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迎娶孫策之女,陸遜背後的大族與孫權之間的權力遊戲

2020-12-11 公孫楓翔談歷史文化

三國良將系列之陸遜(中)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陸遜重大事件之四——迎娶孫策之女

上期談到陸遜很早就在孫權手下做事,然而開始的十幾年都默默無聞,以至於給人一種在襲取荊州時接班呂蒙,橫空出世的感覺。下面簡單分析一下陸遜早期未能顯名的原因。

《三國志·陸遜傳》載:權以兄策女配遜,數訪世務,遜建議曰:「方今英雄棊跱,豺狼窺望,克敵寧亂,非不濟。而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權納其策,以為帳下右部督。

這段話在史書原文中位於建安二十一年(216)陸遜跟隨賀齊平定鄱陽郡尤突叛亂之後。考慮到孫策的年紀,他的女兒此時也就是十幾歲,所以陸遜迎娶孫策之女時間不會太早,大致就在216年或往前不久。

這標誌著孫家與陸家的徹底和解。上期筆者講過,孫策包圍廬江兩年,造成陸氏宗族半數死亡,雙方理應結下深仇大恨。但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躲到吳郡老家的陸遜、陸績等人很快又一次面對孫策的到來。吳郡是孫策老家,也是陸遜的老家,為了家族整體利益,陸康年少的兒子陸績跑去給孫策當謀士。稍稍年長的陸遜雖然主持家族事務,卻反而沒有得到一官半職。顯然,年少的陸績是孫策裝點門面的活廣告,陸遜則受到提防。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面對內憂外患,為了拉攏包括陸家在內的本地大族,開始大批招攬人才,陸遜得以為孫權做幕僚。

但是,陸家血海深仇能輕易化解嗎?當然不能。家族門面陸績仍然被孫權禮遇有加,任命其為鬱林太守、偏將軍。看起來待遇不錯,但您知道鬱林郡在哪嗎?是不是很陌生?鬱林郡治所在今天的廣西桂平市。看地圖就知道這裡距離江東核心區域有多遙遠了。真不知道孫權是厚待陸績還是打壓陸績。尤其史書記載陸績有「躄疾」,腿有點殘疾,走路一瘸一拐,還把他支到鬱林這種偏遠地方,實在稱不上重用。

孫權打壓陸績的原因很簡單,陸績年輕但名聲卻很大,博學多才廣交名士為友,全琮、顧邵、龐統都是陸績的好友。出於防止地方大族勢力過大以及陸家眾所周知的特殊原因,陸績名聲越大就越需要打壓。但還不能過分以免落人口實,於是孫權又扶持另一位陸氏族人,也就是陸遜。

扶持的方法很簡單,把孫策的女兒許配給陸遜。因為陸遜當時名氣比陸績小,年紀比陸績大,相比而言不是什麼潛力股,也就更加沒有威脅。這門親事對外彰顯兩個家族徹底拋棄舊日仇恨,陸家從此變為孫家的堅定支持者,對內也相當於道德束縛:既然孫策的女兒都嫁給你了,陸遜你還好意思敵視孫策,以及他的兄弟孫權嗎?而且你們陸家最有聲望的陸績已經明升暗貶,發配到交州西部搞邊境大開發去了,陸遜你個旁系就安心給我打工,從此不要再有任何不該有的想法。

就這樣,孫權憑藉發配名氣大但腿有殘疾的陸績,聯姻名氣稍遜潛力又小的陸遜,把陸家的潛在威脅給徹底消除了。陸績本來身體就不好,到地處嶺南的鬱林郡這種天氣炎熱、疫病流行的地方,219年就去世了,年僅三十二歲。而陸遜,卻逐漸展露出真正的實力,讓孫權乃至整個時代為之側目。

陸遜重大事件之五——攘外先安內

孫權把孫策之女許配給陸遜後,幾次與其交談,談論江東接下來該如何發展。上面章節引用的史料中陸遜已經給出答案,中心思想概括為六個字:攘外必先安內。孫權的地盤看起來大,但多是山區丘陵,山多山賊也多,而且長江以南對比中原開發程度較低,山越人也時常作亂。所以應該先平定內部,再收取精銳為己所用。

