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臨死時將孫權託付給張昭,為何不是周瑜?

2020-12-22 閒坐侃玄宗

演義中提到,孫策臨死前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乍一看,這兩人都是孫策託付輔佐孫權的柱石人物、然而,這句話壓根就沒再歷史上發生過,孫策當時託孤之人只有張昭一人而已。

自知於日無多的孫策先叮囑了孫權一番後,叫來了張昭,就像劉備叮囑諸葛亮一樣:要是我弟弟不成器,你就自己上吧。這就奇怪了,論周瑜和孫策的關係,那可是「總角之好」,更何況周瑜還是自己的妹夫,為何偏偏在這種節骨眼上,對周瑜隻字不提呢?

看過《大秦帝國》的朋友可能注意過一個細節,當年嬴渠梁割讓函谷關給魏國,在函谷關有封地的老士族不幹了,逼得嬴渠梁提出了以贏氏封地兌換老士族秦東封地的決定。結果,這一辦法在贏氏家族內就起了矛盾,贏氏子孫紛紛認為老士族胡攪蠻纏,叫嚷著「贏氏一族自己也可以打天下」。而此時,嬴渠梁的母親用贏氏家法處決了高喊「贏氏一族自己打天下」的族人,堅決的支持嬴渠梁方略開展。

贏氏一族可是主位!為什麼要向士族低頭?因為天下太大了,靠一族人、一脈人是不可能成事的。項羽如何?被稱為千古無二,所用之人皆是楚國精銳騎士,巨鹿一戰五萬破章邯四十萬秦軍,三萬人一個閃擊就將劉邦五六十萬大軍擊潰……結果如何?自己人越打越少,被漢軍最終瓦解擊潰。

孫策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江東要穩定,那元老舊臣就不能生亂,自己如果在世,憑藉著身份和自己的徵伐之心,孫堅的舊部尚能形成合力,但如果自己一旦離世,弟弟孫權又小,能聚合這股力量的只能從元老重臣之間挑選,要數,就是張昭了。

要說周瑜,當年周瑜來投靠之時,孫策給予他的贈賜就遠超眾人,在孫策的支持下,周瑜以戰功排在所有功臣之前。其實,這裡面是有矛盾的,很多元老重臣明眼看著孫策袒護周瑜,但不好意思提出異議。但孫策一死,周瑜就勢單了,指望他出來支撐危局,怕是還沒發令,就被一幹老臣擺資歷擺死。大家當記得,當年赤壁開打,把周瑜排在程普前面,程普直接都不上朝了……東吳朝堂也是複雜的很!

退一步講,孫策有這個自信,當年放太史慈他有把握,如今委屈周瑜他也有把握。何況實際也並沒有太委屈,張昭雖然領了孫策託孤重臣的責任,卻沒有從孫策這裡得到實權,所以註定他不會像諸葛亮那樣一攬全局,也是給周瑜這一代年輕將領爭取了機會。

