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臨死陸遜才想明白,為何孫權一定要逼死他

2020-12-20 騰訊網

孫權和陸遜,早年的關係非常好。兩人相知相得數十年,同心協力打贏夷陵大戰,留下了許多君臣配合默契的佳話逸事。然而到了孫權的晚年,陸遜卻最終以悲劇收場。由於孫權不同意陸遜的意見,二人之間出現了許多爭議,陸遜被孫權多次指責,氣鬱而死。可以說,是孫權親自逼死了陸遜。孫權一直都特別的看重陸遜,為何要這麼做?

東吳偏居一隅,孫權看似掌握大權,但背地裡卻受到了很多人的限制。首先是受到江東的世家大族的威脅,尤其是陸遜所代表的陸家大族。他們在朝廷當中有很多的黨羽,可以說直接威脅到了東吳孫權的統治地位。再加上他們在江中的影響力非常之大,如果孫權不稍加妥善處理這一件事情的話,可能就會導致東吳政權在江東地界上出現重大的政治問題。

孫權統治的根基本來就不穩定,他憑藉的更多是父輩和兄輩的威名而不是自己的威望。陸遜出身士家大族,本身就得到江東世家大族的擁戴。尤其是在其立下了汗馬功勞以後,在朝廷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而且孫策早年曾殺了陸遜的祖父,結下血海深仇。陸遜功高蓋主,這難免引起孫權的猜疑,從這裡來看陸遜之死,是一件必然要發生的事情。

吳國後期有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南魯黨爭,也叫二宮黨爭。就是三太子孫和、魯王孫霸爭太子之位的事件。孫權的長子孫登在241年去世後,改立三子孫和為太子,但同時又把四子孫霸立為魯王,給與兩個兒子同樣的權力和尊崇。陸遜對此很是擔憂,認為太子是繼承人,這個事情必須專一,不能腳踏兩隻船,不然就會引發禍亂,這讓孫權很不爽。在孫權看來,不管是孫和還是孫霸,哪個上臺都是自己家裡事,關你陸遜什麼事?你陸遜在想什麼呢?

結果陸遜再三再四地寫信勸諫,孫權都不聽。陸遜又要求當面見孫權辯論這個事情,孫權不許他來,這樣君臣矛盾就激化了。245年,孫權開始打擊太子一黨,殺的殺,關的關。陸遜的親戚子弟顧譚、顧承、姚信等都因為此時被流放,陸遜的朋友,太子太傅吾粲更因為多次與陸遜寫信,死在監獄中。孫權還經常派太監去責罵陸遜,陸遜最後氣死了。

