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2020-12-14 搜狐網

原標題: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諸葛亮是諸葛亮豐的後人郎邪陽都人,諸葛家門閥。雖然不是二袁家這種大門閥,孫權也不敢小視諸葛家地方勢力。打個比方諸葛家不是袁紹這種級別大門閥,但也起碼是曹操這種級別小門閥。諸葛家是可以利用來對付江東傳統勢力的,畢竟荊州和江東是兩股不同的勢力,在孫權重用諸葛瑾、諸葛恪之前,並沒有看到他們在東吳有多大的勢力範圍。東吳困擾孫權的最大麻煩就是江東本土的世家門閥,他們排斥著外來的一切,包括荊州的諸葛家,包括諸葛瑾、諸葛恪,包括重用他們的孫權。赤壁之戰最大的功臣其實是魯肅,三顧茅廬七年之前,魯肅在和孫權的臥榻之談中就提出三分天下,聯合抗曹,有機會拿下荊蜀,和曹操劃江而治。所以當劉備兵敗以後,魯肅北上去找劉備,後來的劉葛亮的勸戰其實是水到渠成,因為多年前魯肅已經為孫權算好帳。

孫權喜歡用的人,比如呂蒙,周泰,甘寧,諸葛瑾基本都是江東以外的人士,諸葛亮祖籍山東,家在荊州襄陽城外,他去孫權那邊,完全可以參考他哥一家,位極人臣毫無問題。而且以諸葛亮的脾氣,孫權肯定會利用他削弱顧陸朱張四大家的權利而不用自己下場參與宮鬥,這是陸遜做不到的地方。諸葛亮真要到東吳,結局必然不得善終(參考陸遜)。以諸葛亮的在蜀漢掌權期間的行為看,必然不會主動成為孫權打擊江東大族的幫手,還會調和兩方的矛盾,但孫權一定不會採納(特別是孫登死後),江東大族會欣賞,但不會予以支持(如北伐),可能就是一個大號的吉祥物,無法盡展其才。

至少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來敏、李嚴只是流放、被貶沒有被殺,反而繼續使用李嚴之子李豐,李嚴謊報軍情,導致北伐終止,罪名坐實,且有眾多大臣聯名彈劾,沒死已是萬幸(李嚴自己相信諸葛亮之後會再次啟用自己,但隨著秋風五丈原,李嚴知道蜀漢不會再有諸葛亮那樣的廣大胸襟,故抑鬱而死),來敏在諸葛亮死後繼續做官,只是管不住嘴亂說話被免官,但還是多次復職。

諸葛瑾是一個旅人理想升遷模板,先出名門,小有聲名,被人表舉,然後亮明支持主公的態度,成為主公的政治工具,一生小心翼翼,滑不溜秋,大樹底下再發展自己的家族。一步步來的,不存在三顧茅廬委以重任獨當一面開創事業的問題。諸葛誕好歹守著根,除了站錯隊,正常發揮。誰也沒有諸葛亮被三顧的待遇,誰也沒做到諸葛亮相父專政的地位,誰也沒留下諸葛亮曠古爍今的傳說。 這不影響結論,東漢未亂,諸葛亮正常的度過自己的一生,也能做到青史留名的位置,但曹魏東吳,是沒法做出三顧操作的。諸葛瑾傳裡寫的東西,淺層次的看了下,都是他怎麼替孫權處理官員關係的,重大外交內政政策沒明確表示,就是服從,沒有一件事站錯隊呢,哪怕魯肅表舉的,也沒繼承魯肅的政治主張,說明宗族在東吳沒什麼既得利益沒什麼牽絆他的東西,比較瀟灑,只要專心揣摩孫權的心思就夠了。

孫權可不是愛屋及烏來善待諸葛瑾諸葛恪,我倒覺得諸葛瑾、諸葛恪被低估了。幾大世家在天下大亂時各有手段。諸葛氏和陸氏應該是惺惺相惜或者兔死狐悲的,這兩個世家中,陸氏大多集中廬江死於孫氏,諸葛氏則分別投資魏蜀吳,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都是一時人傑。先不說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興復漢室,就說東吳的政治制度就不符合諸葛亮的施政風格。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法家門徒,講究中央集權、令出一門,而東吳的政治架構卻是類似周朝的封建領主制,孫權本人是東吳共主,各地世家豪強享有完全的治權和軍權,戰時各領麾下聚集於孫權或其授權人旗下。打贏了夷陵之戰的東吳,為什麼在易攻難守的徐州平原不得寸進?夷陵是守土,為守護自己利益的領主們自然同心協力的出死力,而徐州脫離了他們可控制的範圍,打下來只有孫權漁人得利,自然磨洋工。面對這樣的局面,在東吳沒有自己基本盤的諸葛亮是無法也不願接手的。

