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不輸於諸葛亮,連孫權都怕他,卻被黑成了小肚雞腸的小人!

2020-12-22 騰訊網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朋友之間吵架,也或者是情侶夫妻之間吵架;當然也可能是兒子被父母責備,或者是職員被老闆批評的候。總而言之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我們基本上都會用到的話是:「老子快被氣死了,你想把我氣死,我快被你活活氣死了。」類似這樣的一些話。現實中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被氣死了,但《三國演義》中卻是有這麼一個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人。此人便是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漢太尉。諸葛亮氣死周瑜已經是大眾的認知,更是深入人心。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在這裡我們要「感謝」羅貫中老爺子。同時也要「感謝」94年版《三國演義》和10年版《新三國》導演們的廣大的弘揚精神。要不然就沒有了膾炙人口的「三氣周瑜」這樣的經典橋段了!

電視劇我們就不提了,我們只以演義小說和正史為例。首先《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這裡我們就先回到《三國演義》周瑜的主線中來探尋一二。在原著第十五回中,孫策在朱治和呂範的建議下,以玉璽為質抵押給了袁術。借得兵三千、馬五百匹。前往江東解救鄉親父老,同時救出被刺史劉繇軟禁的母親、舅舅和家小!臨走時連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一幹舊部也帶上了。當孫策行軍至的時候,一路軍馬突然攔在了前方。只見領頭之人風流儀容秀麗,他看到孫策之後,便立刻下馬參拜。此人便是周瑜了。當年孫堅舉義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周異就將家遷到了舒縣。從此周瑜和孫策兩人就認識了,那時他兩都還年少,儘管兩人同歲感情卻很好,周瑜也視孫策為兄長。

此次相遇周瑜就開始了吳國的軍旅生涯,他先後輔助吳國兩代君主。原著第二十九回在孫策死的時候,他就對孫權說:「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囑之也!」足以可見孫策對周瑜才能的肯定。當周瑜聽說孫策死亡的消息,他便連夜趕來孫策靈前祭拜。跪在孫策靈前說到:「敢不效犬馬之力,繼之以死!」不一會孫權走進來把哥哥孫策死前的囑託告訴了周瑜。周瑜應聲說到:「願以肝腦塗地,報知己之恩。」可能是出於孫權對周瑜的不信任,他試探性地問周瑜:「今承父兄之業,將何策以守之?」周瑜告訴孫權:「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見周瑜並沒有居功自傲,而是絲毫未提到自己。孫權就把哥哥孫策死前的建議告訴了周瑜,周瑜認為以張昭的才能處理內事自然不在話下,但我自己就算了,恐怕難以當此大任。於是周就把魯肅推薦給了孫權。周瑜告訴孫權魯肅胸懷韜略,腹隱機謀。有他輔佐比我要好!從這就足以看出周瑜胸襟廣大,能審時度勢目光長遠,並不是嫉賢妒能的小人。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赤壁之戰。曹操軍曹仁在新野被劉備、諸葛亮打的大敗。曹操知道後便親自大軍前來。這讓孫劉兩家都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東吳這邊吳國太見孫權猶豫不決,對孫權說你哥先前不是有遺言嗎?讓你外事多問問周瑜。於是孫權就派人去鄱陽請周瑜議事。沒想到周瑜已經聽說過了此事,沒等使者去請,自己就已經過來了。最先迎接周瑜的是魯肅,周瑜讓魯肅先不要擔憂,可以先把諸葛亮請來商議對策。沒想到張昭知道後卻不樂意了,他反問周瑜:「都督知江東之利害否?」周瑜只是說了句不知道,張昭認為曹操屯兵於漢上,昨天傳檄文給東吳,欲請主公會獵於江夏。雖有相吞之意,尚未露其形。我等應該勸主公暫時假意投降曹操,等過了這場戰亂再做打算。但沒想到魯肅把諸葛亮從江夏請了過來,彼因自欲雪憤,特下說詞以激主公。我們想聽聽你的看法。周瑜問顧雍、張、步是不是都贊成張昭的想法,大家一致都同意,沒辦法周瑜只能讓他們先回去,明天見孫權看看他的想法再做定奪!

