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和周瑜關係如何?孫策死前為什麼沒將孫權託孤給周瑜?

2020-12-24 兵馬俑一坑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確實寫得好,因為這首詩,粉上周瑜的人不少。好了,接下來我要開始黑周瑜了。周瑜出身很好,可以說是江東士族了,反正比他的好基友孫策強了不知道多少。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周瑜是個帥哥,而且和孫策關係很鐵,升堂拜母的那種關係。【瑜長壯有姿貌······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孫策進攻江東時,周瑜作為袁術的部將去幫忙,基本就是跟著孫策刷經驗,沒什麼特殊的。【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事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這一戰後,孫策就讓周瑜回袁術那了。【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陽。」瑜還。】直到198年,周瑜才覺得袁術不行,果斷跳槽到了孫策手下。【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周瑜跟著孫策攻皖期間,策瑜倆娶了二喬。之後又擊破劉勳,攻江夏,最後鎮守巴丘。【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復進尋陽,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不久,孫策被刺殺,臨終前託孤張昭,周瑜依舊只是外鎮將軍。然後周瑜就帶著兵回來,和張昭一起管事了。【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策臨亡,以弟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有人根據這段將兵赴喪推斷周瑜圖謀不軌,其實這個算是想多了…因為後面有史料說周瑜對孫權盡了臣節,所以周瑜就是作為忠臣回來穩局勢的…至於有人問為什麼孫策不託孤周瑜,這還用想麼,周瑜當時不過26歲的小夥子,張昭可是40多歲的人了,而且孫策和張昭也是升堂拜母的關係,孫策時期更是將文武之事全部託付給了張昭,怎麼看都肯定是張昭的。【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孫策創業,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這之後,周瑜就瘋狂作為主帥刷經驗了,而且戰績出色。

【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還備官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時間到了208年,著名的赤壁之戰即將開始。在一群投降派中,周瑜力主和曹操開戰,並且分析了局勢,認為曹操必敗。於是孫權給了他三萬精兵。【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赤壁之戰的過程基本是這樣,一開始是曹操在長坂坡大破劉備(也就是演義裡趙雲單騎救主和張飛拒水斷橋,能把一場大敗寫成兩場大勝的感覺也是羅貫中的才華了),之後劉備逃,曹操追,孫權派遣周瑜、程普率兵在赤壁遇到了曹軍。因為曹軍已有疾病,所以周瑜直接擊敗了曹軍,曹軍退回了江北。孫劉聯軍則在江南。接著,黃蓋獻上詐降火攻計,一舉大破曹操,曹操敗退,最終是周瑜和劉備他們一路追到江陵,戰鬥結束。【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逕自北歸。】關於周瑜和赤壁之戰,一直是有這麼幾個疑問。首先是主帥問題。【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武帝紀》裡有這麼一段話,僅提到劉備,不談周瑜,故有很多人認為赤壁的主帥其實是劉備,甚至還有瑜黑認為赤壁之戰其實就不存在,都是吳書吹牛。【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從《先主傳》中亦可看出,吳書沒怎麼吹牛,燒船是真的,吳軍出了大力也是真的。演義裡,周瑜是吳軍的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言罷,便將此劍賜周瑜,即封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此處我們看其他人的傳,可以看出,歷史上周瑜和程普只是左右督,甚至誰左誰右都有爭議。所以有些人就覺得周瑜根本不是主帥拉云云。

《三國志·周瑜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三國志·吳主傳》: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三國志·程普傳》: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公於烏林。但是呢,還真不一定,在《孫皎傳》裡就說過,在江陵之戰時,就已經是事決於周瑜了。《三國志·孫皎傳》: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此目前之戒也。再結合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的記載,和《江表傳》裡兩人和解的記錄,可以推斷,赤壁之戰時,東吳方面是以周瑜為主的。【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那麼回頭解答《武帝紀》裡為什麼會是「與備戰」。這裡我們可以想,劉備當時什麼職位?左將軍+豫州牧。孫權呢?討虜將軍+會稽太守。這官職差距不用我多說了吧?而且,曹操的目的就是追擊劉備,孫權軍是忽然出現的,再加上周瑜不過是孫權這個討虜將軍手底下的人,從官職來說名義上的主帥也是劉備了。故《武帝紀》中單一的與備戰不足以否定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貢獻。最後還有一些人,認為周瑜在赤壁之戰的貢獻不如呂蒙,「三國周郎赤壁」應該是「三國黃郎赤壁」。對於這種說法…我只能說,大概他不知道在黃蓋放火之前,孫劉聯軍和曹軍先進行了一次水戰吧….當然了,現如今某些人,為了吹周瑜,直接讓周瑜獨攬赤壁之戰的功勞,這也是非常不合理和XX的。

