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奪取關中,進圖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對魏軍進攻作戰。蜀漢建興五年(227)春,諸葛亮領兵出電漢中,全力投入了對曹魏的北伐戰爭,直到建興十二年(234)秋八月病死五丈原軍中為止,前後出擊六次,共達七年之久。請葛亮總是尋找一切機會出兵,百折不撓,盡忠盡節。《三國演義》據此寫了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從第九十ー回到第一百四回,用龐大的篇幅和飽含熱情的筆調來描繪、渲染和鋪排,讀後令人難忘。
現在來對照史書,仔細考證一下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是否為真。第一次:蜀建興六年(228)春。《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那,使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趙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部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諸葛亮令趙雲、鄧芝為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縣(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方向進攻。諸葛亮軍陣整齊,賞罰嚴明,號令分明,隴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魏明帝曹叡親鎮長安,派曹真對抗趙雲、鄧芝,命張郃抵禦諸葛亮。
可是蜀漢先鋒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趙雲等出兵也不利,在箕谷(今陝西漢中北)戰敗退卻。諸葛亮只得攻取西縣(今甘肅天水西南)千餘家,然後退回漢中,上疏自貶三級,並斬馬謖以謝眾。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這第一次伐魏最後雖然失敗,但卻是名副其實的「一出祁山」了。《三國演義》所寫與史實基本相符。
第二次:同年(228)冬。《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魏將王雙率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諸葛亮一出祁山失利後,即一面引咎自責,一面重整軍隊,等待時機,再次北伐。當時,曹休在石亭被東吳陸遜打敗,曹魏舉兵東下,關中空虛。於是諸葛亮統軍數萬再度北伐,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
但因曹真事先派郝昭守備,諸葛亮攻城二十餘日不下,魏援軍趕到,不得已糧盡而還,所以這次並沒有再攻祁山。魏將王雙追擊蜀軍,諸葛亮回師擊敗魏軍,斬殺王雙。《三國演義》對這次伐魏進行了藝術的改造,設計出一些精彩的情節,如姜維詐降、費耀(史書上是費曜)自刎、計敗孫禮、斬王雙等。實際上,前三個情節都是虛構出來的,史無記載。而王雙其人也僅見一個名字,作者將其誇大。總之,這第二次伐魏,諸葛亮既沒有攻下陳倉,也沒有「出祁山」,而且勞師遠徵,消耗巨大,戰績僅僅是斬了一個敵將,是一次失敗的戰役。
第三次:建興七年(229)春。《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七年,亮遺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準退還,遂平二郡。」《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諸葛亮派陳式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自己在後策應。魏雍州刺史郭準從隴西率兵抗擊。諸葛亮在建威(今甘肅西和西)出現,打敗魏軍,攻取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郭淮退還。這是諸葛亮的第三次伐魏,也是北伐以來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勝利。
後主下詔恢復了諸葛亮的丞相之職,但是也沒有「出祁山」。《三國演義》中增加了取陳倉、散關和兵出祁山的事,並讓司馬懿代曹真擔任大都督。實際上據《晉書》記載,這時司馬懿在宛城電兵,並沒有調到西線去,也沒有記載顯示他曾在此時抗擊過諸葛亮。
第四次:建興八年(230)秋。《三國志蜀書後主傳》:「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絕,真等皆還。」《資治通鑑魏紀》載:「大司馬曹真以'漢人數入寇,請由斜谷伐之。諸將數道並進,可以大克」。帝從之,詔大將軍司馬懿溯漢水由西城入,與真會漢中,諸將或由子午谷、或由武威入。……漢丞相亮聞魏兵至,次於城固赤阪以待之。召李嚴將二萬人赴漢中,表嚴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嚴後事。會天大雨三十餘日,棧道斷絕……九月,詔曹真等班師。」
說明這次戰役不是蜀軍主動出擊,而是魏國為改變被動局面,以司馬懿、曹真、張郃等分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除加強城固、赤阪的防備外派李嚴率軍阻擊。後因連日下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由於諸葛亮這次並沒有出祁山,曹真和司馬懿也沒有撤軍時又轉戰於祁山一帶,因而《三國演義》上所寫的曹真和司馬懿為諸葛亮是否出祁山而打賭,諸葛亮派關興、廖化等劫寨破曹真,與司馬懿鬥陣法,退兵增灶騙司馬懿等戲劇性的情節,當然都是虛構的。這次諸葛亮只是防禦,不算伐魏,更不能說「出祁山」。
