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對諸葛亮的建議猶豫不決,這則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2021-01-09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鄧芝傳》,時間是蜀漢後主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主人公為蜀漢尚書鄧芝和吳主孫權。原文如下:

(諸葛亮)乃遣芝修好於權。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權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權乃見之,語芝曰:「孤誠原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

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於是派遣鄧芝出使與東吳恢復聯盟關係,孫權果然猶豫不定,沒有及時召見鄧芝。鄧芝自己上表給孫權表示:「我今天也是為吳國而來,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蜀國。」這時孫權才同意見面。孫權對鄧芝說:「我的確想與蜀國交好,但擔心你們的皇帝尚且年幼,國力弱小,又與曹魏這樣的強國為鄰,不能保全自己,因而心中猶豫。」

鄧芝回答說:「吳國和蜀國有司州的土地,大王您是當世英才,諸葛亮也是一代傑出人物。蜀國有險峻的地勢,防禦堅固,吳國也有三條大江的險阻可守。這兩個長處合在一起,兩國互相輔助,進可以併吞天下,退可以鼎足三分,這是很淺顯的道理。大王您現在如果投靠魏國,魏國必然首先要命您去朝拜,然後就會想讓太子去曹魏作為人質。如果不從命的話,他們就會因此為藉口來討伐您,那樣蜀國也不然順流而下見機行事。一旦如此,江東的江山就不會再是大王您的了。」孫權沉默良久,說道:「你的話是對的。」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鄧芝口中的「共為唇齒」,意為嘴唇和牙齒相互依存,比喻雙方關係密切,榮辱與共。這也是由鄧芝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與東吳建立同盟關係,這一直是諸葛亮的外交策略,不過因為荊襄之戰和夷陵之戰的爆發而破裂。諸葛亮執政後,派鄧芝出使東吳,目的就是為了重新恢復這一同盟關係。不過,孫權對此卻非常擔心,但他對鄧芝所言的「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卻不是事實,真正的原因被鄧芝一語道破:「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他是怕蜀漢會與曹魏聯合圖謀江東。故此,聽完鄧芝的話,孫權便一口答應與蜀漢恢復同盟關係。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對孫權稱帝的真實看法如何,這則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主人公是諸葛亮。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這一年,孫權即位稱帝。他的大臣來到蜀漢通報,希望蜀漢能夠予以正式承認。蜀漢群臣在討論此事時大都認為與東吳交好並沒有多大的好處,而且一旦承認孫權的帝位就會變得名號不正,體例不順。不少人建議應當申明大義,與東吳斷絕關係。
  • 諸葛亮的侄子為何三族被滅,這則成語故事道明原因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恪傳》,時間是在東吳建興二年(公元253年),故事的主人公是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這段記載的大意是:侍中兼武衛將軍、都鄉候孫峻曾與諸葛恪一起同時接受了先帝的託孤,發現諸葛恪日益邪惡殘暴,但其他將會禍亂天下,危害國家,於是親自手持利刃,將其誅殺於朝堂之上除去了這一國家大害。後來將其屍首遊街示眾,全軍將士歡呼雀躍,日月增其光彩,風塵為之不動。這確實是祖先大顯神靈,天人共同感應。
  • 此人屢立戰功,為何卻被孫權幽禁至死,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宗室傳》,講述的是江東孫氏家族中的一員悍將——孫輔。原文如下:孫輔字國儀,賁弟也,以揚武校尉佐孫策平三郡。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孫輔,是孫賁的弟弟。他曾以揚武校尉的身份協助孫策平定了江東三郡。孫策徵討丹陽郡七個縣的時候,派遣孫輔駐紮在西面的歷陽以防禦袁術,並尋找逃散的百姓。孫輔還跟隨孫策一起徵討過陵陽,生擒祖郎等人。後來孫策向西攻打廬江太守劉勳,孫輔亦隨同參戰。他在作戰時親自帶頭,衝在士兵前面,屢立戰功。孫策讓他擔任廬陵太守,不僅平定了所屬地區,還任命了各級官吏。
  • 一天一個成語·強詞奪理.諸葛亮就是能說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成語名字】強詞奪理【成語拼音】qiǎng cí duó lǐ【成語釋義】強詞奪理,漢語成語,指無理強辯【成語故事】劉表去世後,劉琮繼承劉表官爵掌管荊州。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在蔡瑁等人的勸說下劉琮選擇投降,將荊州無條件送給曹操。但荊州作為戰略要地,一旦被曹操佔據就會直接威脅到孫權還有劉備,於是諸葛亮來到東吳洽談雙方結盟一事。期初孫權也是猶豫不決,不知該降還是該戰。
  • 劉備為何帶龐統入蜀而留下諸葛亮,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相關人物為劉備和龐統。曹操行事講究快速嚴峻,而我則寬鬆慈和;曹操推行暴政,我這推行仁政;曹操專門玩弄奸巧虛偽,我就提倡忠誠信實。凡事都與他相反,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今如果因為小小的變故就失信於天下,這種事情我是不敢做的。」龐統答道:「現在是講究變通、權謀的時代,本來就不是固執一面而能成就大事的。兼併弱小,攻取昏庸,本來就是春秋五霸的事業。
