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專輯9月專輯已出,歡迎選用!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作文專輯、9月試題分析專輯、12月分類練習專輯、4月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3602424805(手機)
====
張昭與孫權
赤峰市新城紅旗中學 宋雪冰
(一)
張昭和孫權,這對三國君臣的關係不同一般。品鑑史書,良多趣味。
讀史書有何用?幹大事的人學古人的經驗,我輩歷史愛好者大多是為了解悶。解悶是人生的重大課題。依我看,世上很多人做了那麼多錯事和蠢事,主要是沒把心裡的悶解開。
史書主要寫人,人性中的美好和邪惡,還有人的欲望、掙扎、痛苦和歡樂。特別是古代的紀傳體史書,更是瞄準了人的性格和人際關係,檢閱琢磨之下,我們會看清古人的面目和內心。然後我們會發現原來自己和古人差不多。
儘管張孫二人都是帝王將相,但他們除了有一副政治面具,也偶爾不小心露出人的真實表情。這些表情及表情深處的內心波瀾就隱藏在《三國志》、《資治通鑑》的字裡行間,等待我們去觸摸。
(二)
張昭是臣,孫權是君。張昭這個大臣非同小可:第一、能力強,第二、資歷老,第三、脾氣倔。這三點是有內在因果關係的:因為他能力強,所以深受東吳三代領導人(孫堅、孫策、孫策)的賞識與重用。孫堅與孫策皆英年早逝,張昭很長壽,因此張昭才會成為三代老臣。孫策臨死前託孤,將接班人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是名副其實的顧命大臣。環顧東吳,論到資歷,無出張昭其右者。因為他資歷如此了得,在東吳他才有身份、有地位、有話語權,才會養成一副剛直倔強的脾氣。
有人認為人的脾氣和智商都是天生的。我卻覺得智商也許是天生的,而脾氣多半是後天養成的。好脾氣是被逼出來的,壞脾氣是被慣出來的。
很多人都會說自己脾氣不好,或者說某個人脾氣不好,其實這些說法十有八九都是虛假的。人們往往是「看人下菜碟兒」,針對不同的對象調整自己的脾氣。有的人在外面受了委屈,不敢跟領導或陌生人頂嘴,回到家打老婆罵孩子。於是老婆孩子和鄰居親戚都會覺得此人脾氣不好。其實與脾氣何幹?分明就是欺軟怕硬。話劇《雷雨》裡的魯貴就是這樣的人,無聊可笑。杜月笙好像說過,本事越大的人脾氣越小,有點道理。在外面頤指氣使、叱吒風雲的人,回到家多半會心平氣和,給老婆孩子一個好臉色。
現在中國女性地位很高,尤以年輕女子為最,若是貌美就更加榮寵無極,大有上房揭瓦、無法無天之態。做美女的男朋友或老公絕對是苦差事,因為美女認為自己發脾氣天經地義,男人只有低聲下氣賠禮認錯,再將工資卡恭敬奉上,方可哄得美人心悅展顏。你若認為這樣的美人脾氣不好,那就大錯特錯。若遇上那些不愛她的人,她多半就要收斂許多,留一個「淑女」形象示人。
敢對所有人發脾氣的人就是無所畏懼的人。比如《水滸傳》裡的李逵。
其實《水滸傳》裡可稱「好漢」者屈指可數,而最純粹的好漢就是李逵。林衝窩囊,武松自私,宋江陰險,吳用智短,石秀、楊雄是草包,孫二娘、張青是惡魔,至於時遷、段景柱是毛賊,如呼延灼、董平一般先官後匪的首鼠兩端,如朱武、楊春一般強盜出身的各懷心事。只有一個魯智深坦蕩仗義,深受人敬。而李逵則是連袈裟都不穿的,連光頭也不剃的,直來直去,光明磊落。他的殘暴讓人切齒,他的莽撞讓人頭疼,而他的直率又是那麼可愛,讓人微笑,讓人擊節。他敢欺負比他弱小的人,如酒館的小二、刑場的看客、梁山的兄弟,這固然不足稱道。但他也敢殺官造反,一把板斧迎戰無數官軍。他甚至敢跟心中最崇敬的梁山大哥宋江以命相搏。在他憨拙的頭腦中,宋江哥哥固然神聖,卻也要讓位於道德。當他驚聞宋江強搶民女,立刻勃然大怒,快馬奔回梁山要把宋江斃於斧底。這副驚天地泣鬼神的「壞脾氣」唯李大哥獨有。
(三)
李逵終究是小說人物,不免有幾分誇張的色彩,史書中的張昭則是實實在在的硬漢子。他的那副壞脾氣讓讀史書的我動容心折,我領教了他的剛直、倔強、不妥協,也由衷地因畏生敬,因敬生愛。
