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和諸葛亮誰優秀?諸葛恪的回答令孫權每個汗毛孔都舒展開了

2020-12-22 正聊三國

諸葛恪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開國功勳和著名權臣。我們都知道,雖然孫權最後對諸葛恪有些小看法,但諸葛恪畢竟是孫權欽定的託孤大臣。孫權選擇諸葛恪的理由有很多,今天筆者簡單分享幾個故事,來從「才思敏捷、善於應對」這兩個點進行思考。說得通俗點,就是舔的好。

諸葛恪字元遜,是諸葛瑾的長子。諸葛瑾年少知名,根據《江表傳》記載,諸葛恪年少就有文才且聰慧,能夠隨機應變,還善於辯論,同齡人沒有人能掰扯過他的。孫權得知諸葛恪的事跡後對他非常感興趣,孫權轉臉就對諸葛瑾表示「藍田生玉,真不虛也」。自此,「藍田生玉,真不虛也」成為形容賢父生賢子,名門出賢良。

根據《吳錄》記載,諸葛恪身高七尺六寸,他年少時比同齡人鬍子長得早,長的也更濃密一些。諸葛恪的鼻梁稍稍有點折,額頭較寬,嘴也比較大且嗓音洪亮。

弱冠之年,諸葛恪被封為騎都尉,他和顧雍的兒子顧譚,張昭的兒子張休等人一起服侍太子孫登,並常常在一起講論道藝,互相成為要好的朋友。沒多久之後諸葛恪就從中庶子轉為左輔都尉。

要說諸葛恪在孫權面前最加分的,當屬以下幾件事情。

巧解「辱父」

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臉長得有點像驢,這一度成為東吳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孫權也是一個娛樂至死之人,有一次孫權大會群臣,命人牽一頭驢入內。驢入殿後,孫權刻意站在驢前盯了很久,然後題字「諸葛子瑜」。

怎麼辦,領導閒來無事取笑你,如此情況如何下臺?諸葛瑾在緊張地思考著。還沒等諸葛瑾想到對策,諸葛恪就趕緊跪下向孫權求筆要寫兩個字。諸葛恪拿到筆後在「諸葛子瑜」四個字底下寫下「之驢」二字,如此就形成「諸葛子瑜之驢」六字。

諸葛恪寫完字之後,滿堂人隨即陪笑,事情就這麼過去了。孫權看到後對諸葛恪的作法非常欣賞,隨即就把驢賜給了諸葛恪。

舔主子

唐朝時,皇帝問安祿山的大肚裡裝的是啥,安祿山回答自己肚子雖大,但除了對陛下的忠心什麼都沒有。這件事也成為後人諷刺「忠心婊」常引用的典故。要說舔功,諸葛恪還是非常有智慧的。因為他可以將孫權隨便的一個問題用於自己表忠心。

諸葛恪解驢之後沒多久,孫權找到諸葛恪諮詢:「你爸和你叔誰更賢能」?簡單來說就是諸葛瑾和諸葛亮誰更賢能。這個問題其實非常要命,甚至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

諸葛恪在幾乎沒有思考的情況下,諸葛恪表示自己的父親,也就是諸葛瑾更賢能。孫權問其故,諸葛恪表示:「家父(諸葛瑾)知道應該侍奉誰,而叔父(諸葛亮)卻不知道應該投效誰,因此家父是賢能的人。」

這個回答水平實在是高,既誇了自己的父親,也回答了孫權的問題,順便好好地舔了一把領導。孫權聽到諸葛恪的話後,高興地每一個汗毛孔都舒展開了。

諸葛恪勸張昭酒

眾所周知,張昭這人脾氣倔。張昭和孫權的矛盾導火索,不止一次在於酒宴之間。張昭不愛喝酒,也看不慣孫權每次喝大酒。孫權也有意思,你不喜歡喝,我還每次讓你出席。

有一次在酒宴上,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孫權讓諸葛恪引導大家舉杯繼續活躍氣氛。當諸葛恪走到張昭面前敬酒的時候,張昭因為已經喝了點了就不肯繼續喝了,張昭表示這么喝並非「養老之禮」。孫權發現後把諸葛恪叫過來「私聊」,說只有你能讓張昭「屈服」,讓他喝一杯。

孫權的話就是命令。諸葛恪找到張昭表示,當年姜子牙九十歲的時候還掌握軍事大權,尚未告老還鄉。現如今軍隊不用您操心,酒食的事情,您得勇往直前。怎麼能說不是「養老之禮」呢?

