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分丨走進「古建築第一瑰寶」佛光寺 重回宏偉大唐

2020-12-20 央視新聞

1937年7月5日,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定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建於唐代,打破了此前日本人關於中國已無唐代木建築的謬論,讓這座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重新走入世人視野。

83年後的同一天,2020年7月5日,清華大學師生重新考察佛光寺,「人文清華」講壇用網絡直播方式帶領大家走進千年古寺,追憶先賢,重回宏偉大唐。

梁思成弟子、著名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郭黛姮:這個看上去和北京的古建築完全不一樣,因為它是唐代的,北京的都是明清時期的,這個建築一看,它的所有的輪廓線都是曲線,絢麗又柔美,不是很僵直的,正脊也都是曲線。這些都是曲線,這些屋簷都是曲線。這就是當時的一種做法,所以林徽因先生說,它的結構也就是它的建築藝術,也就是它的美,這能夠反映出來,所以它是一個集結構之美和建築之美於一身的這樣一種類型的建築。

1937年6月底,也是一個黃昏,梁思成等人來到了佛光寺,第一眼即被層層疊疊而又宏大雄偉的鬥拱所震撼。

鬥拱,是中國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在梁坊和立柱之間、梁坊和梁坊之間傳遞巨大屋頂的重量,外簷鬥拱更往往出跳組合,以懸挑起深遠的屋簷。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 劉暢:(佛光寺東大殿)這鬥拱厲害就厲害在,它的名字代表了特別高的等級,這個名字叫七鋪作鬥鬥拱。鬥拱為什麼叫鋪作,因為是構件一層一層往上壘。宋代《營造法式》記載,出跳的鬥拱從四鋪作起,到八鋪作,就不會再出跳起,要不然出跳太遠了。而八鋪作鬥拱在所有天底下建築外簷鋪作裡沒有。

梁思成等人為測繪佛光寺東大殿,由背面屋簷下的檢查口爬進殿頂之下、平闇之上的草架,發現梁架上有「叉手」,即以三角形結構支撐屋脊,沒有後來常用的蜀柱。這是國內結構中的稀有案例,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欣喜若狂。

考察幾天之後,他們隱約看見大殿梁底有墨跡,林徽因認出了「女弟子寧公遇」一行字,於是趕緊請人搭架子,小心拂塵觀察。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 劉暢:「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在佛教體系裡有殿主,殿主基本是負責這個殿的出家人,也是個佛家弟子「上都送供」,上都是長安,送供為女子,長安人,西安市的人來到這兒送供。「寧公遇」這個名字他們見過,出現在門口那個經幢上,經幢上寫唐大中十一年建造,唐代啊,公元857年。「功德主」,另外一個做功德的人是個去世的人,這去世的人是右軍中尉,是神策右軍,神策左右軍分治,是特別重要的角色,姓王。不僅寧公遇把這個東大殿和唐代建築聯繫在一起,(而且跟一個高官聯繫在一起)。

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隋唐時期,已聲名遠播。然而,唐武宗會昌滅佛,佛光寺被毀。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間,佛教再度興盛,佛光寺得以在原址重建。如今,東大殿不僅保持了唐代建築風貌,殿內還有唐代的塑像、繪畫和墨跡。

確證佛光寺東大殿為唐代建築,是梁思成林徽因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這一天是1937年7月5日,兩天後,「七七事變」爆發。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 張小琴:在這之前,日本學者在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古建築調查,他們宣稱中國全境內一千歲的木料建築物,一個亦沒有。但是營造學社的成員一直懷著「國內殿宇必有唐構」這樣的信念,在苦苦尋找,最後終於在佛光寺得償所願。

「七七事變」改變了梁思成林徽因二人的命運,也成為營造學社事業的轉折點。學社南遷雲南昆明,後又遷到四川李莊。在確認佛光寺東大殿為唐代建築整整七年之後,梁思成才在李莊動筆撰寫佛光寺調查報告。

但是,佛光寺測稿的過程也十分坎坷。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 劉暢:測稿存在天津銀行地下室,發大水給泡掉了,朱啟鈐先生(找人)晾曬、挽救、謄抄,再發給梁林,梁林才得以做研究工作,令人唏噓不已。梁先生在李莊的照片你記得嗎?在一個工作室裡,瘦削的身影,站在那兒,空空的圖板,凝固一樣的時間。

