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與孫權-1(宋雪冰)

2021-02-13 語文閱刊


2017年8月專輯9月專輯已出,歡迎選用!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作文專輯、9月試題分析專輯、12月分類練習專輯、4月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3602424805(手機)

====

張昭與孫權

赤峰市新城紅旗中學  宋雪冰

 

(一)

張昭和孫權,這對三國君臣的關係不同一般。品鑑史書,良多趣味。

讀史書有何用?幹大事的人學古人的經驗,我輩歷史愛好者大多是為了解悶。解悶是人生的重大課題。依我看,世上很多人做了那麼多錯事和蠢事,主要是沒把心裡的悶解開。

史書主要寫人,人性中的美好和邪惡,還有人的欲望、掙扎、痛苦和歡樂。特別是古代的紀傳體史書,更是瞄準了人的性格和人際關係,檢閱琢磨之下,我們會看清古人的面目和內心。然後我們會發現原來自己和古人差不多。

儘管張孫二人都是帝王將相,但他們除了有一副政治面具,也偶爾不小心露出人的真實表情。這些表情及表情深處的內心波瀾就隱藏在《三國志》、《資治通鑑》的字裡行間,等待我們去觸摸。

(二)

張昭是臣,孫權是君。張昭這個大臣非同小可:第一、能力強,第二、資歷老,第三、脾氣倔。這三點是有內在因果關係的:因為他能力強,所以深受東吳三代領導人(孫堅、孫策、孫策)的賞識與重用。孫堅與孫策皆英年早逝,張昭很長壽,因此張昭才會成為三代老臣。孫策臨死前託孤,將接班人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是名副其實的顧命大臣。環顧東吳,論到資歷,無出張昭其右者。因為他資歷如此了得,在東吳他才有身份、有地位、有話語權,才會養成一副剛直倔強的脾氣。

有人認為人的脾氣和智商都是天生的。我卻覺得智商也許是天生的,而脾氣多半是後天養成的。好脾氣是被逼出來的,壞脾氣是被慣出來的。

很多人都會說自己脾氣不好,或者說某個人脾氣不好,其實這些說法十有八九都是虛假的。人們往往是「看人下菜碟兒」,針對不同的對象調整自己的脾氣。有的人在外面受了委屈,不敢跟領導或陌生人頂嘴,回到家打老婆罵孩子。於是老婆孩子和鄰居親戚都會覺得此人脾氣不好。其實與脾氣何幹?分明就是欺軟怕硬。話劇《雷雨》裡的魯貴就是這樣的人,無聊可笑。杜月笙好像說過,本事越大的人脾氣越小,有點道理。在外面頤指氣使、叱吒風雲的人,回到家多半會心平氣和,給老婆孩子一個好臉色。

現在中國女性地位很高,尤以年輕女子為最,若是貌美就更加榮寵無極,大有上房揭瓦、無法無天之態。做美女的男朋友或老公絕對是苦差事,因為美女認為自己發脾氣天經地義,男人只有低聲下氣賠禮認錯,再將工資卡恭敬奉上,方可哄得美人心悅展顏。你若認為這樣的美人脾氣不好,那就大錯特錯。若遇上那些不愛她的人,她多半就要收斂許多,留一個「淑女」形象示人。

敢對所有人發脾氣的人就是無所畏懼的人。比如《水滸傳》裡的李逵。

其實《水滸傳》裡可稱「好漢」者屈指可數,而最純粹的好漢就是李逵。林衝窩囊,武松自私,宋江陰險,吳用智短,石秀、楊雄是草包,孫二娘、張青是惡魔,至於時遷、段景柱是毛賊,如呼延灼、董平一般先官後匪的首鼠兩端,如朱武、楊春一般強盜出身的各懷心事。只有一個魯智深坦蕩仗義,深受人敬。而李逵則是連袈裟都不穿的,連光頭也不剃的,直來直去,光明磊落。他的殘暴讓人切齒,他的莽撞讓人頭疼,而他的直率又是那麼可愛,讓人微笑,讓人擊節。他敢欺負比他弱小的人,如酒館的小二、刑場的看客、梁山的兄弟,這固然不足稱道。但他也敢殺官造反,一把板斧迎戰無數官軍。他甚至敢跟心中最崇敬的梁山大哥宋江以命相搏。在他憨拙的頭腦中,宋江哥哥固然神聖,卻也要讓位於道德。當他驚聞宋江強搶民女,立刻勃然大怒,快馬奔回梁山要把宋江斃於斧底。這副驚天地泣鬼神的「壞脾氣」唯李大哥獨有。