從意識形態和當時的道德標準上講,諸葛亮作為主流士人,必然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在中央權威盡失的情況下,輔佐唯一有希望的宗室劉備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從個人角度說,諸葛亮去東吳,最好的情況也是在周瑜魯肅之下,考慮到每個人的年齡,基本不可能出頭,這還不算資歷輩分,以及集團現有的已基本固化的組織結構帶來的個人發揮空間的限制。而去蜀漢,直接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完全信任授權,完全自由的發揮空間,直至託孤白帝城將整個國家託付給自己。封建時代,人臣得能如此,夫復何求。

小編認為:以諸葛亮的為人,結合曹操,劉備,孫權的素質以及個人風格,只會做劉備的部下。諸葛亮自己認定了蜀漢正統,做出了自己的政治選擇。君擇臣,臣擇君,諸葛亮清楚他想要什麼,就是劉備這種空懷壯志,一無所有的老闆。曹操五謀士,孫權下面張昭周瑜,諸葛亮不管去哪都沒有他的發揮之地。要知道諸葛亮出名是在劉備死後任蜀漢丞相期間,諸葛亮前期只是一個戰略設計師,他的內政,治軍才能都是後期才展現出來。前期內政劉備自己都搞得定,打仗劉備自己也會,還有謀主法正,大將關張,況且三國後期人才凋零。除了劉備創建的蜀國後的劉禪政權,沒有人可以給諸葛亮施展才能的機會。諸葛亮是權相,忠心與否反而對於君主本人來說不是最重要,在魏吳兩國都會被忌憚,欣賞歸欣賞,拿過來也不會用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在蜀漢當丞相的諸葛亮,為何不勸說哥哥諸葛瑾為劉備效力?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人稱臥龍先生;從臥龍先生這個稱號中,我們就可以知道,諸葛先生其志不在小,事實也正是如此,臥龍先生在三國的歷史上確實大放異彩,熠熠生輝,那麼回到原先的問題上,諸葛亮為何不勸說自己的哥哥為 劉備 效力呢?如果對歷史了解稍微深一點的朋友們,應該知道,諸葛亮兄弟,除了諸葛亮和他的兄長諸葛瑾之外,還有一人,此人便是在 曹魏 陣營的諸葛誕,諸葛涎是誰呢?
  • 諸葛亮未雨綢繆救劉備,風險來臨無法預料,萬事考慮周全方可避免
    把他騙到我們這裡來,然後軟禁起來逼他們用荊州來換取劉備,孫權依計行事。當然這樣的心思諸葛亮又怎麼可能會看不出來呢?於是就對劉備說,你儘管答應這門親事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只要交給我就行。在劉備出發之前諸葛亮交給了劉備三個錦囊,錦囊裡面有著三條妙計。除此以外諸葛亮還安排趙雲陪同劉備一起去,等到危機時刻,只需要看錦囊裡的妙計就可以渡過難關了。
  • 劉備入蜀,誰是留守荊州的最佳人選?此人比關羽更合適!
    一首先,在筆者看來,相對於關羽,諸葛亮才是留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之所以說諸葛亮要比關羽更加適合,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關羽之所以丟掉荊州,直接原因就是他在北伐襄樊的時候,又被東吳偷襲,可謂腹背受敵,從而兵敗被殺。
  • 夷陵之戰前,趙雲和秦宓都苦勸劉備不要出兵,諸葛亮為何緘默不語
    令人不解的是,說話最有分量的諸葛亮,在這件事上卻緘默不語,一言不發。《三國演義》中,提到諸葛亮曾對劉備進行勸阻,但這只是羅貫中的想像,與史實不符。正史《三國志》中,諸葛亮在劉備出兵前,沒有進行任何表態,對劉備的做法聽之任之。只是在劉備大敗而回後,諸葛亮才說了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 劉備為何一定要發兵攻打東吳
