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中經典篇目,梁衡的《美麗的晉祠》一文,我想是許多人美麗的回憶,當然我也因此文對晉祠神往已久,更何況有此一說:「不來晉祠,枉到太原」,既到太原,第一站必然是要到晉祠的。
從火車站去晉祠的交通很方便,848、804路公交車可直達,車程大概一個小時左右。一下車,就有導遊在兜售講解,由於已經做過攻略,我想帶著女兒自己慢慢地、細細地遊覽,就拒絕了,如果不太清楚,還是建議請個導遊好好講解一下,免得錯過精彩之處。
晉祠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景區,先是一個免費的晉祠公園,我們本著不走回頭路的原則,一下車就從旁邊的一條小道直接往裡走,滿眼冬天蕭瑟的樹木,路過陶然村,這是原晉綏軍北方軍校校長、太原警備司令榮鴻臚的別墅,大門緊閉。
鑽過仙翁閣,來到雨花寺,雨花寺不大,看起來就像一個小小的四合院,寺裡大殿供奉的是燃燈佛,為佛祖釋迦牟尼的師傅,據說李淵李世民父子起事前到晉祠祈求所謀之事成功,後太原被稱為「王業所基,國之根本,雨花寺還成了唐太宗的「家寺」,可惜寺中和尚虎視眈眈地要求你上香(套路你懂得),未能仔細參觀,匆匆而出,終於來到了晉祠的售票處。
因是淡季,門票全票65元,半票30元,門票是明信片式,很是精美,可以郵寄,也具有很好的收藏性。
晉祠,原名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後而建的,是晉國宗祠,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冬天的晉祠,遊客三三兩兩而至,略顯荒涼,但歷史感反而更為濃厚了。
我們持票入園後,遊覽路線為:晉祠入口——中軸線——北部——南部——晉祠出口——晉祠公園。
晉祠中軸線是晉祠的主體,晉祠三絕、三寶、三匾,除三絕之一難老泉在南部線外,其實皆在中軸線,古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除此外,有名泉、名木,小橋流水等,太美了,要多在中軸線細緻地品味晉祠文化!
入目處處可見古老蒼勁的古樹,由於是冬天,樹葉落盡,你看那樹幹勁直,樹皮皺裂,虯枝盤曲,分外顯出蒼勁的風骨。
三匾之「水鏡臺」
進入晉祠大門,迎面映入眼帘的第一座古建築就是水鏡臺。大家看這建築有沒有覺得相當眼熟?《西遊記》中孫悟空與二郎神大戰時變成的土地廟就是在此取景。這其實是一座坐東朝西的明清古戲臺,是古代迎神賽社演戲的舞臺。水鏡臺規模壯觀,臺上東部為重簷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後幕,臺上西部為卷棚歇山頂,面向聖母殿,三面開敞,演戲時為前臺。
有趣的是,水鏡臺上部所懸匾額「三晉名泉」,是清康熙武舉楊廷翰所書,書體清秀,筆力遒勁;而卷棚則是清代補建,上懸正額「水鏡臺」,是清乾隆翰林、名書法家楊二酉所題。楊二酉是楊廷翰之侄,伯父與侄兒,一武一文,各題名匾,一前一後,同懸於水鏡臺上,為這座戲臺增色許多。
「水鏡臺」仍晉祠三匾之一,「水鏡」二字,取於《前漢書·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鏡中昭然若揭,顯現原形,故曰「水鏡」。
三匾之「對越」
沿中軸線繼續前行,來到會仙橋,相傳四月初四仙人會在橋上約會。橋下水清見底之綠藻,與樹木倒影成景,想來那水來自難老泉,是以冬天也未結冰。
再往前走,金人臺西處為三匾之「對越」坊,這是一座牌樓。「對越」二字出自《詩經·周頌》中「秉文之德,對越在天」之句,「對」是報答,「越」是宣揚,合起來就是宣揚報答聖母的功德。此處應是一語雙關,既指聖母邑姜功德無量,亦指明代書法家高應元建對越坊報答宣揚母德高尚。高應元親手書寫匾額,懸於中央,所題「對越」二字為榜書金字,筆力遒勁,氣勢磅礴,宛如遊龍,為晉祠三匾之一。
三寶之獻殿
對越坊之後即為獻殿,建於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因為祭祀時陳列供品的場所,所以名為「獻殿」。 面寬三間,深兩間,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後闢門外,均築堅厚的檻牆,形如一座涼亭,雄壯敞亮,晉祠三大國寶建築之一。
三寶之魚沼飛梁
過獻殿,通往聖母殿的要道即為「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最早記載於《水經注》,現所見建築為北宋所建。魚沼是晉水第二泉源,古人以方形為沼,因水中多魚,故名魚沼。「飛梁」為沼上十字形橋,古人本有「架橋為虛,若飛也」,「飛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說法,故曰「飛梁」。東西橋面寬闊,而南北橋面下斜如鳥之雙翼翩翩欲飛。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評價到:「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它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橋梁建築有極高的價值,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築之一。
三寶之聖母殿
走過飛梁,展現在面前的就是宏偉壯觀的聖母殿。它背依懸甕山,前臨魚沼,左、右是善利泉和難老泉,坐西朝東,位居中軸線末端。它創建於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是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是現存晉祠內最古老的建築。由於這座殿堂修築得十分富麗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員都要到聖母殿來獻祭祈雨,這座殿堂就成了晉祠的主體建築,而原來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
大殿作重簷歇山頂,殿高19米,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平面布置,近似方形。四周圍廊,前廊深兩間,廊下異常寬闊,大殿「付階周匝」的做法,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早的實例。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簷。屋頂黃綠琉璃瓦相間,脊上飾各種動物走獸,廊下高懸的楹聯匾額,古香四溢。遠看飛閣流丹,氣勢十分雄偉。
