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和他的首席顧命大臣都有那些是非恩怨

2021-02-13 歷史探秘大全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歷史探秘大全



字數:4056字,閱讀時間:約13分鐘

帝王死的時候,因為繼位者年幼,往往會讓一些信得過有能力的大臣輔佐這個繼位者,這就是所謂的託孤大臣。三國時期,三國都有一個這樣的大臣,他們分別是蜀國的諸葛亮,魏國的司馬懿和東吳的張昭。當然了,孫策臨終還囑託過一個大臣叫做周瑜,就像劉備的託孤大臣還有一個李嚴一樣,但這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和平時期,這託孤大臣或者是因為皇帝長大嫌他們礙手礙腳而被廢黜,或者是始終掌權而終其一生。但三國是個爭戰時代,這些託孤大臣都能夠得到重用,比如那個司馬懿。但是,這個張昭卻既沒有被殺,也並沒有得到重用。三國時期,丞相是一個很有權勢的職位,如漢獻帝時期的曹操,蜀漢國劉禪時期的諸葛亮。那麼,其地位和重要性都不遜色於諸葛亮的張昭,為什麼沒有當上吳國的丞相呢?或者說,他們之間到底有些什麼是非恩怨呢?

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漢末天下大亂時避難過江。孫策獨立創業,任命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孫策帶兵在前,後邊的事情全部交由張昭處理。孫策還和張昭一起登堂拜見母親,表明這是像兄弟一樣的密切關係。孫策臨死時,把弟弟託付給張昭。這年,孫權十八歲。這個年齡,按說也算不得太年幼,況且孫權又有官職在身,還經常跟隨孫策徵戰,這還能算得上是「託孤」嗎?問題在於,三國初期是個特殊的時期,諸侯們官職都是些漢家地方稱謂,實際上卻是各自割地為王。像孫策這種情況,屬下承認你的「王位」,你指定的繼承人就是我的新「主子」,不承認,你只不過是一個漢朝的地方官或者是將軍而已。這就是說,孫策的部下並沒有和孫權有一種牢固的君臣關係,尤其是,孫策去世了,很多有地有兵的「小諸侯」是有可能自己獨立成事的。因此說,張昭的這種「顧命大臣」,就更多了一層非常的意義。張昭率領群僚推立孫權為繼承人,上表漢朝廷,下令各屬地官吏、內外將官,讓他們各自奉行職守。孫權因為過於悲痛,沒有馬上主持政事。張昭對他說,作為繼承人,重要的在於使先輩的事業興旺發達,而不是守著禮制放縱哀傷的感情。如今四方險地群盜未息,分布在州郡的天下英豪還沒有歸屬感,在這個時候怎麼能只顧守喪而不出來視事呢?孫權聽從了張昭的勸告,換下喪服外出視察軍隊。孫權由此對張昭待以師傅之禮,其官職和權限都和從前孫策時一樣。後來劉備推舉孫權為車騎將軍,張昭為軍師。黃初二年(公元221),魏皇帝曹丕派使者邢貞任命孫權為吳王。邢貞傲慢無禮,進入宮門不下車。張昭對邢貞說:「禮節沒有不恭敬這一說,所以刑法也沒有不施行這一說。難道你是認為江南人少勢弱,連一把小刀也沒有的緣故嗎?」邢貞嚇得趕緊下車。在任命了孫權之後,又任命了張昭為綏遠將軍,封由拳侯。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託孤大臣,在孫權稱王要設置丞相時,眾人都議論說應該是張昭,結果孫權卻任命了孫邵為丞相。孫權的理由是:「當今天下戰事很多,執掌統領的人責任重大,並非用來優待人的東西。」後來孫邵死了,眾人又推舉張昭。孫權說:「我哪裡是對子布吝嗇呢?丞相的事務繁雜,而此公性情剛正,他說的話不被採納,怨恨就會產生。這不是用來照顧他的辦法。」結果顧雍當了丞相。戰時的丞相,能力應該是放在首位的,難道是能力有問題嗎?後來的蜀漢國有使臣來吳國,那個人稱頌蜀國的美德,東吳的群臣沒有人能夠應對。孫權嘆息說:「假如張公在座,那個使者不用折辱就自己氣餒了,又怎麼敢自誇呢?」