(三)

李逵終究是小說人物,不免有幾分誇張的色彩,史書中的張昭則是實實在在的硬漢子。他的那副壞脾氣讓讀史書的我動容心折,我領教了他的剛直、倔強、不妥協,也由衷地因畏生敬,因敬生愛。

孫策死後,孫權接班,時年十九歲。十九歲的孫權風華正茂,雄心萬丈,立志秉承父兄之基業,建霸業奇功於異日。江東一眾英賢歸心輔弼,形勢一派大好。這大好局勢的形成多賴張昭之力:「權悲感未視事。昭謂權曰:『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勳業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孝廉何得寢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後眾心知有所歸。」張昭這番話鏗鏘有力,有同金石墜地,令人肅然起敬。年輕的孫權突然面對兄長的離世,自感力弱,恐怕擔不起這副擔子。是張昭負起責任,挺身而出,以師長的口吻教育他、鼓勵他,同時安定了人心,穩住了局面。歷史的經驗證明,權利的交接是否順利對於一個王朝而言干係重大,元老重臣張昭向東吳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孫權於是對張昭產生了依賴倚重的心理,不僅視如師父,同時委以重任:「昭復為權長史,授任如前。」「長史」相當於東吳的大管家。

這位大管家平素如何呢?史書說:「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昭容貌矜嚴,有威風。」一個板著臉的倔老頭立於廟堂的威嚴形象可以想見。

弄這麼一個嚇人的倔老頭在身邊,孫權當然不舒服。不舒服也沒辦法,誰讓張昭是託孤大臣呢?二十歲左右的孫權精力過剩,迷上了一個娛樂項目:打獵。小夥子出去瘋一下,撒個歡,也沒什麼。但孫權玩得有些過火:「權每田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也真夠刺激的。蘇東坡後來寫詞道:「親射虎,看孫郎。」追摹效仿之情可見。老張看見孫權這麼胡鬧,很不高興,疾言厲色道:「將軍何有當爾?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就是「你太不像話了!你可是要成就大業的君主,因為打獵丟了性命,豈不被天下人恥笑?」

張昭這些話不但批評了孫權,好像也間接批評了已經死去的孫策。孫策哪都好,就是脾氣暴躁,自負,死要面子,因為一點小事得罪了仇家,結果被刺身死。堂堂一代雄主,若是死於戰場,也算死得其所,偏偏死於宵小之人手中,實在可惜可嘆。現在輪到你孫仲謀坐江山,你可不要重蹈你哥哥的覆轍。你要知道,你已經不屬於你自己了,不能由著性子胡來。

孫權玩得正盡興,被張老師這麼一頓數落,自然不悅。卻也不敢頂撞,只有低頭道:「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我年輕不懂事。對不起,張老師。」但孫權人小主意大,認錯歸認錯,照玩不誤:「昭雖諫爭,常笑而不答。」可能孫權漸漸摸清了路數:你老張再兇終究是臣,我畢竟是君。你管我,批評我,我大不了不跟你一般見識,你能把我咋的?