    東漢末年先有宦官專政,後有黃巾起義,而後豪強割據,群雄爭霸,劉備從一平民打著中山靖王之後的名聲先後投靠盧植、公孫瓚、陶謙等,直到諸葛亮出山輔佐建立蜀漢政權,隨著關羽的死,劉備決心兵發東吳,遭遇群臣勸阻導致夷陵兵敗那麼劉備為什麼一定要攻打東吳呢在小編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名聲
  • 趙雲忠勇仁義,但這件事好像做錯了:劉備很傷心,諸葛亮也不滿意
    但是忠勇仁義的趙雲趙子龍也有做錯事的時候,在章武二年,趙雲做的一件事,劉備可能會很傷心,諸葛亮也未必會滿意,而這可能也是劉備一直沒有提升他的官職也沒有封他為侯、更沒有將其列為顧命大臣的主要原因之一。趙雲的忠勇仁義是毋庸置疑的,在《三國志·卷三十六》記載的季漢五將,也就是傳說的五虎上將中,趙雲的忠誠度數一數二。
  • 劉備東吳招親,孔明定下三個錦囊妙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想知道謀略家的預見力,要從諸葛亮的「三個錦囊」談起,三個錦囊出現在演義中的劉備東吳招親情節中,兩國聯姻,無非就是鞏固政治,處好關係,起碼不背後捅自己一刀。孫、劉兩方鬥智鬥勇,機關算盡,聯盟對抗曹操不過也是暫時之計,要搞好外交關係,不僅可以聯盟,還能和親,孫權、周瑜就是想利用聯姻收攏劉備。
  • 劉關張因東吳而死,諸葛亮為何不興兵伐吳?40年後,答案浮出水面
    東吳可以說是蜀漢的仇人,諸葛亮當時為什麼不在國力日漸恢復的情況下發兵為劉、關、張報仇雪恨呢?其實很簡單,主要有4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國賊乃是曹魏。諸葛亮明白,在劉備去世之後,蜀國的一切之政之事,皆由自己把管。像類似蔣琬費禕董允等,雖然能力不錯,但他們幾乎都是一張白紙,可以培養,但絕對不可獨任。
  • 劉備徵討東吳為何不帶上諸葛亮?並非演義中所說的諸葛亮反對伐吳
    在三國的統治者裡面,無論是曹丕,劉備還是孫權,其實都有統一天下的野心和想法。因此,三方都有各自的計劃。 曹魏方面自不必說,綜合國力強大,只要不斷消耗劉備或者孫權一方的實力,久而久之,曹魏就可以吞併雙方。並且只要吞併了其中的一方,就意味著餘下的一方也很難長期存在下去,比如曹魏吞併蜀漢以後,吳國的覆滅,其實也就是時間問題。
  • 劉備有個致命缺點讓他難成大業,諸葛亮心知肚明,卻沒有能力改變
    諸葛亮剛剛加入劉備集團的時候,關羽和張飛並不服他,諸葛亮用了一番計策才讓這兩位對自己有了好感,但是經過相處他慢慢發現,劉備有個致命缺點註定他一生平庸,難以成就一統天下的霸業。赤壁之戰後諸葛亮有心提醒劉備,想讓他看看感情用事對團隊的危害有多大,後來就有了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故事。關羽為了自己的義氣放走了劉備一生大敵,還是在之前給軍師立了軍令狀的前提下,諸葛亮並沒有想要用軍令狀去為難關羽,他只是想藉此提醒劉備,身為一個團隊領袖不要有那麼多私心雜念。可是劉備並沒有當回事。
  • 劉備前往東吳招親,諸葛亮拿出錦囊交給一個人,卻不是趙雲
    東吳大將周瑜對此非常擔憂,便向孫權提出建議,企圖以招親為名將劉備騙到東吳軟禁,然後再向諸葛亮索要荊州。不料,周瑜的如意算盤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隨即派趙雲保護劉備前往東吳。臨行前,諸葛亮又給了趙雲三個錦囊,吩咐趙雲在依計而行。最終,劉備不但招親成功,娶了孫權的妹妹,還安全地離開東吳回到荊州,令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諸葛亮的第二次「錦囊妙計」出現在第九十九回。
  • 歷史解說:劉備託孤諸葛亮的原因是什麼?
