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能做什麼?什麼是真正的愛智慧?這裡的答案絕了!

2020-12-22 文眼看世界

一篇令人沉思的論文,一部使人玩味的小說,一番發人深省的話語,常常被人贊之以富於「哲理」;一位目光遠大的政治家,一位思想敏銳的科學家,一位獨具匠心的藝術家,又常常被人贊之以具有「哲學」頭腦;甚至並無惡意地嘲笑某人故作深沉,亦往往戲言其作「哲人」沉思狀。這似乎是說「 ,哲理」是智慧的結晶「 ,哲學」是智慧的總匯「 ,哲人」則是智慧的人格化。人們常常把哲學稱作「智慧學」或「聰明學」,大概就是源於此吧!

的確,哲學貴高明。凡事望得遠一程,看得深一層,想得透一成,闡幽發微而示之以人所未見,率先垂範而示之以人所未行,這既是人類智慧精華之所在,也是哲學之理或哲人之智的表現。然而,哲學就是智慧嗎?或者說,哲學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智慧?今天,哲學詩畫就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下。

1,智慧與愛智

人們常說,人為萬物之靈。這裡所說的「靈」,指的就是智慧,即人是有智慧的存在。正因為人類具有抽象概括、判斷辨析、分析綜合、歸納演繹、聯想想像、直覺頓悟乃至靈感爆發和發明創造的智慧,才能夠形成和交流思想,體驗和溝通感情,磨鍊和實現意志,認識和改造世界,才能夠創建出人類智慧的奇蹟 燦爛輝煌的人類文明。

有這樣一句大家熟知的廣告詞「:人類失去想像力,世界將會怎樣?」確實,如果沒有人類智慧,怎麼會有人的世界?就此而言,人類所創造的神話、常識、藝術、倫理、科學和哲學,以及由此構成的人的神話的世界、常識的世界、藝術的世界、倫理的世界、科學的世界和哲學的世界,無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相互融合所構成的人類文明史,也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發展史。

2,哲學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

由此可見,哲學是智慧,但智慧並不就是哲學。僅僅把哲學視為智慧的代名詞,顯而易見是不恰當的。但是,對於理解哲學來說,根本的問題是在於,哲學並不僅僅是一種智慧,而且是對待全部智慧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就是對智慧本身的真摯、強烈、忘我之愛,即「愛智之忱」。簡言之,哲學智慧就是「愛智」。愛智的「大智慧」熱愛智慧的哲學,既不是智慧的別名,也不是智慧的總匯,而是把智慧作為探究的對象。由熱愛智慧和探究智慧而構成的哲學智慧,就不是回答和解決各種具體問題的「小智慧」和「小聰明」,而是關於人類生存發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聰明」。

這種「大智慧」和「大聰明」,按照中國傳統哲學的看法,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按照西方傳統哲學的看法,就是「尋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一切知識的基礎」「,發現生命的意義」和「使人崇高起來」;按照現代西方哲學的看法,就是解決「精神的焦慮」「 、信仰的缺失」「 、形上的迷失」「 、人生的危機」「 、意義的失落」和「人與自我的疏離」等等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看法,最根本的就是解決「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問題。所有這些問題,用通常的說法,就是哲學所研究的「世界觀」「 、歷史觀」「 、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等問題。

哲學的這種「大智慧」和「大聰明」,借用我國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的話說「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成為某種人,即具有特定身份和從事特定職業的人,就要學習某種專業知識,掌握某種專業技能,扮演某種特殊角色。要把這「某種人」當好,就需要某種作為經驗、常識、技能和知識的「智慧」或「聰明」。但這並不是哲學情有獨鍾、所愛所思的「大智慧」和「大聰明」。哲學智慧是超越了「某種人」的關於「人」的智慧、關於「人」與「世界」的關係的智慧。這種智慧是理解和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文化、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我的智慧,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使人崇高起來」和實現「人的全面的自由的發展」的智慧。

3,哲學不是遵從既定的知識,而是反思和質疑那些流行的標準

哲學的這種「大智慧」和「大聰明」,不是既定的知識,不是現成的結論,不是實例的解說,不是枯燥的條文,而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尋經驗常識的根據,反思歷史進步的尺度,質疑評價真善美的標準。哲學智慧反對人們對流行的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等採取現成接受的態度,反對人們躺在無人質疑、因循守舊的溫床上睡大覺。

對此,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在它的「合理形式」上,就是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4,哲學智慧是反思、批判和變革

哲學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變革的智慧。它啟迪、激發和引導人們在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永遠敞開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間,促進社會的觀念更新、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工藝改進和藝術創新,從而實現人類的自我超越和自我發展。

