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一定要殺了陸遜?只因他身上的四個身份?

2020-12-20 6KW手遊

孫權雖然十分有才能,但是同時他也是一個疑心病重而且好殺戮的人,特別是到了他晚年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更嚴重了。

陳壽:性多疑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陳壽認為,孫權這個人非常像歷史上的越王勾踐。

當然,孫權在殺戮方面非常果斷,但是這不意味著他就是一個殘暴的人,孫權雖然殺人無數,但都是有原因的。

比如陸遜,孫權殺他就有4個必要的原因,或者說陸遜身上有4個身份,讓孫權必須殺他,哪四個身份呢?

第一:被害者。

那年袁術缺糧草,就去江東找陸康要糧,這個陸康是江東本地的四大豪族之一,也是陸遜親爺爺的兄弟。

陸康覺得袁術是叛逆之輩,一直不給糧草,袁術大怒,發兵攻打之,他所盤區的將軍就是孫策。孫策和陸康之間的這場大戰繼續了兩年之久,最後陸康被擊敗,陸氏一百多口死了一半,真的很悽涼……

這段陳年的深仇橫亙在孫權和陸遜之間,讓他們一直有隔閡,沒辦法成為真正彼此信賴的君臣。比如在當年呂蒙白衣渡江的時候請求讓陸遜替代自己的位置,可是孫權遲遲沒有答應,呂蒙心裡就明白了。

等到他死的時候孫權再問他誰能替他,呂蒙十分識趣地說了另一個人,朱然。

第二:江東士族之首。

孫權家族是後來才入主江東的,因此他始終和江東本地集團存在著一種無法調和的矛盾,為了抵禦外部的壓力,孫權只能讓自己的政權江東化,可是孫權一直都對江東士族不放心。這也是令孫權多疑,好殺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南魯之爭結束後,被孫權殺死的多是那些江東和吳郡的本地土族,而像諸葛恪、呂岱、步騭這些人儘管也深度介入了太子和魯王的爭鬥中,但是他們都因為「流亡北士」的身份而得以倖免,不僅沒有受到遭到牽制,反而還升了官。

孫權有打壓江東士族勢力之心,而江東士族之首就是陸家的陸遜,因此陸遜難逃一劫。

第三:孫策的女婿。

當初孫權不得不用陸遜,為了拉攏他,孫權甚至將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哥哥孫策的女兒許配給了陸遜。晚年的孫策必須提防的一件事情就是防止孫策的後人做大政權,而孫權的後人想擴大就一定會跟陸遜有所勾連。

第四:頭號功臣。

陸遜自夷陵之戰後在吳國聲名遠揚,威望在大臣中無以復加,從太子到官員都跟陸遜有很好的交情,陸遜本人功高能力強,陸家地位顯赫,除了孫權誰能鎮住他?

