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徽評諸葛亮

2021-03-05 孔子大學堂

      荊襄多名士,在三國剛開始鼎立的數十年裡,三國之賢者,荊襄居其三二,,而荊襄名士,十個有九個與司馬徽有著或深或淺的關係,從龐統到徐庶再到諸葛兄弟,荊襄名士中的佼佼者。他們的出身中都有一條是「曾師從水鏡先生」。一位昏庸的師傅或者可能偶然教育出一位不凡的徒弟,但絕不可能教出一群來,從這幾位學生的身上推上去,我們可以略微想見司馬德操的風範。


      但水鏡本人卻是一個謎團,三國演義裡並沒有對他的出身作任何可供參考的描寫,即使在歷史上,我們也只能找到關於他的零碎的片斷。我們所能知道的是:司馬徽,字德操,號水鏡先生,潁川人,「清雅」和「有知人鑑」。


      這裡司馬徽顯然是一位隱士,我們看見的似乎是一位看破了人生險惡的老人。但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借水鏡的童子口說出:「龐統字士元,少俺師父五歲。一日,我師父在樹上採桑,適龐統來相訪,坐於樹下,共相議論,終日不倦。吾師甚愛龐統,呼之為弟」……

       由以上的記錄清楚的知道,司馬徽絕非我們印象中的糟老頭子,他不過比龐統大五歲而已。龐統弱冠之時,他也不過二十五歲罷了,而諸葛亮出山時,已經是二十八歲。司馬徽的天份才學,我們難以找到記載,但詳細推算一下,他在二十五歲,便已名動荊襄了,要知那時正是「荊州八表」的年代。要在名士如林的荊襄脫穎而出,這當是何樣的才氣縱橫?

      諸葛出山成定局後。司馬徽又一次開口了。這一次,他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諸葛,三國之神出山了。亂世似乎出現了一段曙光,「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以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 日月之光輝,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但是司馬徽卻又仰面長笑:「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諸葛亮知道,但他不相信,他選擇了自己的手,他利用了他能利用的一切。從自己人到敵人,使將必用激,破敵常用間,萬事皆經手,星隕五丈原。我相信他死的時候,心中一定是「不服」兩字。司馬徽也知道,他對著天嘆了口氣,選擇了蜇伏。他的智慧,令他早就知道「劉表性暗,必害善人」。但他不說,甚至「其友」徐庶去投劉景升的時候,他仍然不說,直到徐庶自己發現,並跑來對他說「久聞劉景升善善惡惡,特往謁之。及至相見,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者也。故遺書別之,而來至此。」的時候,他才說上兩句不痛不癢的「當尋明主」的建議。

      而他知道徐庶舉薦了孔明之後,不禁又嘆息道:「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他對孔明的命運,無疑是哀嘆與同情的。