建安二十二年(217),丹陽郡豪強費棧接受曹操送去的印綬,充當曹操內應,並煽動山越部族叛亂。孫權派遣陸遜前去徵討。

《三國志·陸遜傳》載:棧支黨多而往兵少,遜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潛山谷間,鼓譟而前,應時破散。

費棧及其同黨兵力比陸遜多,但陸遜因地制宜,憑藉山地不易偵察虛實的特點,豎起特別多的旗幟,布置特別多的鼓號手,趁著夜色大張旗鼓地進軍。費棧誤以為陸遜兵力極多,上來士氣就低了大半。陸遜順勢發動猛攻,將費棧等叛軍殺得四散奔逃。

擊敗叛軍只是初步行動,隨後陸遜在會稽、鄱陽、丹陽三郡整編各支叛軍,身強體健的吸收做士兵,體質稍弱的恢復百姓身份。憑藉這次大整編得到數萬士兵,不僅清除了內部威脅還擴充了兵力,一舉兩得。

這件事對江東整體來說是大好事,但具體到個人則可能完全相反,畢竟有的人被充軍,有的人做平民,徵發的人數多少合適呢?人家願不願意從軍?很難說。至少會稽太守淳于式覺得陸遜徵發的人數太多了,已經嚴重擾亂了會稽當地社會秩序,很不合理。

《三國志·陸遜傳》載:會稽太守淳于式表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遜後詣都,言次,稱式佳吏。

會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告陸遜的狀,稱陸遜不僅從整編的叛軍裡抽調精銳,還在平民裡拉壯丁,這給當地造成很大困擾。隨後陸遜向孫權復命,得知被淳于式告狀,陸遜沒生氣,反而稱讚淳于式「佳吏」。孫權就問陸遜:「淳于式告你的狀,你怎麼還稱讚他?」陸遜回答:「淳于式本意是希望厚待百姓,所以才上表。如果我為了反駁他而提出另一套說法,會擾亂主公的判斷。如此互相攻擊不是長久之計。」孫權感嘆道:「你還真有長者之風,一般人可做不到這樣啊!」

這時候的陸遜大概三十四、五歲正值壯年,不僅展現出過人的軍事素養,還具備極為寬宏的器量,上一個三十多歲如此風範的江東人物是誰?相比穩重的魯肅、狡詐的呂蒙,陸遜無疑讓孫權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氣度不凡、文韜武略,擁有王佐之資卻天妒英才的周瑜的影子。

筆者認為,孫權將孫策之女嫁給陸遜本意為安撫陸氏家族,但陸遜由此得到面見孫權的機會,在兩人交談中陸遜非凡的才能與人格魅力逐漸展露,孫權對陸遜由不感興趣逐漸欣賞起來,最終被陸遜「徵服」,放下了心結,真正對陸遜委以重任。已經在孫權麾下當了十幾年邊緣人的陸遜,這塊金子終於被孫權看到了耀眼的光芒。

畢竟孫策與陸康之間「老輩」的恩怨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如今孫權作為江東話事人,陸遜作為本地大族代表,雙方有著根深蒂固的共同利益,放下仇恨共創未來,才是具備大格局的人該做的事。

陸遜重大事件之六——接替呂蒙

接續上面所講,陸遜217年平定內部叛亂開始被孫權重用,接下來他只需耐心等待合適的機會。

建安二十四年(219),陸遜的機會來了。年初,孫權進攻合肥,曹操抽調各州兵馬前去支援,因此荊州襄樊地區兵力變得薄弱。養精蓄銳數年的關羽趁機北伐,殊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孫權也在打荊州的主意。

當時呂蒙回到建業面見孫權商談奪取荊州大計,陸遜得知呂蒙回來便主動求見。陸遜問呂蒙:「關羽跟將軍轄區接壤,怎麼拋下職責回到後方來了?」呂蒙答道:「雖然你說的是實情,但我身患重病,不得不回來啊。」在呂蒙篇中筆者介紹過,雖然在《三國演義》中把這段寫成呂蒙詐病,但正史上呂蒙是真的病了,跟孫權商討荊州事務也是真的,兩者都是真的,並不衝突。