後來程普、黃蓋一些老將對周瑜說他們寧死不降,沒想到身為謀士的諸葛瑾也贊成投降。周瑜同樣讓他先回去,明天再給他們答覆。接著呂蒙、甘寧等人也來找周瑜商議,等他們都離開以後。當天晚上魯肅帶著諸葛亮也來拜訪周瑜。魯肅先問了周瑜的想法,周瑜卻回答魯肅和諸葛亮,他自己也是在城投降的!魯肅那是驚恐萬分啊!他對周瑜說:「君言差矣!江東基業,已歷三世,豈可一旦棄於他人?伯符遺言,外事付託將軍。今正欲仗將軍保全國家,為泰山之靠,奈何從懦夫之議耶?」諸葛亮聽完之後也讓東吳投降,並告訴周瑜只需要把兩個人送給曹操就可以了,周瑜就問諸葛亮是哪二人?諸葛亮就說你們江東不是有兩個美女嗎?一個叫大喬一個是小喬。諸葛亮還譏諷道只需要這二人,便可以讓曹操退軍。不用送酒送肉,也不用納土獻印。諸葛亮還說曹操就是一個好色之徒,他建「銅雀臺」就是為了選拔天下美女置於其中,如今就差大喬小喬二人了。周瑜說:「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於是諸葛亮就把曹植寫的《銅雀臺賦》背誦給周瑜聽了一遍。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這段是原著第四十四回中的情節,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這裡我個人有一些心得說出來大家聽聽,當然了這就是我個人的想法。我認為周瑜肯定是不會贊成投降的。要不然張昭、顧雍、步騭、程普、黃蓋、呂蒙、甘寧等人去問周瑜的想法時,周瑜也不會讓他們先回,等明天見到主公的時候,自然會給你們一個。作為君主最不願意的就是投降,這對於孫權來說是極其可恥的事情。周瑜自然知道孫權肯定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是肯定不會投降的。但這事要從主公孫權的嘴裡說出來才會有號召力和信服力。於是周瑜就對他們說:「公等請回,明早見主公,自有定議。」所以說周瑜當著魯肅、諸葛亮的面故意說的自己準備勸降,純粹就是做給諸葛亮看的。畢竟倒貼的沒有別人求著的貴。所以說周瑜要讓諸葛亮求著這邊來聯合抗曹。這樣東吳才能佔據主導地位,才能讓劉備、諸葛亮多倒貼一些。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周瑜要比諸葛亮更精明,更何況後來只有周瑜和諸葛亮想到了用火燒曹操的戰船,原著第四十六回中說到「瑜大喜,教取筆硯來,先自暗寫了,卻送與孔明;孔明亦暗寫了。兩個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觀看,皆大笑。原來周瑜掌中字,乃一「火」字;孔明掌中,亦一「火」字。」光從這些就可以看出其才智僅次於諸葛亮!

我說的是僅次於,我沒說是相同,更沒有說是比諸葛亮厲害。大家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從孫劉聯合抗曹到火燒赤壁的完整事件,是從原著第四十四回開始,到第五十回結束的。我就細說了,這裡我只簡單說下重點,以及我個人的想法!在赤壁大戰之前,我們不難看出周瑜其實是一個胸襟寬廣,能任人唯賢的忠臣良將。但自從和諸葛亮共事之後就變了一個人,變得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了!那這是怎麼回事?也許是他覺得諸葛亮能力在自己之上,必須要除之以免後患。他畢竟是劉備的人,以後兩軍交戰是遲早的事!也可能是周瑜對諸葛亮嘲笑他把小喬獻給曹操,以及諸葛亮能借來東風而自己卻不行。這些行為讓周瑜感覺很沒面子,尤其是別人拿自己的老婆開這樣的玩笑,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就是奇恥大辱!不管怎麼樣周瑜從赤壁之後就變得小心眼了,諸葛亮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有了後面「三氣周瑜」的故事情節,最後把周瑜活活的氣死了。當然了這只是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裡的劇情,但就書中所寫也前後有反差,起伏太大不是很縝密。還是不能太當真!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周瑜的人品,我們就到正史中來看看!《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傳中,也的確有「火燒赤壁」之戰。但記載的內容卻與小說演義大不一樣。曹操奪取了荊州之後,得到了劉琮的水軍,之後水、步兩軍更是發展到了幾十萬人 ,東吳的將士聽到這一消息都非常驚恐。周瑜是第一個站出來要對抗曹操的,《周瑜傳》原著記載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當孫權得知了周瑜的立場之後,也說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可以說是君臣一心,勢要抵抗曹操。當時劉備被曹操打敗,在南撤渡過長江,與魯肅在當陽相遇,於是共商抗曹大計。

