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候的故事很多,有許多名人軼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諸葛恪畫驢得驢的趣事。由於他的父親的性格溫和,不善於爭辯,因此才會發生「諸葛子瑜」小毛驢的故事。不過他的兒子幫他找回了場子,挽救了他的尊嚴和地位。但是這件事情卻隱含了很深的為政之道。首先,孫權作為一國之主,屢次戲弄手底下的大臣,其實是非常不應該的。他剛開始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以為諸葛瑾脾氣好,好說話,就一直欺負他。殊不知,諸葛瑾如此忍耐不發作,也是因為孫權是一國之主,自己不敢冒犯而已,萬一得罪大王,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結局罷了。
換一個人,哪怕是比諸葛瑾職位高一點,諸葛瑾想必都不會忍受的。然而,孫權畢竟是一個英豪,知錯能改。當人家的兒子找過來以後,一方面佩服他兒子的勇敢,另一方面也點醒了他,君臣不可胡戲。因此,他不動聲色地順勢把驢賜給了他們諸葛瑾這個人,沒有動靜地解決了擺在他面前的問題。其實很聰明,情商很高。他知道自己不能頂撞上級,更知道大王只是戲弄自己,並沒有惡意。
因此他隱忍不發,直到回到家裡才說了這件事。足以說明他有勇有謀,能夠忍辱受重。這點來看,說不定領導其實也是在測試他,以後孫權也是大加重用,為吳國外交立下了汗馬功勞。諸葛恪在這裡表現的很到位,既借著他孩子的身份,表現的天真無邪,因此孫權和眾大臣都不好發作。另一方面,這個孩子很勇敢,敢於直面國主,提出自己的要求,這就已經是常人所不能。
而且他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面拿捏得很有分寸感,簡簡單單的「之驢」兩個字,既幫助父親化解了尷尬,又保存了孫權的顏面,讓人以為是孫權賞賜的。這個小故事裡面,如果我們仔細思索,其實應該能夠學到很多東西。這裡面既有上下級的關係,也有君臣關係。諸葛父子既要維護自己的面子和榮譽,又要不得罪君主,還要不給群臣留下把柄,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在這裡我們就看出來,雖然諸葛父子是一個文官,卻具備了一名優秀政治家的基本素質了。也許這也是孫權故意這樣做的,為的就是考試他們父子倆,從中發現人才。他們倆人能夠把不利於自己的變成有利於自己的,就很不錯。畢竟伴君如伴虎,和君主朝夕相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門政治學問,而能夠有理有據、又不失體統的處理好君主拋出的棘手問題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