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最強歷史風雲榜」,再點關 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正史裡面沒有這樣的記載和評價。這句話出現在《三國演義》裡,它的意思:劉備是個為人仁義,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諸葛亮跟著他能幹一番事業;但受了天時的限制,事業發展有瓶頸,不能實現自己素有的理想抱負。
水鏡先生在介紹諸葛亮時還嘆息:"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意思是徐庶不明智,自己逆天時也就算了,還要拉諸葛亮去遭受辛勞。看得出他有些心疼諸葛亮。因為水鏡先生對諸葛亮的才能和品性非常了解,知道他此一去,必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必定千辛萬苦,功敗垂成!這句話就像一個魔咒,籠罩著諸葛亮出山後一生的命運。
一、隆中定謀1、劉備桃園三結義的綱領
《三國演義》第一回,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盟誓誓詞:"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這八個字就是劉備集團的政治綱領。一個賣草鞋的帶著一個買綠豆的和一個殺豬的,三個草根懷揣夢想東拼西殺,劉備年近五十還沒有一塊立錐之地。
桃園結義
劉備被曹操擊敗投在劉表麾下,曹操還不依不饒打擊打壓劉備,連劉備手下的一個著名謀士徐庶也通過計策挖走。徐庶離去時向劉備"走馬薦諸葛",說諸葛亮在臥龍崗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是個奇才,如果誰能得到他的幫助誰就可以取得天下,劉備非常的心動,求賢若渴。
庶曰:"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
劉備遍訪群賢,誠邀徐庶老師水鏡先生司馬徽相助,並向他了解諸葛亮。水鏡先生婉拒劉備。但向劉備介紹了諸葛亮的才能。
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
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三顧茅廬,誠懇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成就一番事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完全一個道家的風骨,中國道家都是治世隱,亂世出,他們以治國安邦為己任。其實,諸葛亮也非常清楚天下形勢,但劉備的真誠和知遇以及自己治國安邦的雄心,滿滿社會責任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出山輔佐劉備成就事業。
三顧茅廬
2、諸葛亮出山前的形勢
諸葛亮出山前,曹操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實施"招賢令",唯才是舉,啟用寒門能士,軍事上討伐"叛逆",殺呂布、降張繡,擊敗劉備,消滅袁紹統一北方中原地區。天下九州有其六,地域廣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自古得中原者的天下,曹操已奠定了雄厚的根基。
孫權佔據江東,已立三世,根基穩固。而此時,劉備尚無立錐之地,曹操和孫權都不是劉備可以匹敵的。唯一能發展的方向就是:荊州和益州。諸葛亮雄才,立足尚不知歸屬的兩個州為劉備謀劃事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藍圖,而且基本上確定了兩步走戰略。
2、《隆中對》的戰略構思
諸葛亮和劉備在古隆中暢談天下形勢,為劉備確定了戰略目標和發展藍圖《隆中對》: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也按照自己的戰略構想實施自己的計劃,也根據形勢勸劉備拿下荊州。在赤壁之戰之前,劉表病逝,劉琮派遣使者請求投降曹操之際,諸葛亮勸說劉備進攻劉琮,直接奪取荊州。劉備有自己的考量說:"我不忍心這樣做。"拒絕了諸葛亮的建議。
曹公南徵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三國志劉備傳》
諸葛亮建議取荊州
二、聯吳抗曹1、赤壁之戰
曹操輕易取得荊州,威懾江東,急圖劉備,劉備領兩萬殘兵敗走夏口,諸葛亮建議聯合東吳拒曹。並親自出使江東遊說孫權,建立聯盟一起抗擊曹操。孫劉聯軍5萬多人在周瑜的統領下,與曹操在赤壁一帶相會相持。看到曹操為克服北方士兵不習水戰戰船鐵索相連,東吳老將黃蓋實施詐降火攻曹操水軍大寨,曹操水陸大寨大火連片。曹操在孫劉聯軍的夾擊之下,敗走華容道。
2、取荊州
諸葛亮趁赤壁之戰勝利之機,奪取荊州南郡四郡。又與周瑜攻打荊州其他各郡,在此過程中,三氣周瑜,周瑜殞命。但基本控制了荊州。
火燒赤壁
但諸葛亮太難了,周瑜曾經勸孫權囚禁劉備,消滅劉備,也曾借道想從荊州取西川,都失敗了,並且賠上了性命。孫劉聯盟面臨著破裂。諸葛亮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奔赴東吳悼念周瑜,悲泣痛哭,一哭換得孫劉聯盟的穩固,為劉備經營益州換來了近十年的時間和一個得力的助手龐統。
但諸葛亮太難了,周瑜曾經勸孫權囚禁劉備,消滅劉備,也曾借道想從荊州取西川,都失敗了,並且賠上了性命。孫劉聯盟面臨著破裂。諸葛亮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奔赴東吳悼念周瑜,悲泣痛哭,一哭換得孫劉聯盟的穩固,為劉備經營益州換來了近十年的時間和一個得力的助手龐統。
3、取益州
有孫劉聯盟的穩固保障,劉備在龐統的輔佐下,有西川張松、法正等周旋和接引,劉備取得了益州和漢中。實現了《隆中對》第一步構想。
4、荊州失陷和東徵失敗
關羽盲動,北伐襄樊,擒于禁,殺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傾全國之力與東吳聯合,碾壓和偷襲關羽,關羽敗走麥城,被俘身死。
劉備稱帝第二年,為給關羽報仇和收復荊州,不顧諸葛亮和趙雲苦勸,毅然東徵,導致夷陵兵敗,精銳血本盡失,劉備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夢斷身死。
託孤白帝城
三、不可為而為從劉備實力最強時經過兩次失敗,一下子跌到低谷,諸葛亮輔佐劉禪,殫精竭慮,扶大廈於將傾,牢記《隆中對》第二步戰略實施,興利除弊,積聚力量,準備北伐。但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命隕五丈原,終未能如願實現統一復興漢室的夙願。諸葛亮死前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天不助我也"。
《魏略》明文記載,諸葛亮死前囑咐魏延:"令延攝行己事",同時強調"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
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落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北伐
綜上所述:三國魏得天時,吳得地利,蜀得人和。但三家總歸未得天下大勢,都沒有能引導社會生產力發展而實現國家的統一。三國就是一個故事,"諸葛亮雖得其主,未得其時",天下分合,實力也。但三國給我們實實在在講述了英雄人物奮鬥的歷史。
這段歷史給我們的啟示:天時地利人和,是我們成就事業的最好基礎,但遇逆境也要擔當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要讓不屈的精神昂揚!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