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最瞧不起諸葛亮,連劉備曹操都怕他,卻被小人所害!

2020-12-22 老王評歷史

在《三國演義》裡,我們都知道關羽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一生斬殺名將無數,忠義無雙,被後世尊稱為武聖,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太過於驕傲,三國時期所有的大人物都不放在眼裡,包括曹操和孫權,就是自己陣營的軍事諸葛亮他也只是心服口服。

赤壁大戰後,曹操敗走華容道,諸葛亮派大將關羽在華容道設伏,要關羽斬殺曹操,以絕後患,曹操昔日曾有恩於關羽,關羽念舊情違背了諸葛亮的將領,私自放走了曹操,關羽違抗軍令,諸葛亮親自以死相求,諸葛亮只得放了關羽。

諸葛亮在入川之時,留關羽鎮守荊州,臨走時囑咐關羽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可是關羽一句也沒聽進去,結果關羽和東吳孫權的關係鬧的很不好,關羽在攻打襄樊的時候,荊州被東吳偷襲,關羽兵敗被殺。

《三國志》明確記載,關羽善待士兵,看不起士大夫,關羽和諸葛亮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是導致工作上不配合的必然結果

喜歡老王的文章,大家可以關注、留言、分享給更多的人!如果你有好的歷史故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進行與老王互動、交流與大家一起分享。