愛智的激情。熱愛和反思智慧的哲學,來源於一種「抑制不住的渴望」。這是一種探索宇宙的奧秘和洞察人生的意義的渴望,促進歷史的發展和提升人類的境界的渴望;這是一種超越現實和向前提挑戰的渴望,懸設新的理想和創建新的生活世界的渴望;這是一種為人類提供「安身立命之本」或「最高支撐點」的渴望。正是這種高舉遠慕的「抑制不住的渴望」,燃燒起古往今來的偉大哲人的「愛智」的激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一切真正偉大哲人的真實寫照。

5,學哲學首先要「愛智慧」,有渴望

哲學的「愛智」的激情,首先是一種馳騁人類智慧、探索宇宙奧秘的渴望。人類面對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茫茫宇宙,又面對著有生有死、有愛有恨、有聚有散、有得有失的有限人生,怎麼能不引發出對宇宙、人生的無限的追問和苦苦的求索呢?「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為探索宇宙的奧秘而「尋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並進而為闡釋人生的意義而尋求「最高的支撐點」,由此便形成了追本溯源、尋根究底的「愛智」的哲學。

哲學的「愛智」的激情,又是一種求索歷史的謎底和推進社會的發展的渴望。人類的歷史進程,充滿著錯綜複雜的矛盾,理想的衝突與搏鬥,社會的動蕩與變革,歷史的迂迴與前進,繪製出人類自己創造自己,自己發展自己的撲朔迷離、色彩斑斕的畫卷。政治理想問題、社會制度問題、倫理道德問題、價值觀念問題,更為切近地激發著哲學的「愛智」的激情和求索歷史奧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

6,哲學必須要關注現實社會

在當代,日益嚴峻的「全球問題」則構成哲學反思的當務之急。「治理環境汙染」「 ,保護生態平衡」「 ,與大自然交朋友」之聲不絕於耳。然而,生態危機的根源,卻在於人的利益與心態。倘若以局部利益犧牲整體利益,以眼前利益犧牲長遠利益,以一己私利犧牲人類利益,則生態問題只能日趨嚴重。早在上世紀初,我國哲學家梁漱溟就曾感慨萬千地指出:「科學發達至於今日,既窮極原子、電子種種之幽渺,復能以騰遊天際,且即攀登星月,其有所認識於物,從而利用乎物者,不可謂無術矣。顧大地之上人禍方函,竟自無術以彌之。是蓋:以言主宰乎物,似若能之;以言人之自主於行止進退之間,殆未能也。」 毋庸諱言,梁先生是把「物質文明」「科學技術」的「負效應」看得過頭了。然而,在人類準備「跨世紀」的今天,環顧當下的世界,思考人類的未來,積極地協調個人之間、群體之間、階層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利益」與「心態」,不正是人類實現和平與發展的當務之急和長遠之計嗎?社會歷史的發展總是表現為某種片面性。這就需要對社會的總體行為和歷史的總體進程進行全面的反應、深層的反省、規範性的矯正和理想性的引導。哲學就是社會不斷反觀自身的觀念與行為的「自我意識」。哲學的「愛智」的激情,就是對人類困境的焦慮和推進社會發展的渴望。

哲學的「愛智」的激情,也是一種求索人生意義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對此,李大釗解釋說:「人們每被許多瑣屑細小的事壓住了,不能達觀,這於人生給了許多苦痛。哲學可以幫助我們得到一個注意於遠大的觀念,從瑣屑的事件解放出來,這於人生修養上有益。社會人生紛繁複雜,利害、是非、禍福、毀譽、榮辱、進退,撲朔迷離、紛至沓來。人們總是感到「得不到想要的,又推不掉不想要的,總是感到一種時代的焦慮和迷惘。因此,人們總是需要一種高舉遠慕的心態,慎思明辨的理性,體會真切的情感,執著專注的意志和灑脫通達的境界,方能「瀟灑走一回」。