相關焦點

  • 孫策臨死時將孫權託付給張昭,為何不是周瑜?
    演義中提到,孫策臨死前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乍一看,這兩人都是孫策託付輔佐孫權的柱石人物、然而,這句話壓根就沒再歷史上發生過,孫策當時託孤之人只有張昭一人而已。自知於日無多的孫策先叮囑了孫權一番後,叫來了張昭,就像劉備叮囑諸葛亮一樣:要是我弟弟不成器,你就自己上吧。這就奇怪了,論周瑜和孫策的關係,那可是「總角之好」,更何況周瑜還是自己的妹夫,為何偏偏在這種節骨眼上,對周瑜隻字不提呢?
  • 孫策為何把權力傳給孫權 孫策孫權關係
    古代權利基本是世襲制的,將自己的位子傳給嫡長子,以保證職權不留給外人,不過在封建王朝中有兩個人比較特殊,一個是雄才大略的劉備,白帝城託孤,另外一個便是孫策,臨死時把自己的位子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留給兒子孫韶。
  • 孫權和周瑜誰厲害?周瑜和孫權的關係好嗎?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孫權繼承的兄長孫策的基業。而在同時,孫權也不得不面對孫策留下來的一大堆文臣武將。孫策臨終時曾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也就罷了,也就是一個文臣,必須依附君主。可周瑜就不同了,他可是統兵的大將。  三國是亂世,幾乎每個諸侯起家都是武將。
  • 孫策與周瑜有哪些事跡流傳?對今後有何影響?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人,孫堅之子,孫權長兄。在《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為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者之一。孫策自幼性格大度,十餘歲時已廣交朋友,頗有名聲。與孫策同歲的周瑜就是此時與孫策結為兄弟的,二人關係密切。
  • 孫策、周瑜英年早逝,郭嘉和諸葛亮分別是他們生命終結的最後推手
    孫策與周瑜是良友知己,在戰場上同生共死,關係堪比桃園結義的劉關張。同時兩個人分別娶了喬玄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有連襟之情,總角之好,可以說周瑜是孫策的股肱之友。但是就是這樣兩個青年俊傑,卻都是英年早逝,而且兩個人的死都和三國的兩位名士有關。這兩位名士分別是曹操第一謀士郭嘉,劉備的第一軍師諸葛亮。孫策平定江東之時,曾經殺死了吳郡太守許貢,許貢有三個家客發誓要給他報仇。
  • 周瑜之死背後的玄機:劉備一句話讓孫權忐忑,有一事周瑜並不知情
    因為史書裡一直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周瑜曾一度返回過壽春,還是在周瑜隨孫策東渡之後,壽春被袁術控制的情況下,不僅如此,面對周瑜,「術欲以瑜為將」,至於為什麼周瑜最終沒有成為袁術手下,是因為周瑜「觀術終無所成」。
  • 孫策難道是害怕孫權什麼嗎?那麼,為什麼他死前要將國家交給孫權
    可以說,孫策的魄力可以使他打天下,但是,他的心胸還不足以讓他保江山。「將死之人,言必善焉」,從字面上來看,他似乎是在誇獎他的弟弟,給了他很高的一個評價,而內在之中將江東地區的大權交給了孫權,其實,是為了讓他的野心與報復能與他的地位相平衡。
  • 孫策臨死之前,為何將江山交給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不過在封建王朝中有兩個人比較特殊,一個是雄才大略的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很多人認為這是劉備的權術,以此來約束諸葛亮;另外一個便是孫策,臨死時把自己的位子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留給兒子孫韶。  孫策為什麼要這麼做?把位子交給兒子孫韶為何不妥,而且周瑜太史慈等人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 周瑜與孫策的關係如何,孫策發布了一份公告,進行詳細說明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相關人物分別為孫策和周瑜。如前在丹楊,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孫策又送給周瑜軍樂隊,為他建造了府第,對他的賞賜之多,在自己的所有文武當中是最多的。孫策還頒布了一道公告說:「周公瑾才智出眾,從小時候就是我的好朋友,情同手足。以前在丹楊郡的時候,周公瑾招募軍隊、徵集糧草,幫我我成就大業。如果論功行賞,我為他做的這點事情,還遠遠不足以報答他。」
  • 小霸王孫策該不該傳位給弟弟孫權?孫策之死難道真的跟孫權有關?