整個東吳後期的整體實力,幾乎是掌握在陸遜的手中,孫權完全已經被架空了。很多的事情幾乎都要看陸遜的眼色行事,這對於孫權來說完全是恥辱。現在自己還身為江東的皇帝,那麼在自己死後陸家是不是就會代替自己當江東皇帝呢?不管怎樣剷除陸遜是孫權的頭等大事,也是必然的因素。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
    我們都知道陸遜的家族和江東的舊主孫策是世仇,但是後續陸遜卻成為了孫策的女婿,成為了周瑜,呂蒙之後,孫吳的另一位主帥,他在主帥的時候備受吳主孫權的信任,後來當丞相的時候,卻被孫權活活逼死,他的兒子成為了東吳保家衛國的主帥,孫子成為了西晉王朝時期的一代文人,三代人都是時代中的英雄豪傑。
  • 陸遜是東吳的社稷之臣,為何會被孫權逼死,孫權為什麼要殺陸遜
    陸遜是東吳政權中期的社稷之臣,在夷陵之戰中陸遜以名不見經傳擊敗了身經百戰的梟雄劉備,在石亭之戰中擊敗了曹魏名將曹休,成為東吳建立政權時擔當頂梁柱的重臣,卻在被孫權任命為丞相後逼死,孫權為什麼要對社稷之臣下手?
  • 陸遜殺掉關羽,擊退劉備,是大功臣,孫權卻為何一定要逼死他?
    後會稽太守淳于式向孫權狀告其非法徵用民力使百姓受苦,而陸遜卻沒有報復他,反而向孫權推薦淳于式,理由是不能因公徇私,這讓孫權對陸遜十分佩服。 陸遜戰略撤退,誘敵深入,在蜀軍缺乏補給的情況下將其分割包圍,又施以火攻,再次大敗蜀軍,重創了蜀國,使劉備含恨而死。 此後陸遜又多次出奇計挫敗魏軍,還授予輔佐太子的重任,官居丞相。 這樣看來,陸遜是個年少成名的軍事奇才、一心為國的社稷之臣,是東吳領導班子裡的主心骨,那為何後來孫權要逼死這位曠世奇才呢?
  • 孫權為何卸磨殺驢,一定要逼死陸遜?因為他犯了帝王的忌諱
    孫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弟弟孫權,東吳在他的操持下發展得十分不錯,成為了能夠跟曹魏蜀漢抗爭的國家之一,孫權身邊的人扶持必不可少,但為什麼要殺東吳的肱骨之臣陸遜呢?孫權和陸遜的關係由好轉壞孫堅跟孫策父子兩代人經過努力最終打下了江東地盤,但他們作為外來者必須要跟江東本地集團打好關係得到他們的支持,陸遜屬於四大豪族顧陸朱張之一,所以之後孫權才會把自己二帝侄女也就是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利用聯姻拉攏捆綁大臣。
  • 孫權和陸遜曾經是賢君名臣,為什麼孫權後來逼死了陸遜?
    可到了晚年,他卻是硬生生被自己的主公孫權逼死的,十分悽慘,那麼,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呢?其實,陸遜與孫權的關係可以說是相當好的,陸遜剛剛嶄露頭角,孫權就「以兄策女配遜。」當呂蒙為了襲取荊州,稱病會建業養傷時,孫權詢問他誰可以代替他處理事務,呂蒙回答:「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
  • 孫權為何一定要殺了陸遜?只因他身上的四個身份?
    當然,孫權在殺戮方面非常果斷,但是這不意味著他就是一個殘暴的人,孫權雖然殺人無數,但都是有原因的。比如陸遜,孫權殺他就有4個必要的原因,或者說陸遜身上有4個身份,讓孫權必須殺他,哪四個身份呢?第一:被害者。
  • 陸遜為何會被殺?身上的這些因素,讓孫權只有殺了他才行
    在陳壽看來,孫權和歷史上的勾踐有點像。吳國的大都督陸遜就被孫權所殺,他的死是自己造成的,還是孫權有意為之呢? 陸遜被孫權殺死是有一定原因的。陸遜身上的這些因素讓孫權殺死他才行。到底陸遜做了什麼讓孫權對他起殺心呢?第一,江東士族之首。孫權家族是後來到江東的。
  • 孫權為何晚年對陸遜如此殘忍?原因有三!第三個原因讓孫權必殺之
    為東吳北拒曹魏,西敗劉備,陸遜理應成為孫權手下最受信任的股肱之臣!可是為何在孫權晚年的時候,突然對陸遜如此殘忍,硬生生地將其逼死?其實原因有三!第一點原因:功高震主!夷陵一戰後不但好好地活著,還走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孫權怎麼可能會對他不提防?萬一起兵造反,像司馬懿一樣發起高平陵政變,孫權還真不一定攔得住他!所以不得不防!第二點原因:參與儲爭自古以來,皇子繼位都是件大事!
  • 孫策難道是害怕孫權什麼嗎?那麼,為什麼他死前要將國家交給孫權
    這種世襲的次數在理論上來講是無限的,直到改朝換代或佔據這個爵位或官職的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為止。可以說,古時候的政權一般都是世襲罔替的,老子去世之後,便將皇權交由自己的兒子,這是理所應當的事。但是,歷史上有一個人十分奇怪,那便是孫策,他臨終之前將大權交由自己的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獨子孫紹。那麼,他為何會如此作為呢?
  • 陸遜火燒劉備七百裡連營,周瑜後一大功臣,為何孫權容不下他
    周瑜死後,陸遜接任東吳大都督。破關羽奪荊州,夷陵火燒劉備,解除東吳危機。對東吳有如此大功的陸遜,怎麼會被孫權給逼死。 孫權最初對陸遜頗為中意,還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陸遜。建安二十四年,呂蒙和孫權計劃奪取荊州,孫權命陸遜在陸口指揮三軍。
