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讓許多人沉迷在權謀故事和英雄人物當中,其中形象有忠有奸、有善有惡,既滿足了許多讀者對心中英雄的幻想,也為讀者編繪出了作者心中繽紛多彩的三國世界。
但是許多讀者在讀完《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關羽自刎後,便漸漸不再細讀後來的三國了,是因為後面的章節不夠精彩,還是因為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呢?
01 英雄已逝
有網友表示「關羽是許多讀者的偶像,他的死代表著許多人失去了信仰,因此才失去了讀下去的欲望。」
分析很到位,從個人情感來講,羅貫中塑造的「義絕」形象,深入到了每個鐘愛三國的人心中,就算是千百年後的今天關羽的形象也依舊是光輝無限的。
縱觀關羽一生為了匡扶漢室而出生入死,直到他死去都在使用漢獻帝封給他的「漢壽亭侯」稱號。在徐州之戰後他,就算被逼上絕路,也是投漢不降曹,一直忠貞於漢室。
在得知大哥劉備的蹤跡後,關羽便立即起身離開曹營,過五關斬六將帶著嫂嫂千裡尋劉備。如此忠義之士,也難免成為眾多讀者心中的偶像。
他的死去被羅貫中描寫的無限悽涼,誰又能不為之所動呢?因此漸漸脫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我認為關羽的死是觸發讀者脫坑的起因而非結果。
02 沒了亮點,就沒有了靈魂
縱觀整部《三國演義》,以關羽的死為分割線,前面半部都在著重描寫以劉備為首的蜀國崛起道路,竭力美化了劉備「正統」的戲碼,將劉備這位創業者的經歷描寫得繪聲繪色,縱使經歷萬千失敗依舊在絕境中奮起,為恢復漢室正統而竭盡全力。
將蜀國的發展壯大描寫得繪聲繪色,將故事帶入整部劇的高潮,讓看的人津津樂道。而關羽一死,書中最大的高潮便漸漸回落。後半部書中的高潮,遠遠比不上前半部分的精彩,因此許多人失去了「刺激感」,便漸漸沒有了讀書欲。
況且後半部分的書中人物大多已經死去,或者垂垂老矣,比如曹操、孔明、趙雲等人,已經不再年輕。讀者希望看到的是,生機勃勃的英雄,而不是垂垂老矣的戰將。
更何況關羽死後,蜀國五虎上將也隨之崩塌,先是張飛被部下謀害,後有馬超病逝、黃忠戰死,最後劉備白帝城逝去。至此蜀國中人們鍾愛的人物就只剩下諸葛亮、趙雲等寥寥幾人,已經不足以支撐讀者對蜀國的「幻想」。
可以說後三國時期,便是蜀國的沒落,這對許多鍾愛蜀國的讀者來說是一種打擊,當趙雲和諸葛亮去世後,整部書的亮點人物已經沒有幾人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蜀國、吳國又接連被滅,如此悲傷抑鬱的情緒,泯滅了許多讀者讀下去的勇氣。
03 主角已死,看點全無
再者,三國當中所有的主人公的主人公便是劉、關、張,此三人承包了許多讀者前期幾乎的所有看點,當這三人接連去世,三國中的看點還有幾何?
唯有諸葛亮六出祁山,能夠支撐起讀者那寥寥無幾的希望,但最後還是失敗了,至此許多讀者的熱情都燒乾了。
人們看故事,往往喜歡歡樂的結局,太過悲傷而又沒有懸念的結局,會讓人不忍直視。
許多讀者在看完關羽去世之後,便逐漸失去了讀下去的欲望,說到底都是因為將,劉、關、張三兄弟塑造得太過完美,導致失去他們之後讓讀者感到「絕望」。讀者喜歡看到自己喜歡的事物一直「崛起」,而不是看到他們一一消失。
《三國演義》不是歷史典籍,而是文學作品,難免會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在引人入勝的同時也在為讀者建立一座理想的大廈。劉、關、張三兄弟便是這座大廈的根基之一,失去了他們,「三國的大廈」就像無根之萍,搖搖欲墜。
總結
人生在世最害怕的,莫過於失去希望。讀《三國演義》也一樣,一旦對書中人物失去了「幻想」,失望便接踵而至。失去了人生的希望,便失去了人活著的價值,讀書也一樣,沒有了希望,哪還要讀下去的欲望?
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談談大家的看法!
#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