相關焦點

  • 謀略不輸於諸葛亮,連孫權都怕他,卻被黑成了小肚雞腸的小人!
    只見領頭之人風流儀容秀麗,他看到孫策之後,便立刻下馬參拜。此人便是周瑜了。當年孫堅舉義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周異就將家遷到了舒縣。從此周瑜和孫策兩人就認識了,那時他兩都還年少,儘管兩人同歲感情卻很好,周瑜也視孫策為兄長。
  • 孫權以貌取人,痛失龐統,曹操以貌取人,失蜀川,只有劉備最明智
    曹操那麼重視長相問題,卻留了最有反骨的人在身邊,此人就是司馬懿。曹操還在世時,司馬懿雖然也曾受到過重用,但是因為曹操一直懷疑他腦後反骨,始終沒有成為心腹之臣。曹操臨終前曾告訴曹丕要嚴防司馬懿謀反,曹丕牢記父親的話,所以在位時司馬懿並沒有機會謀反,曹丕去世後,司馬懿果然發動叛變,竊取了曹操打下的江山。
  • 此人接連說出兩成語,從此與劉備天各一方,諸葛亮對其念念不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是徐庶。原文如下: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 諸葛亮為何不投曹操?看了這四個人,就知道他選劉備才是明智之舉
    若是沒有他的話,恐怕劉備很難達到後來稱帝的高度,然而有沒有人思考過一個問題,如果諸葛亮投的是曹操,而不是劉備又會怎樣?換句話說,為什麼諸葛亮這麼聰明,卻沒有選擇曹操呢?即便是從當時的時局來看,曹操也比劉備要強不少啊!其實,他不投曹,和這4個人有關!首先,我們確認一個問題,曹操欣賞諸葛亮嗎?
  • 此人謀略遠超周瑜,司馬懿不敢與他對戰,諸葛亮一生不與此人交手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群英崛起,為了爭奪天下,打的是你死我活的,在這弱肉強食的時代,只有比別強大才才能生存,經過多年戰亂,最後劉備、曹操、孫權勝出,至此天下三分成鼎立之勢,能在眾多英雄中託隱而出,肯定離不開謀士,較出名的謀士有諸葛亮、龐統、司馬懿、郭嘉、周瑜等,個個都是謀略過人的奇才。
  • 讓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的奇才,有他在,劉備不會兵敗夷陵!_法正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原標題:讓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的奇才,有他在,劉備不會兵敗夷陵!
  • 劉備經此人引薦,邀請諸葛亮出山後,慢慢開始變強大
    劉備經此人引薦,邀請諸葛亮出山後,慢慢開始變強大在三國時期有很多著名的戰役,在經過官渡之戰以後,劉備作為一個有抱負的人物,用盡心思逃離到了劉表親戚所在的荊州地區,在他到達荊州地區以後他的親戚對他也是不錯的,給了他一些人手,好讓他有安全感,而且分給了他一些區域
  • 劉備真是仁義之輩嗎?相比於曹操盜墓,劉備籌軍餉的方式讓人齒寒
    大家都知道,劉備發跡之前,只是一個賣草鞋的,關羽是賣棗子的,張飛還算有點錢,是個賣豬肉的土豪。劉備更是在群雄面前被人公然貶低為:織席販履之輩,不過劉備臉色不變,心如止水,沒有人知道他是什麼想法。劉備在起兵前期,混的算是最不好的了,就連曹操都看不下去了,在他被呂布打敗之後還借他數千兵馬。
  • 他才是三國心機最深的人,他一句話,活活氣死一位戰功顯赫的老將
    自古以來,人們害怕真小人,卻更怕偽君子。真小人形象醜惡,詭計多端,面目可憎。而偽君子人前優秀,外表楚楚,體貼大方,誰知他們披著善意的外衣,卻做盡令人作嘔的壞事,一旦虛偽起來要了人命。因為偽君子的存在,不可以貌取人的箴言才更加深入人心。
  • 曹操VS劉備:誰是更好的老闆?
    ——《三國志·先主傳》什麼楊奉、韓暹,劉岱、王忠,蔡陽,包括曹操手下的宗族外姓第一大將夏侯惇、于禁,以及荊州各太守,劉備都是輕輕鬆鬆吊打,完全不在話下。三顧茅廬之後,有了諸葛亮做軍師將軍幫他掌管內政後勤,他更是開始了開掛一般的戰績。
  • 曹操教育子女的方法,堪稱一流,劉備應該自愧不如
    公元223年春,劉備病危,他在白帝城向諸葛亮託孤,安排身後事,對諸葛亮說:「你的才幹勝過曹丕十倍,一定能安定國家,完成統一大業。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無才能,您就取而代之罷。」諸葛亮知道這是劉備在試探自己,於是痛哭流涕,當著劉備面表忠心,誓死輔佐太子。緊接著,劉備又對兒子劉禪說:「你與諸葛丞相共掌國事,一定要像對待父親那樣對待他。」最後,劉備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可讀 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 劉備最害怕的猛將,輕鬆擊敗了馬超,諸葛亮出馬才將他除掉
    說起戰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三國。在這個時期裡,群雄割據,混戰不斷,一個個武將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而劉皇叔劉備手下則聚集了一大批英勇無比、才智非凡的將領。比如:「七進七出」的趙子龍、水淹七軍的關羽、長坂坡吼退八十三萬曹軍的張飛、「勇力絕人」的馬超等。但是,就算是他們,也不是百戰百勝的,也都有過吃敗仗的經歷。
  • 此成語披露了一段秘聞,諸葛亮識破曹操圖謀,劉備卻蒙在鼓裡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時間大致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佔據益州期間。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前兩個是劉備和諸葛亮,最後一位則是個不知姓名的神秘人物。
  • 別被演義騙了,這兩件事都是劉備幹的,和關羽、諸葛亮沒關係
    劉備,俗稱劉大耳,也稱劉皇叔。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將他稱為「劉哭哭」,似乎劉備的一生就是哭過來的,連江山都是。 這當然是演義中為了刻畫劉備的仁義,特別加重的筆墨。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 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
  • 在劉備心中,有一個人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劉備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建立蜀漢政權,除了靠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之外,還靠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龐統、法正等人的輔佐。在這些人中,劉備最在乎的不是諸葛亮,也不是關羽和張飛,而是另有其人,這個人在劉備心中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 諸葛亮為什麼不投奔曹操?真的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嗎?
    諸葛亮之所以深受歷代知識分子的推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是一個理想的儒家士子,是榜樣,是標尺。這個榜樣和標尺,主要是指高風亮節,功業卓著。在諸葛亮這樣的楷模身上,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稱道之處。
  • 諸葛亮如果一統天下,他會除掉劉禪自立嗎?聽聽曹操如何說
    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一直把持著蜀漢朝廷大權,後主劉禪幾乎就是一個擺設,凡是重大事務都要由諸葛亮來決斷。有不少人都認為,就是因為諸葛亮的專權才導致了劉禪的懦弱。諸葛亮一生為蜀國盡心盡力,六次北伐,最終累死在北伐途中。諸葛亮如果一統天下,他會除掉劉禪自立嗎?聽聽曹操如何說。
  • 這些是劉備手下著名的謀士,最後一個是劉備最看重的,不是諸葛亮
    這些是劉備手下著名的謀士,最後一個是劉備最看重的,不是諸葛亮三國時期處於亂世的時候劉備等人揭竿而起,其中劉備、曹操、孫權在最終建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其中在建立政權中少不了謀士的出謀劃策,並且對於這些領導人來說更加看重謀士,因為當時的時代腦子是非常重要的。
  • 曹操和劉備說一人不能重用,接班人選擇忽視,造成了相反後果
    劉備的託孤遺憾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被東吳名將陸遜的一把火,幾乎燒掉了蜀漢的全部家當。之後他退回白帝城,在第二年的四月得了重病,眼看不治,便把丞相諸葛亮叫過來「託孤」。除了國事和家事之外,他最擔心的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雖然是個優秀的戰略家,但是不擅長用人。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句話,卻被小人利用,害了一位大將
    自從桃園三結義的三位人物死後,蜀國的時代其實是諸葛亮的時代,諸葛亮後半生想完成劉備留下的遺願,於是亮傾國而出攻打魏國,與司馬懿對決,這也是三國裡面最精彩的橋段,以諸葛亮病故為結局,蜀國從此走下坡路。諸葛亮病故後,蜀國人心惶惶,危在旦夕的時候姜維接替了諸葛亮穩住了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