而周瑜也的確不負所望,帶兵奔喪,按孫策遺言向孫權跪拜表明了立場,穩定了局面,在日後東吳的發展中,也是殫精竭慮、至忠至義,不得不佩服,論看人,孫策也有一套。

相關焦點

  • 孫策和周瑜關係如何?孫策死前為什麼沒將孫權託孤給周瑜?
    周瑜是個帥哥,而且和孫策關係很鐵,升堂拜母的那種關係。【瑜長壯有姿貌······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孫策進攻江東時,周瑜作為袁術的部將去幫忙,基本就是跟著孫策刷經驗,沒什麼特殊的。【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
  • 孫策臨死之前,為何將江山交給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很多人認為這是劉備的權術,以此來約束諸葛亮;另外一個便是孫策,臨死時把自己的位子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留給兒子孫韶。  孫策為什麼要這麼做?把位子交給兒子孫韶為何不妥,而且周瑜太史慈等人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其一,孫策的孩子太小,當時江東雖然被自己打下來了,自己兒子的肩膀稚嫩,未必能扛得起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重任。自古守江山遠遠比打江山更難。
  • 孫策與周瑜有哪些事跡流傳?對今後有何影響?
    孫策霸業初成之際,與周瑜分別迎娶了有傾城傾國之貌的江東喬公之女大喬和小喬,成為史上留名的佳話。孫策臨死之前,鑑於自己的獨子孫紹年幼,無力統領江東,便選擇了二弟孫權作為繼承人,並囑咐張昭等大臣共同輔佐孫權統治江東。
  • 孫策為何把權力傳給孫權 孫策孫權關係
    古代權利基本是世襲制的,將自己的位子傳給嫡長子,以保證職權不留給外人,不過在封建王朝中有兩個人比較特殊,一個是雄才大略的劉備,白帝城託孤,另外一個便是孫策,臨死時把自己的位子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留給兒子孫韶。
  • 「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孫策到底給張昭留下什麼樣的遺命?
    甚至還出現孫靜的兒子孫暠率軍奪權一事;另外身在廬陵的周瑜「將兵赴喪」,這件事爭議很大,有人認為周瑜率軍彈壓眾人,穩定局勢,也有人認為周瑜有爭權的嫌疑。不管怎麼說,有這樣的爭議,足以證明孫策去世的時候,江東集團的局勢非常嚴峻。就如劉備託孤於諸葛亮一樣,孫策也找了一個託付的人選,那就是張昭。關於孫策對張昭留下的遺命,也有一些史料留存。但是這些史料看上去似乎存在矛盾關係。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孫權和周瑜誰厲害?周瑜和孫權的關係好嗎?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孫權繼承的兄長孫策的基業。而在同時,孫權也不得不面對孫策留下來的一大堆文臣武將。孫策臨終時曾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也就罷了,也就是一個文臣,必須依附君主。可周瑜就不同了,他可是統兵的大將。  三國是亂世,幾乎每個諸侯起家都是武將。
  • 孫策之死,幕後得益最多者竟然不是孫權,而是孫堅以前的一位戰友
    第三:為什麼孫策的一舉一動,都被千裡之外的郭嘉看得清清楚楚呢?郭嘉畢竟不是神仙,怎麼可能料定得如何肯定呢?難道曹操在當時十分危急之時,憑著郭嘉一句話,就放任孫策不管嗎?那也太小看曹操了。 上述就是孫策之死的三個疑點,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說孫權是被冤枉的?」再一個個來分析以上疑點。
  • 真的是孫權殺了孫策嗎?
    樊能驚駭,倒翻身撞下馬來,破頭而死。策到門旗下,將於糜丟下,已被挾死。一霎時挾死一將,喝死一將:自此人皆呼孫策為「小霸王」。論政治才幹,孫權更勝一籌。孫權善於用人,當時周瑜推薦魯肅,魯肅推薦諸葛瑾,權拜之為上賓。瑾勸權勿通袁紹,且順曹操,然後乘便圖之。權依言,乃遣陳震回,以書絕袁紹。卻說曹操聞孫策已死,欲起兵下江南。
  • 孫策把江山給了孫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的?
    到了董卓為禍朝廷時,各路諸侯都不是董卓的對手,只有孫堅帶兵擊敗了董卓的軍隊,嚇得董卓把漢朝的都城從洛陽搬到了長安。可惜因為太過於勇猛,孫堅在帶兵與劉表部下作戰時,一個人追擊敵人,不幸中箭身亡。孫堅死後,兵馬自然全部歸於袁術,所以,孫策即便是利用了孫堅的名望和舊將,也絕對算得上是白手起家的好漢了。
  • 周瑜之死背後的玄機:劉備一句話讓孫權忐忑,有一事周瑜並不知情
