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誇大其詞的9件事(八)——六出祁山

2020-12-25 百家號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奪取關中,進圖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對魏軍進攻作戰。蜀漢建興五年(227)春,諸葛亮領兵出電漢中,全力投入了對曹魏的北伐戰爭,直到建興十二年(234)秋八月病死五丈原軍中為止,前後出擊六次,共達七年之久。請葛亮總是尋找一切機會出兵,百折不撓,盡忠盡節。《三國演義》據此寫了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從第九十ー回到第一百四回,用龐大的篇幅和飽含熱情的筆調來描繪、渲染和鋪排,讀後令人難忘。

現在來對照史書,仔細考證一下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是否為真。第一次:蜀建興六年(228)春。《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那,使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趙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部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諸葛亮令趙雲、鄧芝為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縣(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方向進攻。諸葛亮軍陣整齊,賞罰嚴明,號令分明,隴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魏明帝曹叡親鎮長安,派曹真對抗趙雲、鄧芝,命張郃抵禦諸葛亮。

可是蜀漢先鋒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趙雲等出兵也不利,在箕谷(今陝西漢中北)戰敗退卻。諸葛亮只得攻取西縣(今甘肅天水西南)千餘家,然後退回漢中,上疏自貶三級,並斬馬謖以謝眾。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這第一次伐魏最後雖然失敗,但卻是名副其實的「一出祁山」了。《三國演義》所寫與史實基本相符。

第二次:同年(228)冬。《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魏將王雙率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諸葛亮一出祁山失利後,即一面引咎自責,一面重整軍隊,等待時機,再次北伐。當時,曹休在石亭被東吳陸遜打敗,曹魏舉兵東下,關中空虛。於是諸葛亮統軍數萬再度北伐,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

但因曹真事先派郝昭守備,諸葛亮攻城二十餘日不下,魏援軍趕到,不得已糧盡而還,所以這次並沒有再攻祁山。魏將王雙追擊蜀軍,諸葛亮回師擊敗魏軍,斬殺王雙。《三國演義》對這次伐魏進行了藝術的改造,設計出一些精彩的情節,如姜維詐降、費耀(史書上是費曜)自刎、計敗孫禮、斬王雙等。實際上,前三個情節都是虛構出來的,史無記載。而王雙其人也僅見一個名字,作者將其誇大。總之,這第二次伐魏,諸葛亮既沒有攻下陳倉,也沒有「出祁山」,而且勞師遠徵,消耗巨大,戰績僅僅是斬了一個敵將,是一次失敗的戰役。

第三次:建興七年(229)春。《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七年,亮遺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準退還,遂平二郡。」《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諸葛亮派陳式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自己在後策應。魏雍州刺史郭準從隴西率兵抗擊。諸葛亮在建威(今甘肅西和西)出現,打敗魏軍,攻取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郭淮退還。這是諸葛亮的第三次伐魏,也是北伐以來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勝利。

後主下詔恢復了諸葛亮的丞相之職,但是也沒有「出祁山」。《三國演義》中增加了取陳倉、散關和兵出祁山的事,並讓司馬懿代曹真擔任大都督。實際上據《晉書》記載,這時司馬懿在宛城電兵,並沒有調到西線去,也沒有記載顯示他曾在此時抗擊過諸葛亮。

第四次:建興八年(230)秋。《三國志蜀書後主傳》:「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絕,真等皆還。」《資治通鑑魏紀》載:「大司馬曹真以'漢人數入寇,請由斜谷伐之。諸將數道並進,可以大克」。帝從之,詔大將軍司馬懿溯漢水由西城入,與真會漢中,諸將或由子午谷、或由武威入。……漢丞相亮聞魏兵至,次於城固赤阪以待之。召李嚴將二萬人赴漢中,表嚴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嚴後事。會天大雨三十餘日,棧道斷絕……九月,詔曹真等班師。」

說明這次戰役不是蜀軍主動出擊,而是魏國為改變被動局面,以司馬懿、曹真、張郃等分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除加強城固、赤阪的防備外派李嚴率軍阻擊。後因連日下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由於諸葛亮這次並沒有出祁山,曹真和司馬懿也沒有撤軍時又轉戰於祁山一帶,因而《三國演義》上所寫的曹真和司馬懿為諸葛亮是否出祁山而打賭,諸葛亮派關興、廖化等劫寨破曹真,與司馬懿鬥陣法,退兵增灶騙司馬懿等戲劇性的情節,當然都是虛構的。這次諸葛亮只是防禦,不算伐魏,更不能說「出祁山」。

