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良將系列之陸遜(中)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陸遜重大事件之四——迎娶孫策之女
上期談到陸遜很早就在孫權手下做事,然而開始的十幾年都默默無聞,以至於給人一種在襲取荊州時接班呂蒙,橫空出世的感覺。下面簡單分析一下陸遜早期未能顯名的原因。
《三國志·陸遜傳》載:權以兄策女配遜,數訪世務,遜建議曰:「方今英雄棊跱,豺狼窺望,克敵寧亂,非不濟。而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權納其策,以為帳下右部督。
這段話在史書原文中位於建安二十一年(216)陸遜跟隨賀齊平定鄱陽郡尤突叛亂之後。考慮到孫策的年紀,他的女兒此時也就是十幾歲,所以陸遜迎娶孫策之女時間不會太早,大致就在216年或往前不久。
這標誌著孫家與陸家的徹底和解。上期筆者講過,孫策包圍廬江兩年,造成陸氏宗族半數死亡,雙方理應結下深仇大恨。但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躲到吳郡老家的陸遜、陸績等人很快又一次面對孫策的到來。吳郡是孫策老家,也是陸遜的老家,為了家族整體利益,陸康年少的兒子陸績跑去給孫策當謀士。稍稍年長的陸遜雖然主持家族事務,卻反而沒有得到一官半職。顯然,年少的陸績是孫策裝點門面的活廣告,陸遜則受到提防。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面對內憂外患,為了拉攏包括陸家在內的本地大族,開始大批招攬人才,陸遜得以為孫權做幕僚。
但是,陸家血海深仇能輕易化解嗎?當然不能。家族門面陸績仍然被孫權禮遇有加,任命其為鬱林太守、偏將軍。看起來待遇不錯,但您知道鬱林郡在哪嗎?是不是很陌生?鬱林郡治所在今天的廣西桂平市。看地圖就知道這裡距離江東核心區域有多遙遠了。真不知道孫權是厚待陸績還是打壓陸績。尤其史書記載陸績有「躄疾」,腿有點殘疾,走路一瘸一拐,還把他支到鬱林這種偏遠地方,實在稱不上重用。
孫權打壓陸績的原因很簡單,陸績年輕但名聲卻很大,博學多才廣交名士為友,全琮、顧邵、龐統都是陸績的好友。出於防止地方大族勢力過大以及陸家眾所周知的特殊原因,陸績名聲越大就越需要打壓。但還不能過分以免落人口實,於是孫權又扶持另一位陸氏族人,也就是陸遜。
扶持的方法很簡單,把孫策的女兒許配給陸遜。因為陸遜當時名氣比陸績小,年紀比陸績大,相比而言不是什麼潛力股,也就更加沒有威脅。這門親事對外彰顯兩個家族徹底拋棄舊日仇恨,陸家從此變為孫家的堅定支持者,對內也相當於道德束縛:既然孫策的女兒都嫁給你了,陸遜你還好意思敵視孫策,以及他的兄弟孫權嗎?而且你們陸家最有聲望的陸績已經明升暗貶,發配到交州西部搞邊境大開發去了,陸遜你個旁系就安心給我打工,從此不要再有任何不該有的想法。
就這樣,孫權憑藉發配名氣大但腿有殘疾的陸績,聯姻名氣稍遜潛力又小的陸遜,把陸家的潛在威脅給徹底消除了。陸績本來身體就不好,到地處嶺南的鬱林郡這種天氣炎熱、疫病流行的地方,219年就去世了,年僅三十二歲。而陸遜,卻逐漸展露出真正的實力,讓孫權乃至整個時代為之側目。
陸遜重大事件之五——攘外先安內
孫權把孫策之女許配給陸遜後,幾次與其交談,談論江東接下來該如何發展。上面章節引用的史料中陸遜已經給出答案,中心思想概括為六個字:攘外必先安內。孫權的地盤看起來大,但多是山區丘陵,山多山賊也多,而且長江以南對比中原開發程度較低,山越人也時常作亂。所以應該先平定內部,再收取精銳為己所用。
建安二十二年(217),丹陽郡豪強費棧接受曹操送去的印綬,充當曹操內應,並煽動山越部族叛亂。孫權派遣陸遜前去徵討。
《三國志·陸遜傳》載:棧支黨多而往兵少,遜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潛山谷間,鼓譟而前,應時破散。
費棧及其同黨兵力比陸遜多,但陸遜因地制宜,憑藉山地不易偵察虛實的特點,豎起特別多的旗幟,布置特別多的鼓號手,趁著夜色大張旗鼓地進軍。費棧誤以為陸遜兵力極多,上來士氣就低了大半。陸遜順勢發動猛攻,將費棧等叛軍殺得四散奔逃。
擊敗叛軍只是初步行動,隨後陸遜在會稽、鄱陽、丹陽三郡整編各支叛軍,身強體健的吸收做士兵,體質稍弱的恢復百姓身份。憑藉這次大整編得到數萬士兵,不僅清除了內部威脅還擴充了兵力,一舉兩得。
這件事對江東整體來說是大好事,但具體到個人則可能完全相反,畢竟有的人被充軍,有的人做平民,徵發的人數多少合適呢?人家願不願意從軍?很難說。至少會稽太守淳于式覺得陸遜徵發的人數太多了,已經嚴重擾亂了會稽當地社會秩序,很不合理。