陸遜接著說道:「關羽自矜功伐,盛氣凌人,一開始取得了很大戰功,自然更加不可一世。他眼裡只有北上而不會注意我們。聽說您生病,關羽肯定不會防備。如果我們來個出其不意,定可將其拿下。將軍見到主公,還請好好謀劃一番。」

這些話簡直說到呂蒙心坎裡了,就像知道呂蒙腦袋裡在想什麼一樣。但呂蒙跟陸遜兩人私交不多,呂蒙自然也不知道孫權對陸遜到底怎麼看,所以不敢跟陸遜交實底。只推脫道:「關羽素來勇猛難敵,又佔據荊州之地威信極高,現在又擊敗了曹軍取得戰果,聲勢更加強盛,真不是容易下手的目標啊。」

等呂蒙拜見孫權,孫權就問誰來代替他統領荊州軍務。呂蒙回答:「陸遜心思縝密,眼光長遠,是可堪大任之才,通過我觀察,他完全能夠勝任。而且陸遜名氣不大,關羽也不會忌憚,真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主公可順勢讓陸遜韜光養晦,暗中觀察形勢,如此必能成功。」

《三國志·陸遜傳》載: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

呂蒙真是太聰明了,他欣賞陸遜的才能卻不跟陸遜說實話,等到跟孫權匯報時才推薦陸遜。即保證了不會提前走漏風聲,又把是否讓陸遜參與計劃的決策權交給孫權來定。假如呂蒙提前告訴陸遜,一旦陸遜又告訴別人或跑去向孫權請戰,那呂蒙在孫權心中的印象就會受影響。

呂蒙推薦陸遜,其實孫權也早就想給陸遜機會。於是一拍即合,陸遜被拜為偏將軍、右部督,接替呂蒙執掌荊州軍務。而呂蒙則退到幕後,一邊養兵一邊等待進攻荊州的時機。

大家都知道襲取荊州的主謀是呂蒙,那麼陸遜在其中是否只當個擺設?當然不是。陸遜在攻取荊州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以及後續還有哪些經歷,咱們下期繼續聊。感興趣的話敬請點讚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相關焦點