  • 三國成語故事:睚眥之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華陽國志劉先主傳》,故事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相關人物為法正、諸葛亮和劉備。或謂諸葛亮曰:「法正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亮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強,東憚孫權之逼,內慮孫夫人興變於肘腋之下。孝直為輔翼,遂翻飛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法使不得行其志也。」孫夫人才捷剛猛,有諸兄風。侍婢百人皆仗劍侍立。先主每下車,心常凜凜。正勸先主還之。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法正擔任蜀郡太守之後,一點點仇怨都要報復,一餐飯的恩惠也要酬謝。
  • 三國成語故事:勢不兩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周瑜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為孫權。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周瑜說:「如今曹操尚未完全平定北方,馬超、韓遂還在關西,這是曹操的後患。另外,曹操捨棄鞍馬而依靠水軍,來與我們熟悉水戰的吳越之人進行較量,這並非中原人的長處。再說現在是寒冬季節,戰馬沒有乾草可喂,驅使中原的士兵千裡迢迢來到江南水鄉,他們不服水土,一定會患上疾病。這幾種情況都是用兵的大忌,但曹操卻全都違背了。
  • 三國裡誰的成語故事最多?不是諸葛亮曹操,而是名不見經傳的他
    元末明初時,羅貫中根據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寫成《三國演義》一書,使這段持續百年的動蕩紛爭,成為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文學典籍。在這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裡,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經典趣聞,很多成語也都源於此,比如:偃旗息鼓、單刀赴會、望梅止渴……東吳有位將軍在成語方面,堪稱三國頭號成語人物,與他有關的成語在三國人物中屬於最多的,比著名的諸葛亮、曹操等人還多。
  • 該成語揭示諸葛亮侄子的致命缺陷,孫權心知肚明卻不得不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恪傳》注引《吳書》,時間是在東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四月,主人公為孫權和諸葛恪。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孫權臥病在床,與文武商議可以託付後事之人。當時滿朝文武都認為非諸葛恪莫屬,孫峻上書推薦諸葛恪,認為他的才能足以輔佐朝政,可以將國家大事交給他。孫權認為諸葛恪兇狠固執,獨斷專行,但孫峻覺得朝中沒有一個人的才能超過諸葛恪,便堅持保舉他。最終,孫權同意了孫峻的建議,令諸葛恪及其他大臣來到自己的臥室內見面,在床前接受詔令。
  • 三國成語故事:強詞奪理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發生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期間,相關人物為諸葛亮和嚴畯。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來到江東,打算說服孫權與劉備組成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但在與孫權見面之前,諸葛亮遭到東吳主張投降曹操的文臣責難,於是出現了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精彩場面。在這些文臣中有一位名叫嚴畯,責問諸葛亮有何著作。但諸葛亮卻以「尋章摘句,世之腐儒」巧妙應對,令嚴畯垂頭喪氣。
  • 諸葛亮令司馬懿佩服的地方在哪兒,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司馬懿。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再一次兵出祁山,用木牛運載軍需物資,因為糧草告罄而退兵,但在與曹魏將領張郃交戰時,射殺了張郃。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率部經斜谷道出兵,用流馬運載軍需物資,佔據了武功縣的五丈原地區,與司馬懿在渭水南岸對峙。
  • 【成語故事】三氣周瑜
    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之中的精粹,是鑑古知今、修養自我的源泉和寶庫,每個成語都有其出處和典故,每個成語都是一個個精彩傳奇的故事。本公眾號為廣大學子和文化愛好者提供各種成語故事,對精彩的成語進行詳細的精讀,也有很多真實的感悟,以期能夠跟朋友們分享學習心得和人生感悟,增強學習的效果和趣味性。請大家多多支持,有好的成語故事可以推薦給我們,也可以直接加我們微信探討成語學習的方法。
  • 歷史上的「草船借箭」:主角並非諸葛亮,而是東吳的孫權
    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這就是諸葛亮「草船借箭」。話說赤壁之戰期間,諸葛亮領受周瑜的軍令,要在三日造十萬支箭。諸葛亮在魯肅的幫助下,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用幾十隻草船「借來」十萬支箭。「草船借箭」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歷史上卻並不是這麼回事!
