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2020-12-23 騰訊網

據《清史稿》,鹹豐六年,鹹豐寵妃那拉氏(也就是後來的慈禧)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名叫載淳(後來的同治帝)的娃娃,也是皇長子,當立為太子,可是大臣肅順等人擔心其母將來專權,勸鹹豐學學漢武帝,「立子殺母」以絕後患。

鹹豐先是猶豫不決,後來一想,難道非要殺人,才能避免後宮幹政嗎?不殺人也有辦法。

鹹豐的辦法是,臨死前給皇后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留了一道密詔:朕百年後,那拉氏若有不軌行為,你就動用皇太后的權力賜死她!

這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妙招啊,可他萬萬沒想到,他死後,他的皇后不但未按他的密詔行事,還與那拉氏狼狽為奸,為虎作倀地協助她發動政變,不但搞掉了八個顧命大臣,還奪取了最高權力。

上圖_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即鹹豐皇帝

那麼問題來了:這兩個女人,一個皇后一個妃子,是如何沆瀣一氣、結成利益聯盟的呢?

鹹豐是鹹豐十一年8月22日,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的,翹辮子之前,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立兒子載淳(當年五歲)為皇太子,第二件是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命他們輔佐年幼的兒子。

他做的第三件事,是授予皇后鈕鈷祿氏「御賞」印章,同時授予兒子載淳「同道堂」印章,但由其母親那拉氏掌管,規定這些顧命大臣擬定的聖旨,必須同時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問題,就出在第三件事上。

上圖_ 鹹豐帝臨終時賜給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慈安一枚「御賞」

上圖_ 鹹豐帝臨終時賜給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慈安一枚「御賞」

八大臣成為顧命大臣後,政局自然由他們操縱,而鹹豐授予皇后和皇子印章的目的,是為了掣肘八大臣,因為他明白,如果不這樣做,八大臣的權力就無法約束,他的兒子就有輕則被架空,重則被廢掉、掉腦袋的可能。

鹹豐入殮後,載淳以同治皇帝的名義,尊父親的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徽號慈安,尊自己的母親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

從那天開始,這兩個女人(主要是慈禧)和那八個男人的矛盾便開始了,很快演變成驚心動魄的權力鬥爭。

對八大臣來說,他們能接受先帝鹹豐賦予他們的使命,卻無法接受兩宮的掣肘——憑什麼咱們替皇帝起草的詔書,要兩個女人蓋章才算數?這不是後宮幹政是什麼?

而對慈禧來說,鹹豐臨終前賜予她的「蓋章權」,無疑點燃了她更大的野心,僅有這點權力仍不滿足,她要大權獨攬,把「另一半權力」,從八大臣手裡奪過來!

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目前最好的方式是垂簾聽政。

上圖_ 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

為了得到慈安的支持,慈禧決定先與其一起垂簾聽政,今後再找機會讓她一邊涼快去,自己一個人吃獨食。

這建議當然不能由她自己來提,於是她找了個幫手——御史董元醇。

董元醇接受慈禧授意,上疏朝廷,以皇帝年幼為由,請求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

這個提議,當即遭到八大臣反對——咱們還想叫那兩個女人「讓權」呢,你卻反其道而行之,沒門!

態度最堅決的是大學士肅順,當慈禧召見八大臣,要他們按照董元醇所奏執行時,肅順帶頭「勃然抗論」,表示「不能聽太后之命」。

基於對慈禧的了解,八大臣明白,一旦垂簾聽政成為事實,基本上就沒他們的戲了。

上圖_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

朝堂上,雙方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就像鄉下潑婦和村夫吵架那樣,把小皇帝嚇得哇哇大哭,還尿了一身。

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畢竟人多勢眾,爭吵的結果,他們暫時贏了,肅順以祖制沒有這個規矩為由,駁回了董元醇的建議。

慈禧雖然輸了,但她卻不認輸,反而激發了她內心深處的那股狠勁。

她決定一不做二不休,乾脆發動政變,把八大臣搞下臺。

而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有更給力的幫手,恭親王奕訢,便進入了她的視野。

奕訢,鹹豐的親弟弟,因太能幹而遭到鹹豐猜忌,一直被棄而不用,他雖然貴為親王,卻從無實權,還處處受到被重用的肅順等人排擠,早就憋屈得不要不要的,慈禧既然遞來了橄欖枝,果斷的接了過來。

除了恭親王奕訢,被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的,還包括鹹豐朝的顧命大臣僧格林沁,以及軍機大臣文祥等人,早就對八大臣專權不滿的這些人,自然很容易與慈禧等人一拍即合,成為一個戰壕裡的戰友。