  • 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
    我們都知道陸遜的家族和江東的舊主孫策是世仇,但是後續陸遜卻成為了孫策的女婿,成為了周瑜,呂蒙之後,孫吳的另一位主帥,他在主帥的時候備受吳主孫權的信任,後來當丞相的時候,卻被孫權活活逼死,他的兒子成為了東吳保家衛國的主帥,孫子成為了西晉王朝時期的一代文人,三代人都是時代中的英雄豪傑。
  • 孫權為何卸磨殺驢,一定要逼死陸遜?因為他犯了帝王的忌諱
    孫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弟弟孫權,東吳在他的操持下發展得十分不錯,成為了能夠跟曹魏蜀漢抗爭的國家之一,孫權身邊的人扶持必不可少,但為什麼要殺東吳的肱骨之臣陸遜呢?孫權和陸遜的關係由好轉壞孫堅跟孫策父子兩代人經過努力最終打下了江東地盤,但他們作為外來者必須要跟江東本地集團打好關係得到他們的支持,陸遜屬於四大豪族顧陸朱張之一,所以之後孫權才會把自己二帝侄女也就是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利用聯姻拉攏捆綁大臣。
  • 直到臨死陸遜才想明白,為何孫權一定要逼死他
    孫權和陸遜,早年的關係非常好。兩人相知相得數十年,同心協力打贏夷陵大戰,留下了許多君臣配合默契的佳話逸事。然而到了孫權的晚年,陸遜卻最終以悲劇收場。由於孫權不同意陸遜的意見,二人之間出現了許多爭議,陸遜被孫權多次指責,氣鬱而死。可以說,是孫權親自逼死了陸遜。孫權一直都特別的看重陸遜,為何要這麼做?
  • 陸遜是東吳的社稷之臣,為何會被孫權逼死,孫權為什麼要殺陸遜
    陸遜是東吳政權中期的社稷之臣,在夷陵之戰中陸遜以名不見經傳擊敗了身經百戰的梟雄劉備,在石亭之戰中擊敗了曹魏名將曹休,成為東吳建立政權時擔當頂梁柱的重臣,卻在被孫權任命為丞相後逼死,孫權為什麼要對社稷之臣下手?
  • 真的是孫權殺了孫策嗎?
    孫策挑起父親的重任,當時年齡才十七歲,用玉璽換了袁術的幾千兵馬。僅用了幾年時間,便開拓出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江、廬陵六郡,招攬了大批人才,為日後東吳開國奠定了根基。小說中更寫道:孫策曰:「吾今到此,你如何不降?」劉繇背後一人挺槍出馬,乃部將於糜也,與策戰不三合,被策生擒過去,撥馬回陣。繇將樊能,見捉了於糜。挺槍來趕。那槍剛搠到策後心,策陣上軍士大叫:「背後有人暗算!」
  • 孫策曾險些害死陸遜?一覽吳郡吳縣陸氏和吳郡富春縣孫氏恩仇史
    眾所周知,陸遜是漢末三國時期東吳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在進入孫家幕府後,陸遜厚積薄發,逐漸受到孫權賞識。建安二十四年,陸遜參與了襲擊荊州的戰役。蜀章武二年,陸遜在夷陵之戰用火攻擊潰劉備。吳黃武七年,陸遜率軍獲得石林之戰勝利。原本來看,陸遜可謂居功至偉,奈何在陸遜成為東吳丞相後捲入了世子之爭,最終因此悲憤去世。
  • 陸遜殺掉關羽,擊退劉備,是大功臣,孫權卻為何一定要逼死他?
    陸遜,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出生於一個江東世家大族。 陸遜早年喪父,因博覽群書而聞名,被孫權召為幕僚,又因治理旱災有功,深受孫權賞識,將自己的兄長孫策之女許配給陸遜。
  • 孫權為何一定要殺了陸遜?只因他身上的四個身份?
    那年袁術缺糧草,就去江東找陸康要糧,這個陸康是江東本地的四大豪族之一,也是陸遜親爺爺的兄弟。陸康覺得袁術是叛逆之輩,一直不給糧草,袁術大怒,發兵攻打之,他所盤區的將軍就是孫策。孫策和陸康之間的這場大戰繼續了兩年之久,最後陸康被擊敗,陸氏一百多口死了一半,真的很悽涼……這段陳年的深仇橫亙在孫權和陸遜之間,讓他們一直有隔閡,沒辦法成為真正彼此信賴的君臣。比如在當年呂蒙白衣渡江的時候請求讓陸遜替代自己的位置,可是孫權遲遲沒有答應,呂蒙心裡就明白了。
  • 孫權和陸遜曾經是賢君名臣,為什麼孫權後來逼死了陸遜?
    可到了晚年,他卻是硬生生被自己的主公孫權逼死的,十分悽慘,那麼,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呢?其實,陸遜與孫權的關係可以說是相當好的,陸遜剛剛嶄露頭角,孫權就「以兄策女配遜。」當呂蒙為了襲取荊州,稱病會建業養傷時,孫權詢問他誰可以代替他處理事務,呂蒙回答:「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
  • 陸遜為何會被殺?身上的這些因素,讓孫權只有殺了他才行
    在陳壽看來,孫權和歷史上的勾踐有點像。吳國的大都督陸遜就被孫權所殺,他的死是自己造成的,還是孫權有意為之呢? 孫權有打壓江東士族的意圖,江東士族之首就是陸家,陸遜自然是難逃一劫。第二,陸遜是受害者後人。當年袁術缺糧向陸康這位江東豪族要糧時,被對方認其為叛逆之輩不予支持。陸康是什麼人?陸遜爺爺的兄弟。
  • 三國之中,文能比諸葛,武能塞關羽的第一人陸遜