相關焦點

  • 司馬徽把諸葛亮等人介紹給劉備,為啥不介紹司馬懿?原因很簡單
    不過呢,司馬這個姓氏確實不多,且司馬懿和司馬徽最開始的出生地相距不遠,所以他們兩家還真有可能是同一家人發下來的。只不過到他們這一輩分,不知道血緣關係還有多少。這就好像劉備宣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一樣,中山靖王的後人很多,劉備和他們頂多算是個遠親的關係。真正要界定司馬徽和司馬懿的關係有多近,估計只能看他們家的族譜了。
  • 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司馬徽
    這個司馬徽有一個外號叫做「好好先生」鄉中曾有人向他問好,他回答說:「好」。有一次,有人告訴司馬徽自己兒子的死訊,司馬徽便回答說:「很好」。司馬徽的妻子知道後便責備他:「人們認為您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告訴您。您為什麼忽然聽說他人的兒子死了,而對他人說好呢!」司馬徽回答說:「您的話也很好。」
  • 世人只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下半句司馬徽卻沒告訴劉備
    據說,司馬徽是諸葛亮和龐統的師父,從這兩位徒弟後來的表現來看,司馬徽的能力非常強,至少比諸葛亮要強不少。世人只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下半句司馬徽卻沒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是三國時期司馬微說的名言,誇讚臥龍鳳雛二人才學顛絕,被世人稱之為三國時期最牛的兩個人,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 司馬徽為什麼不向劉備舉薦同族的司馬懿,卻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
    隨著時間的推移,司馬徽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學成出仕,所以司馬徽經常會向各地官府舉薦人才。據史料記載,司馬徽曾不遺餘力地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而後來諸葛亮和龐統也真的為劉備所用,並建立了一番功業。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 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為何沒被重用?
    一生中並沒有立下什麼戰功,但是他卻教出了一個非常有能力的謀士——諸葛亮。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三國演義》第37回即為「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這事還是有試試基礎的,《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載:「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 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實力如何?事實上,龐統的能力很可能被誇大了
    龐統能在後世聞名,其實與諸葛亮有很大的關係。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被蔡瑁追殺,不得已騎著的盧馬越過檀溪,就此遇到了司馬徽,當時司馬徽稱「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從而讓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之名流傳於世間,由於諸葛亮的能力愈發得到大眾認可,因此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也愈發顯得能力出眾。
  • 諸葛亮並不單純的愛情與婚姻
    黃月英與諸葛亮的婚事就是拜自己老爸所賜,而且還是黃承彥主動找到諸葛亮提的親。黃承彥看好諸葛亮,並迫不及待想把他招為乘龍快婿主要出於兩個原因;一是他才學,諸葛亮的學識自不必多說,二是他的形象,《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描寫是「身長八尺,相貌甚偉。」一米八八的個頭,長得又帥又有氣質的小夥子,放到現在那也是相當搶手。
  • 諸葛亮臨死前為何喊:「龐德公救我」 龐德公是何方神聖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公元234年,五丈原軍營內,諸葛亮左手執黑旗;右手執青劍,腳踏七星北罡陣,給自己續命。
  • 三國名謀諸葛亮之妻黃月英,真有傳說中那麼醜?最後結局是如何呢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直到自己在五丈原倒下,還上演了一出死諸葛嚇死活司馬的事。諸葛亮三歲喪母八歲喪父,與弟弟一起一起跟隨有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諸葛玄後投奔荊州劉表。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自比管仲、樂毅,當時的人都對他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崔州平等相信他的才幹。
  • 如果不是早逝,他為蜀國創下的功業可與諸葛亮並驅!