整個事件中諸葛亮只是作為使者拜訪了一下孫權而已。並沒有直接參與戰爭,也沒有出謀劃策。提出火攻是周瑜的部將黃蓋。而非周瑜更不是諸葛亮。是周瑜在幾十艘戰艦中放滿柴草,然後在草上澆滿油膏,外面罩上帷幕,上面插上牙旗。又讓黃蓋寫信給曹操假裝投降,當靠近曹軍時黃蓋讓士兵解開各小船,將大船同時點火。當時風勢威猛,大火蔓延江北燒到岸上的曹軍營寨。然後由劉備和周瑜一起合力追殺曹操的。事後周瑜上奏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也並沒有要殺他的意思,但孫權並沒有採納周瑜的建議。於是又把劉備放了回去!在《資治通鑑》第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和六十七卷中,也和《三國志 周瑜傳》中有一樣的記載,」三氣周瑜「純屬子虛烏有,沒有任何記載。

正史中火燒赤壁後,曹操自己就退軍了,只留下了曹仁駐守江陵城,然後周瑜帶著程普有繼續向南郡追擊,在江邊又和曹仁的軍隊槓上了。曹仁就分派出一支部隊前去圍攻甘寧。甘寧這邊向周瑜求援,於是他就留下凌統鎮守後方,自己與呂蒙往上遊解救甘寧。在長江北岸又一次和曹仁打了起來,不幸被亂箭射中右胸,傷勢嚴重然後就退兵了。周瑜帶傷在軍營指揮軍隊,將士受到激勵士氣大增,曹仁打不過只好退兵了。後來周瑜休養了幾年之後再次出兵,在路過巴丘時即發病去世,年僅三十六歲。