這說明,孫權也是知道張昭的才能的。張昭能夠被百官推薦,也絕對不是性格問題。那麼,孫權為什麼會把張昭棄之不用呢?原因有二:一是在赤壁大戰之前張昭勸孫權投降曹操;二是一個成長的帝王要擺脫任何對他一種任性的束縛。《三國志》注引《江表傳》記載說:「孫權當上皇帝,宴請百官,說能有今天都是因為周瑜的功勞。張昭也想說幾句頌揚功德的話,可是還沒有等到開口,孫權說:『如果按照張公你的計策,我今天已經是討飯吃啦!』張昭非常慚愧,嚇得跪在地上流汗。張昭這個人忠心,雖然性情急躁,但能夠保持著大臣的禮節,孫權也非常敬重他。然而,孫權所以不相信張昭,就是因為當初反對周瑜、魯肅等人要抗拒曹操的意見。」這段話包含著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張昭不被信任,就是因為赤壁戰前勸孫權投降;二是孫權能夠稱王、稱帝,就是因為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打下了基礎。換一種方式理解問題,張昭勸孫權「迎曹公」,就是勸孫權放棄自立,也就沒有了以後的稱王、稱帝。這就是張昭遭貶的原因之一。張昭勸孫權投降曹操應該不應該呢?相比於周瑜、魯肅等人不畏強敵,勸孫權奮起反擊,這種豪氣凌雲的大丈夫大英雄本色,張昭的確太過遜色。但問題在於,你孫權是把戰與不戰的問題擺在大家面前的,這說明你自己也是猶豫不決的。既然是「召見群臣下屬,問以計策」,就應該聽一聽不同的意見。更何況,孫權自己以後也投降了曹操,還投降了曹丕吶!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曹操進攻濡須,孫權投降了曹操。這時候東吳面臨的形勢,根本就沒有赤壁大戰前那般嚴峻,孫權在這個時候卻做出了投降的決定。儘管這時候的投降和當時的投降結果可能有些微區別,但既然投降,其性質就沒有區別,尤其是氣節方面,就更是難以言說。真不知道這時候的孫權是如何面對張昭的?說到底,孫權在對人上就根本沒有孫策那般度量。張昭幫助孫策處理軍政事務,北方一些士大夫的一些上書,多有將功勞歸於張昭者。這讓張昭很為難,不報,擔心有私情之嫌;上報,又覺得不合適。孫策聽說後,笑著對張昭說:「從前管仲做齊國相,人們開口仲父,閉口仲父,齊桓公卻為爭霸天下的人所崇敬。現在您很賢能,我能重用您,這個功名難道不屬於我嗎?」。每一個年幼帝王都會有一些任性,孫權也不例外。同樣,每一個顧命大臣都有約束年幼帝王言行的舉動,張昭也是這樣。孫權好打獵,還經常騎馬射虎,有一次老虎曾經衝到他的面前攀附在馬鞍上。張昭見了神色大變,馬上進行規勸,孫權雖然不反駁卻依然不改,只不過是不騎馬改為駕駛一種車廂封閉的車子。孫權還好飲酒,曾經在武昌時飲酒大醉,還讓人用水潑灑群臣並說:「今天要痛痛快快地喝酒,只有醉倒在臺上,才可以罷休。」張昭神色凝重,一言不發起身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裡。孫權派人把他叫回來,說:「這只不過是共同取樂,您為什麼要發怒?」出去前張昭有可能是不願意掃大家的興,也可能是為了給孫權留面子,這下既然孫權先說了,他就把殷紂王「以酒為池」的例子來規勸孫權。孫權無奈,只得結束酒宴。像這種事情多了,張昭又總是那麼理直氣壯,義形於色,這很是讓孫權下不來臺,孫權竟然不再讓他進見。每一個帝王對於託孤大臣都是畏懼的,只不過帝王給自己的定位不一樣,想法也不盡一致,這就導致了兩人的關係最終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蜀國的那個劉禪和諸葛亮,皇帝劉禪自覺地不管事,而諸葛亮既忠心耿耿,又比較尊重劉禪,所以兩人的關係總起來說是很好的。但孫權不是劉禪,他是一個有作為的帝王,也是一個不願意被人違逆意志的帝王,因此,他是不會像劉禪一樣把張昭當成是「仲父」的。