孫策死後,孫權接班,時年十九歲。十九歲的孫權風華正茂,雄心萬丈,立志秉承父兄之基業,建霸業奇功於異日。江東一眾英賢歸心輔弼,形勢一派大好。這大好局勢的形成多賴張昭之力:「權悲感未視事。昭謂權曰:『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勳業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孝廉何得寢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後眾心知有所歸。」張昭這番話鏗鏘有力,有同金石墜地,令人肅然起敬。年輕的孫權突然面對兄長的離世,自感力弱,恐怕擔不起這副擔子。是張昭負起責任,挺身而出,以師長的口吻教育他、鼓勵他,同時安定了人心,穩住了局面。歷史的經驗證明,權利的交接是否順利對於一個王朝而言干係重大,元老重臣張昭向東吳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孫權於是對張昭產生了依賴倚重的心理,不僅視如師父,同時委以重任:「昭復為權長史,授任如前。」「長史」相當於東吳的大管家。
這位大管家平素如何呢?史書說:「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昭容貌矜嚴,有威風。」一個板著臉的倔老頭立於廟堂的威嚴形象可以想見。
弄這麼一個嚇人的倔老頭在身邊,孫權當然不舒服。不舒服也沒辦法,誰讓張昭是託孤大臣呢?二十歲左右的孫權精力過剩,迷上了一個娛樂項目:打獵。小夥子出去瘋一下,撒個歡,也沒什麼。但孫權玩得有些過火:「權每田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也真夠刺激的。蘇東坡後來寫詞道:「親射虎,看孫郎。」追摹效仿之情可見。老張看見孫權這麼胡鬧,很不高興,疾言厲色道:「將軍何有當爾?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就是「你太不像話了!你可是要成就大業的君主,因為打獵丟了性命,豈不被天下人恥笑?」
張昭這些話不但批評了孫權,好像也間接批評了已經死去的孫策。孫策哪都好,就是脾氣暴躁,自負,死要面子,因為一點小事得罪了仇家,結果被刺身死。堂堂一代雄主,若是死於戰場,也算死得其所,偏偏死於宵小之人手中,實在可惜可嘆。現在輪到你孫仲謀坐江山,你可不要重蹈你哥哥的覆轍。你要知道,你已經不屬於你自己了,不能由著性子胡來。
孫權玩得正盡興,被張老師這麼一頓數落,自然不悅。卻也不敢頂撞,只有低頭道:「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我年輕不懂事。對不起,張老師。」但孫權人小主意大,認錯歸認錯,照玩不誤:「昭雖諫爭,常笑而不答。」可能孫權漸漸摸清了路數:你老張再兇終究是臣,我畢竟是君。你管我,批評我,我大不了不跟你一般見識,你能把我咋的?
看到孫權這個大男孩的嬉皮笑臉,老張的心很涼。他也知道孫權不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紈絝子弟、窩囊廢。孫權從十五歲時就擔任縣長,以後跟隨軍隊多歷戰事,積累了不少經驗。孫策生前對這個好學聰穎的弟弟頗為賞識,開軍事會議時常讓他列席。孫策還指著在座的文武對孫權說:「這些人將來都是你的屬下。」可以說孫權是個合格的接班人,眾望所歸。不過年輕人的某些做派,看在老頭子的眼中總有些彆扭,也是在所難免的。
(四)
張孫二人之間的關係始終不能調和,而且隨著孫權年齒日增,威望愈盛,行事說話就更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漸漸不把張昭放在眼裡。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堪稱孫權對張昭的一次不小的發難:「初,權當置丞相,眾議歸昭。權曰:『方今多事,職統者責重,非所以優之也。』」這話說得實在太重,太難聽了,意思是「現在事情多,丞相責任格外重,並不能作為一種優待臣子的東西。」就是說要找個靠譜的人來當這個國務院總理。國務院總理是要肩負大任的,是要幹事情的,不能將其看做對張昭的一種賞賜。再說得明白些:「張昭沒能力,沒本事,幹不了丞相。我孫權怎麼能為了優待張昭就讓他當丞相呢?」好像張昭是個孤寡老人,叫花子,仗著年歲大、資歷老就要孫權格外優待。這種優待形同嗟來之食。孫權需要的不是這樣又老又沒用的絆腳石,而是能力強、志氣大的股肱大臣。
史書接著寫:「後孫邵卒,百寮復舉昭,權曰:『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顧雍。」後來機會來了,大家再次推舉張昭當丞相,孫權還是堅決不肯。他的話說得漂亮:「我不是對老張吝嗇,我是怕累壞了他。再說了,他脾氣大,性子剛直,動不動就得罪人。別人一旦不同意他的觀點他就要發脾氣,這對他老人家也沒啥好處。」看樣子完全是出於對老張的一種保護,怕他累著,怕他得罪人。
那麼老張真的沒用嗎?他的剛直性子除了得罪人以外真的一無是處嗎?