相關焦點

  • 此人最瞧不起諸葛亮,連劉備曹操都怕他,卻被小人所害!
    在《三國演義》裡,我們都知道關羽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一生斬殺名將無數,忠義無雙,被後世尊稱為武聖,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太過於驕傲,三國時期所有的大人物都不放在眼裡,包括曹操和孫權,就是自己陣營的軍事諸葛亮他也只是心服口服。
  • 此人謀略遠超周瑜,司馬懿不敢與他對戰,諸葛亮一生不與此人交手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群英崛起,為了爭奪天下,打的是你死我活的,在這弱肉強食的時代,只有比別強大才才能生存,經過多年戰亂,最後劉備、曹操、孫權勝出,至此天下三分成鼎立之勢,能在眾多英雄中託隱而出,肯定離不開謀士,較出名的謀士有諸葛亮、龐統、司馬懿、郭嘉、周瑜等,個個都是謀略過人的奇才。
  • 謀略人生 | 著名學者鈕先鍾:諸葛亮北伐是蠢招還是大謀
    大意是指,《水滸》英雄好勇鬥狠,容易讓年輕人學壞;而老人已經閱盡人生,到了放下、解脫的年紀,不適合再學著《三國》有謀略,去算計他人。男孩們喜歡《三國》,這大約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道風景。從演義到史書,從三國小人書到三國主題遊戲,它的故事永遠象塊大磁石,吸引著男孩們的心,而且《三國》不象《水滸》,給英雄排了固定的座次,沒什麼好比較、爭論的。學校班級排名還能改變,水滸的座次基本是固定死了。
  • 不把孫權當幹部?從魯肅《榻上策》看諸葛亮《隆中對》的一廂情願
    孫權對荊州全境的虎視眈眈可沒有那麼容易消除。諸葛亮的《隆中對》中給劉備總結最終戰略目標時,是這麼說的: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在劉備心中,有一個人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法正的謀略,就連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也非常佩服,史書記載,諸葛亮每奇正智術。那麼,劉備為什麼很看重法正呢?通過三件事,可以證明。其一,劉備伐吳,要給關羽報仇,諸葛亮和趙雲等人屢次勸諫劉備,不要伐吳,主要敵人曹魏,但是,劉備不聽,執意伐吳,打孫權,結果夷陵之戰遭到慘敗,令蜀漢元氣大傷。
  • 把諸葛亮舌戰群儒翻譯成大白話是這樣的,真是一群搞笑的噴子
    消息傳到東吳,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魯肅把諸葛亮請到東吳,希望能說服孫權一起抗曹。東吳的眾臣很蔑視諸葛亮,在他見孫權之前,先將他安排在集賢堂與眾官相會,都想殺殺他的威風。於是兩邊展開了一場互噴。
  • 如果把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對話翻譯成重慶話,那真是無敵了
    ,諸葛亮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徹底給東吳一班文人,上了一堂終生難忘的語文課。如果把當時,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對話翻譯成重慶話,那真是無敵了!引言:肅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孫策臨死之前說過:「內事不決問張昭」,此話,顯然不假。張昭作為東吳文臣之首,他第一個看不慣諸葛亮,認為諸葛亮是來做說客的。因此與諸葛亮言語上有所衝突那也是在所難免的。
  • 回陽記系列小說第97回:諸葛亮問計項濱,得到回應讓他驚嘆!
    項濱回到住所不久,外面就傳來諸葛亮前來拜訪的聲音。項濱還在納悶,諸葛亮怎麼這麼厲害,就連自己都不清楚什麼時候能夠到家,他卻能算準自己到家的時間前來拜訪?難不成他一直在暗中監視自己?正在項濱心裡嘀咕著時候,諸葛亮搖著八卦扇走進了屋內。
  • 如果把諸葛亮舌戰群儒翻譯成大白話?真是一篇超級搞笑的段子!
    魯肅把諸葛亮請到東吳,希望能說服孫權一起抗曹。東吳的眾臣很蔑視諸葛亮,在他見孫權之前,先將他安排在集賢堂與眾官相會,都想殺殺他的威風。亮:我們想拿荊州還不容易嗎,分分鐘的事。只不過看劉崇是自家兄弟,不好硬搶罷了。萬萬沒想到劉琮這個小屁孩投敵了。我們現在不帶他玩了,到江夏這邊來準備單幹,你懂個球。昭:你這不扯犢子嗎?你們這明顯是被曹操趕跑的。以前劉備沒請你出山的時候,還有個一畝三分地,怎麼你一出來,連個呆的地都沒了?你就是這樣輔助劉備的?亮:錘子一畝三分地,我們稀罕那破地嗎?
  • 真實的赤壁之戰,魯肅是個好同志,諸葛亮是去分贓,龐統沒有露面
    可惜的是,上述精彩故事在真實歷史中的赤壁大戰期間,百分之九十都沒有發生過,大部分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小說提高了劉備一方勢力的作用,強化了諸葛亮的謀略,強化了後來成為劉備重要謀臣的龐統的作用
  • 鬼谷子謀略:對付小人最省力的4招,用對了小人不敢算計你
