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不進子房,其實就是一種人生智慧!

2021-01-08 騰訊網

中國的俗語比較多,但這普通的幾字俗語也是能夠體現咱們古人的聰明智慧,將世間的事看的十分的透徹。古時的俗語有句「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這句俗語大家聽過之後,可能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其實這兩句話的確是有些道理的。

在古時候,以父為天,也就是說家裡父親是最大的,在家裡的地位也是相當的重要,管教子女對於父親來說也是特別正常的一件事情。但這句「父不進子房」其實就是一種人生智慧。

孩子在父親跟前,不能夠隨心所欲,心情也會比較的克制壓抑。那時的孩子都會比較喜歡自己的這一方小天地,在這裡,沒有父親的威嚴,只有自己。自己可以在這一方天地裡哭哭笑笑,所以這也是給孩子一個放鬆的時機,父親進去的話就會有些不妥當了。

上面說的是孩子未成年時,給孩子一方自己的天地,讓他們可以讓心裡獲得一時的自由,這樣不但更能夠增加他在這個家裡的歸屬感,也能讓他的心理更健康。等到孩子成年以後,就更不應該進入子女的房間。

女兒未出閣的話,也是男女有別,即使是自己的父親,也是要避諱的,這樣貿然的進入,只會讓父女之間尷尬。若是兒子已經結婚,那麼就更不能進入了,這會使得小兩口都十分的難堪,所以這一句話也是做人的智慧。

那麼下一句的「官不入民宅」,其實說的也是普通人的辛酸。在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之下,平時當官的是一定不會入民宅的。如果官入了民宅,首先對於這個普通的人家來說,有些尷尬與拘謹,不知道應該如何對待這個官老爺,怕自己怠慢了,惹怒了官員,那麼自己肯定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另一方面,有大官進入家裡,家人都是畢恭畢敬,誠惶誠恐,以至坐立不安,怕是哪個地方得罪了大官,來到家裡來問罪來了,這也是普通人的一種正確的思想活動。

這句俗語的確是我們古人的智慧所說,而後面的那句也是說出了普通人的心酸。其實在我們今時今日,也會有這樣的尷尬場面。比如說公司的員工在聚餐,那肯定是沒有什麼拘緊的。若是突然來了高層領導,那麼氣氛就會一下子低下來的,這個我們都應該深有體會吧!