相反,他更希望耳朵根子清淨,於是,到孫權當了皇帝,就給了張昭一個輔吳將軍的名號,讓他回家讓養老去了。名義上是張昭年老有病,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讓張昭賦閒的藉口而已,就像不想以很多繁雜事務麻煩他當丞相一樣。因為不僅是張昭又活了十四年,而且是上交了所有的官位和兵馬,如果不是孫權已經非常的煩他,讓他在身邊當一個最高參總可以的吧?如果孫權真正仍然尊重張昭,而張昭也的確是年事已高,可以讓他「入朝不趨」(不用快步走),會議時賜給他一個座位就是了。這種皇帝主動給予的待遇,和曹操那種「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是有著根本的區別的,前者是一種臣子享受的恩賜,後者大多是一種臣子給予皇帝的脅迫。當然了,張昭也是一個寧折不彎的角色,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絕不改變自己的思想,以取悅孫權而獲求眼前的尊榮。並且還喋喋不休地提及自己的顧命大臣身份,真是孫權不愛聽什麼說什麼!更有甚者,張昭還要孫權明白,以前是你母親(太后)和你哥哥(桓王)把你託付給我,而不是把我託付給你!同樣一句話,諸葛亮對劉禪是怎麼說的?諸葛亮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終寄臣以大事也!」在這裡只說是「大事」,不涉及把誰寄託給誰的問題。後來,孫權終於承認自己有錯,張昭也不得已上朝議事。太和二年(公元228),公孫淵奪了哥哥的位置,暗中派遣使臣到吳國,想聯絡孫權共攻魏國。孫權想接受公孫淵稱燕王,準備派張彌、許晏出使遼東。張昭勸諫說:「公孫淵背叛魏國,害怕討伐才遠道而來求援,這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孫淵改變主意,想向魏國表明自己的心跡,兩位使者就回不來了,這樣不是被天下人所恥笑了嗎?」孫權與他反覆爭辯,但張昭始終不改變自己的主張。孫權實在無法忍受了,手按著刀發怒說:「吳國的官員進宮就向我跪拜,出宮就向你跪拜,而你多次在眾人面前折辱我,我常常擔心我會失手殺了你!」即便是這樣,張昭仍然不會認錯,好一個剛正之人。實際上,這也是孫權長期不用張昭的另一個原因。孫權最終沒有聽張昭的建議,仍然派遣使者前去遼東,張昭憤恨自己的話不被採納,從此不再上朝。後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孫權的兩個使者,孫權向張昭賠罪,張昭也堅決不應。孫權自己到張昭門前,張昭推脫病重,孫權就放火燒他的家門,而張昭就把居室的門關閉。孫權派人滅了火,站在門外等了很久,還是張昭的兒子們出來解圍,將張昭攙扶出來,讓孫權將他用車載回宮中。孫權不重用張昭,對張昭來說似乎不甚公平,說出來的那些個理由也是很牽強,應該說責任主要在孫權。不過,東吳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很大的損失。相反,張昭死後,並不像蜀漢國諸葛亮死後有那樣大的反差,關鍵在於,孫權要比劉禪強大的多,這也許就是曹操要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吧!看來,作為一個幼主,老爹給留下一個託孤大臣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還是要自己爭氣。否則,要是成為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只能是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從這一點上來說,孫權又沒有更多可供指責的。或許這也是兩人的是非恩怨沒有被過多渲染的原因吧!