    在三國時期,孫策(孫伯符)打下江東沒過多久就死了。不論是在野史還是《三國》中,講述的都是許貢三門客刺殺孫策,導致孫策病重而死。知道自己活不久的孫策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孫權(孫仲謀)的手哭訴,要將大位傳給他。當年孫策年僅二十七歲,孫權年僅十六歲。大家都知道,古代都是講究世襲制。按理來說,孫策死後就要把位置傳給自己的而,但為什麼要傳給弟弟孫權呢呢?
  • 真的是孫權殺了孫策嗎?
    孫策挑起父親的重任,當時年齡才十七歲,用玉璽換了袁術的幾千兵馬。僅用了幾年時間,便開拓出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江、廬陵六郡,招攬了大批人才,為日後東吳開國奠定了根基。小說中更寫道:孫策曰:「吾今到此,你如何不降?」劉繇背後一人挺槍出馬,乃部將於糜也,與策戰不三合,被策生擒過去,撥馬回陣。繇將樊能,見捉了於糜。挺槍來趕。那槍剛搠到策後心,策陣上軍士大叫:「背後有人暗算!」
  • 孫策之死,幕後得益最多者竟然不是孫權,而是孫堅以前的一位戰友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孫權之死的三個疑點: 第一:孫策出門打獵一事是極保密的,許貢那三個門客又從哪裡得知呢? 第二:孫策中箭後,為什麼後面趕來的士兵要把三個門客全部殺死呢?留下活口,逼供出幕後主使才是常規操作吧!
  • 司馬懿為什麼會反曹氏江山?那是因為他們感情沒有周瑜孫策那樣好
    曹操生性多疑生前並沒有多重用司馬懿,臨死前還跟他兒子曹丕說要小心司馬懿,但是曹丕也是非但沒有聽父親的話反而更加器重司馬懿,曹丕跟司馬懿也是很好的朋友,在還沒有登基就稱兄道弟,司馬懿一直都是曹丕的近臣,可是到最後為什麼司馬懿還是用計一步步奪走曹家政權?雖然曹操對他有所防備,但是曹丕可是十分信任司馬懿的,同樣是主公於智者、君與臣,孫策跟周瑜的關係狠狠甩了曹丕跟司馬懿幾條街。
  • 孫策把江山給了孫權,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的?
    孫堅死後,兵馬自然全部歸於袁術,所以,孫策即便是利用了孫堅的名望和舊將,也絕對算得上是白手起家的好漢了。孫策繼承了老爹的勇猛,也繼承了老爹的魯莽,不僅經常親自上陣殺敵,而且等他橫掃江東之後,殺掉了當地很多大家族的人,出門卻不帶隨從。終於有一天,曾經被孫策殺掉的江東門閥許貢的門客刺殺了孫策。
  • 孫策跟著他父親討伐董卓,當時周瑜比他大,為何孫策說有總角之好
    孫策只比周瑜大一個多月,所以,兩個人十分談得來。在這段時間內,周瑜和孫策經常一起升堂拜母,兩家的關係相當親密。孫策自己也說,他與周瑜有著「總角之好」。古代兒童把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狀就好像是兩個羊角,因此稱為「總角」。通常情況下,14歲以下兒童才會有總角,因此,在這之前,周瑜與孫策就應該已經認識了。
  • 孫策為什麼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孫權呢?
    在三國中都知道孫策的吳國很強大,就連劉備也要依靠他,能跟曹操抗衡的也只有吳國。並且吳國的有很多猛將和人才,只可惜在孫策出遊中被人暗殺。孫策死後肯定要有人傳位的啊。可是就是這麼一個大國孫策卻要傳位給孫權,他不是有一個兒子嗎?那為什麼要傳位給孫權呢?這其中有什麼原因?
  • 孫策明明有兒子,為何執意傳位給弟弟孫權?
    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歌德 中國古代的政治權力是世襲的,父親死了把位子傳給兒子是天經地義。不過孫策有點兒特殊,他臨死時把自己的位子傳給了弟弟孫權,而不是留給獨生子孫紹。 孫策為什麼要這麼做?
  • 他和周瑜哥倆好,分別搶大喬、小喬,細數小霸王孫策的人格魅力
    孫策,字伯符,他是孫堅長子,孫權長兄。孫策十七歲喪父,二十六卒,十餘年間建立江東大業,少年英萬,勇銳無前,真一時豪傑之士!「孫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如此說來,孫策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能吸引人為他賣力,還會用人。下面,我們來細數「小霸王」孫策的人格魅力。
  • 歷史上孫策死後,孫權如何安置美貌的嫂子大喬?很多人不敢相信!
    歷史上孫策死後,孫權如何安置美貌的嫂子大喬?很多人不敢相信!孫策是江東孫吳政權的絕對奠基者,但也是三國歷史上最悲情的英雄之一。孫策十六歲時,討伐董卓期間屢立戰功的父親孫堅,就被權術所玩弄,死於黃祖之手。
  • 孫策死後孫權是怎麼安排嫂子大喬的?不愧是一代雄主,手腕狠辣讓人...
    孫策周瑜劇照 這是《三國志·周瑜傳》中記載的孫策和周瑜娶大小喬的過程,說得是公元199年,孫策和大將周瑜一起帶兵攻下了皖城,城破之後,俘虜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