張昭聽後啞口無言,再加上諸葛恪本來就是自己兒子的好哥們兒,再加上給孫權一個面子,就一飲而盡了。

諸葛恪讓張昭喝酒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讓孫權開心。

孫權吹

孫權稱帝後,有一次蜀國的使者來東吳進行國事訪問,孫權召集群臣開會。在談公事之外的休息時間,孫權對蜀國使節表示:「這位諸葛恪喜歡騎馬,還請轉告諸葛亮,為諸葛恪準備好馬送來。」

孫權話音未落,諸葛恪立刻噗通就跪下了。孫權一臉懵問諸葛恪:「蜀國還沒送來馬你為何如此感謝我?」

諸葛恪的舔功繼續上線,諸葛恪表示「蜀國就像是陛下的馬廄,如今您有恩詔,馬肯定能送來,我怎能不謝?」

筆者詞窮,還是那句話,孫權舒服的每個汗毛孔都舒展開了。

文:正聊三國作者XXY

了解更多三國趣事,請多多關注,正聊三國。

相關焦點

  • 諸葛瑾為什麼評價諸葛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
    諸葛氏分仕三家,而且都獲得了重要的職權,看上去頗有些分散投資的味道(其實是巧合)。所謂的「吳得其虎」說的是諸葛瑾,在東吳官至大將軍。他的兒子諸葛恪的影響力更大,是東吳中後期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深受孫權的器重,在孫權去世後更是被任命為輔政大臣之首,一度是東吳的實際執政者。不過諸葛瑾對諸葛恪的感觀卻並不怎麼樣,稱諸葛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那麼諸葛瑾為什麼會對自己的兒子有這樣的評價呢?
  • 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原標題: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諸葛亮是諸葛亮豐的後人郎邪陽都人,諸葛家門閥。雖然不是二袁家這種大門閥,孫權也不敢小視諸葛家地方勢力。打個比方諸葛家不是袁紹這種級別大門閥,但也起碼是曹操這種級別小門閥。
  • 諸葛恪從小就聰明有才,結果卻非常悲慘,聰明反被聰明誤啊
    三國時,吳國的諸葛恪也是這類的聰明童子。三國時代,吳王孫權身邊大臣諸葛瑾的大兒子諸葛恪,聰明過人,很小的時候就出了名,大家都愛出點難題,故意考考他。而諸葛恪自己也喜歡在眾人面前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華。有一次孫權召集群臣議事,會議還沒開始。孫權見諸葛恪在場,於是想試試他的小聰明。
  • 「諸葛恪得驢」看諸葛瑾的教子之道
    一日,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乃以驢賜恪。這是發生在東吳的一件趣事,故事主角諸葛恪字元遜,是諸葛亮兄長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長得像驢的面孔。
  • 諸葛亮侄子系少年天才 留下了大量經典故事(圖)
    關鍵是五個人都想爬上最高峰,奮力攀登絕壁之時,還想著除掉對手,就要比誰心更狠、刀更快。   五個人中,名氣最大的、先掌權的是諸葛恪。   諸葛恪是少年天才,大將軍諸葛瑾的長子、諸葛亮的侄子,從小視為神童,孫權非常賞識。他留下的經典故事一籮筐。   諸葛瑾臉長,就像驢的面。
  • 諸葛恪:這個神童為何不得好死?
    我們知道,諸葛恪的父親叫諸葛瑾,這個諸葛瑾,也勉強算個人才,為孫權幹了不少大事。可惜這個人相貌不好,長了一張驢臉。用本山大叔的話來說,就是鞋拔子臉。孫權知道諸葛瑾這個人老實,就想拿他開涮,有一次大宴群臣,席間,讓手下牽上來一頭驢來,並在這個驢上面貼了一張紙條,寫了四個字「諸葛子瑜」,諸葛子瑜就是諸葛瑾。
  • 該成語揭示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孫權心知肚明卻不得不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恪傳》注引《吳書》,時間是在東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四月,主人公為孫權和諸葛恪。當時滿朝文武都認為非諸葛恪莫屬,孫峻上書推薦諸葛恪,認為他的才能足以輔佐朝政,可以將國家大事交給他。孫權認為諸葛恪兇狠固執,獨斷專行,但孫峻覺得朝中沒有一個人的才能超過諸葛恪,便堅持保舉他。最終,孫權同意了孫峻的建議,令諸葛恪及其他大臣來到自己的臥室內見面,在床前接受詔令。
  • 諸葛亮和諸葛珪、玄、瑾、均、誕、恪、瞻、尚是什麼關係?