《三國志·陸遜傳》載:會稽太守淳于式表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遜後詣都,言次,稱式佳吏。
會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告陸遜的狀,稱陸遜不僅從整編的叛軍裡抽調精銳,還在平民裡拉壯丁,這給當地造成很大困擾。隨後陸遜向孫權復命,得知被淳于式告狀,陸遜沒生氣,反而稱讚淳于式「佳吏」。孫權就問陸遜:「淳于式告你的狀,你怎麼還稱讚他?」陸遜回答:「淳于式本意是希望厚待百姓,所以才上表。如果我為了反駁他而提出另一套說法,會擾亂主公的判斷。如此互相攻擊不是長久之計。」孫權感嘆道:「你還真有長者之風,一般人可做不到這樣啊!」
這時候的陸遜大概三十四、五歲正值壯年,不僅展現出過人的軍事素養,還具備極為寬宏的器量,上一個三十多歲如此風範的江東人物是誰?相比穩重的魯肅、狡詐的呂蒙,陸遜無疑讓孫權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氣度不凡、文韜武略,擁有王佐之資卻天妒英才的周瑜的影子。
筆者認為,孫權將孫策之女嫁給陸遜本意為安撫陸氏家族,但陸遜由此得到面見孫權的機會,在兩人交談中陸遜非凡的才能與人格魅力逐漸展露,孫權對陸遜由不感興趣逐漸欣賞起來,最終被陸遜「徵服」,放下了心結,真正對陸遜委以重任。已經在孫權麾下當了十幾年邊緣人的陸遜,這塊金子終於被孫權看到了耀眼的光芒。
畢竟孫策與陸康之間「老輩」的恩怨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如今孫權作為江東話事人,陸遜作為本地大族代表,雙方有著根深蒂固的共同利益,放下仇恨共創未來,才是具備大格局的人該做的事。
陸遜重大事件之六——接替呂蒙
接續上面所講,陸遜217年平定內部叛亂開始被孫權重用,接下來他只需耐心等待合適的機會。
建安二十四年(219),陸遜的機會來了。年初,孫權進攻合肥,曹操抽調各州兵馬前去支援,因此荊州襄樊地區兵力變得薄弱。養精蓄銳數年的關羽趁機北伐,殊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孫權也在打荊州的主意。
當時呂蒙回到建業面見孫權商談奪取荊州大計,陸遜得知呂蒙回來便主動求見。陸遜問呂蒙:「關羽跟將軍轄區接壤,怎麼拋下職責回到後方來了?」呂蒙答道:「雖然你說的是實情,但我身患重病,不得不回來啊。」在呂蒙篇中筆者介紹過,雖然在《三國演義》中把這段寫成呂蒙詐病,但正史上呂蒙是真的病了,跟孫權商討荊州事務也是真的,兩者都是真的,並不衝突。
陸遜接著說道:「關羽自矜功伐,盛氣凌人,一開始取得了很大戰功,自然更加不可一世。他眼裡只有北上而不會注意我們。聽說您生病,關羽肯定不會防備。如果我們來個出其不意,定可將其拿下。將軍見到主公,還請好好謀劃一番。」
這些話簡直說到呂蒙心坎裡了,就像知道呂蒙腦袋裡在想什麼一樣。但呂蒙跟陸遜兩人私交不多,呂蒙自然也不知道孫權對陸遜到底怎麼看,所以不敢跟陸遜交實底。只推脫道:「關羽素來勇猛難敵,又佔據荊州之地威信極高,現在又擊敗了曹軍取得戰果,聲勢更加強盛,真不是容易下手的目標啊。」
等呂蒙拜見孫權,孫權就問誰來代替他統領荊州軍務。呂蒙回答:「陸遜心思縝密,眼光長遠,是可堪大任之才,通過我觀察,他完全能夠勝任。而且陸遜名氣不大,關羽也不會忌憚,真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主公可順勢讓陸遜韜光養晦,暗中觀察形勢,如此必能成功。」
《三國志·陸遜傳》載: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
呂蒙真是太聰明了,他欣賞陸遜的才能卻不跟陸遜說實話,等到跟孫權匯報時才推薦陸遜。即保證了不會提前走漏風聲,又把是否讓陸遜參與計劃的決策權交給孫權來定。假如呂蒙提前告訴陸遜,一旦陸遜又告訴別人或跑去向孫權請戰,那呂蒙在孫權心中的印象就會受影響。
呂蒙推薦陸遜,其實孫權也早就想給陸遜機會。於是一拍即合,陸遜被拜為偏將軍、右部督,接替呂蒙執掌荊州軍務。而呂蒙則退到幕後,一邊養兵一邊等待進攻荊州的時機。
大家都知道襲取荊州的主謀是呂蒙,那麼陸遜在其中是否只當個擺設?當然不是。陸遜在攻取荊州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以及後續還有哪些經歷,咱們下期繼續聊。感興趣的話敬請點讚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