孫權考慮到吳國江山傳承的問題,最好還是除掉陸遜。陳壽既然說孫權像勾踐,不殺個「文種」,孫權怎麼能像勾踐?再加上前面三個緣由,陸遜就成了孫權必殺之人。

【整點遊】公眾號定期分享最新歷史、遊戲資訊,快來get

相關焦點

  • 陸遜為何會被殺?身上的這些因素,讓孫權只有殺了他才行
    在陳壽看來,孫權和歷史上的勾踐有點像。吳國的大都督陸遜就被孫權所殺,他的死是自己造成的,還是孫權有意為之呢? 陸遜被孫權殺死是有一定原因的。陸遜身上的這些因素讓孫權殺死他才行。到底陸遜做了什麼讓孫權對他起殺心呢?第一,江東士族之首。孫權家族是後來到江東的。
  • 陸遜是東吳的社稷之臣,為何會被孫權逼死,孫權為什麼要殺陸遜
    陸遜是東吳政權中期的社稷之臣,在夷陵之戰中陸遜以名不見經傳擊敗了身經百戰的梟雄劉備,在石亭之戰中擊敗了曹魏名將曹休,成為東吳建立政權時擔當頂梁柱的重臣,卻在被孫權任命為丞相後逼死,孫權為什麼要對社稷之臣下手?
  • 陸遜殺掉關羽,擊退劉備,是大功臣,孫權卻為何一定要逼死他?
    後會稽太守淳于式向孫權狀告其非法徵用民力使百姓受苦,而陸遜卻沒有報復他,反而向孫權推薦淳于式,理由是不能因公徇私,這讓孫權對陸遜十分佩服。 陸遜抓住了關羽驕傲自大的性格特點,向其寫信示弱,讓關羽漸漸喪失了對東吳的警惕。而關羽手下將領麋芳、傅士仁因補給不及時遭到關於怪罪,害怕受到嚴懲,心生倒戈之意。於是陸遜奇襲關羽,關羽兵敗被殺。
  • 直到臨死陸遜才想明白,為何孫權一定要逼死他
    孫權和陸遜,早年的關係非常好。兩人相知相得數十年,同心協力打贏夷陵大戰,留下了許多君臣配合默契的佳話逸事。然而到了孫權的晚年,陸遜卻最終以悲劇收場。由於孫權不同意陸遜的意見,二人之間出現了許多爭議,陸遜被孫權多次指責,氣鬱而死。可以說,是孫權親自逼死了陸遜。孫權一直都特別的看重陸遜,為何要這麼做?
  • 孫權為何卸磨殺驢,一定要逼死陸遜?因為他犯了帝王的忌諱
    孫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弟弟孫權,東吳在他的操持下發展得十分不錯,成為了能夠跟曹魏蜀漢抗爭的國家之一,孫權身邊的人扶持必不可少,但為什麼要殺東吳的肱骨之臣陸遜呢?孫權和陸遜的關係由好轉壞孫堅跟孫策父子兩代人經過努力最終打下了江東地盤,但他們作為外來者必須要跟江東本地集團打好關係得到他們的支持,陸遜屬於四大豪族顧陸朱張之一,所以之後孫權才會把自己二帝侄女也就是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利用聯姻拉攏捆綁大臣。
  • 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
    我們都知道陸遜的家族和江東的舊主孫策是世仇,但是後續陸遜卻成為了孫策的女婿,成為了周瑜,呂蒙之後,孫吳的另一位主帥,他在主帥的時候備受吳主孫權的信任,後來當丞相的時候,卻被孫權活活逼死,他的兒子成為了東吳保家衛國的主帥,孫子成為了西晉王朝時期的一代文人,三代人都是時代中的英雄豪傑。
  • 孫權為何晚年對陸遜如此殘忍?原因有三!第三個原因讓孫權必殺之
    三國時期,東吳一共有四位大都督,分別為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陸遜作為東吳的最後一位都督,戰功卓絕!曾配合呂蒙偷襲荊州,敗關羽,後在夷陵之戰中火燒劉備八百裡連營,大破蜀軍!為東吳北拒曹魏,西敗劉備,陸遜理應成為孫權手下最受信任的股肱之臣!可是為何在孫權晚年的時候,突然對陸遜如此殘忍,硬生生地將其逼死?其實原因有三!第一點原因:功高震主!
  • 真的是孫權殺了孫策嗎?
    而這時還是亂世,擁有這樣地位的孫紹一族,就等同於有了同樣爭奪皇位繼承權的資格,這是孫權絕對不允許見到的。另外在歷史上,孫權其實也算不上一個好人,至少相比孫策,他要差了不少。在孫策死後,他就冷落了周瑜。孫策當時還有四個弟弟,除了孫權之外,還有孫翊、孫匡、孫朗,孫策死時,孫權已經18歲,孫匡和孫朗年紀尚小,而孫翊已有16歲,在當時,16歲已屬成年,那麼孫策為何不考慮孫翊呢?
  • 孫權和陸遜曾經是賢君名臣,為什麼孫權後來逼死了陸遜?
    可到了晚年,他卻是硬生生被自己的主公孫權逼死的,十分悽慘,那麼,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呢?其實,陸遜與孫權的關係可以說是相當好的,陸遜剛剛嶄露頭角,孫權就「以兄策女配遜。」當呂蒙為了襲取荊州,稱病會建業養傷時,孫權詢問他誰可以代替他處理事務,呂蒙回答:「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
  • 陸遜迎娶孫策之女,陸遜背後的大族與孫權之間的權力遊戲
    三國良將系列之陸遜(中)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陸遜重大事件之四——迎娶孫策之女上期談到陸遜很早就在孫權手下做事,然而開始的十幾年都默默無聞,以至於給人一種在襲取荊州時接班呂蒙,橫空出世的感覺。下面簡單分析一下陸遜早期未能顯名的原因。