    安排他們去做其它重要的事,並且此時他信任的人並不多。比如趙雲,他就單獨被劉備召見,奉命做好保護劉禪以及他其他家人的安全工作。作為蜀國元老李嚴,他也被分配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統領一部分蜀國軍隊,掌握了軍權。其實,劉備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心存著分權力制衡諸葛亮的考慮。第二能力強弱。相比其他人,諸葛亮最合適,最有能力輔佐那個扶不起的阿鬥。
  • 諸葛瑾和諸葛亮誰優秀?諸葛恪的回答令孫權每個汗毛孔都舒展開了
    諸葛恪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開國功勳和著名權臣。我們都知道,雖然孫權最後對諸葛恪有些小看法,但諸葛恪畢竟是孫權欽定的託孤大臣。孫權選擇諸葛恪的理由有很多,今天筆者簡單分享幾個故事,來從「才思敏捷、善於應對」這兩個點進行思考。說得通俗點,就是舔的好。諸葛恪字元遜,是諸葛瑾的長子。
  • 劉備得知張飛死訊,輕聲說了4字,此時諸葛亮徹底看清劉備真面目
    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劉備的性格非常仁厚,做事也講究仁義。曾經有刺客要刺殺劉備,看見劉備對老百姓太好竟然放棄刺殺。劉備駐防新野城,曹操親率10萬大軍破城,老百姓不願意被曹操統治,竟然舉家帶口跟隨劉備過長江。要知道演義內容有三分真實七分假,演義裡面的劉備更多是包裝之後的產物。
  • 劉備稱霸三國的轉折點,大意失荊州,隆中對宣告涼涼
    先來看看蜀國主要將領的死亡,劉備在公元223年白帝城託孤後死亡,關羽在公元220大意失荊州後被抓後被殺,張飛於公元221年被部將範強、張達殺害,黃忠在公元220年病逝,馬超於222年也是因病逝世,法正在公元220年病逝。我們這裡也可以看出,最重要的劉備,關羽,張飛幾人都是折戟在東吳手裡,蜀國幾乎沒有在魏國手上吃過大虧,寥寥無幾的大將折戟在魏國手裡。所以筆者以為蜀國的一系列動蕩的根本原因就是東吳。
  • 劉備去東吳招親,幸虧這一家人保護,不然必遭周瑜所害!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劉備以借荊州為名,佔領著荊州,江東孫權經常討要,因為荊州是江東的門戶,如果荊州被劉備佔領,無疑對江東孫權的戰略有很大的影響,劉備的夫人因病去世,周瑜給孫權獻了一條妙計,讓孫權的妹妹假意嫁給劉備,讓劉備到江東招親,沉機扣押,讓諸葛亮拿荊州來交換劉備。
  • 周瑜為何多方刁難加害於諸葛亮,其目的何在?
    那麼,《三國演義》中,周瑜為何要害諸葛亮呢?絕不是有些人說的嫉賢妒能。相反,他完全是從東吳的角度來考慮的。因為諸葛亮才能太高,如果諸葛亮幫助劉備,則劉備集團的實力會發展很快,並對東吳造成威脅。雖然赤壁之戰時兩家還是盟友,但一旦赤壁之戰打贏,曹操北退,兩家必然會面臨荊州到底歸誰的爭議。
  • 諸葛亮早已算準劉備伐吳會失敗,為何不勸阻,原來心中另有定計
    然而對此劉備並沒有聽進去。連趙雲都能看出問題的事,作為蜀國的第一謀士諸葛亮,對於此嚴重有背其「聯吳伐魏」策略的行為,卻沒有勸阻劉備,這看似非常的不符合邏輯常理。後來劉備大敗的消息傳回成都,諸葛亮也只是感嘆了一句:若法正還在的話,就能避免此事的失敗結果」這毫無意義的話,說明諸葛亮其實早已料到此局必敗。
  • 麋芳、傅士仁跟隨劉備25年,為何在劉備勢力最鼎盛時期叛變?
    眾所周知,三國之中,白手起家第一人就是劉備了。劉備此人,本來就是一個販席織履的小人物,經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成為了蜀漢的開國皇帝。那些忠心耿耿跟隨了劉備幾十年的人,諸如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都得到了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