  • 諸葛亮給後世留下很多成語,都有哪些?
    諸葛亮在後世的「粉絲」有很多都是重量級的,比如晉武帝司馬炎、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帝,乾隆帝則稱諸葛亮為三代(商夏周)以下第一流的人物。不算《三國演義》生搬硬套在諸葛亮頭上的那些成語,比如草船借箭,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也是一個成語大師,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實在太多了。
  • 諸葛亮舌戰群儒那是虛構的故事,伊籍反諷孫權才是真實的歷史
    請進來學學劉備的手下面對孫權羞辱時,是如何反擊的!由於小說、評書、影視劇等方式的傳播,令「三國」這段歷史廣為人知,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順口說出一段「三國」故事來。這些廣為人知的「三國」故事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無疑是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諸葛亮能言善辯,面對東吳諸儒的詰問,他從容答覆、遊刃有餘,令東吳諸儒滿面羞愧、不能應對。
  •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能力如何,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瞻傳》,時間是在蜀漢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故事的主人公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原文如下:瞻字思遠。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瞻,字思遠。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兵出武功時,諸葛亮曾經寫信給哥哥諸葛瑾說:「諸葛瞻已經八歲了,聰慧可愛,但擔心他成熟的太早,恐怕不是能夠擔當重任的人。」諸葛瞻十七歲時,娶公主為妻,被任命為騎都尉,第二年擔任羽林中郎將,其後很快又被晉升為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等職,被加封為軍師將軍。
  • 孫權都把司馬懿熬死了,為何還沒一統三國?諸葛亮一句話就說透了
    不過,讓孫權尷尬的是,後面又補刀一句,「你瞅劉表那倆兒子,蠢笨得如豬狗一樣」。說這是誇孫權吧?可這參照物實在拿不出手。就如有人這樣誇小編:你這文章寫得嘿,甩文盲十條街!你說,小編是該哭,還該笑?有人解釋說,是因出了一個更狠的司馬懿,當然還有大神諸葛亮。
  • 諸葛亮為何對好友見死不救,這則成語故事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費詩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四年(公元226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孟達。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想引誘孟達作為外援,便寫信給孟達說:「去年南徵,直到年底才返回,在漢陽遇上了李鴻,這才得知你的消息,感慨很多,不禁長嘆。想想你當初的志向,哪裡只會為了空求名譽而以背叛君主感到高尚呢?唉,孟先生啊,這實在是因為劉封欺負您,深知損害了先主禮賢下士的原則啊!
  • 【成語故事】三顧茅廬
    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之中的精粹,是鑑古知今、修養自我的源泉和寶庫,每個成語都有其出處和典故,每個成語都是一個個精彩傳奇的故事。本公眾號為廣大學子和文化愛好者提供各種成語故事,對精彩的成語進行詳細的精讀,也有很多真實的感悟,以期能夠跟朋友們分享學習心得和人生感悟,增強學習的效果和趣味性。請大家多多支持,有好的成語故事可以推薦給我們,也可以直接加我們微信探討成語學習的方法。
  • 身為蜀漢元老,廖化為何指責諸葛亮接班人,該成語故事道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廖化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相關人物分別為廖化和姜維。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維帶領北伐大軍兵出狄道。廖化對此表態說:「俗話說兵士不整頓,必將引火上身。」這就是姜維的缺點。姜維的謀略無法超過敵方,實力也沒有敵方強,但一味發起進攻,怎麼會取得勝利?《詩經》中曾經提到說『為什麼我就這麼倒黴,偏偏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與今天的情形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