看到孫權這個大男孩的嬉皮笑臉,老張的心很涼。他也知道孫權不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紈絝子弟、窩囊廢。孫權從十五歲時就擔任縣長,以後跟隨軍隊多歷戰事,積累了不少經驗。孫策生前對這個好學聰穎的弟弟頗為賞識,開軍事會議時常讓他列席。孫策還指著在座的文武對孫權說:「這些人將來都是你的屬下。」可以說孫權是個合格的接班人,眾望所歸。不過年輕人的某些做派,看在老頭子的眼中總有些彆扭,也是在所難免的。

(四)

張孫二人之間的關係始終不能調和,而且隨著孫權年齒日增,威望愈盛,行事說話就更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漸漸不把張昭放在眼裡。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堪稱孫權對張昭的一次不小的發難:「初,權當置丞相,眾議歸昭。權曰:『方今多事,職統者責重,非所以優之也。』」這話說得實在太重,太難聽了,意思是「現在事情多,丞相責任格外重,並不能作為一種優待臣子的東西。」就是說要找個靠譜的人來當這個國務院總理。國務院總理是要肩負大任的,是要幹事情的,不能將其看做對張昭的一種賞賜。再說得明白些:「張昭沒能力,沒本事,幹不了丞相。我孫權怎麼能為了優待張昭就讓他當丞相呢?」好像張昭是個孤寡老人,叫花子,仗著年歲大、資歷老就要孫權格外優待。這種優待形同嗟來之食。孫權需要的不是這樣又老又沒用的絆腳石,而是能力強、志氣大的股肱大臣。

史書接著寫:「後孫邵卒,百寮復舉昭,權曰:『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顧雍。」後來機會來了,大家再次推舉張昭當丞相,孫權還是堅決不肯。他的話說得漂亮:「我不是對老張吝嗇,我是怕累壞了他。再說了,他脾氣大,性子剛直,動不動就得罪人。別人一旦不同意他的觀點他就要發脾氣,這對他老人家也沒啥好處。」看樣子完全是出於對老張的一種保護,怕他累著,怕他得罪人。

那麼老張真的沒用嗎?他的剛直性子除了得罪人以外真的一無是處嗎?

當然不是。

(五)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魏國派遣使者邢貞任命孫權為吳王。魏強吳弱,邢貞自恃身份,進宮門後不下車,其倨傲之態可想而知。這時候吳國君臣應該怎麼做呢?如果聽之任之、畢恭畢敬,則舉國體面何存?時年66歲的老張昭板起臉,陰沉嚴肅地對邢貞說:「夫禮無不敬,故法無不行。而君敢自尊大,豈以江南寡弱,無方寸之刃故乎!」意思是:「我們待你有禮,你不要不識好歹,不要以為我們東吳好欺負。你膽敢妄自尊大,我們只有刀子伺候。」這幾句話像一根大鐵棍子一樣伸到了邢貞鼻子前,直來直去,毫無迴旋的餘地。邢貞為其氣勢所懾,嚇得屁滾尿流,連忙滾鞍下馬。

40歲的孫權本以為自己歷練多年,凡事成竹在胸,遇到魏國使者無禮這麼一件小事居然不知如何應付。張昭像一個護犢子的老家長,義正詞嚴,寸土必爭,想必孫權心裡也會暖暖的吧?他多半會猛然間意識到:老張的壞脾氣還是蠻有用的。

孫權這個人的孩子氣很重,即使年紀大了也是一樣。他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冒冒失失地闖禍,犯糊塗,任性胡為。有一次他逼大臣們喝酒,有個大臣實在受不了了,躺在地上裝暈。結果裝得不像,被孫權發現了,勃然大怒,提劍欲殺。幸虧被人勸住了。類似的情節並非只出現在《三國演義》裡張飛的身上。

孫權的自制力始終不強,距離「明君聖主」的標準有很大距離。好在此人從諫如流,能聽進別人的規勸,因此往往能避免把禍闖大。而張昭就是他身邊的第一諍臣。老張始終用冷靜嚴酷的眼神盯著大男孩孫權,一旦他難以掌控自己妄圖胡作非為,鐵面老張就會越眾而出,狠狠地給他幾句。

受封為「吳王」的孫權興致勃勃地遊覽新建的都城武昌,登上釣魚臺,志得意滿,飲酒大醉。獨樂不如眾樂,他搞了個惡作劇,撩起水灑向群臣,還半說笑半下命令地對大臣們說:「今日酣飲,惟醉墮臺中,乃當止耳。」——「今天我高興,誰不喝躺下就別想回家」——其得意忘形之態躍然紙上。