    歷史永遠都是平靜表面下,暗藏漩渦,周瑜的英年早逝,也的確並不如小說《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先生寫的那樣簡單,因為諸葛亮三氣而金瘡復發,一如周瑜與孫策之間的感情,也並不是只有人們所看到的總角之交那麼一面,事實上,孫策以及東吳,都是周瑜選擇的結果。何出此言?
  • 孫策為什麼要傳位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傳給自己兒子孫紹
    如果孫策是個太平年代的皇帝,那麼,儘管他的兒子還是個孩子,他傳位給兒子一點問題也沒有。封建社會有一整套保護皇權的措施,這一套措施只要正常推行起來,皇權依然能夠得到保障。但孫策並不是太平年代的君王。孫策雖然繼承了他爹孫堅,但其實還是白手起家,他是靠投奔袁術獲得支持,並幫助袁術拿下了江東之地。
  • 孫策難道是害怕孫權什麼嗎?那麼,為什麼他死前要將國家交給孫權
    可以說,古時候的政權一般都是世襲罔替的,老子去世之後,便將皇權交由自己的兒子,這是理所應當的事。但是,歷史上有一個人十分奇怪,那便是孫策,他臨終之前將大權交由自己的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獨子孫紹。那麼,他為何會如此作為呢?
  •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後面還有一句,經典到窒息
    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可以提升周瑜的形象?
    《三國演義》中誇大了周瑜的功績首先,《三國演義》中敘述了一些歷史上周瑜根本就沒有做過的事件,比如說在第十五回的章節「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周瑜才正式上線,而周瑜一出現就立刻向孫策(孫權的哥哥,孫策年僅26而亡,之後就由孫權接任他的勢力)推薦了張昭(輔佐孫策和孫權建立大業的將士
  • 讀史|張昭:有意思的倔老頭
    十六歲時就被推舉為孝廉,他不去。徐州的長官陶謙想招攬他做官,他也不肯去,陶謙認為他看不起自己,派人把他關了起來。幸好跟張昭齊名的才子趙昱多方奔走,將他營救出來。漢末黃巾之亂,張昭避亂渡江南下。當時孫策正在江東創業,早就聽說張昭的才能,親自去張家升堂拜母,認張昭的母親作乾媽,這在當時是最親熱的表示。張昭於是出仕,做了孫策的長史(相當於秘書長),管理江東的內政軍務。
  • 歷史揭秘:孫策為什麼傳位於孫權卻沒有給自己的兒子?
    孫策死的時候非常年輕,才26歲。在歷史上雖然對他兒子孫紹的年齡沒有記載,但是野史上面有記載說這年孫紹才剛剛四歲。雖然無法驗證真假,但是根據孫策死的時候才26歲來看,他的兒子年齡肯定不大就是了。如果這是在一個和平的時代,由孫紹繼承皇位,孫權在旁邊進行輔導,肯定沒有任何問題,即使是幼主登基也能照樣保證朝政的運轉。只要孫權沒有異心,孫紹的皇位就可以做的穩穩噹噹。
  • 江東小霸王孫策被殺:是弟弟孫權還是曹操所為,背後有什麼陰謀?
    據《三國志·吳書·孫策傳》中記載,孫策當年滅吳郡太守許貢滿門時,許貢的小兒子和幾個門客逃走了,有一天孫策自己騎馬出去打獵,突然被許貢的門客暗箭所傷,毒箭射穿臉頰,孫策生命岌岌可危,回到家中後,孫策就叫來張昭等人處理後事,把代表東吳權利的印綬傳給了弟弟孫權。當晚孫策就死了,年僅26歲。
  • 孫策跟著他父親討伐董卓,當時周瑜比他大,為何孫策說有總角之好
    三國之事,總角都有哪些呢,三國周瑜出身於士族,他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經做過太尉。他的父親周異,曾經擔任過洛陽令。初平元年(190),16歲的孫策跟著父親孫堅北上徵討董卓,到了壽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壽縣。周瑜就將自己家裡的屋子騰出來,讓他們父子二人居住。
  • 張昭與孫權-1(宋雪冰)
    (二)張昭是臣,孫權是君。張昭這個大臣非同小可:第一、能力強,第二、資歷老,第三、脾氣倔。這三點是有內在因果關係的:因為他能力強,所以深受東吳三代領導人(孫堅、孫策、孫策)的賞識與重用。孫堅與孫策皆英年早逝,張昭很長壽,因此張昭才會成為三代老臣。孫策臨死前託孤,將接班人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是名副其實的顧命大臣。環顧東吳,論到資歷,無出張昭其右者。
  • 東吳(三國)名臣張昭生平
    後來,徐州刺史陶謙舉薦他當茂才,張昭沒有去。陶謙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就把張昭給逮起來了。趙昱多方求告,極力營救,才得以倖免。張昭就跟隨徐州一帶避戰亂的人下了江南,投奔到了孫策門下。孫策很倚重張昭,任命他做長史兼撫軍中郎將,所有軍政大事都委託張昭。待之如故交,入內堂拜見了孫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