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古建築之美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愛,「中國營造學社」這個名詞也漸漸被人熟知。作為中國營造學社的重要成員,梁思成、林徽因為中國古建築研究和保護作出了卓越貢獻。今年恰逢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清華師生跟隨梁林二人的腳步,來到他們曾考察過的地方,從太原晉祠到雲岡石窟,從應縣木塔到五臺山佛光寺,清華師生一邊考察,一邊把「人文清華」講壇的公開課帶到了這裡。
位於山西太原西南懸甕山東側的晉祠,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祠廟建築群。其前身是供奉周成王的弟弟、晉國始封諸侯唐叔虞的祠廟,後歷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朝的重修和擴建,形成了一個殿堂樓閣、亭臺軒榭俱全的龐大建築群,祭祀的主神也由唐叔虞變為聖母。
清華大學「人文清華」講壇《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場直播便選在了晉祠。
聖母殿,是晉祠最著名的建築,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距今約1000年歷史。大殿四周圍廊,前廊寬敞,這種建築手法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副階周匝」的典型實例。殿前八條木雕盤龍也是唐宋古建築中僅存的實例。
梁思成再傳弟子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賈珺:我首先建議大家就是,當我們看到一個優美的古建築的時候,千萬別著急拍張照就走開,一定要停下來靜心靜氣看一會。
中國古建築最好看的部分就是屋頂,《詩經》裡描述說古建築的屋頂就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特別具有飄逸感。那麼這個屋簷往外懸挑的尺度,唐朝的時候是最大的,從宋朝開始有逐漸縮小的趨勢,所以聖母殿是一座典型的宋代建築,它的屋簷就比唐代建築稍微小一點,但是還遠遠勝過明清時期。它的曲線特別柔和優美,每次看了會讓人覺得很受感動。
靠近了還會發現,晉祠聖母殿的簷柱上面有一個特殊的裝飾,它有八條龍盤在柱子上面,而且造型各不一樣,這是非常罕見的一個做法,同樣也是給這個建築增添了一種難以替代的鮮活的靈氣。
殿內有43尊宋代彩塑,是我國古代泥塑藝術的珍品。聖母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其他侍女,分立左右兩旁,動作神態各異,造型生動。
梁思成再傳弟子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賈珺:再到前面我們就到了晉祠最重要的建築之一獻殿,這是金朝大定年間所建的一座建築。它四周既沒有圍牆也沒有門窗,保持開敞,所以好像是一個放大的涼亭一樣,這是非常非常特別的一種做法。它用柵欄圍合,這個柵欄其實還是很講究的,在北宋著名的建築專著《營造法式》當中,對這種柵欄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叉子」。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 張小琴:我記得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寫的《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裡面,就講到了「叉子」是《營造法式》裡面的名詞,看來他們真的是拿著這個《營造法式》,按物來解書。
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梁思成的建築設計專業課成績優異,但是更痴迷於建築史,他發現,當時中國的古建築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1925年,他收到了父親梁啓超寄來的《營造法式》。
梁思成再傳弟子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賈珺:當時梁先生雖然在學建築,可是他看了這本書之後發現如讀「天書」,完全看不懂,所以他後來立下一個志願,一定要破解這部「天書」,梁林兩位先輩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考察山西的古建築,就是希望尋找解開這部「天書」的鑰匙。
《營造法式》是宋代官方頒布的建築工程規範,作者是北宋官員李誡。這部關於建築、設計、施工的典籍,深刻影響了後世數百年間的建築形制。
1919年,北洋政府官員朱啟鈐在南京江南圖書館偶然發現了一本古籍抄本《營造法式》。正是這部書,促成了朱啟鈐從政治舞臺退隱後的人生轉折。1930年,朱啟鈐投入畢生積累的資源,在自己的宅院中成立了一家以研究中國建築為宗旨的私人學術社團——中國營造學社。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 張小琴:梁思成和林徽因是營造學社非常重要的成員,他們也是清華建築學院(原營建系)的非常重要的成員(創始人)。梁思成和林徽因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和他們在古建築研究當中的成就是清華的人文思想很重要的部分。
1931年,梁思成正式加入營造學社,他改變了學社偏重古籍文獻研究的方法,更加重視實地考察,之後開始了對古建築進行測繪、製圖、研究的旅程。
短短幾年時間,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人的足跡遍及137個縣市的1823座古建築,詳細測繪了206組古建築,繪製了1898張測繪圖稿,開創了一代學術傳奇。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 張小琴:當時他們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的時候,進行了這種搶救性的古建築考察,可以說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意識。
1934年夏天,梁思成、林徽因去山西汾陽考察古建築,雖然他們已久仰晉祠大名,但是一開始也並沒有打算去探訪晉祠。因為根據經驗,名勝往往會經歷後世的大修、改建,不太可能有古老建築留存。然而,路過太原,兩人卻在顛簸的汽車上被晉祠正殿的側影驚豔。一個月後,他們從汾陽回來,再次經過晉祠,「無論如何不肯失之交臂」,於是對晉祠進行了考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 張小琴:我們通過重走「梁林路」,能夠跟著他們,能夠通過聆聽他們的聲音,傾聽古建築的聲音,能夠通過他們看古建築的眼光,去看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去看古建築當中所蘊含的這些古代文化的密碼,我覺得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也是一個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一件事情。
清華師生將「人文清華」講壇帶到這裡,用直播的方式講述華夏大地上的文化和歷史遺產,希望讓更多人能夠認識中國古代建築的璀璨,感受中國文化的輝煌。同時,也為山西省探索新的文旅結合模式帶來了借鑑。
太原市晉祠博物館副館長 郭保平:專家來,我們在直播過程當中肯定是全程地跟蹤學習,首先是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我們很希望同學們在學業有成以後,能夠投入我們基層一線來工作,來提升一下我們文物研究、文物保護的業務水平。
梁思成再傳弟子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賈珺:對於古建築的保護意識應該是一個全民共有的意識。不管處在哪個年代都是這樣的,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它們可能受到戰爭的威脅,但大家不要忘了,在國泰民安的時期,它們一樣可能會受到大拆大建的威脅。那麼無論哪個時代的人,我們首先要對古建築有敬畏之心,其次需要對它們有相應的了解,我們才有條件去保護它們,然後也可能會用各種方法好好地去利用它們。
1946年,中國營造學社與清華大學籤署協議,正式併入清華大學,由梁思成負責組建清華大學營建系。雖然營造學社只存在了短短十幾年時間,但一代知識分子篳路藍縷為中國古建築研究與保護書寫的這一段傳奇,將永載史冊。(總臺央視記者 邵莉 李程 王立斌 李浚 徐影 山西臺 馮詩雨)
(編輯 尹惠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