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東吳的當家人孫權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存在,他以19歲妙齡出道,一出道即是巔峰,因此讓為世子發愁的曹操羨慕不已,此後他雖然又掌控了東吳五十餘年,但從他帶十萬人沒打過張遼八百人,贏得「孫十萬」的美名之後,他的表現幾乎是王小二過年……以至於後人對他的評價也是眾說紛紜。
後世的大儒柏楊老先生,曾誇他是最可愛最有人情味的皇帝,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則在字裡行間表達了他對孫權的不滿,那麼他們到底誰的對呢?
柏楊老先生為什麼要說孫權可愛有人情味呢?最初駱駝看到老先生的評語也是一臉的懵,因為駱駝印象裡的孫權,從小就是個牛人,據正史《三國志》記載,他在少年時就已經憑藉善於交際,而和他父親江東虎孫堅,他的哥哥小霸王孫策齊名。孫策去世前,也誇他在守土保疆上會比自己更強,後來他又以不及弱冠之年就繼承了父兄的衣缽,並在江東複雜的權力關係中,站穩了腳跟,隨後他聯合劉備打退了曹操,奠定了東吳三分天下的基礎.
後來他受制於東吳的本地勢力,而沒有取得更大的成就,雖然他晚年辦了很多錯事,但他仍不失為一代雄主。不過「可愛」這兩個字似乎和他不太能沾得上邊。
不過駱駝看蜀國的資料時,卻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東西。提起費禕這個名字,可能大多數人都只有個模糊的印象,但實際上他是和諸葛亮齊名的人物,因為和姜維不對付,後來早早被暗殺,才聲名不顯。在《三國志》有關費禕的記載中,曾出現過一句話,是寫孫權的,翻譯成白話文的大意是:孫權為人搞笑,還經常戲弄別人。當時駱駝嚇了一跳還以為看錯了,於是我又接著把全文看完,結果發現孫權還真是個奇葩。
當時費禕曾作為蜀國的外交官,前來拜會東吳,孫權先是安排人讓他「舌戰群儒」,然後又找人把他灌醉,試圖從他嘴裡套話,後來孫權設宴招待費禕之前,又命人做出了一些無禮的舉動來戲弄費禕,不過費禕全都給化解了過去。
駱駝最初想,這可能只是孫權因為費禕是蜀國人,因此想刷刷存在感,可能是孤例,但是隨著駱駝看到的資料越多,就越發現孫權真的是很「可愛」……
後東吳時代的權臣諸葛恪,是諸葛亮的親侄子,父親是東吳的重臣諸葛瑾,因為諸葛瑾的臉型較長,有一天孫權就命人牽來一頭驢,然後還讓人在驢頭上貼上了諸葛瑾的名字,再牽給諸葛恪看,如果是一般人看了,可能表現上會尷尬,但心裡會把孫權的女性親屬問候一遍,但諸葛恪很聰明,他只在父親的名字下加了「之驢」二字就化解了尷尬,但他心裡怎麼想,駱駝就不知道了。
史書中,除了有孫權戲弄別人的記載之外,還有別人「戲弄」他的記載,據《吳錄》記載,東吳的大將朱桓(曾以數千人打敗過曹仁的數萬人),在出徵之前,曾給孫權開玩笑說「大王,我馬上就去打仗了,未必能活著回來,臨走之前想讓大王滿足我一個願望」孫權那麼平易近人,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但他沒想到朱桓的要求是要拔他一根鬍子,孫權依然沒有拒絕,而是把頭伸了過去,真讓朱桓拔了他的鬍子。
從上述的事例看,孫權確實有「可愛」的一面,不過單以他的這些表現來看,似乎說他有人情味還不太夠。因此駱駝又找了一些例子,東吳的大將凌統,曾為了屬下犧牲而難過得掉淚,孫權為了安慰她,不光親自拿衣服給他擦眼淚,還親自為他更換染有血汙的衣服;他在攻取荊州以後,荊州的守將紛紛投降,但是一個叫潘濬的人卻不肯投降,藉口有病一直躺在家中,孫權親自去見他以後,又是給他講道理,又是給他擦眼淚,最終把感動的不要不要的潘濬,收入了麾下,潘濬後來也成了東吳鎮守一方的重將……從這些事來看,老先生說他有人情味也沒有錯。
不過從朱元璋這個皇帝的角度來看,孫權的這些行為,有很多和「禮制」不合,孫權的「可愛」只會讓屬下對他不尊重,也不利於國家的管理,畢竟距離才產生威嚴,因此他說的似乎也沒有錯。
不過駱駝今天的主要目的不是評判他們二人的對錯,而是想試著分析下孫權為什麼會這麼做。孫權當年能在豪門士族林立的江東坐上當家人,一是靠孫堅浴血奮戰打出來的名,二是靠孫策在江東真刀真槍奪下地利,但最重要的還是靠他自己的隱忍和他靈活的人事手腕。如果孫權不是一個善於體恤下屬,並能和下屬「玩的開」的人,他可能根本沒有辦法把江東的各方勢力融合在一處,因此駱駝認為正是因為孫權的「可愛和有人情味」,才讓他能掌管東吳長達50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