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令人沉思的論文,一部使人玩味的小說,一番發人深省的話語,常常被人贊之以富於「哲理」;一位目光遠大的政治家,一位思想敏銳的科學家,一位獨具匠心的藝術家,又常常被人贊之以具有「哲學」頭腦;甚至並無惡意地嘲笑某人故作深沉,亦往往戲言其作「哲人」沉思狀。這似乎是說「 ,哲理」是智慧的結晶「 ,哲學」是智慧的總匯「 ,哲人」則是智慧的人格化。人們常常把哲學稱作「智慧學」或「聰明學」,大概就是源於此吧!
的確,哲學貴高明。凡事望得遠一程,看得深一層,想得透一成,闡幽發微而示之以人所未見,率先垂範而示之以人所未行,這既是人類智慧精華之所在,也是哲學之理或哲人之智的表現。然而,哲學就是智慧嗎?或者說,哲學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智慧?今天,哲學詩畫就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下。
1,智慧與愛智
人們常說,人為萬物之靈。這裡所說的「靈」,指的就是智慧,即人是有智慧的存在。正因為人類具有抽象概括、判斷辨析、分析綜合、歸納演繹、聯想想像、直覺頓悟乃至靈感爆發和發明創造的智慧,才能夠形成和交流思想,體驗和溝通感情,磨鍊和實現意志,認識和改造世界,才能夠創建出人類智慧的奇蹟 燦爛輝煌的人類文明。
有這樣一句大家熟知的廣告詞「:人類失去想像力,世界將會怎樣?」確實,如果沒有人類智慧,怎麼會有人的世界?就此而言,人類所創造的神話、常識、藝術、倫理、科學和哲學,以及由此構成的人的神話的世界、常識的世界、藝術的世界、倫理的世界、科學的世界和哲學的世界,無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相互融合所構成的人類文明史,也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發展史。
2,哲學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
由此可見,哲學是智慧,但智慧並不就是哲學。僅僅把哲學視為智慧的代名詞,顯而易見是不恰當的。但是,對於理解哲學來說,根本的問題是在於,哲學並不僅僅是一種智慧,而且是對待全部智慧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就是對智慧本身的真摯、強烈、忘我之愛,即「愛智之忱」。簡言之,哲學智慧就是「愛智」。愛智的「大智慧」熱愛智慧的哲學,既不是智慧的別名,也不是智慧的總匯,而是把智慧作為探究的對象。由熱愛智慧和探究智慧而構成的哲學智慧,就不是回答和解決各種具體問題的「小智慧」和「小聰明」,而是關於人類生存發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聰明」。
這種「大智慧」和「大聰明」,按照中國傳統哲學的看法,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按照西方傳統哲學的看法,就是「尋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一切知識的基礎」「,發現生命的意義」和「使人崇高起來」;按照現代西方哲學的看法,就是解決「精神的焦慮」「 、信仰的缺失」「 、形上的迷失」「 、人生的危機」「 、意義的失落」和「人與自我的疏離」等等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看法,最根本的就是解決「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問題。所有這些問題,用通常的說法,就是哲學所研究的「世界觀」「 、歷史觀」「 、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等問題。
哲學的這種「大智慧」和「大聰明」,借用我國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的話說「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成為某種人,即具有特定身份和從事特定職業的人,就要學習某種專業知識,掌握某種專業技能,扮演某種特殊角色。要把這「某種人」當好,就需要某種作為經驗、常識、技能和知識的「智慧」或「聰明」。但這並不是哲學情有獨鍾、所愛所思的「大智慧」和「大聰明」。哲學智慧是超越了「某種人」的關於「人」的智慧、關於「人」與「世界」的關係的智慧。這種智慧是理解和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文化、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我的智慧,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使人崇高起來」和實現「人的全面的自由的發展」的智慧。
3,哲學不是遵從既定的知識,而是反思和質疑那些流行的標準
哲學的這種「大智慧」和「大聰明」,不是既定的知識,不是現成的結論,不是實例的解說,不是枯燥的條文,而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尋經驗常識的根據,反思歷史進步的尺度,質疑評價真善美的標準。哲學智慧反對人們對流行的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等採取現成接受的態度,反對人們躺在無人質疑、因循守舊的溫床上睡大覺。