在這樣的情況下,梁思成不僅完成了《中國建築史》,也完成了佛光寺的考察報告。

佛光寺,直到今天依然是古建築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此次直播吸引了將近200萬網友在線觀看。走近古建築,是現代人走近傳統文化的重要路徑之一,也能讓人們反思如今層出不窮的新奇建築。

梁思成弟子、著名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郭黛姮:我不希望中國人再花更多的錢去做那種怪房子,中國建築師要追求一下我怎麼把中國文化體現出來,深入地研究一下中國建築特點,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建築所反映的傳統文化特點,通過這種的刺激再進一步吸收,來創新、來創造。

九十年過去,中國營造學社的故事,從未被遺忘,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傳奇,也從未褪色。當我們今天再度重走其考察路線,講起他們的故事,不僅是訪古問今,更要致敬前輩們將千秋家國融於己懷的精神,傳承中華文明的智慧和精髓。

(編輯 程程)

相關焦點

  • 「人文清華」雲講壇古建築之旅收官
    清華新聞網7月6日電 1937年7月5日,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定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建於唐代,打破了此前日本人關於中國已無唐代木建築的謬論,讓這座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重新走入世人視野。
  •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
    ,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走進梁思成眼中的「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山西五臺山佛光寺。作為現存最重要的中國古代建築,佛光寺蘊藏了哪些中國文化的珍貴密碼,如何保護以佛光寺東大殿為代表的建築物,古代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是什麼?「人文清華講壇」的專家學者在現場展開了深入探討。
  • 佛光寺東大殿
    「國內古建築之第一瑰寶,佛殿建築物本身已是一座唐構,乃更在殿內蘊藏著唐代原有的塑像、繪畫和墨跡,集唐代建築、彩塑、壁畫、墨跡,四種藝術萃聚在一處,在實物遺蹟中誠然是件奇珍。
  • 他把中國古建築做成「樂高」
    這是他作為一個古建築愛好者的高光時刻,也是他作為以文化傳承為產業基礎,打造最「中國」文創產品實踐者的一個跨越式臺階。  用一年半時間還原佛光寺  中國文化的價值不該被忽視  晚峰書屋在香山文化創意園的廠房裡,擺放著一座榫卯結構、1∶40完整還原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模型。
  • 山西要打造古建築強省!古建之美,驚豔世界!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山西共登錄不可移動文物約53875處,其中古建築就有28027處,其古建築數量在全國首屈一指。這些古建築與壁畫、雕塑等共同組成寶貴的國家文化遺產,經過時光的洗禮,展示出獨特的文化魅力。
  • 除了佛光寺,五臺山還有一座國寶級的唐代佛寺,趙樸初曾詠詞盛讚
    「二唐寺,瑰寶世間無」。這是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先生《五臺雜詠》詞中對唐建南禪寺和佛光寺的評價。南禪寺大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是我國唐代建築的代表作。大殿及殿中的唐代雕塑,堪稱國寶,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 籍籍無名的小廟,來自大唐,竟是中國第二古老的木構建築!
    其實由於中國的傳統建築為木結構,能夠保存千年以上的屈指可數,目前公認的有明確紀年保存較為完整的唐代木構建築只有三座: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廣仁王廟正殿,這三座均在山西。哪怕是加上甘肅莫高窟196窟窟簷和推斷為唐代的正定開元寺鐘樓下層,也不過5座唐構,一隻手剛剛數得過來。
  • 大唐芙蓉園:夢回大唐,感受歷史
    大唐芙蓉園,位於西安大雁塔的東南側,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早在歷史上,芙蓉園就是久負盛名的皇家御苑。今天的大唐芙蓉園建於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上,園內唐式古建築在建築規模上全國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群,集中了唐朝時期的所有建築形式,建築材料設計均採用磚瓦混凝結構與木材結構相結合,及保存了唐代建築的原貌,又能使古建築長久不受損害。大唐芙蓉園佔地面積一千畝,其中水域面積三百畝,園內建有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杏園、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唐市等許多仿古建築。
  • 「辦好文博會 展示新形象」鮮活講述山西古建築的故事
    古建築集中承載展現了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令人驚嘆的智慧和細節,作為穿越時空現身說法的實物遺存,它們身上蘊藏著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基因和深厚的哲學思想,使遙遠的過去和無限的未來一脈相承,血肉相連。古建築是流淌的歷史、生動的文化,是激發全民族文化自信的絕佳載體。