第五次:建興九年(231)三月。事實上,這是諸葛亮的第四次伐魏、二出祁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部交戰,射殺郃。」《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魏司馬懿、張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糧盡退軍,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

《漢晉春秋》:「亮圍祁山…於是魏大司馬曹真有疾,司馬宣王自荊州人朝,魏明帝……乃使西電長安,督張部、費曜、戴陵、郭淮等。……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亮,亮破之,因大芟劉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放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於滷城。既至,又登山掘營、不青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威請戰。五月辛已,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同,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期、吳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愷五千領,角等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這次諸葛亮出兵迅速,包圍祁山。曹真病重,魏明帝曹叡便派司馬懿、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率兵相據。實際上這是司馬懿與諸葛亮在戰場上的第一次較量,他們過去並沒有真正對過陣。諸葛亮留兵攻祁山,親自率兵去迎戰魏軍,攻破了郭淮、費曜,與司馬懿相持於上邽之東。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

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五月,因被部下嘲笑「畏蜀如虎」,司馬懿又氣又惱,派張部出戰,結果被諸葛亮打得大敗,甲土被殺三千餘人,張部於木門道(今甘肅天水市西南)被射殺。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聖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三國演義》中把張部中箭的地點改成了劍閣(今四川劍閣縣東北)。

第六次:建興十二年(234)春二月。實際上這應該是諸葛亮的第五次伐魏,也是最後一次。《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秋八月,亮卒於渭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

諸葛亮經過三年的修整準備後,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今陝西眉縣西南),到達武功縣(今屬陝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吸取教訓,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他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電田,做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儘管諸葛亮多次挑戰,甚至想盡辦法羞辱激怒司馬懿,但是他就是堅守不出。兩軍對峙了一百多天。

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不久就病逝軍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屬,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魏軍追了一陣,司馬懿因怕遭諸葛亮暗算而不再追趕。至此,諸葛亮北伐曹魏的戰爭就結束了。這次,是諸葛亮第五次伐魏,但是兩軍基本處於對時局面,幾乎沒有交戰,也就談不上「出祁山」了。《三國演義》中的「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見木像魏都督喪膽」等情節,都是羅貫中根據民間傳說虛構的。

綜上所述,諸葛亮所謂的「六出祁山」,僅僅表示六次起兵,實際上只是「五次北伐」、「二出祁山」。因為第四次是防禦,有三次雖欲進攻祁山,只因中途受阻而未遂。《三國演義》之所以在祁山上大做文章,是因為祁山在戰略上的確非常關鍵。祁山,又名祁山堡,東起鹽官,西至大堡子山,橫臥在今甘肅省禮縣西漢水北側,綿延25公裡,扼隴蜀咽喉,控南北要衝,是三國時蜀魏相爭的古戰場。從祁山東北可進取滷城、天水關,西可繞道隴右,逐鹿中原,南可退守西和縣,回師漢中。諸葛亮若能進據祁山,控制隴西,北聯羌人,可直入長安。羅貫中深知祁山之重要,故而一再讓諸葛亮率軍攻佔祁山。

儘管如此,但幾百年來,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多對「六出祁山」信以為真,盛傳不衰。雖然諸葛亮長達七年的遠伐曹魏,勞師動眾,效果甚微,乃至對蜀國的國力也起了一定的消極作用,但他將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當做自己的畢生目標,為蜀漢政權及統一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儘管「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但其智慮忠純,高風亮節,永令後人景仰,其精神閃耀著一種高尚的道德光輝。後人感動於諸葛亮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操,便將這個故事口口相傳。

今日的祁山,牢固的古城雖早已不見了,但還有不少有關諸葛亮出祁山打仗的真假混雜的遺蹟可供人們憑弔。至今祁山堡武侯祠內仍有諸葛武侯神像,名人題寫的原額條幅氣勢恢弘,警句炙口,書藝精湛。

