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對小說《三國演義》人物如數家珍,其中有三位奇人,被稱之為「三絕」。他們在「三絕」方面都超出常人。那麼,他們分別是誰?又絕在何處呢?
第一位是「智絕」諸葛亮。《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的才智能力和妖怪相仿」,孔明之智已經被刻畫得似妖非人了。他的「智絕」首先表現在他卓越的政治眼光,這一點集中體現在《隆中對》上。未出隆中而知天下三分,劉備正是根據他的戰略規劃實現跨有荊益,由弱轉強的;也是因為偏離了諸葛亮定下的聯昊抗曹的既定戰略而最終導致夷陵大敗。
第二點體現在他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上。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等,都體現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然而諸葛亮之所以這麼為後世推崇,關鍵還不在於上面的兩點,而在於他那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鋪佐兩朝。六出祁山,最後病逝五丈原,一切都是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這份精神比他的才智更加令人感動。
第二位是「義絕」 關羽。《三國演義》寫關羽重「義」,著重刻畫了三個情節:一是屈身降曹,而後千裡走單騎尋兄;二是華容道捉放曹;三是拒降孫權,慷慨赴死。降曹後去曹尋兄,是不背舊主盟誓;奉令擒曹卻放曹,是酬報私恩。關羽身上「義」的內涵便體現在這兩點上。
前者是關羽「義」之根本,關羽對張遼說:「我和玄德不僅是兄弟還是朋友,但是我們更是君臣關係。」因此,關羽與劉備既是兄弟,更是君臣,此「義"乃「忠義」,是家庭倫理、政治倫理和社會倫理的結合。後者的「義」則是具有濃厚個人情感色彩的「報恩」,沒有華容道,關羽的形象便不算完整。曹操是「漢賊」,關羽又已立軍令狀,無論是從政治利益還是個人生死角度考量,都沒有放過曹操的道理,但是關羽還是放了,此「義」乃「恩義」。
第三位是「奸絕」曹操。曹操是《三國演義》著力塑造的「奸雄」形象,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怕人在他睡覺時行刺,就宣稱自己喜歡夢中殺人,故意把一個熱心服侍他的近侍一劍刺死; 禰衡擊鼓罵曹,他極為惱怒,打發禰衡說降劉表,借黃祖之手殺他;他平時嫉恨好耍小聰明的行軍主簿楊修,以「雞肋事件」擾亂軍心的罪名將共除掉;曹軍圍壽春攻打袁術,軍中缺糧,竟向糧官「借頭」來穩定軍心。
以上種種情節,都足以說明曹操之「奸」,但都比不上殺呂伯奢一家這件事來得深刻。曹操向董卓獻刀失敗逃出京師,路遇陳宮,因被通緝所以投奔呂伯奢。呂伯奢熱情款待並出門買酒,結果曹操聽到呂家人磨刀殺豬之聲,以為他們要謀害自己,於是盡殺呂氏家。離開時路遇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在明知殺錯人的情況下,擔心呂伯奢要告發自己,又殺害了他。如果說這是在逃亡途中,難免多疑,殺呂伯奢雖然過分但也為自保,但當陳宮質疑他時,他竟大言不慚地說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明明是大逆不道之事,卻能如此理直氣壯,毫無羞愧之心,真是奸人無疑。
這就是《三國演義》歷史上的「三絕」。一個「智絕」諸葛亮,一個「義絕」關羽,一個「奸絕」曹操,他們在忠義、奸逆、才智方面都超於常人,因此被稱為「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