  • 喜迎建黨100周年——夜泊臨池書院走進大唐財富
    12月4日,夜泊臨池文化交流中心梁家輝邀請畫家畢咖所、申永平一行及知名商協會領導、企業家來到大唐財富貴州分公司,與大唐財富舉辦了喜迎建黨100周年——夜泊臨池書院走進大唐財富的活動。此次活動旨在迎接2021年的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為共產黨的生日獻禮。
  • 潘和平: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徽州傳統古建築的營造向來分工精細,古代工匠以磚、木、石、鐵、窯五種組成「徽州幫」。更有不計其數的木工、石工、瓦工、泥工、漆工、雕工,個個身懷絕技,人人技藝高超。是他們,建造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徽派建築。但在歲月流轉中,很多曾經輝煌的古建築,在時代演變的轟然巨響中逐漸坍塌破損,煢煢獨立。
  • 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中新社合肥12月13日電 題: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作者 晏紫  飛簷翹角、雕梁畫棟、藻井樓閣,木製結構的徽派建築鱗次櫛比。走進位於安徽省黃山市經濟開發區的黃山徽匠園林古建有限公司時,「震撼」是參觀者們不由自主發出的讚嘆。  步入該公司車間,迎面一座800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木製建築體,是該公司創始人、徽州木作建築工程師潘和平與其團隊耗時數年創作建成,目前已被認購。
  • 迷戀古建築,他把鬥拱做成積木賣到世界各國
    劉文輝祖籍山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出生在這塊滿是地上文物的土地上,迷戀古建築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2016年,他來到杭州做了兩件事情,考取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創辦了杭州晚峰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前者是為了在美術上繼續深造,後者是想把自己在古建築文化獲得的喜悅傳遞給其他人。
  • 這個迷戀古建築的山西人把鬥拱做成積木,賣到了世界各國
    2016年,他來到杭州做了兩件事情,考取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創辦了杭州晚峰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前者是為了在美術上繼續深造,後者是想把自己在古建築文化獲得的喜悅傳遞給其他人。建築是一個空間,是立體的文化。在家、在學校、在公司,我們無時無刻都處在一個建築裡,我們的文化與建築密不可分。
  • 探店丨一家開設古建築木工課的美術培訓機構
    探店丨一家開設古建築木工課的美術培訓機構 2021-01-06 2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唐芙蓉園水舞光影秀《大唐追夢》、西安城牆大唐迎賓儀式將重磅...
    3月28日,大唐芙蓉園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夢》即將開演,西安城牆的《大唐迎賓儀式》也將於4月1日重磅來襲。陸續恢復的演藝活動,提振了行業信心,也讓旅遊市場漸漸回溫。大唐芙蓉園《大唐追夢》3月28日恢復演出 近期,大唐芙蓉園通過其微信公眾帳號宣布園區內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夢》即將於3月28日恢復演出。
  • 文化十分丨太原晉祠:梁思成林徽因「不肯失之交臂」的千年之美
    近年來,隨著中國古建築之美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愛,「中國營造學社」這個名詞也漸漸被人熟知。作為中國營造學社的重要成員,梁思成、林徽因為中國古建築研究和保護作出了卓越貢獻。今年恰逢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清華師生跟隨梁林二人的腳步,來到他們曾考察過的地方,從太原晉祠到雲岡石窟,從應縣木塔到五臺山佛光寺,清華師生一邊考察,一邊把「人文清華」講壇的公開課帶到了這裡。位於山西太原西南懸甕山東側的晉祠,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祠廟建築群。
  • 解析中國古建築的平面設計圖
    中國古建築的平面設計,在宋代的《營造法式》中被稱為「地盤」,指導著工匠們的建造。這其中究竟有怎樣的玄機,待我一一揭秘。這個單位衡量的正是古建築的平面空間,從《營造法式》的定義來看,「間」是指相鄰兩縫梁柱構架之間的空間。後來梁思成在《清式營造則例》中將「間」定義為四柱之間圈出的面積,也逐漸被古建築研究者接受。我們常說一座建築面闊幾間、進深幾間,用的就是這樣一個單位。
  • i東營·影像|走進墾利區郝孟園領略孟子思想文化瑰寶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高汝敏 苟金鈴 東營報導  郝孟園位於墾利區郝家鎮孟家村,這一名稱來源於郝家鎮和孟家村首字,寓意「好夢園」,「孟家村是由孟子故裡鄒城遷移而來的,是孟氏的子孫,郝孟園的建立是為了紀念孟子,傳承孟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