上圖_ 愛新覺羅·奕訢(訢)(1833—1898),即和碩恭親王

被奕訢成功籠絡到同一條戰壕裡的,還有兵部侍郎勝寶,手握兵權的他就駐紮在京、津一帶,隨時可召之即來。

經過精心準備,慈禧於1861年10月7日,以突然襲擊的方式,首先解除了八大臣之一、禁衛軍首領載垣的兵權,然後將八大臣抓的抓,撤職查辦的撤職查辦,並嚴加看管。

這場政變,因發生在夏曆辛酉年,史稱「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後,八大臣都嘗到了與慈禧作對的苦果:肅順被斬於菜市口,載垣、端華被勒令自盡,另外五人有的被革職,有的被充軍。

公元1861年農曆十一月初一,慈禧與慈安並坐於同治皇帝御座黃幔後面,正式垂簾聽政。

那一年,慈安25歲,慈禧27歲,恭親王奕訢30歲。

1881年(光緒七年)4月8日,慈安暴崩,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上圖_ 檀香木交龍紐「慈禧太后御筆之寶」

有人推測,從慈禧大權獨攬的野心來看,慈安的死很可能與她有關,因為慈安不死,慈禧「大權獨攬」的人生目標就無法實現。

實際上,從垂簾聽政那一刻起,慈禧就成了事實上的帝國一把手,無論是與她共同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還是其兒子同治皇帝,以及後來的光緒皇帝,都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

