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得驢」看諸葛瑾的教子之道

2020-12-16 潛龍想說

《三國志·吳書十九》載:諸葛恪字元遜,瑾之長子也。恪父瑾面長似驢。一日,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乃以驢賜恪。

這是發生在東吳的一件趣事,故事主角諸葛恪字元遜,是諸葛亮兄長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長得像驢的面孔。一天,孫權聚集大臣們議事,不談軍國大事,卻讓人牽一頭驢來,驢的臉上貼了一張紙,上書「諸葛子瑜」,諸葛瑾字「子瑜」,文武百官都見了都暗自發笑,諸葛瑾臊得滿面通紅,羞愧地低頭不語,策劃此事的吳主孫權也很是得意,好在諸葛瑾帶了長子諸葛恪一起來參加這次議事會議,作為長子,諸葛恪雖然才十多歲,但才思敏捷,看到父親被主公孫權和文武百官如此嘲弄,忍無可忍,走到孫權面前,諸葛恪跪下說:「諸葛子瑜之子諸葛元遜乞求大王讓我用筆增加兩個字。」孫權於是命人給他筆墨,諸葛恪提筆蘸墨在「諸葛子瑜」下面寫了「之驢"二字,眾人見了大笑,諸葛恪則不管不顧地交還了筆墨,隨即牽上驢就走,孫權命人阻攔,問諸葛恪為何要牽走驢?諸葛恪答道:「此驢主人是家父諸葛子瑜,有白紙黑字為證!諸葛元遜感謝大王賜驢之恩!」。孫權聽了,不得不終止羞辱諸葛瑾,同意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對諸葛恪的聰敏過人讚嘆不已。

這件事表面看諸葛瑾蒙受羞辱,諸葛瑾雖然無能,但其子諸葛恪卻在孫權和文武百官面前為父親諸葛瑾長足了面子,孫權賠了一頭驢子,再也不敢小瞧諸葛瑾之子諸葛恪了,諸葛恪由此登上了吳國的政治舞臺。這對禮賢愛才孫權來說,是很划算的事,用一頭驢換得了一位經天緯地的棟梁之才。

諸葛恪長大後的確為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諸葛恪能成為國之棟梁,其父諸葛瑾功不可沒。《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沒有諸葛瑾教育長子諸葛恪的記載,但通過「諸葛恪得驢」趣事可以發現,諸葛瑾是很大膽的,他竟然帶著年幼的長子諸葛恪到莊嚴的議事大殿,文武百官之中絕對沒有第二人,估計諸葛瑾不止一次帶子上殿,諸葛瑾此舉絕對不是心血來潮,帶諸葛恪看熱鬧的,他應該是在培養諸葛恪的從政素養,隨父聽政,成為諸葛恪學習的無字天書,諸葛瑾在政治上雖沒有大的建樹,但他積極為諸葛恪開闢和營造社會課堂,讓孩子主動的去學習,以大眾為師,在事件中體悟為人處世和事君從政之道,讓孩子經歷風浪和挫折,在挫折中成長,這種「自然無為的不幹預、只服務」的教子之道,確實很值得為人父母的人們借鑑。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官方意見,如有異議,歡迎指吐槽、指正!