相關焦點

  • 人們都知道「父不進子房」,下半句其實更經典,說盡世間心酸
    中國古代有很多習俗現代還深深影響著人們,俗語就是其中一種。俗語大多數流傳在民間,表達 人們的種種期望,同時也是老祖宗生活經驗的總結。有句俗語叫「父不進子房」,這句話很好理解:父親不能進孩子的房間。那麼,這句話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樣的道理呢?我們都知道,現代人都十分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法律上也有關於隱私權的處理辦法。
  • 俗語:「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啥意思?道盡了普通人的辛酸!
    俗語:「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啥意思?道盡了普通人的辛酸!這些俗語老話雖然很多通俗易懂,但有些讓我們絞盡腦汁很難理解通透,古人講「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看似平實簡單,其實飽含深意,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上句:「父不進子房」顧名思義,就是告誡做父親的人不要輕易進出兒女的房間。
  • 人人都知「父不進子房」,少有人知的下半句更經典,道盡人世辛酸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智囊全集》就是「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從字面上很好理解,當父親的不能進入兒子的房間,為官的不能進入普通人的房間。但是很多人都無法理解,這麼沒有道理的話為什麼可以一直流傳下來呢?父父不進子房這句諺語背後隱含著一個真理。當孩子很小的時候,由於需要教育和管束他們,進出他們的房子並不是什麼不妥之處。但當孩子們長大成人,而當他們成年之後,他們是有自己隱私的個體。如果能理解女兒的父親是不會輕易進出女兒的房間的,其實年輕男人也有自己的隱私。青年時期兒女們自己處於被動狀態,沒有主動權,以自己的小房間為天地,建立自己的王國。
  •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其實後半句更值得深思,可惜少有人知
    俗話說:「父不入子房」,可能會有人疑惑,那時候不是有三綱五常之說嗎,其中就有父為子綱一說,可是這句俗語裡為什麼說父親不能夠進入兒子的房間呢?這就是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所為了,在孩子小時候,還沒有太強的獨立、個體意識,對於父母的話也全都會聽,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其個體獨立意識、心智也慢慢成熟,那麼勢必會與父母的某些想法產生一些分歧,這很正常。
  • 俗語「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啥意思?為啥爹不能進兒子的房間
    俗語「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啥意思?為啥爹不能進兒子的房間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孕育了無數中華文明的瑰寶,俗語就是其中之一。時至今日,中國民間仍有一些俗語,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也是一句諺語「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爸爸為什麼不能進他兒子的房間?每個人都知道,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嫉妒官員和工作人員。無論是小型芝麻官員還是朝廷大臣,他們都代表著權力和地位,是聲望的象徵。而且,每個王朝都有關於納稅等事項的規定。普通人自然是基礎。
  • 常言道:「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這句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所謂父不進子房,就是一個很經典的諺語。但後半句傳說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所以不被效仿。01所謂「父不進子房」,不僅僅是說的父親不能夠進入兒子的房子,而是父母不能進子女的關係。起初,這句話意思是要捍衛父輩與子女關係有別,不能夠互相越級。但是到了如今將就關係平等的現在,這句話同樣適用。
  •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句農村俗話是何意思?有道理嗎?
    這句農村民俗是出自古代封建社會,官吏一般情況下是不願意私自隨意進入普通百姓人家去的,是有諸多不為人知的難言之隱;家裡的子女成人後,父親是不能隨便進入子女睡覺的臥房的。這句古老的農村俗語,經過千百年的沉澱演變,就成為社會上當官的和家庭裡做父親的約定俗成的規矩和教條。
  • 俗語:「父不進子房」,其下半句更經典,不料卻十人九不知!
    尤其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會經常聽到老一輩的人說這樣的話,俗語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父不進子房」,其下半句更經典,不料卻十人九不知!「父不進子房」,字面意思是父親一般不會隨意進出自己孩子的房子。在古代孩子一旦大了,父母也不會輕易的進孩子的房間,尤其是女兒和已經結婚的子女。古人,非常注重名譽,所以,這方面父母還是很注意的。
  • 翟山鷹老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洞開人生修行智慧
    上天留給我們,能夠啟迪智慧、開啟修行覺悟的一種方法,一個通道。中國傳統文化古老門派「自然禪」傳人——翟山鷹老師認為:國學分為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個層面。1、各司其職,君應該做君的事情,臣應該做臣的事情,父應該做父的事情,子應該做子的事情;這樣家庭、社會、自身未來的事業才能穩定,人生才能獲得光輝。2、端正自己態度,要以君之禮對待君,臣之禮對待臣,父之禮對待父,子之禮對待子,無論禮節還是行事規矩不能亂。
  • 安於平凡,是一種人生智慧
    文/安冬悅林清玄在書中寫道:平凡者,就是平順、安常、知足,平凡人的一生就是平安知足的一生。但其實,我們比誰都明白,立大志只是給自己定下人生的方向,實現夢想獲得成功卻沒那麼容易。絕大多數人,折騰半生,終於意識到,平凡才是常態。安於平凡,則是一種人生智慧。
  • 城·事(107)銅壁山上子房洞,蒼天有眼在洞頂
    其實,這位漢初開國功臣與濟南頗有淵源,在歷城區錦雲川銅壁山上,至今還留有張良隱居、修煉並最終羽化的一處石洞——子房洞。  尋跡:古廟香火尚承,一代謀聖庇護千載  來到歷城區高而鄉東溝村北,修葺一新的子房洞文化旅遊生態園牌樓莊嚴,靜待遊人。
  • 沉默是金,人生的一種智慧
    人的一生,走過的路很長,遇到的人很多,一路上形形色色的相遇,能遇到知己懂你,也會遇到不同自己三觀的,這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沉默以對,這是一種保護方式,對自己不費一分精力,對他人也不會造成尷尬的氣氛。沉默是金,這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一個詞語,也有很多偉人用真理名言加以闡釋,這什麼沉默確實是人生的一種寶貴品質,是人生的一種特質。海明威說過:「我們花兩年學會了說話,卻要花六十年學會閉嘴」。很多時候把話說的過了,把事情攤開了,對他人可能是一種傷害,說話保持適當沉默,一些事情看破不說破也是一種智慧。
  • 【國學講堂】| 經典小故事 人生大智慧——讀懂《圯上老人》的精彩
    首先,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了解張良的成長經歷、生存智慧和歷史功業。通過學習本文,可引導學生課外通讀《史記·留侯世家》和蘇軾的《留侯論》,了解古人對此事的評判,破除神秘主義色彩,培養唯物主義精神,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學生在高中學過《鴻門宴》,對張良有一定的認識,但如果沒有完整讀過《史記》篇目,則對張良的身世經歷、功業及生存智慧等了解得還不甚透徹。
  • 心理學:有的時候,「不靠譜」其實是一種智慧
    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做事總是給人不靠譜的感覺,那麼身邊的人大多不願意和他繼續交往下去,人們似乎都希望能和靠譜的人共事,因為他們更加踏實,不用太多擔心他們。 很多時候,「不靠譜」總是以貶義的形式出現。然而,從心理學角度看,不靠譜其實是一種人生智慧。
  • 看破不說破,是一種人生智慧
    無論是在自己的生活上還是說工作上,這樣的人往往都會懂得一種人生智慧,就叫做:看破不說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社會好像開始慢慢地青睞,那些說話少,但做事情認真的人了。而對於那些,光說不做,假把式的人開始避之不及了。是的,或許是在最開始的時候,那種特別會說話的人,會更加容易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 學會轉彎,是一種人生大智慧——隨機應變的能力
    前進需要莫大的勇氣,轉彎需要高遠的智慧。 學會轉彎,是人生一種難得的大智慧。有時候,雖然轉了一個彎,多走了幾步路,卻看到了另一片風景,另一片藍天! 在你的人生道路上,要把握好「方向盤」,要明白何時直行,何時轉彎。不要一條道兒走到黑,「撞到南牆要回頭」,要懂得變通,靈活改變。該前行時要前行,該轉彎時須轉彎,不要將自己變成一條旱河裡擱淺的船!
  • 《菜根譚的智慧》處世篇。退既使進 與就是得
    《菜根譚》不圇於一家之見,而熔儒、釋、道三家思想與一爐,以儒家的入世思想為經,佛家的出世思想與道家清淨無為思想為緯,從提高人的素質和品位入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做人、處事、修身、養性的方法體系。其語言精警、文辭雋永、含義深邃、易懂好記。正是因為《菜根譚》中的這種智慧,使其有別於其他消極避世、空疏玄談的勸誡箴言書。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他們願意法於自然,返樸歸真,去奢從儉,少私寡慾,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之人生至境。
  • 有一種人生智慧,是「向下兼容」
    當你發現有一個人,你說什麼他都能夠理解,溝通很順暢,你也很享受那個過程,好像找到了人生伴侶和soulmate。但你可能只有1%的可能性找到了soulmate,99%的可能性遇到了一個情商和智商都比你高的人,因為某種特殊的原因對你使用向下兼容。當年易中天品三國風靡大眾,一開場就是:「三國就是劉備曹操孫權帶著三撥人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