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中提到,孫策臨死前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乍一看,這兩人都是孫策託付輔佐孫權的柱石人物、然而,這句話壓根就沒再歷史上發生過,孫策當時託孤之人只有張昭一人而已。
自知於日無多的孫策先叮囑了孫權一番後,叫來了張昭,就像劉備叮囑諸葛亮一樣:要是我弟弟不成器,你就自己上吧。這就奇怪了,論周瑜和孫策的關係,那可是「總角之好」,更何況周瑜還是自己的妹夫,為何偏偏在這種節骨眼上,對周瑜隻字不提呢?
看過《大秦帝國》的朋友可能注意過一個細節,當年嬴渠梁割讓函谷關給魏國,在函谷關有封地的老士族不幹了,逼得嬴渠梁提出了以贏氏封地兌換老士族秦東封地的決定。結果,這一辦法在贏氏家族內就起了矛盾,贏氏子孫紛紛認為老士族胡攪蠻纏,叫嚷著「贏氏一族自己也可以打天下」。而此時,嬴渠梁的母親用贏氏家法處決了高喊「贏氏一族自己打天下」的族人,堅決的支持嬴渠梁方略開展。
贏氏一族可是主位!為什麼要向士族低頭?因為天下太大了,靠一族人、一脈人是不可能成事的。項羽如何?被稱為千古無二,所用之人皆是楚國精銳騎士,巨鹿一戰五萬破章邯四十萬秦軍,三萬人一個閃擊就將劉邦五六十萬大軍擊潰……結果如何?自己人越打越少,被漢軍最終瓦解擊潰。
孫策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江東要穩定,那元老舊臣就不能生亂,自己如果在世,憑藉著身份和自己的徵伐之心,孫堅的舊部尚能形成合力,但如果自己一旦離世,弟弟孫權又小,能聚合這股力量的只能從元老重臣之間挑選,要數,就是張昭了。
要說周瑜,當年周瑜來投靠之時,孫策給予他的贈賜就遠超眾人,在孫策的支持下,周瑜以戰功排在所有功臣之前。其實,這裡面是有矛盾的,很多元老重臣明眼看著孫策袒護周瑜,但不好意思提出異議。但孫策一死,周瑜就勢單了,指望他出來支撐危局,怕是還沒發令,就被一幹老臣擺資歷擺死。大家當記得,當年赤壁開打,把周瑜排在程普前面,程普直接都不上朝了……東吳朝堂也是複雜的很!
退一步講,孫策有這個自信,當年放太史慈他有把握,如今委屈周瑜他也有把握。何況實際也並沒有太委屈,張昭雖然領了孫策託孤重臣的責任,卻沒有從孫策這裡得到實權,所以註定他不會像諸葛亮那樣一攬全局,也是給周瑜這一代年輕將領爭取了機會。
而周瑜也的確不負所望,帶兵奔喪,按孫策遺言向孫權跪拜表明了立場,穩定了局面,在日後東吳的發展中,也是殫精竭慮、至忠至義,不得不佩服,論看人,孫策也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