豐後來勉強靠用錢謀得了一個司隸校尉,而且這個官職還沒做幾年就被擼掉了,無奈之下一家人只能在琅琊當地當一個普通的望族,到了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時,通過舉薦成為了泰山一個小小的從官,並且那時候正當漢朝沒落,諸葛珪也沒幹多久就不得不丟官一家人都遷移到荊州地區。
  • 司馬徽把諸葛亮等人介紹給劉備,為啥不介紹司馬懿?原因很簡單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司馬徽可以算是劉備的貴人了,在沒遇到水鏡先生之前,劉備身邊雖有很多文臣猛將,但卻很缺乏厲害的謀士,雖有實力卻總是戰敗,輾轉四處。而遇到水鏡先生之後,劉備得到了徐庶、臥龍、鳳雛等大才,實力發生了質的變化,逐漸在這亂世中站穩了腳跟!可惜說,正是有水鏡先生的幫忙,才改變了劉備的人生軌跡。
  • 「水鏡先生」走紅清華、北大、武大......
    一場「打卡國內高校」快閃正在國內燃起……視頻先睹為快↓↓↓沒錯,這就是「水鏡先生」是大名鼎鼎諸葛亮先生的老師曾向劉備舉賢諸葛亮這才有了後來我們熟知的「三顧茅廬」「隆中對策」等經典故事適逢新中國70華誕,這個暑假註定不一樣。
  • 水鏡先生把臥龍鳳雛推薦給劉備,為何不是介紹自己家族的司馬懿?
    水鏡先生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以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智慧聞名於世,受人敬重。 東漢末年各地紛爭,但當時荊州一帶因為州牧劉表坐守多年、勢力尚且深厚,地方不易奪取,加上劉表本人無紛爭之心,所以成為了流民乃至名士投奔隱遁的去處。
  • 為什麼諸葛亮出山,水鏡先生會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這句話出現在《三國演義》裡,它的意思:劉備是個為人仁義,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諸葛亮跟著他能幹一番事業;但受了天時的限制,事業發展有瓶頸,不能實現自己素有的理想抱負。水鏡先生在介紹諸葛亮時還嘆息:"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意思是徐庶不明智,自己逆天時也就算了,還要拉諸葛亮去遭受辛勞。看得出他有些心疼諸葛亮。
  • 三國最有智謀的人,他綽號水鏡先生,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三國時期第一智者諸葛亮之所以能夠跟隨劉備,是因為水鏡先生的推薦,水鏡先生原名為司馬徽,他是司馬懿的叔叔,一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水鏡先生為何不推薦自己的侄子司馬懿而推薦諸葛亮,如果單是考察這一個問題,或許根本就找不到答案,那簡直就是在今天,歷史學家眾說紛紜,但是如果聯繫司馬懿奠定基礎
  • 《三國演義》水鏡先生推薦孔明其實在坑他?看看他的姓就知道了!
    最近又把《三國演義》刷了一遍,在刷到劉備遇到水鏡先生這一段時,就感覺很奇怪按道理說,水鏡遇到劉備這樣的英主,應該向劉備多舉薦自己家族的子弟。讓自己家族的人更有出頭的機會。他反而是報出了臥龍鳳雛的名號給劉備,對自己家的子弟一個都沒提。
  • 揭秘水鏡先生的三大絕招
    來源:新浪水鏡先生原名司馬徽,號稱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人問,他既然這麼厲害,那應該「金榜題名登甲第,紫袍玉帶走金階」,成為王佐之才。怎麼沒見他封侯拜相?!史家歷來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這個人自視過高,想要待價而沽,不肯輕易拋頭露面!先把弟子們撒出去試試水,順便給自己鋪鋪路。等水到渠成之後,自己再出來撿現成的!
  • 三國時期水鏡先生沒出過任何計謀?其實他比想像的更厲害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司馬微有過求職陰影,因為當時司馬微是拜訪過劉表的,但是這兩個人互相沒有看上,直到後來曹操地想起司馬先生,但當時由於政務繁忙,又給忘了,後來曹操又想起來了,就去重用司馬微,可是曾經的水鏡先生已經過世了。
  • 《易經》:知時、知人、知進退,水鏡先生令人嘆為觀止的行止智慧
    網圖高手在民間,這句話是一點都不錯的,在網友們的回答中,認為那位將臥龍、鳳雛推薦給劉備的水鏡先生,才是書中名副其實的第一名,其原因就在於諸葛亮出山之時,他所說的一句話:「臥龍雖得其主就是說在水鏡先生的心中,臥龍諸葛亮雖然遇到了欣賞他的伯樂劉備,但是卻因為時機不對而最終必定會飲恨終身,因為天下大勢,必須要人、地、位、時互為表裡,才能獲得長久的成功,諸葛亮的出山,雖然可以盡人事,但卻終究抵不過時勢的浪潮,從後面所發生的事實來看,也證明了水鏡先生所說的一點都沒有錯。
  • 諸葛亮為何走哪兒都要拿著他那把破扇子?扇子裡藏著怎樣的秘密?
    這首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但說起「羽扇綸巾」的形象,人們第一個想起的,不是周瑜,而是諸葛亮,尤其是諸葛亮手中的那把羽扇,走到哪兒拿到哪兒。夏天扇,冬天還扇;聊國家大事時扇,好友小聚時也扇;不管他在哪兒出現,手裡拿著的,總會是這把羽扇。這把羽扇究竟從哪兒來的?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敗亡,難道水鏡先生說錯了?因在劉備
    在劉備集團的成長道路上,諸葛亮功不可沒,既得臥龍,後來龐統投靠東吳因相貌不被重用,後來經魯肅推薦,龐統又被劉備重用,劉備又得鳳雛。在水鏡先生司馬徽口中「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即可安天下」的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都加入了劉備的陣營,那為什麼劉備還是沒有奪得天下呢?
  • 【參考資料】諸葛亮為何重用馬謖?
    諸葛亮對馬謖的器重與任用,非常典型地透射出這種經營自己勢力、打造自己圈子的政治意識。諸葛亮與荊襄宜城馬良兄弟關係十分密切。《三國志》本傳裴松之注透露了這一點:「臣松之以為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為尊兄耳。」  這種親密關係,自然要在政治安排上體現出來。馬良在先主朝即深受重用,官至郎中。但不幸的是,在夷陵之戰中,馬良歿於陣中。
  • 劉備有諸葛亮和龐統,為何還會失敗?千古名句的後一句道破天機!
    讀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三國裡有個神秘的絕世高人,人稱「水鏡先生」。「水鏡先生」有一句千古名句,是說給蜀漢君主劉備聽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裡的核心,便是「臥龍」、「鳳雛」這兩個人。「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
  • 水鏡先生的一句話,其實早已經預示著蜀漢的滅亡
    「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言,最先出自荊州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是諸葛亮、龐統、徐庶三人的學問之師,關係密切。弟子胸懷錦繡,卻不遇明主,當老師的能不著急嗎?「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呀,司馬徽遇見了皇叔劉備,用這句話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得意弟子,引起了劉備的足夠重視,才引出了後來的「三顧草廬」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