第五次:建興九年(231)三月。事實上,這是諸葛亮的第四次伐魏、二出祁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部交戰,射殺郃。」《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魏司馬懿、張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糧盡退軍,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
《漢晉春秋》:「亮圍祁山…於是魏大司馬曹真有疾,司馬宣王自荊州人朝,魏明帝……乃使西電長安,督張部、費曜、戴陵、郭淮等。……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亮,亮破之,因大芟劉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放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於滷城。既至,又登山掘營、不青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威請戰。五月辛已,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同,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期、吳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愷五千領,角等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這次諸葛亮出兵迅速,包圍祁山。曹真病重,魏明帝曹叡便派司馬懿、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率兵相據。實際上這是司馬懿與諸葛亮在戰場上的第一次較量,他們過去並沒有真正對過陣。諸葛亮留兵攻祁山,親自率兵去迎戰魏軍,攻破了郭淮、費曜,與司馬懿相持於上邽之東。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
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五月,因被部下嘲笑「畏蜀如虎」,司馬懿又氣又惱,派張部出戰,結果被諸葛亮打得大敗,甲土被殺三千餘人,張部於木門道(今甘肅天水市西南)被射殺。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聖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三國演義》中把張部中箭的地點改成了劍閣(今四川劍閣縣東北)。
第六次:建興十二年(234)春二月。實際上這應該是諸葛亮的第五次伐魏,也是最後一次。《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秋八月,亮卒於渭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
諸葛亮經過三年的修整準備後,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今陝西眉縣西南),到達武功縣(今屬陝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吸取教訓,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他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電田,做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儘管諸葛亮多次挑戰,甚至想盡辦法羞辱激怒司馬懿,但是他就是堅守不出。兩軍對峙了一百多天。
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不久就病逝軍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屬,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魏軍追了一陣,司馬懿因怕遭諸葛亮暗算而不再追趕。至此,諸葛亮北伐曹魏的戰爭就結束了。這次,是諸葛亮第五次伐魏,但是兩軍基本處於對時局面,幾乎沒有交戰,也就談不上「出祁山」了。《三國演義》中的「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見木像魏都督喪膽」等情節,都是羅貫中根據民間傳說虛構的。
綜上所述,諸葛亮所謂的「六出祁山」,僅僅表示六次起兵,實際上只是「五次北伐」、「二出祁山」。因為第四次是防禦,有三次雖欲進攻祁山,只因中途受阻而未遂。《三國演義》之所以在祁山上大做文章,是因為祁山在戰略上的確非常關鍵。祁山,又名祁山堡,東起鹽官,西至大堡子山,橫臥在今甘肅省禮縣西漢水北側,綿延25公裡,扼隴蜀咽喉,控南北要衝,是三國時蜀魏相爭的古戰場。從祁山東北可進取滷城、天水關,西可繞道隴右,逐鹿中原,南可退守西和縣,回師漢中。諸葛亮若能進據祁山,控制隴西,北聯羌人,可直入長安。羅貫中深知祁山之重要,故而一再讓諸葛亮率軍攻佔祁山。
儘管如此,但幾百年來,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多對「六出祁山」信以為真,盛傳不衰。雖然諸葛亮長達七年的遠伐曹魏,勞師動眾,效果甚微,乃至對蜀國的國力也起了一定的消極作用,但他將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當做自己的畢生目標,為蜀漢政權及統一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儘管「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但其智慮忠純,高風亮節,永令後人景仰,其精神閃耀著一種高尚的道德光輝。後人感動於諸葛亮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操,便將這個故事口口相傳。
今日的祁山,牢固的古城雖早已不見了,但還有不少有關諸葛亮出祁山打仗的真假混雜的遺蹟可供人們憑弔。至今祁山堡武侯祠內仍有諸葛武侯神像,名人題寫的原額條幅氣勢恢弘,警句炙口,書藝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