當然了,做君主也很疲憊,孫權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放縱自己的機會,玩一玩,樂一樂,一醉方休,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沒想到這副輕狂樣惹惱了一個老頭——張昭。老張氣得鼓鼓的,一言不發,拂袖出堂而去。有道是「一人向隅而泣,舉座為之不還」,老張發脾氣,後果很嚴重。大家望著老張大步離去的背影,霎時間全場寂靜,彼此互相遞眼色。

喝得正自開心的孫權猛地冒出一身冷汗,他就怕老張生氣。無奈之餘,孫權只好放下酒杯,派人請張昭回來。張昭給面子,冷著臉回來了。孫權不尷不尬地笑道:「為共作樂耳,公何為怒乎?」意為:「不就是大家喝喝酒嘛,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至於生氣嗎?」

望著醉眼惺忪、酡紅滿頰的孫權,老張冷冷地道:「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這話力道剛猛,典型的張昭風格:「當年暴君商紂王在酒池肉林間尋歡作樂,當時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這就是最極致的面折廷爭,絲毫不給君主留面子。舉凡東吳文武,敢這麼教訓孫權的,僅張昭一人耳。而且這番話說得在理,規勸君主切莫驕奢淫逸乃是人臣應盡之責,任何人挑不出毛病,與會文武除了羞愧就只剩下暗暗欽佩了。

老張當著這麼多人讓自己下不來臺,孫權的慚愧和惱怒可想而知。他臊紅了臉,訕訕地揮揮手,示意罷席。一場盛宴就此不歡而散,草草收場。

 

2017年10月7日星期六

作者:赤峰市新城紅旗中學    宋雪冰

 