相關焦點

  • 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別被三國演義給整糊塗啦
    距離第一次北伐失敗,過去僅僅半年多,諸葛亮居然再次用兵,而且沒有再出祁山,而是走陳倉道。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姜維當然,諸葛亮這次如此用兵,還另有目的。暫時不表,在第三次北伐的時候,自見分曉。曹真準確判斷出,諸葛亮必定再次用兵,出兵的方向,一定是陳倉。為什麼是陳倉?蜀漢北伐的道路,大致有五條,從東到西依次為子午道,駱谷道,褒斜道,陳倉道和祁山道。我們暫且化身曹真,依次分析:
  • 《三國演義》中誇大其詞的9件事(四)——蔣幹中計
    將幹在《三國演義》裡是個小人物,出場僅兩次,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為赤壁之戰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曹操帳下的幕賓,戰前兩次自告奮勇過江去遊說周瑜和打探虛實,但兩次都被周瑜巧妙利用:第一次要去說降周瑜,周瑜設計,故意讓蔣幹發現偽造的蔡、張允私通東吳的書信,使蔣幹將書盜回向曹操報功,曹操氣急之下,中了周瑜的反間計,誤殺水軍都督蔡理、張允。
  •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位於現在的哪裡?為何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而在諸葛亮生前,就曾視一座山為軍事要地,數次北伐都想要奪取下來,此山便是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又被看作六次北伐。但諸葛亮"六出祁山"也僅僅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實際上,正史中的諸葛亮只進行了五次北伐。那麼祁山既然如此重要,它又在如今的哪裡呢?又是為什麼祁山會有如此重要的軍事意義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第一,分析祁山的地理位置。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中諸葛亮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二、背景:夷陵之戰,劉備殘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四、過程:1.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發奇兵,出祁山,由於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失去戰略要地,撤軍。2.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為配合東吳,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陳倉二十多天未破,糧盡退軍。
  • 2018初中語文文學名著分類導讀:《三國演義》
    新一輪中考複習備考周期正式開始,中考網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學科的知識點,主要是對初中三年各學科知識點的梳理和細化,幫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識脈絡,熟悉答題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下面是《2018初中語文文學名著分類導讀:《三國演義》》,僅供參考!
  • 揭: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已失敗告終?
    關注本平臺後,每天為您挖掘8篇罕見史事
  • 《三國演義》中的考點!大小考試都容易出現的!抓緊收藏起來備用
    9. 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根據《三國演義》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來的。其他源於《三國演義》的成語有:三顧茅廬(劉備三請諸葛亮)、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身在曹營,心想劉備)等。10.「勉從虛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 真假「空城計」——《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是你想的那樣嗎
    諸葛亮以趙雲、鄧芝為疑兵,出斜谷;自引兵出祁山,魏無預備,聞亮北伐,朝野恐懼,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很快被諸葛亮取得,逼得魏明帝曹叡從洛陽到長安坐鎮,並命大將張郃前去抵禦。
  • 中考語文複習:《三國演義》常考知識點
    《四大名著》是中、 常考的內容,也是教育部門要求閱讀的書籍,所以對《四大名著》一定要有一定的重視,但是因為原著太多,看起來可能會吃力。責任心爆棚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常考知識點,只要記住這些考試就夠了!
  • 《三國演義》當中杜撰的故事有哪些?華佗根本沒見到過關羽