結語——

哲學的「愛智」的激情,就是求索人生的意義和闡發人生價值的渴望,就是追求理想生活和闡發生活理想的渴望。

哲學熔鑄著哲學家對人類生活的摯愛,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對人類境遇的焦慮,對人類未來的期待。哲學不是超然於人類社會生活之外的玄思和遐想,哲學不是僵死的教條和冷冰冰的邏輯。哲學既是愛智的激情,又是「愛智之忱」的結晶。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哲學?——關於哲學定義的一些思考
    兜兜轉轉,我覺得關於哲學的最好的定義或許還是最原始的那一個,即蘇格拉底的定義:哲學就是「愛智慧」。在現代科學看來,這個定義一點也不嚴謹、不精確。但它卻簡潔而有力地指出了哲學最重要的態度、方法和對象。首先,我們先來理解什麼是「智慧」。
  • 智慧之愛何以可能:蘇格拉底愛的教育哲學一解
    「認識你自己」的問題,並進一步提示他自己,一個人要真正認識自己,「必須先察看了自己對於作為人的用處如何,能力如何,才能算是認識自己」,「那些認識自己的人,知道什麼事對於自己合適,並且能夠分辨,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而且由於做自己所懂得的事就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繁榮昌盛,不做自己所不懂的事就不至於犯錯誤。
  • 哲學=愛智慧?哲學與科學是一體的?
    你也許聽說過,「哲學」這個詞在古希臘文中就是「愛智慧」的意思。但不光古希臘人,世界上各個民族,包括我們中國在內,都有自己的哲學,都有對智慧的熱愛,但愛智慧的方式卻是千差萬別。古希臘傳統的愛智慧,就是以求真的態度構造理論,所以從中產生出了科學,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它是哲學與科學的連續體。人類在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以前,大都是用神話來解釋世界的,所信奉的根本原則是交互感應,這是一種我們今天仍然能夠在巫術中看到的思維方式,全世界各個民族基本都經歷過這個過程。但中國是比較早地擺脫神話思維、進入理知時代的民族。
  • 哲學是什麼—它有什麼用?
    學習哲學的總任務是去吸收哲學家的教益,運用於今日世界。重點不在於知道這個或者那個哲學家說了什麼,而是致力於在個人和社會層面上運用這些智慧—從現在就開始。哲學是什麼—它有什麼用?人們對於哲學是什麼感到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哲學從遠處看有點怪異、無關緊要、乏味,而它也讓人還有那麼一點點興趣,但人們很難確切指出真正的興趣點在哪裡。哲學家是什麼人?他們是做什麼的?為什麼我們需要他們?
  • 哲學智慧與精神家園
    人的智慧與哲學的「愛智」 一說到哲學,大家會做出兩種截然相反的反應。一種是哲學這個東西太抽象了,太玄奧了,然後太無用了;另一種是哲學特別高深,哲學就是聰明學、智慧學,學了哲學什麼都能做好。大家為什麼會得出截然相反的兩個方面的看法呢,一方面認為它很沒用,另一方面又認為它極為有用?
  • 了不起的哲學——生命智慧中愛的體現
    我們所「學習」、「效仿」的卻不是智慧本身,只是智慧所表現出來的形式,真正的智慧還隱藏在這些「形式」的背後。至高的哲學境界是不能單靠學習而達到的,它有時需要我們的靈感,需要天賦。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在靈性上自己有一粟之微的經驗也比別人滄海之廣的閱歷更能幫助、堅固自己。」
  • 什麼是哲學、哲學專業?
    「愛智慧」就是「哲學」一詞的原意,哲學不是智慧本身而是愛智慧;之後經過一系列的下定義,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哲學,思考、追求真理的過程就是哲學的本質。說了這麼多,原來「哲學」一詞只是是我們對希臘語、英文「愛智慧」的翻譯。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於,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去尋找理性的本質(本源)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係。
  • 張汝倫|哲學的出路在智慧
    哲學家忘記了哲學應該定位在何處,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卻做得起勁,這不是缺乏智慧又是什麼? 其實,從一開始,哲學家的使命就不是給具體事務提供具體的知識和處理方法。在以專業化和社會分工為特徵的現代社會,哲學家若不安於位,總以為自己可以對任何具體事務提供比這一領域或行業的專業更高明的具體知識和意見,以為非此不足以證明哲學的價值或用處,那就是在謀殺哲學。
  • 「分析哲學」是什麼以及能做什麼
    「分析哲學」是什麼以及能做什麼江怡摘要:雖然當代哲學家圍繞分析哲學的性質問題還存在各種不同觀點
  • 回歸哲學的愛智慧傳統
    從詞源上說,哲學是「philosophia」,即「愛智慧」,它意味著「對智慧的真誠熱愛、忘我追求和批判性反省」,因此哲學被稱為「智慧之學」。但我認為,國內先前的(也許包括當前的)哲學教育偏離這一傳統甚遠,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對哲學知識的傳授上,把哲學當作了某種知識體系、某種命題系統、某種智慧形態,哲學教育變成了上課講條條、聽課記條條、考試背條條這一習慣的周而復始,造成了學生對哲學課的反感甚至厭煩,在一門號稱愛智慧的學科中,他們卻感受不到多少撞擊出的智慧火花。