大殿前廊柱上雕飾有八條蜿蜒欲動的木龍,豪放健美,雕於宋元祐二年(1087年)。八年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鱗甲須髯,仍躍躍欲飛,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的優良及工藝的精巧。
三絕之宋代塑像
聖母殿內無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龕中聖母的威嚴,而且為設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聖母邑姜,其餘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聖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侍女手裡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態自然,栩栩如生,塑工精美,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絕之周柏
周柏位於聖母殿北側,原先本有兩株,名為齊年古柏,如今只剩這一株了。周柏距今逾三千年,樹身向南傾斜,龍蟠虯屈,形似臥龍,俗稱「臥龍柏」。宋歐陽修有詩讚曰:「 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為晉祠三絕之一。
此柏樹幹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在當地人眼中,這株古柏就是長生不老的象徵。
善利泉
周柏左側,為善利泉亭,創建於北齊天保年間。善利泉,為晉水第三源泉,與難老泉對稱。善利,取義於《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唐叔虞祠
參觀完聖母殿,我們結束了中軸線的遊覽,轉入晉祠北部遊覽區。我們參觀完苗裔堂後,從周柏處拾階而上,依次遊覽朝陽洞、雲陶洞、待鳳軒、三臺閣、讀書臺等處,慢慢走到唐叔虞祠。
唐叔虞祠,又稱晉王祠,是奉祀晉國開國諸侯姬虞的祠堂,主殿為元代建築,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子,周成王胞弟,因其封地為唐國,而古代兄弟排行又有伯、仲、叔、季之稱,因此稱其為唐叔虞,其子燮改唐為晉,山西簡稱晉由此而來。
唐碑
出唐叔虞祠,我們來到了貞觀寶翰亭,亭內藏有「晉祠之銘並序御製御書」碑,此仍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東徵返回時途經晉祠,親撰碑文。唐太宗平生愛好書法,而且特別喜愛晉代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行書,這塊碑的碑文就是唐太宗有意摹仿王羲之的傑作。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行書碑,開創了我國行書上碑之先河,是一通集史學、文學、政治、書法於一體的國寶碑刻。我們參觀之時,只見一位似是書法愛好者,對著此碑逐段拍攝,十分喜愛。(再往前走有唐碑複製碑,可近觀。)
昊天神祠
緊接著我們來到昊天神祠區,這是由玉皇閣、三清洞和關帝廟三部分組成,最讓我們感興趣的是關帝廟殿中的壁畫,對我而言像是回到了小時候看《三國演義》連環畫的時光,對於女兒而言,也許正如閱讀《三國演義》插畫版中的插畫吧。
三絕之難老泉
北線的最後一站是文昌宮,因殿門未開,並未入內參觀。
我們沿著文昌宮外的小溪往南走,女兒吃驚地看到溪水竟然是從浮著一層薄冰,越向南走,冰越來越薄,靠近會仙橋處,竟然是清澈見底的潺潺流水,正如門票上印著的李白的詩句所言:「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鼓蕭鳴,微波龍鱗莎草綠。」為何如此?原因就在於晉祠三絕的最後一絕——難老泉。作為晉祠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從此流出,長年不息,並且最特別的是水溫常年保持在17℃,所以北齊時有人取《詩經·魯頌》中的佳句「永錫難老」,命名為「難老泉」。
難老泉處有一設計分外有趣,只見從泉眼引一龍頭,從龍口細泉流出,垂直下方的小石板已被「水滴石穿」,留下一個不算淺的小孔了。石板正前方立一漢白玉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眯眯的眼神,單手託著一個石碗接著飛濺而出的泉水,那泉水不時飛入碗中,卻又濺到腳下的潭裡,總不能盛滿碗。
三匾之「難老」
難老泉亭為北齊天保年間創建,明嘉年間重建,亭為八角攢尖頂,鬥拱昂嘴,突顯明代特點,架構仍保留北齊風格。
難老泉亭中匾額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所題「難老」匾最為著名。傅山的「難老」二字用筆蒼勁洗鍊,頗具神韻,被譽為「神奇之筆」,列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
晉祠水母樓
關於難老泉,有一個「柳氏坐甕,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水母娘娘的傳說不知始於何年何月,但明代晉祠水母樓,卻是水母娘娘傳說故事的物證。水母樓創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樓下石洞三窟,「水母」端坐甕形座上,神態自若。樓上供水母神像和侍女像共九尊。其中侍女既像美女,又似遊魚,為人稱為東方「魚美人」。
南線從水母樓以下,依次走過公輸子祠、王瓊祠、子僑祠、晉溪書院、傅山紀念館、勝瀛樓、董壽平美術館,我們就來到了晉祠的出口。南線樓臺錯綜排列,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走過這一線,我們才知道原來太原王氏始祖為王子喬,而海內外王氏後裔尋根祭祖的重要場所竟然就在大名鼎鼎的晉祠內的子僑祠。
其實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還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不過,我們也逛累了,就沒有繼續往前走了,而是徑直走出了晉祠,往晉祠公園門口而去。
過如此精彩的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晉祠,晉祠公園在我們眼裡也就減色不少,匆匆走過,想來也許在春夏秋三季,因著樹木花草的增色,晉祠公園和晉祠都將展現不同的魅力吧,留著念想以待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