當然不是。
(五)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魏國派遣使者邢貞任命孫權為吳王。魏強吳弱,邢貞自恃身份,進宮門後不下車,其倨傲之態可想而知。這時候吳國君臣應該怎麼做呢?如果聽之任之、畢恭畢敬,則舉國體面何存?時年66歲的老張昭板起臉,陰沉嚴肅地對邢貞說:「夫禮無不敬,故法無不行。而君敢自尊大,豈以江南寡弱,無方寸之刃故乎!」意思是:「我們待你有禮,你不要不識好歹,不要以為我們東吳好欺負。你膽敢妄自尊大,我們只有刀子伺候。」這幾句話像一根大鐵棍子一樣伸到了邢貞鼻子前,直來直去,毫無迴旋的餘地。邢貞為其氣勢所懾,嚇得屁滾尿流,連忙滾鞍下馬。
40歲的孫權本以為自己歷練多年,凡事成竹在胸,遇到魏國使者無禮這麼一件小事居然不知如何應付。張昭像一個護犢子的老家長,義正詞嚴,寸土必爭,想必孫權心裡也會暖暖的吧?他多半會猛然間意識到:老張的壞脾氣還是蠻有用的。
孫權這個人的孩子氣很重,即使年紀大了也是一樣。他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冒冒失失地闖禍,犯糊塗,任性胡為。有一次他逼大臣們喝酒,有個大臣實在受不了了,躺在地上裝暈。結果裝得不像,被孫權發現了,勃然大怒,提劍欲殺。幸虧被人勸住了。類似的情節並非只出現在《三國演義》裡張飛的身上。
孫權的自制力始終不強,距離「明君聖主」的標準有很大距離。好在此人從諫如流,能聽進別人的規勸,因此往往能避免把禍闖大。而張昭就是他身邊的第一諍臣。老張始終用冷靜嚴酷的眼神盯著大男孩孫權,一旦他難以掌控自己妄圖胡作非為,鐵面老張就會越眾而出,狠狠地給他幾句。
受封為「吳王」的孫權興致勃勃地遊覽新建的都城武昌,登上釣魚臺,志得意滿,飲酒大醉。獨樂不如眾樂,他搞了個惡作劇,撩起水灑向群臣,還半說笑半下命令地對大臣們說:「今日酣飲,惟醉墮臺中,乃當止耳。」——「今天我高興,誰不喝躺下就別想回家」——其得意忘形之態躍然紙上。
當然了,做君主也很疲憊,孫權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放縱自己的機會,玩一玩,樂一樂,一醉方休,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沒想到這副輕狂樣惹惱了一個老頭——張昭。老張氣得鼓鼓的,一言不發,拂袖出堂而去。有道是「一人向隅而泣,舉座為之不還」,老張發脾氣,後果很嚴重。大家望著老張大步離去的背影,霎時間全場寂靜,彼此互相遞眼色。
喝得正自開心的孫權猛地冒出一身冷汗,他就怕老張生氣。無奈之餘,孫權只好放下酒杯,派人請張昭回來。張昭給面子,冷著臉回來了。孫權不尷不尬地笑道:「為共作樂耳,公何為怒乎?」意為:「不就是大家喝喝酒嘛,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至於生氣嗎?」
望著醉眼惺忪、酡紅滿頰的孫權,老張冷冷地道:「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這話力道剛猛,典型的張昭風格:「當年暴君商紂王在酒池肉林間尋歡作樂,當時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這就是最極致的面折廷爭,絲毫不給君主留面子。舉凡東吳文武,敢這麼教訓孫權的,僅張昭一人耳。而且這番話說得在理,規勸君主切莫驕奢淫逸乃是人臣應盡之責,任何人挑不出毛病,與會文武除了羞愧就只剩下暗暗欽佩了。
老張當著這麼多人讓自己下不來臺,孫權的慚愧和惱怒可想而知。他臊紅了臉,訕訕地揮揮手,示意罷席。一場盛宴就此不歡而散,草草收場。
2017年10月7日星期六
作者:赤峰市新城紅旗中學 宋雪冰
本文由語文月刊公眾號ID:yuwenyuekan 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