本文由語文月刊公眾號ID:yuwenyuekan 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孫策臨死時將孫權託付給張昭,為何不是周瑜?
    演義中提到,孫策臨死前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乍一看,這兩人都是孫策託付輔佐孫權的柱石人物、然而,這句話壓根就沒再歷史上發生過,孫策當時託孤之人只有張昭一人而已。自知於日無多的孫策先叮囑了孫權一番後,叫來了張昭,就像劉備叮囑諸葛亮一樣:要是我弟弟不成器,你就自己上吧。這就奇怪了,論周瑜和孫策的關係,那可是「總角之好」,更何況周瑜還是自己的妹夫,為何偏偏在這種節骨眼上,對周瑜隻字不提呢?
  • 內事不決問張昭,張昭撅的你沒招
    古代糧食不那麼充足,以酗酒為恥辱,孫權不以為然,每次不把群臣灌桌子底下去不罷休,碰見有醉意的孫權就叫手下往身上潑涼水。張昭很不悅,經常撂臉子,孫權對張昭說一塊玩而已有什麼不好的呢,張昭說了紂王積糟成丘,一喝一宿,他也不認為有什麼不好的。孫權無言以對,只好暫時作罷。張昭「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孫權很是頭疼,不過很快張昭就遇到了他的剋星,這就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
  • 讀史|張昭:有意思的倔老頭
    張昭仍像之前那樣擔任秘書長,孫權每次出徵時,大小政事也都像孫策那樣全權託付給張昭。不過孫權血氣方剛,喜歡打獵,尤其喜歡騎馬射虎,老虎經常衝到孫權面前,攀住馬鞍。張昭看得臉色都變了,教訓孫權說:「當人君的,應該駕馭天下英雄,哪能跟野獸比賽誰勇敢?萬一有什麼不測,就會成為天下人的笑話。」孫權只好承認錯誤,說自己年輕不懂事。
  • 東吳(三國)名臣張昭生平
    孫權立馬就向張昭道歉,還是年輕,考慮問題缺乏遠見,不好意思!但孫權並未放棄打獵,而是搞了個「技術革新」,整出一個新裝備「射虎車」來,此後張昭再多次規勸,孫權就只當是「東風過馬耳」,嬉皮笑臉。讓人想起動畫片《成龍歷險記》中嘮嘮叨叨的「老爹」和古靈精怪的「小玉」來,呵呵。
  • 每日三國英雄志020-東吳輔吳將軍張昭
    於是親自扶他上馬而出,眾人見張昭尚且如此,才服從了孫權。隨即,張昭又向朝廷上表、給各屬縣發文,對江東內外將校則令其各守其職。作為託孤舊臣,張昭依然被孫權任命為長史,輔佐他安撫百姓、地方官吏和羈旅之士,局面逐漸安定下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寫信給孫權,順流直下攻打江東之意溢於言表,以張昭為首的主和派,無不驚惶失色。
  • 孫權和周瑜誰厲害?周瑜和孫權的關係好嗎?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孫權繼承的兄長孫策的基業。而在同時,孫權也不得不面對孫策留下來的一大堆文臣武將。孫策臨終時曾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也就罷了,也就是一個文臣,必須依附君主。可周瑜就不同了,他可是統兵的大將。  三國是亂世,幾乎每個諸侯起家都是武將。
  • 張昭:一個正直的人,對他在赤壁戰前主和,不能簡單斥為目光短淺
    臨死前,他將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作為孫策的謀主,關鍵時刻當仁不讓,他一面率百僚擁立孫權,並向在許昌的傀儡皇帝漢獻帝上表,一面向所轄郡縣下文,又令中外諸軍保持戒備,迅速度過了這一困難時期。緊接著,他勸說孫權應當化悲痛為力量,儘快振作起來。為此,他親自將孫權扶上馬,「陳兵而出」,以此讓江東士民知曉眾心所歸。孫權繼任後,「待張昭以師傅之禮」,依然讓他擔任長史,職守不變。張昭和周瑜,一文一武,「共掌眾事」。
  • 孫權和他的首席顧命大臣都有那些是非恩怨
    孫權嘆息說:「假如張公在座,那個使者不用折辱就自己氣餒了,又怎麼敢自誇呢?」這說明,孫權也是知道張昭的才能的。張昭能夠被百官推薦,也絕對不是性格問題。那麼,孫權為什麼會把張昭棄之不用呢?原因有二:一是在赤壁大戰之前張昭勸孫權投降曹操;二是一個成長的帝王要擺脫任何對他一種任性的束縛。《三國志》注引《江表傳》記載說:「孫權當上皇帝,宴請百官,說能有今天都是因為周瑜的功勞。
  • 「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孫策到底給張昭留下什麼樣的遺命?
    「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的「矛盾」「慎勿北渡」是告誡張昭、孫權等人不要渡過江北;而「緩步西歸」又是允許張昭等人回到江北(無論是易中天先生還是黎東方先生的說法,總歸要回到江北)。張昭對孫策遺命的執行程度《三國志集解》中引用趙一清先生的觀點「而張昭幾背之」,意思是說張昭違背了孫策的遺命。這個評價是發表在「慎勿北渡」之後,應該指的是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張昭等人面對曹操主和一事。如果上述對「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的理解是正確的話,那麼小編認為張昭還是履行了孫策的遺命,不存在違背。