    在三國演義當中,確實有不少杜撰的,以下幾個最為經典《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在《三國演義》當中,《空城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段子,後來被用來作為三十六計當中的一種,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而在三國演義當中,當時曹睿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而此時的街亭為諸葛亮的弟子馬謖駐守,而馬謖自持自己深諳兵法,沒有聽諸葛亮勸告而導致失敗。被曹魏擊敗,此時的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又深知司馬懿生性多疑,但需沉著冷靜,隧大開城門,派出幾名老兵在門前掃路,而自己在城樓上悠閒彈琴唱曲。
  • 乾貨| 四大名著重點知識梳理:《三國演義》
    4、請結合《三國演義》,說出諸葛亮與周瑜聯手指揮的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是赤壁之戰;再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因為失街亭一事。《三國演義》。曹操、龐統。龐統獻連環計表面上是為解決曹軍不習水戰暈船的難題,實際上是為周瑜火燒戰船作準備。14、《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是誰?斬了誰手下的六將?為何要過關斬將?
  • 古人評點《三國演義》的「三絕」是哪三絕?
    大家都對小說《三國演義》人物如數家珍,其中有三位奇人,被稱之為「三絕」。他們在「三絕」方面都超出常人。那麼,他們分別是誰?又絕在何處呢?第一位是「智絕」諸葛亮。《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的才智能力和妖怪相仿」,孔明之智已經被刻畫得似妖非人了。
  • 諸葛亮被神話是因為《三國演義》?《神武3》手遊中成為一代宗師
    除了白起、韓信這樣的大將外,武廟十哲中還有一個人也被很多歷史愛好者所稱道,這個人就是諸葛亮。不過,在《三國演義》這本影響力巨大的演義小說中,對於諸葛亮的描述太過神話,讓諸多歷史上的名將成為了他的背景板,魯迅先生就曾評價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 三國演義之離間計,司馬懿智鬥諸葛亮,七出祁山功虧一簣
    過了一會兒,苟安和幾名隨從被帶進中軍帳,向司馬懿行禮。司馬懿說:「你是苟安嗎?」苟安答:「正是!」司馬懿問:「你來千什麼?」苟安道:「來投降!」「為什麼投降?」苟安答:「我當運糧官,本來是個沒人肯幹的苦差使。蜀道自古難走,碰上陰雨天,根本不能前進。
  • 股市中的三國演義
    昨天雖然中證全指上漲了1.20%,中證1000上漲了0.13%,但60%的股票是下跌的,4140隻股票中的漲幅中位數是下跌了0.48%。今年也只上漲了0.63%,不僅不能和創業板指數的4.44%相比,就是和今年最弱的上證50的1.17%相比還是弱了很多。所以說,今天的股市,就好比是當年的三國演義了。龍頭白馬借著自己的業績好,挾天子以令諸侯。各路機構趨勢歸順,源源不斷的資金推高股價。
  • 豬隊友坑害諸葛亮之外,蜀國國力不濟也是導致六出祁山無功的原因
    具體來看下諸葛亮六出祁山具體是什麼樣的情況。一出:諸葛亮恢復與孫吳的盟友,而後出兵伐魏,收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再收穫良將姜維。可惜,用人錯誤,致使街亭之戰失利,最後只能撤兵退回關中,揮淚斬馬謖。二出:諸葛亮趁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陳倉雖小,然易守難攻,再加上守將郝昭善於守城,即便城中只有一千多兵士,依然將諸葛亮的幾萬兵馬阻擋在城外二十多天,撐到援軍到來,諸葛亮只能退會蜀中。
  • 祁山道蹤跡圖
    祁山道,又稱隴西道,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聲名遠播。祁山道北起天水,南至徽縣,全程200餘千米,線路走向與今十天高速(G7011)大致相同,因在徽縣與陳倉道相接,所以,有學者認為祁山道是陳倉道支線。祁山道自古為溝通隴蜀、隴秦的交通要道。
  •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北伐,動機是什麼?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杜甫引言諸葛亮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中,都是一個忠心不二的大臣,這和諸葛亮個人的情懷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不過歷史上對諸葛亮也有批判的聲音,六出祁山一心北伐,這究竟是盡忠,還是別有目的呢?在曹操時期,三人鬥得十分厲害,因為此時正是諸侯混戰時期,所以曹操對未來可能存在的敵人採取的策略當然是扼殺在搖籃中,但是劉備還是通過赤壁之戰翻了身,孫權也靠著這場戰鬥大挫敗曹操,贏得寶貴的發展機會。到了曹丕這一代,蜀國和魏國之間基本上沒有發生太多的戰鬥,曹丕本人的主要精力也是放在治國,而並非一統天下。
  • 五年級孩子必讀著作《三國演義》《寄小讀者》課外閱讀練習,收藏
    殺了五個關卡的守將和後來追上的一位將領,總共殺了六位曹軍將領。8、諸葛亮智用空城計。諸葛亮率領蜀軍兵出祁山進攻魏國時,因糧草不濟,被迫撤軍。諸葛亮未來及撤走時,被魏國的司馬懿(yi)大軍圍困,其時守城將士只剩2500老弱殘軍。諸葛亮被迫大開城門,在兩童子的隨同下,在城樓彈琴。司馬懿見到後,怕被諸葛亮是設計埋伏,不敢進攻,撤退了。
  • 《三國演義》中關羽死後,有些讀者就不再讀了?網友分析有意思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讓許多人沉迷在權謀故事和英雄人物當中,其中形象有忠有奸、有善有惡,既滿足了許多讀者對心中英雄的幻想,也為讀者編繪出了作者心中繽紛多彩的三國世界。因此漸漸脫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認為關羽的死是觸發讀者脫坑的起因而非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