對此,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在它的「合理形式」上,就是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4,哲學智慧是反思、批判和變革
哲學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變革的智慧。它啟迪、激發和引導人們在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永遠敞開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間,促進社會的觀念更新、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工藝改進和藝術創新,從而實現人類的自我超越和自我發展。
愛智的激情。熱愛和反思智慧的哲學,來源於一種「抑制不住的渴望」。這是一種探索宇宙的奧秘和洞察人生的意義的渴望,促進歷史的發展和提升人類的境界的渴望;這是一種超越現實和向前提挑戰的渴望,懸設新的理想和創建新的生活世界的渴望;這是一種為人類提供「安身立命之本」或「最高支撐點」的渴望。正是這種高舉遠慕的「抑制不住的渴望」,燃燒起古往今來的偉大哲人的「愛智」的激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一切真正偉大哲人的真實寫照。
5,學哲學首先要「愛智慧」,有渴望
哲學的「愛智」的激情,首先是一種馳騁人類智慧、探索宇宙奧秘的渴望。人類面對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茫茫宇宙,又面對著有生有死、有愛有恨、有聚有散、有得有失的有限人生,怎麼能不引發出對宇宙、人生的無限的追問和苦苦的求索呢?「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為探索宇宙的奧秘而「尋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並進而為闡釋人生的意義而尋求「最高的支撐點」,由此便形成了追本溯源、尋根究底的「愛智」的哲學。
哲學的「愛智」的激情,又是一種求索歷史的謎底和推進社會的發展的渴望。人類的歷史進程,充滿著錯綜複雜的矛盾,理想的衝突與搏鬥,社會的動蕩與變革,歷史的迂迴與前進,繪製出人類自己創造自己,自己發展自己的撲朔迷離、色彩斑斕的畫卷。政治理想問題、社會制度問題、倫理道德問題、價值觀念問題,更為切近地激發著哲學的「愛智」的激情和求索歷史奧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
6,哲學必須要關注現實社會
在當代,日益嚴峻的「全球問題」則構成哲學反思的當務之急。「治理環境汙染」「 ,保護生態平衡」「 ,與大自然交朋友」之聲不絕於耳。然而,生態危機的根源,卻在於人的利益與心態。倘若以局部利益犧牲整體利益,以眼前利益犧牲長遠利益,以一己私利犧牲人類利益,則生態問題只能日趨嚴重。早在上世紀初,我國哲學家梁漱溟就曾感慨萬千地指出:「科學發達至於今日,既窮極原子、電子種種之幽渺,復能以騰遊天際,且即攀登星月,其有所認識於物,從而利用乎物者,不可謂無術矣。顧大地之上人禍方函,竟自無術以彌之。是蓋:以言主宰乎物,似若能之;以言人之自主於行止進退之間,殆未能也。」 毋庸諱言,梁先生是把「物質文明」「科學技術」的「負效應」看得過頭了。然而,在人類準備「跨世紀」的今天,環顧當下的世界,思考人類的未來,積極地協調個人之間、群體之間、階層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利益」與「心態」,不正是人類實現和平與發展的當務之急和長遠之計嗎?社會歷史的發展總是表現為某種片面性。這就需要對社會的總體行為和歷史的總體進程進行全面的反應、深層的反省、規範性的矯正和理想性的引導。哲學就是社會不斷反觀自身的觀念與行為的「自我意識」。哲學的「愛智」的激情,就是對人類困境的焦慮和推進社會發展的渴望。
哲學的「愛智」的激情,也是一種求索人生意義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對此,李大釗解釋說:「人們每被許多瑣屑細小的事壓住了,不能達觀,這於人生給了許多苦痛。哲學可以幫助我們得到一個注意於遠大的觀念,從瑣屑的事件解放出來,這於人生修養上有益。社會人生紛繁複雜,利害、是非、禍福、毀譽、榮辱、進退,撲朔迷離、紛至沓來。人們總是感到「得不到想要的,又推不掉不想要的,總是感到一種時代的焦慮和迷惘。因此,人們總是需要一種高舉遠慕的心態,慎思明辨的理性,體會真切的情感,執著專注的意志和灑脫通達的境界,方能「瀟灑走一回」。
結語——
哲學的「愛智」的激情,就是求索人生的意義和闡發人生價值的渴望,就是追求理想生活和闡發生活理想的渴望。
哲學熔鑄著哲學家對人類生活的摯愛,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對人類境遇的焦慮,對人類未來的期待。哲學不是超然於人類社會生活之外的玄思和遐想,哲學不是僵死的教條和冷冰冰的邏輯。哲學既是愛智的激情,又是「愛智之忱」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