  • 孫權想請此人幫忙,卻聽對方說了句成語,不得不當面道歉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張昭傳》,時間大約是在孫權稱帝後的黃龍元年(公元229年)至嘉禾元年(公元232年)之間。這個故事其實是吳大帝孫權與江東老臣張昭之間的一次談話。
  • 孫策被刺殺重病臥床,江東眾臣皆推薦孫翊,為何他選孫權接班?
    當時張昭等人推薦孫翊,接替孫策的位置。孫策不顧眾人勸說,親自把印璽給二弟孫權佩戴,孫權被選為了東吳的君主。江東眾臣為何重視17歲的孫翊,輕視19歲的孫權呢?還是在眾臣眼中,孫翊的表現比孫權好。孫權少年成名,曹操曾經評價他「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少年時的才氣。但是到了青年時期,孫權在軍事上的表現差強人意。
  • 從是非功過,為人,等方面來看,該如何評價孫權
    從是非功過,為人,等方面來看,該如何評價孫權文/有趣味的小仙女 圖/網絡歷史上孫權打贏了三國時代三大戰役中的兩次。一戰使曹操狼狽逃竄,再戰使劉備一命嗚呼。東吳內部是三大集團中最和諧的。則孫權之敗於張遼,也屬正常。而更為人所嘲笑之屢敗屢戰,我卻從中看出,孫權攻張遼,並未使出全力,所以才不服氣,屢次進攻。而孫權之敗也沒有所渲染地那樣誇張。如果真是慘敗,一戰息心,一蹶不振,還怎會屢次進攻呢?至於張昭不得重用,實一朝天子一朝臣也。張昭處處以長輩自居,妨礙孫權樹立權威。其被疏遠宜也。至於孫權背盟而殺關羽,論者以為沒有遠見,破壞聯盟。
  • 盤點三國時期的「東吳三傑」,有一人雖勸過孫權投降,但能力很強
    勢力越來越龐大,很快便打下了偌大一塊地盤,成為一方諸侯,就連曹操和袁紹都不敢輕視孫策的勢力;可惜,孫策卻早逝了,在去世前叮囑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而周瑜的確也是對東吳忠心耿耿,數次幫孫權解決了東吳的危機,而「赤壁之戰」僅是其中之一而已。
  • 諸葛恪的回答令孫權每個汗毛孔都舒展開了
    弱冠之年,諸葛恪被封為騎都尉,他和顧雍的兒子顧譚,張昭的兒子張休等人一起服侍太子孫登,並常常在一起講論道藝,互相成為要好的朋友。沒多久之後諸葛恪就從中庶子轉為左輔都尉。要說諸葛恪在孫權面前最加分的,當屬以下幾件事情。
  • 孫策為什麼要傳位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傳給自己兒子孫紹
    孫策傳位給孫權,而不傳位給他的兒子孫紹,這沒有什麼不對。只不過,歷史上傳給兒子的,比傳給弟弟的要多得多。孫策去世的時候,是26歲。這時候他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孫紹。孫紹當時究竟多大?正史裡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其它一些資料上說,他當時才四歲。
  • 晚年的孫權性情大變,是因為老糊塗了嗎?或是有深層次原因在裡面
    可是除了曹老闆以外,還有一位君主,到了晚年的時候,變化也是非常嚇人的,這位君主就是孫權。作為東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年輕的時候,是非常英明的一位君主,他常常能夠獨立判斷一件事情的好壞。很多人都以為赤壁的功勞是周瑜的,其實不然,最大的功臣其實還要算是孫權本人。因為他本人早就決定了要跟曹老闆大戰一場,後來聽取意見只不過是想看看手下這些人有幾個是管用的。
  •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後面還有一句,經典到窒息
    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 孫策為何把權力傳給孫權 孫策孫權關係
    孫權知道孫策是什麼人。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過這樣一句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其實鳥之將死,其言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孫策這句話其實是讓孫權給自己的弟弟留下一條生路。歷史上皇室從來無父子手足親情。假如自己不把位子傳給弟弟孫權,肯定會引來蕭薔之禍。   孫權是什麼人,孫策非常了解。
  • 歷史揭秘:孫策為什麼傳位於孫權卻沒有給自己的兒子?
    歷史揭秘:孫策為什麼傳位於孫權卻沒有給自己的兒子?我們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都是子承父業,皇位也都是傳給自己的兒子,在自己沒有兒子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傳給自己的兄弟子侄。而孫策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卻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呢?
  • ​大膽嘗試改寫詩詞(宋雪冰)
    諮詢微信13602424805(手機)====大膽嘗試改寫詩詞赤峰市新城紅旗中學   宋雪冰遊戲筆墨之人甚夥,其以精妙漢語譯介西洋詩篇,或以洋文翻譯我中華古詩,每有神來之筆,皆獲士林稱賞。漢語傳承,坎坷千年,火種多歷艱危,幸喜傳薪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