相關焦點

  • 經典文言文賞析——《諸葛恪得驢》
    原文 諸葛恪(kè)字元遜,諸葛亮兄瑾之長子也。恪父瑾面長似驢。一日,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權乃以驢賜恪。 注釋 1. 瑾:指諸葛瑾,字子瑜,他是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 2. 面長似驢:意為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 3. 會:聚集。
  • 諸葛瑾為什麼評價諸葛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
    所謂的「吳得其虎」說的是諸葛瑾,在東吳官至大將軍。他的兒子諸葛恪的影響力更大,是東吳中後期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深受孫權的器重,在孫權去世後更是被任命為輔政大臣之首,一度是東吳的實際執政者。不過諸葛瑾對諸葛恪的感觀卻並不怎麼樣,稱諸葛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那麼諸葛瑾為什麼會對自己的兒子有這樣的評價呢?諸葛恪又是怎樣一個人物呢?
  • 在蜀漢當丞相的諸葛亮,為何不勸說哥哥諸葛瑾為劉備效力?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人稱臥龍先生;從臥龍先生這個稱號中,我們就可以知道,諸葛先生其志不在小,事實也正是如此,臥龍先生在三國的歷史上確實大放異彩,熠熠生輝,那麼回到原先的問題上,諸葛亮為何不勸說自己的哥哥為 劉備 效力呢?如果對歷史了解稍微深一點的朋友們,應該知道,諸葛亮兄弟,除了諸葛亮和他的兄長諸葛瑾之外,還有一人,此人便是在 曹魏 陣營的諸葛誕,諸葛涎是誰呢?
  • 諸葛瑾和諸葛亮誰優秀?諸葛恪的回答令孫權每個汗毛孔都舒展開了
    諸葛恪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開國功勳和著名權臣。我們都知道,雖然孫權最後對諸葛恪有些小看法,但諸葛恪畢竟是孫權欽定的託孤大臣。孫權選擇諸葛恪的理由有很多,今天筆者簡單分享幾個故事,來從「才思敏捷、善於應對」這兩個點進行思考。說得通俗點,就是舔的好。諸葛恪字元遜,是諸葛瑾的長子。
  • 從畫驢得驢,諸葛恪助父化解尷尬,這裡面有什麼哲學智慧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諸葛恪畫驢得驢的趣事。由於他的父親的性格溫和,不善於爭辯,因此才會發生「諸葛子瑜」小毛驢的故事。不過他的兒子幫他找回了場子,挽救了他的尊嚴和地位。但是這件事情卻隱含了很深的為政之道。首先,孫權作為一國之主,屢次戲弄手底下的大臣,其實是非常不應該的。他剛開始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以為諸葛瑾脾氣好,好說話,就一直欺負他。
  • 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原標題:諸葛瑾在東吳的下場,諸葛亮早有預料,這就是他跟隨劉備的原因 諸葛亮是諸葛亮豐的後人郎邪陽都人,諸葛家門閥。雖然不是二袁家這種大門閥,孫權也不敢小視諸葛家地方勢力。打個比方諸葛家不是袁紹這種級別大門閥,但也起碼是曹操這種級別小門閥。
  • 諸葛亮和諸葛珪、玄、瑾、均、誕、恪、瞻、尚是什麼關係?
    諸葛亮和諸葛珪、玄、瑾、均、誕、恪、瞻、尚是什麼關係?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諸葛家族個個為人中英才,在三國下了一盤很大的棋,堪稱最強家族。  入徐州之後,適逢曹操出兵徐州徵伐陶謙,為躲避戰禍攜帶諸葛亮、諸葛均及兩位侄女,並與往江東的諸葛瑾分散,輾轉逃往廬江一帶。  「亮早孤,從父(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 諸葛家一門三傑,分仕三國,所謂的「龍、虎、狗」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戰火紛飛的時代,世家永遠是身居幕後,掌控權柄,從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到名門望族的潁川陳氏,潁川荀氏,吳郡陸氏、範陽盧氏等,他們都是亂世中的投資者,其中袁紹、袁術藉此開創王霸之業,陳群、荀彧、荀攸、陸遜等人則是看準風頭,投靠各大勢力,而如範陽盧氏,在族中支柱(盧植)倒下後,便隱世避戰的也大有人在。
  • 諸葛三兄弟分屬魏蜀吳三個陣營,是有人在背後安排嗎?答案很明顯
    諸葛家族出了三位了不起的人物,分別是諸葛亮、諸葛瑾和諸葛誕。《世說新語》中說:「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這裡「龍」指諸葛亮,「虎」指諸葛瑾,「狗」指諸葛誕。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後漢書·劉虞公公孫瓚陶謙列傳》曹操屠了彭城,距離琅琊只有數十裡。琅琊郡的百姓也開始紛紛出逃避禍,諸葛家族也不能坐以待斃,諸葛玄作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帶著諸葛亮姐弟去荊州劉表處避難。