  • 「西方哲學」哲學到底是什麼?什麼是哲學?
    這個真理就在於,如果不了解幾千年來整個哲學史的發展,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因此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哲學與哲學史的關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哲學就是哲學史。也就是說,真正要想學習哲學,只有從學習哲學史開始。如果一上來,就學習某種哲學原理,這種做法不僅不合乎歷史,而且也不合乎邏輯,這樣的學習方式是根本不可能真正進入哲學的。
  • 哲學的「愛智慧」
    個人睡前閱讀時間,花1小時繼續看了周國平的哲學之思,其實自己初中發出的最早的「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的追問就是哲人的思考方式,怪不得多年前師兄說我很適合學哲學,哲學就是愛智慧,如同康德所說的「世上最讓我們震撼的是頭頂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一個是世界本真的終極追問,一個是自我止於至善的道德探究
  • 什麼是智慧?——從心理學和哲學角度理解智慧
    「因為智慧能庇護人,就好比金錢能庇護人一樣,但唯獨智慧能賦予擁有它的人以生命」(援引自:《傳道書》第7章,第12節)。許多東西可以延長您的壽命,但唯有智慧才能挽救它。「哲學」一詞的字面意思是「熱愛智慧」,而智慧就是哲學或者至少是古代哲學的終極目標。
  • 哲學的哲學,是什麼哲學?
    塔索:你管這叫哲學?元哲學一詞的前綴元(meta)的基本意義是「包括但不僅僅包括以下內容」,在各種哲學論文中都能見到這個詞,比如元語言,一種能用來描述語言的語言。又比如元倫理學,它研究倫理原則的來源和意義。所以元哲學的登場,「元」本就只是時間問題。元哲學對付的是「何為哲學」這一亟待解決的問題。
  • 什麼是哲學?
    編者註:本文的作者羅伯特·所羅門(1 942-2007),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和哲學教師,尤其精於尼採、存在主義哲學和情感理論的研究,特別擅長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大哲學家複雜的思想,同時又不失其嚴格性。
  • 笛卡爾:什麼是哲學?
    第一原理第一點,我要在此書中先解釋什麼是哲學,在這裡,我是從最尋常的事情起首的;就如說哲學一詞表示關於智慧的研究,至於智慧,則不僅指處理事情的機智,也兼指個人在立行、衛生(原譯文即衛生——編者)和藝術的發現方面所應有的完備知識而言,至於達到這些目的的知識一定是要由第一原因推演出的
  • 哲學大家張岱年對智慧的理解!
    對於羅素,張岱年還指出,他的文章很好懂,清晰有條理,最主要的是羅素的思想蘊含著科學的認識方法,講究用邏輯推理的思維方法去認識和分析事物,在這方面我們國內的哲學是有所欠缺的。中國的辯證法很發達,但是在形式邏輯上一直落後於西方哲學,而形式邏輯的分析方法與唯物辯證法是相輔相成的,要結合起來用。兩者就像人的兩條腿,缺了一個都走不好路。哲學研究的是什麼?
  • 真正的愛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說,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嗎?當一個人內心還存有恐懼時,他對另一個人的愛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愛是什麼?並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給他,也不是他要什麼你都能滿足或給予。真正的愛與此無關;真正的愛是一種無為;真正的愛是完全無條件的。
  • 「淨毒立言」王巖林:「愛智慧」的哲學,可惜沒能愛全部的智慧和大...
    「哲學」一詞,是從希臘文的「愛智慧」翻譯來的。哲學,這種有精取、更有大舍的不智之為,直接決定了其後來在愛智之道上的偏頗狹促走向。簡言之,高舉著「愛智慧」大旗的哲學,卻將我們人類、甚至生命活動中的很大一部分既有智慧(尤其是將最重要的大智慧)給排除在外了,這是真的「愛智慧」嗎?這種專厚某一域之理性智慧而割捨、不屑另一域之更豐饒智慧的做法,是智者與追尋智慧者們應該有的明智之舉智嗎?
  • 我們通常所說的哲學是什麼?
    摘自(《學會真思維》黎鳴的演講集合,原題目:談談哲學) 全篇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建議10分鐘閱讀時間正文:說實在話,現在在中國一講起哲學就好像是花言巧語,故弄玄虛,講玄學。哲學是什麼?哲學是愛智慧啊。愛智慧就是使得每個人的腦袋都能夠活動起來,開動起來,思考起來。而我們的 哲學呢?恰恰是讓你不要思考。哲學,我認為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研究。因為智慧的問題事實上貫穿著人的一生。人活一輩子活什麼呀?不就是活一個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