    鬼谷子可以說是戰國時期謀略家,在鬼谷子的一生中,不僅培養出了幾個非常厲害的徒弟。他自己還擁有一項超高的本領,那就是馭人識心之術,鬼谷子有著超高的處世智慧,這些智慧直到今天對我們仍然有一些作用。小人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鬼谷子教我們認識以下八種小人:狐假虎威、暗箭傷人、包藏禍心、巧言令色、恩將仇報、強詞奪理、不敬父母、奴顏婢膝。我們每個人都很厭惡小人,有的甚至還怕這些小人,小人很多都是兩面三刀,完全沒有道義可言,對於小人,鬼谷子在兩千年前都展示出了他的智慧,他教我們,對付小人,用這4招,再奸詐的小人你也能對付過去。
  • 為什麼諸葛亮一再堅持東和孫權,北拒曹操
    劉備從一無所有到打下三分天下,諸葛亮居功至偉。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一條重要的戰略方針,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那麼為什麼是聯合孫權而不是聯合曹操打擊孫權呢?孫權憑藉著長江的天險,經過孫堅孫策的經營,非常受江東的民心,但江東的人口並不多,更沒有強大的步兵進去中原,實力排第二。也就是說劉備聯合孫權勉強稱的是,雪中送炭,聯合曹操,連錦上添花都算不上,因為以曹操的實力,根本不需要劉備的幫忙。所以諸葛亮堅持聯合實力第二打擊實力第一。
  • 孫權為何對諸葛亮的建議猶豫不決,這則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權乃見之,語芝曰:「孤誠原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
  • 曹操妙使離間計,周瑜假道伐虢,諸葛亮將計就計,周郎悲憤離世
    魯肅是比較寬厚仁愛的長者,前去索要荊州這等事,非口腹蜜餞奸險小人不能成功,因此周瑜在這初步的較量之中,已經失去了先機。 魯肅見到劉備與諸葛亮,把事情大概說了一下:」我主同情皇叔的處境,與眾將商議決定起兵去取西川,然後用西川換取荊州,就當是送給皇叔的嫁妝。不過兵馬路過荊州時,還望皇叔能提供一些糧草。」不知魯肅是真沒談判過,還是天生呆傻。談判時不看一下對方的反應,如果他能觀察到不是劉備直接答應的,而是諸葛亮搶先答應,再結合諸葛亮智慧謀略,那一定會知道這裡面有毛膩。
  • 魏延和諸葛亮的思想達不成共識,魏延內心是不服諸葛亮的
    諸葛亮第一眼就看他不爽,覺得自己無法領導他,古語有句話叫醜人多作怪,所以諸葛亮一直都感覺魏延有作怪的潛質,所以一直都提防著他。一直到蜀中無大將才讓魏延上,如果有武將諸葛才不會用他呢!諸葛亮雖然不是妒才忌賢之人,可是他會察言觀色,覺得魏延悟性還可以,領一支軍馬還可以,等到他心生異念之時在做定奪。諸葛亮給他兵權的時候是覺得他能控制魏延,意思是聽話我就利用你,不聽話我就殺了你。
  • 和諸葛亮有何關係
    舉例來說,為了給諸葛亮塑造一個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人物形象,歷史上周瑜所策劃的赤壁之戰,就硬是套在了諸葛亮身上。筆者讓諸葛亮做了許多事,先是舌戰群儒,又是草船借箭,連火燒赤壁,原是周瑜與諸葛亮不分青紅皂白的事情,也成了諸葛亮一個人的功勞,仿佛赤壁之戰的勝利全歸諸葛亮,與周瑜毫無關係。
  • 孫權麾下的「東吳四英傑」,分別是誰?都有哪些過人之處?
    猛將呂蒙呂蒙其人威猛,曾與孫仲謀一同西徵關羽,這之前他曾經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戰績頗豐。219年時,他作為先頭部隊,將自己的士兵偽裝成商人埋伏在商船裡準備混進城中之時,聽從了身邊人的勸說,及時掌控了城中主要道路。避開了早已埋伏在那裡的敵人。
  • 袁紹爭雄天下之路:帳下謀士高瞻遠矚,謀略或不亞諸葛亮?
    做好了冀州的接盤工作之後,接下來的就是「遠望」,每逢亂世,其實都有很多的名士喜歡研究天下局勢,這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諸葛亮先生的「隆中對」,其次就是魯肅的「榻上策」,而就在這時,冀州內,袁紹也和自己別駕從事沮授(當時還是別駕從事,說完「冀州對」之後就光速上位到了奮威將軍)進行了一席長談。
  • 孫權都把司馬懿熬死了,為何還沒一統三國?諸葛亮一句話就說透了
    01蓋棺定論談孫權三國時期的孫權,無疑是位讓人看不懂的三國霸主。誇他的人很多,最權威的毫無疑問是兩大重量級人物,第一個是劉備。曾這樣點評孫權:我這小舅子,上身長,下身短,一看就非久居人下之輩,我再也不想跟他打交道了。(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出自《三國志》)誰說劉備不幽默了?竟然從孫權的身材上,入手點評。
  • 和諸葛亮有何關係
    例如,為了給諸葛亮塑造一個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人物形象,將歷史上周瑜策劃的赤壁之戰,硬生生的套在諸葛亮身上。作者讓諸葛亮做了很多事,先是舌戰群儒,又是草船借箭,連火燒赤壁,原本是周瑜和諸葛亮不謀而合的事件,也變成了諸葛亮一人的功勞,好像赤壁之戰的勝利全部歸於諸葛亮,跟周瑜一點關係都沒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