  • 孫權為什麼寧願犧牲國家利益,也要殺了陸遜,其實只怪他姓陸
    所以,陸遜從小就跟在陸康身邊,接受他的教導,並且一同守護廬江城。 陸康的死對於陸遜的打擊很大,因為又一個像父親一樣的角色離開了他,令年幼的陸遜遭到了雙重打擊。這件事情也在陸遜的心中,埋下了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 真的是孫權殺了孫策嗎?
    而這時還是亂世,擁有這樣地位的孫紹一族,就等同於有了同樣爭奪皇位繼承權的資格,這是孫權絕對不允許見到的。另外在歷史上,孫權其實也算不上一個好人,至少相比孫策,他要差了不少。在孫策死後,他就冷落了周瑜。孫策當時還有四個弟弟,除了孫權之外,還有孫翊、孫匡、孫朗,孫策死時,孫權已經18歲,孫匡和孫朗年紀尚小,而孫翊已有16歲,在當時,16歲已屬成年,那麼孫策為何不考慮孫翊呢?
  • 陸遜迎娶孫策之女,陸遜背後的大族與孫權之間的權力遊戲
    隨後陸遜向孫權復命,得知被淳于式告狀,陸遜沒生氣,反而稱讚淳于式「佳吏」。孫權就問陸遜:「淳于式告你的狀,你怎麼還稱讚他?」陸遜回答:「淳于式本意是希望厚待百姓,所以才上表。如果我為了反駁他而提出另一套說法,會擾亂主公的判斷。如此互相攻擊不是長久之計。」孫權感嘆道:「你還真有長者之風,一般人可做不到這樣啊!」
  • 孫權都把司馬懿熬死了,為何還沒一統三國?諸葛亮一句話就說透了
    可問題是,先是諸葛亮星落五丈原,十七年後更狠的司馬懿也死了,可反觀孫權卻還活著呢,非但沒能稱霸天下,反而把還把他自己的吳國,給折騰得雞飛狗跳,差點斷氣。顯然許多人說的,「人要能熬,熬到最後就是牛逼」,在孫權這是行不通的。他都比司馬懿能熬。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孫權的這種尷尬和窘境?莫非曹操和劉備都說錯了?這個問題,在筆者看來,其實原因就一條!
  • 東吳四大都督三個是非正常死亡,跟孫權有關嗎,二人無關一人有關
    周瑜如果需要追查周瑜去世的原因,那麼就應該從他最後見過的人開始追查,周瑜最後見的人就是孫權,按道理來說,孫權是有嫌疑,那麼周瑜之死與孫權是否有關呢?周瑜在南郡之戰中了箭傷,古代沒有抗生素,一個小傷口就可能要了命,但一個小小的箭傷,對於參與戰爭的人來說,都不會放在心上,周瑜也是如此,結果沒有想到的是傷口感染了,當時沒有抗生素,只能等死了,再加上感染是需要一點時間的,所以周瑜就突然去世了。
  • 陸遜夷陵之戰打敗劉備,為何最後孫權卻又向劉備求和?
    作為勝利方的孫權本應該高高在上,可事實總是跌破人們的眼睛,勝利方的孫權居然像劉備求和。沒錯,這就好比一個人將你打了個半死,然後和你說求求你,咱倆和解吧。可以說孫權的這個決定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三國形勢卻會發現孫權不愧是一位傑出的領袖。大家都知道,劉備討伐東吳的原因是關羽不可一世單挑曹魏,東吳不僅不幫忙還背地裡捅了一刀。
  • 三國風起雲湧,曹操劉備成人傑,孫權卻是過客
    其實,孫權之所以落入這般局面,是因孫權在東吳內部都沒整明白,所謂的東吳基業,都是靠著孫堅孫策白手起家打下的基礎,而孫權對外沒有尺寸之功,對內沒有威望,比如,孫家在東吳只是一個外族,江東地方宗族是迫不得已俯首稱臣。
  • 關羽到底是誰殺的,呂蒙孫權還是馬忠,為什麼要殺關羽囚禁不行嗎
    這個時候,陸遜向孫權建議不要殺關羽,因為這會引來劉備強烈的報復,孫權覺得陸遜的話有道理,於是派人下令給呂蒙,結果傳達命令的人到了呂蒙的軍營時,呂蒙猜出來了使者的來意,根本不見使者,反而違抗孫權的命令,繼續追殺關羽,直到呂蒙成功地殺死了關羽,電視劇中還有呂蒙滿臉是血的鏡頭。
  • 魯肅幾乎沒有戰績,為何能與周瑜呂蒙陸遜齊名,並稱東吳四英傑?
    因為受到家庭的影響,年少時就有著不小的抱負,而因為他與孫策同歲,所以兩人的關係非常親密,宛若兄弟。而若是劉備是因為有諸葛亮這位大軍師在,才實力暴增,那麼孫策與孫權就是因為有了周瑜,才能成功建立起東吳。周瑜最為出名的便是"赤壁之戰"中的"苦肉計",他與黃蓋演的一齣戲,成功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因此有機會打敗曹操,極大的鼓舞了軍心。之後,周瑜遺憾逝世,孫權更是直言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 孫策臨死時將孫權託付給張昭,為何不是周瑜?
    演義中提到,孫策臨死前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乍一看,這兩人都是孫策託付輔佐孫權的柱石人物、然而,這句話壓根就沒再歷史上發生過,孫策當時託孤之人只有張昭一人而已。自知於日無多的孫策先叮囑了孫權一番後,叫來了張昭,就像劉備叮囑諸葛亮一樣:要是我弟弟不成器,你就自己上吧。這就奇怪了,論周瑜和孫策的關係,那可是「總角之好」,更何況周瑜還是自己的妹夫,為何偏偏在這種節骨眼上,對周瑜隻字不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