    陸遜出生於江東大族,本該過著衣食無憂的安定生活,卻在少年時期,父母雙亡,無人依靠的他被寄養在叔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家中,然而,安定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因袁術與陸康不和,袁術心存不滿,下令讓孫策攻打廬江,陸康守了兩年之久,最終憤懣而死,臨終前將陸遜送回了江東。
  • 孫權為何晚年對陸遜如此殘忍?原因有三!第三個原因讓孫權必殺之
    其輔佐孫權四十餘年,掌握吳國軍權二十年,能文能武且忠心耿耿,堪稱是東吳的社稷之臣!在很多遊戲中,陸遜也是能文能武的強力武將!比如策略遊戲臥龍吟中,陸遜就是一位吳國專屬的計策系武將,技能業炎風暴和專武一技能點燃能夠給敵人施加上"天火"效果,可以對兵力越高的敵人造成越多的傷害!
  • 孫策為何把權力傳給孫權 孫策孫權關係
    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過這樣一句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其實鳥之將死,其言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孫策這句話其實是讓孫權給自己的弟弟留下一條生路。歷史上皇室從來無父子手足親情。假如自己不把位子傳給弟弟孫權,肯定會引來蕭薔之禍。   孫權是什麼人,孫策非常了解。孫策起兵的時候,孫權善養賓客。
  • 孫權為什麼寧願犧牲國家利益,也要殺了陸遜,其實只怪他姓陸
    在孫策的窮追猛打下,陸康僅僅堅守了兩年就城池陷落,而陸康也提前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於是將11歲的陸遜和其親屬提前送往吳郡,從那以後陸遜成為了家裡的中流砥柱。 陸遜出生名門,祖父陸紆,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都尉。然而就在陸遜還小的時候,父親就因意外去世了,這令年幼喪父的陸遜很悲傷,還好有祖父陸康收留。
  • 江東小霸王孫策被殺:是弟弟孫權還是曹操所為,背後有什麼陰謀?
    孫策的死,小編認為有三個最大的嫌疑人,這三人分別是:曹操、孫權和江東士族。我們如果要分析孫策之死的背後陰謀,就先來說一下孫策是怎麼死的。一、孫策是怎麼死的?為什麼要說是孫權謀害,證據有以下幾點:1.當時的孫策已經是東吳的一把手,行程自然會是高度機密,並且出行之時肯定會前呼後擁,但是所謂的「許貢門客」怎會知道如此機密的事情,能提前埋伏在孫策經過之處,並且孫策獨自一人出行,這很不合常理,所以必定是有內鬼走漏風聲。
  • 孫權上位後,哥哥孫策的子孫結局如何?真的是自古帝王多無情?
    《三國志》: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孫策還是很看重孫權的能力的,雖然孫權不善於進取,但是守成是完全有餘了。
  • 孫策傳位給孫權,孫權只封其子為侯爵,這是孫權的另一種報答方式
    筆者認為,這是孫權對侄子的另一種愛護。孫策傳位給孫權,是唯一選擇的確,孫策是將東吳交給了他,但是只是將東吳六郡之地交給他,而之後奠定東吳基業是在孫權首手上完成的。從這個角度上講,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的確是在情理之中。 再說,按孫策死時的情景來看,傳位給孫權是他唯一的選擇。當時天下群雄並起,東吳基業還未奠定,按照孫策25歲即死的情況來看,其子孫紹應該只是個兒童。如果立孫紹為主,且不說外部勢力會將孫紹如何,就說東吳內部複雜的氏族鬥爭情況,豈是一個兒童能擺平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傳位給孫策,是唯一選擇,孫權用不著感恩戴德。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特別篇)——攻荊州牛刀初試
    三國良將系列之陸遜(特別篇)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陸遜重大事件之七——襲取荊州上期講到呂蒙與孫權商議襲取荊州大計,因呂蒙重病在身,便推薦陸遜接替為荊州都督。如此既能讓呂蒙在後方休養一陣,也能麻痺關羽。
  • 歷史上孫策死後,孫權如何安置美貌的嫂子大喬?很多人不敢相信!
    孫策原本打算趁曹操和袁紹開戰的時候,偷襲曹操,將天子接到江東,如果孫策不那麼早死,整個三國的歷史或將改寫。可惜的是,他還沒來得及偷襲曹操,就先遇刺了。臨死前,孫策並沒有將基業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孫權。孫策死後,孫權又是如何安置美貌的嫂子大喬的呢?
  • 孫策死後,他的兒女們卻被孫權當做棋子,還被不明不白的殺掉
    諸侯討董的時候立功最多的不是曹操,斬華雄的也不是關羽,而是江東之虎孫堅,連董卓都被他打怕了,趕緊搬家到洛陽避難,可惜這一代虎將在後來打荊州的時候被劉表設計,射殺於長江之上。後來孫權稱帝,諡其為「武烈皇帝」《三國志.孫堅傳》:初平三年,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