  • 諸葛亮原來不姓諸葛,那他姓什麼呢?
    你一定會說:「那還用問,諸葛亮姓諸葛唄!」諸葛亮姓諸葛這話其實也對也不對,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諸葛亮的前世今生,看一看歷史上的諸葛亮究竟應該姓什麼?《三國志後主傳》注引《魏略》中,後主劉禪曾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能力如何,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瞻傳》,時間是在蜀漢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故事的主人公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原文如下:瞻字思遠。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瞻,字思遠。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兵出武功時,諸葛亮曾經寫信給哥哥諸葛瑾說:「諸葛瞻已經八歲了,聰慧可愛,但擔心他成熟的太早,恐怕不是能夠擔當重任的人。」諸葛瞻十七歲時,娶公主為妻,被任命為騎都尉,第二年擔任羽林中郎將,其後很快又被晉升為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等職,被加封為軍師將軍。
  • 司馬八達VS諸葛三兄弟,說明集中投資比分散經營更勝一籌!
    公元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晉國。司馬家的投資也得到了回報。諸葛三兄弟諸葛家雖也是官宦世家,琅邪望族,但遠不及司馬家那樣家世厚重。諸葛亮先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官拜司隸校尉,但後來被免官,老死家中;其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在諸葛亮兄弟幼年時便去世了。諸葛家的投資計劃是,分散經營,即諸葛三兄弟分仕三主,最後不管哪方勝出,諸葛家都能光耀門楣。所以,諸葛瑾避亂於東吳,後被魯肅推薦給孫權,受到重用;而諸葛亮則蟄伏於隆中,後效命於劉備;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效命於曹魏集團。
  • 三國殺裡的「成功家族」,諸葛一族才是幕後黑手,最大的贏家
    諸葛一族深諳「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在魏蜀吳分別有不同分家,並且三個國中的諸葛家族代表都有不低的官位,就算最後三家歸晉諸葛一族也得以保留。除了姜維等之外,諸葛亮留給蜀漢的還有幼子諸葛瞻,雖然諸葛瞻才能不及孔明,但是忠心無二,最後戰死綿竹,在遊戲裡卻又是另一番情況,2v2裡一挑二絲毫不虛,鬥地主裡完克陰間大寶,軍爭場裡表現更是不俗。
  • 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為何兒子普普通通,孫子卻很生猛?
    諸葛瞻一脈並沒有太大的功績據諸葛亮寫給哥哥諸葛瑾的信裡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估計這個諸葛瞻也是個小神童,能得到諸葛亮這樣的誇獎,自然有過人之處。可是,諸葛亮在高興之餘,也流露出很大的擔心,自己孩子成熟太早,會不會像傷仲永一樣,孩子到最後成為廢人。諸葛亮擔心這孩子太聰明了,這麼早就鋒芒畢露,以後難以成長為國家棟梁。諸葛瞻精通琴棋書畫,在蜀漢喜歡他的人非常之多。他十歲時畫的一幅畫,就能夠換兩頭牛。
  • 《誡子書》與諸葛瞻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受人愛戴的諸葛亮丞相之子,長得聰明伶俐,又活潑可愛,自然而然地成了蜀漢國民兒子,人們沒有理由不關注他,沒有理由不寵愛他。千般呵護之情,萬般讚譽之聲,時時圍繞在小諸葛瞻身邊。  諸葛亮不愧為大智慧者。他沒有被兒子的少年才華所迷惑,也沒有因世人的一片美譽而自得。他反而深深地為此感到憂慮。
  • 諸葛瞻為何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此二人有何過錯?
    諸葛瞻,字思遠,諸葛亮之子,琅琊陽都人,三國後期蜀國大臣。諸葛瞻出生於建興五年(227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期間曾寫信給諸葛瑾,稱讚諸葛瞻聰明可愛,臨終前又為諸葛瞻寫下《誡子書》,諸葛亮死後,諸葛瞻世襲全部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