詩詞大會第五季落下帷幕

聽康震教授品讀古詩詞

世間所有美好都藏在古詩詞裡。

30位傳奇詩人的青春史,濃縮600年家國事!

長按下方二維碼免費收聽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更多爆款好書免費領!

相關焦點

  • 顧命八大臣中為何景壽能獨善其身呢,只因他是被迫頂替了恭親王
    這八位大臣是為顧命八大臣。 三、鹹豐帝還授予了皇后鈕祜祿氏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御賞」印章。授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他的生母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掌管。 後來顧命八大臣的任何決定,擬旨以後都要經過兩宮太后的同意,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算是合法。
  •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鹹豐的辦法是,臨死前給皇后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留了一道密詔:朕百年後,那拉氏若有不軌行為,你就動用皇太后的權力賜死她! 這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妙招啊,可他萬萬沒想到,他死後,他的皇后不但未按他的密詔行事,還與那拉氏狼狽為奸,為虎作倀地協助她發動政變,不但搞掉了八個顧命大臣,還奪取了最高權力。
  • 同為顧命大臣,乾隆帝能容得下鄂爾泰,為何就是容不下張廷玉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臨終安排了兩位皇室宗親——允祿、允禮和兩位朝廷重臣——張廷玉、鄂爾泰為「顧命大臣」,命四人「各秉忠良,屏除恩怨,一心一德,共相輔弼」,以輔助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那麼,同樣是雍正皇帝的寵臣,同樣是乾隆皇帝的「顧命大臣」,張廷玉差點晚節不保,鄂爾泰為何能平穩著陸呢?其實,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張廷玉活得太久了!
  • 被慈禧殺掉的顧命大臣,為何罵滿人如奴隸,見了漢人就叫老爺?
    慈禧亂政,將顧命大臣肅順當街斬首,賜載垣、端華自盡。這其中端華是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載垣是怡賢親王胤祥的五世孫,帽子是鐵的,脖子是肉的,慈禧一聲令下,鐵帽子王也保不住戴帽子的腦袋。 那個被當街斬殺的肅順,端華的弟弟,也是顧命八大臣的領軍人物。
  • 為什麼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千萬不要小看這兩枚印章,顧命大臣的權力雖然大,但只要是頒發詔令,那麼就必須蓋上這兩枚印章,否則不能生效。在安排完這一切後鹹豐自認為做到了完美,這樣下來雙方的權力都被對方所制衡便可以一心一意輔佐同治皇帝,但令鹹豐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屍骨未寒的時候這八位顧命大臣便被廢掉了,只因小看了那個跟自己同床共枕那麼久的懿貴妃。
  • 張昭與孫權-1(宋雪冰)
    依我看,世上很多人做了那麼多錯事和蠢事,主要是沒把心裡的悶解開。史書主要寫人,人性中的美好和邪惡,還有人的欲望、掙扎、痛苦和歡樂。特別是古代的紀傳體史書,更是瞄準了人的性格和人際關係,檢閱琢磨之下,我們會看清古人的面目和內心。然後我們會發現原來自己和古人差不多。儘管張孫二人都是帝王將相,但他們除了有一副政治面具,也偶爾不小心露出人的真實表情。
  • 從是非功過,為人,等方面來看,該如何評價孫權
    從是非功過,為人,等方面來看,該如何評價孫權文/有趣味的小仙女 圖/網絡歷史上孫權打贏了三國時代三大戰役中的兩次。一戰使曹操狼狽逃竄,再戰使劉備一命嗚呼。東吳內部是三大集團中最和諧的。勝敗兵家常事,不足過分以之臧否人物,三家均勢的大前提下,孫權多半如其兄所言為守成之主,安知幾次戰事不是表態警告之戰。其封父兄事也必是有司群臣議成,其出發點必然不會單純到基於孫權恭或不恭上。其實都是派系林立,但是早期的東吳還是比較和諧的。尤其是換了三代主子,那些老臣還都跟著。當然我也只是憑印象。比如甘寧和凌統化解矛盾,程普周瑜化解矛盾。
  • 孫權和陸遜曾經是賢君名臣,為什麼孫權後來逼死了陸遜?
    呂蒙對陸遜推崇備至,孫權本人也很看好他,於是孫權「乃召遜,拜偏將車右部督代蒙。」這之後,陸遜逐漸飛黃騰達,一步步走上東吳權力的高處。孫權十分信任他,對他的建議很重視,且基本上都採納了。《三國志》中舉例道:「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 陸遜是東吳的社稷之臣,為何會被孫權逼死,孫權為什麼要殺陸遜
    楊竺向孫權建議立魯王孫霸為太子,孫權同意了這事,這事本來是孫權與楊竺的一次密談,可是當時有人藏著兩人密談的床下聽到了談話,將這事告訴了太子孫和,孫和於是找來陸遜的侄子陸胤商議對策,陸胤就找到陸遜,請他上書孫權立太子應該立嫡長子孫和,而不能立魯王孫霸。
  • 為什麼李嚴會成為劉備的顧命大臣?李嚴:我才是真正的南陽臥龍