    大家好,這裡是臥仔~說到三國時期的軍師,相信大家腦中浮現出來的第一個人物就是諸葛亮。但我們今天不聊諸葛亮,我們來說說跟諸葛亮並稱為「臥龍雛鳳」的龐統。龐統為人樸實,在少年時並不出名,也可以說,他沒有遇見自己的伯樂,直到見到司馬徽。司馬徽為人清雅而擅長識人,龐統二十歲時前去拜見,那時司馬徽坐於桑樹上採桑,而龐統坐於樹下,倆人相互交談一直從白天說到黑夜。
  • 司馬懿不愧三國最大贏家,熬死曹丕、耗死諸葛亮、急死曹叡
    司馬懿不愧三國最大贏家,熬死曹丕、耗死諸葛亮、急死曹叡《三國演義》作為我們的四大名著,想必大家都已經多次的熟讀,提到三國的謀士,想必大家最可能會先想到了諸葛亮、龐統、司馬懿等人,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三國中最後最大的「贏家」——司馬懿。
  • 諸葛亮自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實際上他的身份大有來頭
    這次他要尋找的是一位只有26歲的年輕人,諸葛亮。這個世上沒有生而知之之人,所謂的政治手段都是在血與火的歷練中獲得的。此時的諸葛亮只是26歲的書生,對於46歲見過無數謀臣名士的劉備來說,相當稚嫩。那為什麼劉備千裡迢迢趕過來,如此禮賢下士的求見諸葛亮呢?因為諸葛亮的身份非常不一般。很多人聽到諸葛亮就會不自覺的想起「出師表」。
  • 《鴻圖之下》月旦評問題答案大全 月旦評問題答案匯總
    鴻圖之下最近開啟了新的問道活動,這裡的活動我們最難完成的就是月旦評了。月旦評裡我們需要回答正確問題才能獲取獎勵,而問題包括遊戲內的問題和很多的歷史問題,因此是很多的玩家不清楚... 鴻圖之下月旦評答案是什麼?鴻圖之下最近開啟了新的問道活動,這裡的活動我們最難完成的就是月旦評了。
  • 諸葛亮的聰明絕頂到底是怎麼來的?是先天聰慧還是後天養成
    東漢末年的蜀漢名相諸葛亮在現代被神化成為智慧的化身;當然從《三國志》、《三國演義》都對諸葛亮評價極高,諸葛亮在歷史上的身份不僅僅是政治家、更是軍事家、思想家,而且還是一個大發明家。也因此,諸葛亮的形象不斷被我們神化。
  •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為何司馬懿寧當「縮頭烏龜」也不戰?戰爭智慧
    說到三國時期的人物,論才能智謀,諸葛亮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諸葛亮的一生,一共發動了五次北伐行動,但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而且最後一次連性命都搭上了。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在第五次北伐中,與諸葛亮對戰的是司馬懿,但是他這次卻只守不攻,寧願被諸葛亮侮辱做烏龜縮頭也不出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運籌帷幄諸葛亮,神機妙算劉伯溫,他們的本領都是從哪裡來的?
    關於謀士立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這句話裡涉及兩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一個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另一個就是明代的劉伯溫。這兩個人都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而著稱,在民間有很高的美譽度。
  • 司馬師與髮妻孕育5女,為何最終卻毒害妻子滅其三族?
    正是因為這一擊,原本準備在仕途上大展身手的司馬師成為反派,之前的紈絝好友也不再來往。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司馬家的實力仍然是不容小覷的,司馬師成年後,娶了曹魏宗室的夏侯玄的同胞妹妹夏侯徽。夏侯徽的父親是徵南大將軍夏侯尚,母親是德鄉公主。德鄉公主是曹操的養女,大司馬曹真的妹妹。在曹魏政權中,夏侯家幾乎和皇室曹家的地位一樣高,兩家關係非常密切,榮辱與共。
  • 《清平樂》曹評冒雨送徽柔,兩人青澀對視,都忘不了對方
    《清平樂》徽柔與曹評是真的兩情相悅,中途因曹評與教坊女子的小誤會,徽柔幾年不理睬曹評,讓他覺得很納悶。徽柔自己也不好過,完全是在思念中度過的。為了吸引曹評的注意,徽柔拉著懷吉一起學箜篌,果然他們一起合奏的時候曹評來了,但徽柔冷冰冰的態度令他不解。也許是老天也想幫他們一把,突然下起了大雨,曹評用外衣替徽柔擋雨,送她回宮。徽柔一直在生曹評的氣,她氣他對別的女子柔情,可是她又不敢說出來,就一直放在心裡,讓懷吉陪她練箜篌,陪她說話。
  •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關於諸葛亮的句子還有什麼?
    陸毅版諸葛亮這兩句詩表達了杜甫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詩人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生活際遇、政治理想和輔國功業。「三顧頻煩天下計」令人想起三顧茅廬和隆中決策,「兩朝開濟老臣心」更令人想起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後主劉禪兩朝,取兩川、建蜀漢,白帝託孤、輔佐劉禪的情形。諸葛亮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忠貞不渝,盡了「老臣」之心。透過詩人的飽含深情的詩句,諸葛亮這位「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業,以及他對後人的感召力量,得以充分體現,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