    諸葛亮和諸葛珪、玄、瑾、均、誕、恪、瞻、尚是什麼關係?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諸葛家族個個為人中英才,在三國下了一盤很大的棋,堪稱最強家族。  在曹魏官至徵東大將軍,三國中有個說法是「蜀漢得龍,東吳得虎,曹魏得狗」,前面說的就是諸葛亮與諸葛瑾,而「狗」指的是諸葛誕。  諸葛誕是諸葛亮的堂弟,曾配合大將軍司馬師平定毋丘儉、文欽叛亂。諸葛誕威名夙著,得人死力。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諸葛誕得知夏侯玄、鄧颺被殺,心不自安,起兵壽春,討伐大將軍司馬昭,得到東吳權相孫綝的支援。
  • 柏楊:孫權可愛有人情味,朱元璋:孫權不懂當皇帝,到底誰說的對
    後世的大儒柏楊老先生,曾誇他是最可愛最有人情味的皇帝,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則在字裡行間表達了他對孫權的不滿,那麼他們到底誰的對呢?柏楊老先生為什麼要說孫權可愛有人情味呢?最初駱駝看到老先生的評語也是一臉的懵,因為駱駝印象裡的孫權,從小就是個牛人,據正史《三國志》記載,他在少年時就已經憑藉善於交際,而和他父親江東虎孫堅,他的哥哥小霸王孫策齊名。
  • 孫權都把司馬懿熬死了,為何還沒一統三國?諸葛亮一句話就說透了
    可問題是,先是諸葛亮星落五丈原,十七年後更狠的司馬懿也死了,可反觀孫權卻還活著呢,非但沒能稱霸天下,反而把還把他自己的吳國,給折騰得雞飛狗跳,差點斷氣。顯然許多人說的,「人要能熬,熬到最後就是牛逼」,在孫權這是行不通的。他都比司馬懿能熬。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孫權的這種尷尬和窘境?莫非曹操和劉備都說錯了?這個問題,在筆者看來,其實原因就一條!
  • 身為託孤重臣,諸葛恪的心態如何,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恪傳》,時間是在東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主人公是諸葛恪。原文如下:(諸葛恪)與弟公安督融書曰:「皇太子以丁酉踐尊號,哀喜交並,不知所措。吾身受顧命,輔相幼主,竊自揆度,才非博陸而受姬公負圖之託,懼忝丞相輔漢之效,恐損先帝委付之明,是以憂慚惶惶,所慮萬端。且民惡其上,動見瞻觀,何時易哉?
  • 孫權和周瑜誰厲害?周瑜和孫權的關係好嗎?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孫權繼承的兄長孫策的基業。而在同時,孫權也不得不面對孫策留下來的一大堆文臣武將。孫策臨終時曾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也就罷了,也就是一個文臣,必須依附君主。可周瑜就不同了,他可是統兵的大將。  三國是亂世,幾乎每個諸侯起家都是武將。
  • 諸葛亮的侄子為何三族被滅,這則成語故事道明原因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恪傳》,時間是在東吳建興二年(公元253年),故事的主人公是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原文如下:侍中武衛將軍都鄉侯俱受先帝囑寄之詔,見其奸虐,日月滋甚,將恐蕩搖宇宙,傾危社稷,奮其威怒,精貫昊天,計慮先於神明,智勇百於荊、聶,躬持白刃,梟恪殿堂,勳超朱虛,功越東牟。國之元害,一朝大除,馳首徇示,六軍喜踴,日月增光,風塵不動,斯實宗廟之神靈,天人之同驗也。今恪父子三首,縣市積日,觀者數萬,詈聲成風。
  • 謀略不輸於諸葛亮,連孫權都怕他,卻被黑成了小肚雞腸的小人!
    現實中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被氣死了,但《三國演義》中卻是有這麼一個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人。此人便是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漢太尉。諸葛亮氣死周瑜已經是大眾的認知,更是深入人心。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在這裡我們要「感謝」羅貫中老爺子。同時也要「感謝」94年版《三國演義》和10年版《新三國》導演們的廣大的弘揚精神。要不然就沒有了膾炙人口的「三氣周瑜」這樣的經典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