  • 孫權為什麼寧願犧牲國家利益,也要殺了陸遜,其實只怪他姓陸
    所以,陸遜從小就跟在陸康身邊,接受他的教導,並且一同守護廬江城。 陸康的死對於陸遜的打擊很大,因為又一個像父親一樣的角色離開了他,令年幼的陸遜遭到了雙重打擊。這件事情也在陸遜的心中,埋下了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 同為三國霸主可為何孫權的名聲卻差曹操劉備這麼多?只因這兩個字
    同為三國霸主可為何孫權的名聲卻差曹操劉備這麼多?只因這兩個字話說東漢末年,由於皇室日益衰落,導致朝綱不振,不但被董卓獨攬大權,就連一向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成了擺設,於是乎,天下就此大亂,各路諸侯紛紛打著討 伐董卓的旗號割據一方。
  • 關羽到底是誰殺的,呂蒙孫權還是馬忠,為什麼要殺關羽囚禁不行嗎
    關羽不久之後,呂蒙就莫名其妙地死了,以《新三國》電視劇來說,沒有明確說呂蒙是怎麼死的,但有一個鏡頭是孫權派人把陸遜招回來,讓陸遜看呂蒙的屍體,旁邊張昭對陸遜說,孫權讓你看這個,陸遜很快就明白了呂蒙是不聽孫權命令被孫權所殺的
  • 《三國殺》自製神將,神孫權強勢覺醒,神馬超回歸:四張閃過分了
    哈嘍大家晚上好鴨,我我我,遊星說三國,又雙叒叕來為大家寫三國殺了。三國殺裡面神將總共有十個(正式服裡面,神甘寧張遼先不算),但玩久了總感覺有點膩,所以我為大家製作了幾個神將,還希望大家喜歡,也希望大家能提出不足。
  • 孫權為何一定要偷襲荊州?只因關羽做了一件蠢事,侵犯了吳國主權
    這個時候孫權為何一定要偷襲荊州?吳蜀本是同盟關係,孫權為何要突然撕毀同盟,從背後捅關羽一刀呢?是貪圖魏國的報酬,還是害怕蜀國一家獨大,又或是記恨關羽傲慢無禮,不肯與東吳結親呢?其實不然,孫權本質上還是一個懂得大義的人,知道吳蜀聯盟統一戰線的重要性。那麼孫權為何一定要偷襲荊州呢?
  • 孫權的老婆是誰?他為什麼要殺了孫策的後代?
    孫權,東漢末年吳國的建立者,他是孫堅的次子,他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哥哥小霸王孫策,在三國也是一員猛將後來去世後,孫權才成為一方霸主,孫權雖然沒有哥哥有一個超級漂亮的老婆,但也可以說是人生贏家有七位老婆,而有傳聞說孫權殺了孫策後代這是怎麼回事呢?
  • 陸遜夷陵之戰打敗劉備,為何最後孫權卻又向劉備求和?
    作為勝利方的孫權本應該高高在上,可事實總是跌破人們的眼睛,勝利方的孫權居然像劉備求和。沒錯,這就好比一個人將你打了個半死,然後和你說求求你,咱倆和解吧。可以說孫權的這個決定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三國形勢卻會發現孫權不愧是一位傑出的領袖。大家都知道,劉備討伐東吳的原因是關羽不可一世單挑曹魏,東吳不僅不幫忙還背地裡捅了一刀。
  • 劉備退到白帝城後已經一敗塗地,孫權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求和
    劉備退到白帝城後已經一敗塗地,孫權為何在這個時候選擇求和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由劉備以為關羽復仇為緣由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戰役,目的是揮兵東徵一舉殲滅東吳孫權,但始料不及的是東吳沒被滅反而自己卻慘敗沙場,損失巨大,所帶領的大軍幾乎都喪生在這場戰役中,
  • 魯肅幾乎沒有戰績,為何能與周瑜呂蒙陸遜齊名,並稱東吳四英傑?
    不管是稱霸各國的統治者如劉備、曹操、孫權,還是各國的智囊如諸葛亮、司馬懿等人,都在每場的戰役中立下功勞。但是孫權麾下的魯肅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功績,可卻是與周瑜、呂蒙、陸遜三人齊名,並稱為"東吳四英傑"。可在《三國演義》中,魯肅的形象就是一個憨厚的老實人,難道只是老實人就能被稱為"英傑"嗎?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東吳四大都督三個是非正常死亡,跟孫權有關嗎,二人無關一人有關
    但是,就在周瑜返回駐地,準備攻打益州的前夕,在路上去世,按道理來說,周瑜既然提出了親自率軍攻打益州,那麼他對自己的身體就應該有起碼的把握,如果身體有問題,顯然周瑜本人最清楚,不可能他在身體有病的情況下,或者有傷的情況下,還提出攻打益州的戰略吧,而且偏偏在見過孫權之後,回駐地的路上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