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彭城人,少年時期好學,廣交朋友,在本地文人圈裡混的比較開,陳琳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刺史陶謙推薦張昭為茂才,張昭不應,陶謙覺得被輕視了十分生氣,於是把張昭關了起來,多虧了好朋友趙昱替他說情才得以免罪。寧坐牢不應徵,這份執拗伴隨了張昭的一生。
漢末大亂,很多徐州人為了避難南渡長江,張昭就是其中的一員。孫策創業,命張昭為長史,文武都託付給了他。張昭經常收到北方士大夫歸美自己的書信,功高震主,這使張昭非常為難,孫策聽說後很高興的對他說,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有事兒就請教管仲,而桓公為霸者宗,我能用子布如此賢明的人才,功名不獨在我。
孫策臨死的時候,把弟弟託付給了張昭。孫策死後,曾經在孫策的武力鎮壓下被迫低頭的各方勢力暗流湧動,北方來的避難人士只關心自己的安危去留,都不認為孫氏兄弟就是自己的君主。在東吳政權瀕臨分崩離析的危急時刻,張昭首先「上表漢室」,其次以孫策的名義要求「中外將校,各令奉職」保證了地方的安定,讓孫權從兄孫暠趁虛而入的如意算盤落了空。然後張昭對帳內哭泣不止的孫權曉之以理,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的危機局勢分析給他聽。親自把孫權扶上馬,擺開儀仗,巡查各地,安撫眾心。看看咱們形貌奇偉,目有精光的新老闆。張昭自己也以身作則,率群僚立而輔之,替孫權立了威。
孫權治國之餘呢有三大愛好:勸學,打獵,喝酒之後散德行。尤其後兩個愛好貫穿他的一生。蘇軾有詩曰:「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張昭經常因為打獵這件事勸阻孫權,為人君者,是駕馭英雄的,不是讓您親自上陣和猛獸鬥狠的。孫權表面唯唯諾諾,暗地打造了一輛「射虎車」,前邊有一個人駕車,他在車後邊射箭。然而打獵畢竟不是開汽車遊覽野生動物園,偶爾還是有異常兇猛的野獸撲過來,孫權以短兵擊殺之為樂,我哥哥叫小霸王,我也不差。
孫權還特別愛和群臣喝酒。古代糧食不那麼充足,以酗酒為恥辱,孫權不以為然,每次不把群臣灌桌子底下去不罷休,碰見有醉意的孫權就叫手下往身上潑涼水。張昭很不悅,經常撂臉子,孫權對張昭說一塊玩而已有什麼不好的呢,張昭說了紂王積糟成丘,一喝一宿,他也不認為有什麼不好的。孫權無言以對,只好暫時作罷。
張昭「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孫權很是頭疼,不過很快張昭就遇到了他的剋星,這就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諸葛恪少知名,擅捷對,很得孫權的喜歡,經常逗得孫權「大噱」。酒局上孫權命諸葛恪勸張昭酒,張昭之前喝的挺多的了,不肯飲,以非養老之禮辭之,諸葛恪對曰:「姜子牙九十仍秉旄仗鉞,他都沒說老,今軍旅之事您在後面,酒食之事您在前面,怎麼能說不和養老之禮呢?」一番話把張昭說的啞口無言。
雖然張昭「以嚴見憚」但是孫權一直待之以師傅之禮,但是後期君臣關係卻急轉直下。孫權稱帝,大臣普遍認為張昭肯定是丞相,但是孫權一直不同意。張昭不被重用,只好去著書立說,寫了《春秋左氏傳解》《論語注》《孝經注》。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我認為一共有兩個原因,表面原因孫權交代的很清楚了「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張昭的「以嚴見憚」是一如既往的,而孫權稱帝後,飄了,寵信奸佞呂壹,之前有功之臣,全成了潛在的威脅。這時候張昭本應「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結果張昭還是「數於眾中折孫權」,最典型的就是遼東公孫淵向孫權上表稱臣,大家都認為這是不靠譜,孫權一意孤行,非得派使臣冊封公孫淵燕王,張昭一氣之下罷工了。事情的發展果如張昭所料,公孫淵任何時候都要防,不防不成,張彌、許晏兩位使臣帶著金銀九錫進了城,吃著火鍋唱著歌,忽然就被公孫淵斬了。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深感慚愧,於是親自去張昭家門口賠罪,張昭死活不見。連羞愧帶憋屈的孫權碰上了本就執拗,現在又一肚子「怨咎」的張昭,這倆頂上牛了。孫權用火燒張昭家的門,想要來一個敲山震虎,結果張昭不為所動,孫權只好自己把火滅掉。眼看著越鬧越大,張昭的幾個兒子共同把張昭攙扶起來,和孫權乘同一輛車回了皇宮,這事兒才算完。性「剛烈」如此,任何君主都會敬而遠之,怎麼可能把他放在丞相這個位高權重的位置呢。習鑿齒對張昭這種行為的的評價的非常到位,當臣子的「三諫不從則奉身而退」張昭「追忿不用,閉戶拒命,坐待焚滅」這是十分荒謬的。
除了張昭剛烈的性子外,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像張昭這樣性格如此執拗的人有沒有服軟的時候呢,有的,他曾經對孫權說過這樣一番話,稱自己「意慮淺短,違逆盛旨,自分幽論,長棄溝壑」究竟是犯了什麼錯誤讓這位老爺子給自己來了這麼一頓痛貶呢,就是赤壁之戰的時候,站錯了隊伍。
一天清晨,孫權收到了曹操的一封信,「近著奉辭伐罪,旌揮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大敵臨頭,孫權趕緊和諸將商議對策,大夥的意見以迎曹投降為主,只有魯肅一言不發。孫權聽得不耐煩去廁所躲一個耳根清淨,這時候魯肅追過來,為孫權剖析了當前的形勢,像我這樣的投降曹操也就投降了,最不濟曹操也會讓我回老家作個小吏,時間長了,還能混個郡守、州牧。您這樣的投降了去哪兒可就說不定了。一番話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還順便點明了主降派究竟打的什麼小算盤。孫權聽了這番話很是感慨,「此天以卿賜我也」同時表示這些主降派「甚失孤望」。張昭呢正是主降派的一份子。孫權登基時,群臣都來祝賀,張昭也曾舉起笏板準備褒讚功德,還沒來得及開口,孫權便說,當時要是聽了你的話,我不知道現在在哪兒要飯呢,張昭聽完撲倒在地,冷汗直冒。孫權對此耿耿於懷,怎麼可能讓張昭當丞相呢。
孫權登基時,群臣都來祝賀,張昭也曾舉起笏板準備褒讚功德,還沒來得及開口,孫權便說,當時要是聽了你的話,我不知道現在在哪兒要飯呢,張昭聽完撲倒在地,冷汗直冒。孫權對此耿耿於懷,怎麼可能讓張昭當丞相呢。
雖然張昭「以嚴見憚,以高見外」,但是陳壽對他仍有很高的評價「受遺輔佐,功勳克舉,忠謇方直,動不為己。」如果生在治世可能會成為魏徵一樣的賢相,名垂青史,可惜不知一時多少豪傑的亂世三國讓大家忽略了許多張昭這樣特點鮮明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張昭還被當作工具人,襯託諸葛亮的形象,不免讓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