    今天看一些李嚴之謎:為什麼李嚴會成為劉備的顧命大臣?李嚴沒有什麼在內政上的表現,大概就是編了蜀科,但軍事記錄算是相當多。 甚至有著「可敵陸遜」的後世評價。 原文出自三國演義八十七回:「李嚴在白帝城,此人可當陸遜也。」 可當其實就是「可擋」,也就是諸葛亮跟劉禪說,李嚴擋得住陸遜,不用擔心。
  • 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
    我們都知道陸遜的家族和江東的舊主孫策是世仇,但是後續陸遜卻成為了孫策的女婿,成為了周瑜,呂蒙之後,孫吳的另一位主帥,他在主帥的時候備受吳主孫權的信任,後來當丞相的時候,卻被孫權活活逼死,他的兒子成為了東吳保家衛國的主帥,孫子成為了西晉王朝時期的一代文人,三代人都是時代中的英雄豪傑。
  • 東吳四大都督三個是非正常死亡,跟孫權有關嗎,二人無關一人有關
    周瑜領導了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並且在戰後建議孫權不要將南郡借給劉備,並建議以南郡為基地攻取益州,全據長江以南,懷曹操劃江而治,還建議孫權軟禁劉備,孫權除了沒有同意軟禁劉備,其他周瑜提出的建議都同意了。但是,就在周瑜返回駐地,準備攻打益州的前夕,在路上去世,按道理來說,周瑜既然提出了親自率軍攻打益州,那麼他對自己的身體就應該有起碼的把握,如果身體有問題,顯然周瑜本人最清楚,不可能他在身體有病的情況下,或者有傷的情況下,還提出攻打益州的戰略吧,而且偏偏在見過孫權之後,回駐地的路上就去世了。
  • 孫策把江山給了孫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的?
    三國東吳國主孫權,十八歲坐領江東,同他對壘的曹操、劉備對孫權的評價非常高。孫權稱帝共23年,統領江東更是長達五十多年,在他之前這是非常罕見的。如果沒有孫權,我國江南地區的開發可能還要晚許多年。孫權治理江東,江東的農業、手工業等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孫權與劉備曹操鼎足而立,威震漢末,更成為後世開發中國南方的先行者。
  • 孫權諷刺劉備為昏君,他一句話就讓孫權啞口無言
    當時劉表礙於劉備與自己同為漢室的身份,不得已接納了他,但一直對劉備很不放心。後來劉備招攬諸葛亮後,在博望坡大敗曹軍,劉表更是對這位頗有仁義之名的遠房堂弟十分忌憚,唯恐劉備勢大後侵吞荊州,於是找了個藉口將劉備調往樊城,暗中監視,防止劉備發展壯大。
  • 抖音是非恩怨一筆勾銷是什麼歌 《海風在吹》完整版歌詞
    刷抖音是真的能刷到很多好聽的歌曲,特別是歌曲配上視頻,特別的應景,近日,小編就在抖音上聽到一首很好聽的歌曲,歌詞是「是非恩怨一筆勾銷」。這首歌歌名叫《海風在吹》。下面來看一下。  抖音海風在吹頭髮在飛是什麼歌  就在最近,抖音上有許多好聽的歌曲被網友們分享出來,就在其中,有一首歌曲在抖音上十分的火,這首歌曲有一句歌詞是「海風在吹頭髮在飛,你看不到我被吹冷的眼淚」。這首音樂的歌名叫做《海風在吹》,是荻歡作詞、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曲,相信大家聽過之後會喜歡這首歌的。
  • 孫權為何一定要殺了陸遜?只因他身上的四個身份?
    當然,孫權在殺戮方面非常果斷,但是這不意味著他就是一個殘暴的人,孫權雖然殺人無數,但都是有原因的。比如陸遜,孫權殺他就有4個必要的原因,或者說陸遜身上有4個身份,讓孫權必須殺他,哪四個身份呢?第一:被害者。
  • 孫權做了皇帝後,為什麼不追封哥哥孫策為帝?原來他有這重顧慮
    看著曹丕稱了帝,作為老對頭的劉備和孫權也很眼熱。於是劉備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孫權於公元229年在武昌稱帝,國號「吳」,年號「黃龍」。
  • 孫策和孫權,都是十幾歲當繼承人,為何只說孫權不容易?
    孫策和孫權,都是十幾歲當繼承人,為何只說孫權不容易?文|梨花獅子疏影在三國中,有著這樣兩個人,那就是孫策和孫權。這兄弟二人都是在幾十歲的時候當的繼承人,而這其中很多人都覺得孫權在接替他兄長這個位子後很是不容易。而這其中為何只說孫權而不說孫策。其實這個原因也很簡單。先從這一點開始說起。
  • 抖音讓自己遠離那許多恩怨是非是什麼歌 歌詞完整版
    最近在抖音上聽到一首很熟悉的歌曲,歌詞大意是「讓自己遠離那許多恩怨是非」。據了解,這首歌是由李宗盛作詞、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下面來看一下。讓自己遠離那許多恩怨是非什麼歌「讓自己遠離那許多恩怨是非」這首歌叫做《不必在乎我是誰》。是由李宗盛作詞、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
  • 孫權登基後為何不追封哥哥孫策為皇帝?別怪孫權無情,他迫不得已
    其中廟祭就是祭祀祖先,有嚴格的程序,不是誰都有資格接受祭祀的。禮法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士大夫三廟。天子七廟是指哪七廟呢?開國之君佔一席,有重大歷史貢獻的先祖佔一席,加上現任皇帝向上五代祖先,合計七人,接受現任皇帝祭祀。 那麼,孫策能不能接受孫權,以及孫權的子孫祭祀呢?肯定不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