而她這個一把手,一當就是47年,成功地把偌大一個帝國越帶越偏,最終帶進溝裡爬不起來了。

文:沙塵暴

參考文獻:《清史稿》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顧命八大臣中為何景壽能獨善其身呢,只因他是被迫頂替了恭親王
    所以鹹豐帝又下了第二道手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這八位大臣是為顧命八大臣。 三、鹹豐帝還授予了皇后鈕祜祿氏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御賞」印章。授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他的生母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掌管。
  • 為什麼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鹹豐帝死前共留下八位顧命大臣來輔佐六歲的同治皇帝,但是沒曾想這顧命大臣不給力,在鹹豐帝屍骨未寒的時候就被慈禧等人聯手拿下,這場為時不過半年的政變史稱「辛酉政變」1860在清政府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英法聯軍便直接率軍逼近北京城,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的鹹豐帝急忙帶著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以及一眾親信前往熱河避難。
  • 被慈禧殺掉的顧命大臣,為何罵滿人如奴隸,見了漢人就叫老爺?
    慈禧亂政,將顧命大臣肅順當街斬首,賜載垣、端華自盡。這其中端華是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載垣是怡賢親王胤祥的五世孫,帽子是鐵的,脖子是肉的,慈禧一聲令下,鐵帽子王也保不住戴帽子的腦袋。 那個被當街斬殺的肅順,端華的弟弟,也是顧命八大臣的領軍人物。
  • 辛酉政變前後兩道諭旨考論
    (24)上述史料證明,肅順等八大臣受命為贊襄政務大臣,輔弼小皇帝載淳,當屬確鑿無疑之事。但辛酉政變後,清廷頒諭,斷然否認鹹豐帝有命八大臣為贊襄政務大臣之諭。十月初六日(11月8日),清廷以上諭形式最後認定並宣布八大臣罪狀。
  • 十六歲從嬪冊封為皇后,二十五歲尊為皇太后,慈安比慈禧差嗎?
    公元1861年,鹹豐皇帝駕崩,臨終前他立慈禧的兒子載淳為太子,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個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同時又授予皇后「御賞
  • 沒有火車的日子:慈禧由承德至北京,這是一次改變中國命運的旅行
    鹹豐死後,接下來發生的「辛酉政變」,也被稱為「北京政變」,事實上,政變的謀劃和準備在承德,實施在北京。從承德回北京,慈安和慈禧陪著小皇帝走了一個星期,而肅順護送鹹豐的靈柩還在路上,等慈禧和恭親王奕謀劃好對肅順實施抓捕時,肅順還在密雲行宮摟著兩個小妾睡覺。
  • 慈禧奕欣叔嫂因何勾結?只因鹹豐臨死前的三道遺詔,堪稱臭棋!
    世人評論清朝末年墮落腐敗,走向滅亡的原因,許多人將其歸咎於慈禧太后的把持朝政,肆意專權。但為何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慈禧能成為為數不多的「女皇」式人物,影響了中國一百多年的歷史?這得從慈禧太后的丈夫,鹹豐皇帝說起。
  • 鹹豐一手帝王平衡術,是怎麼把慈禧扶上位的?
    和慈禧一幫子的小妖精,沒日沒夜耕耘,希望多生幾個兒子,繼續他胎死腹中的夢想。可以不小心,玩過頭了!鹹豐的身子骨,一下子軟綿綿的,顯然命不久矣。此時,鹹豐的獨子還只有六歲,但歷史上幼兒皇帝也不少,因此倒不擔心兒子無法登基。他挑選了以肅順為首的八位清廷的中流砥柱,組成顧命大臣。
  • 清朝的3位鐵帽子王,被賜自盡,都和慈禧有關係?
    另外還有前幾個那都是靠著軍功掙下來的,可到了清晚期這三位就不太一樣了,他們不僅下場很悲慘,被賜死,名聲也不是很好,三個都和慈禧有關係。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誰吧!後來到了鹹豐帝駕崩了以後,他也承擔起了幼子同治皇帝的輔政大臣,和他一起的還有七位大臣,他們不僅獨斷朝廷事物,而且還要防止母后專權,要知道當時的兩宮太后也是很想擁有權力。
  • 真是被慈禧害死的嗎?
    去世的前一天早上,慈安還在召見軍機大臣,正常處理軍國大事,飲食起居一切正常,身體沒有任何異常情況。去世的當天早上,慈安只是感覺身體有點不舒服,不想吃東西,到了晚上八點左右就突然死了。慈安的身體一向健康,沒什麼大的疾病,四十五歲也正當壯年,突然毫無預兆地去世,令人難以接受,於是各種猜測與謠言沸沸揚揚。慈安與慈禧是什麼關係?
  • 鹹豐的好逸惡勞,成為慈禧成功的臺階,最終接手大清江山
    不顧大家對於慈禧這個人肯定是厭惡的,因為慈禧的掌權,使得整個清朝末期民不聊生,百姓們一方面要承受來自西方列強乃至於小日本的欺壓,另外一方面還要遭受來自清政府的剝削,可以說,慈禧太后在後世就是宛如老妖婆一般的存在,因為她禍害了整個華夏民族。然而,慈禧其實一開始只是個普通的妃嬪,又是為何她能夠執掌整個清王朝呢?
  • 慈禧太后,憑什麼統治清朝47年?有3張王牌在手,沒人敢奪權
    於是鹹豐帝臨死之前,他下了密旨給皇后(後來的慈安太后),把象徵皇權的''御賞''大印賜予她,還留下遺詔,讓她可以預防懿貴妃(慈禧太后)專權;又召見載垣、端華、肅順等人,為兒子(同治帝)任命了八位顧命大臣''贊襄一切政務''。
  • 慈禧雖對洋大人幾乎有求必應,但卻有個底線,不能失去權力
    晚晴年間,慈禧是大清帝國真正的統治者,也是將清王朝和民族推向了滅亡的深淵的人。作為王朝的主宰者,其政治手腕毒辣的讓人不寒而慄,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 慈禧掌權47年,到底是怎麼死的?說出來你未必相信,但卻是真的
    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因為新繼位的同治帝年齡尚小,因此便是由慈禧與慈安兩宮太后共同輔政。不過除了慈禧與慈安以外,還有鹹豐皇帝親命的顧命八大臣。 那知手段強硬的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在護送鹹豐帝的遺體回京的時候,發動了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全部誅殺。不久後又剝取了恭親王在軍機處的大權,從此一宮獨大,再無人可與之抗衡。
  • 他是儒家文化的忠實粉絲,卻配合慈禧太后發動了政變……
    轉眼到了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的權利鬥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奕任軍機處大臣兼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在軍事、外交領域牢牢控制住權力,對慈禧的權力欲望形成了很大的牽製作用。到了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全面爆發,清軍在前線潰敗。
  • 歷史假設:如果沒有慈禧太后,清朝會怎麼樣,還會亡國嗎?
    慈禧太后本名葉赫那拉氏·杏貞,為鹹豐帝妃子和同治帝生母。慈禧出身於北京滿洲鑲藍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貴人,後依次晉封至懿貴妃。鹹豐帝死後,其子同治帝繼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抬入滿洲鑲黃旗。同年與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剷除顧命八大臣勢力,與慈安太后一起垂簾聽政。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娶了慈禧的妹妹,生下了光緒皇帝。光緒登基後,他也就成了鐵帽子王。慶親王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光緒十年被封為慶郡王,慈禧六十大壽的時候,被封為慶親王。等到慈禧去世後,攝政王載灃為了拉攏宗室支持,這才給了慶親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封號。二、怡親王爵位傳到第六代,被撤銷了3年。
  • 武則天晚年緋聞不斷,慈禧守寡47年卻沒有桃色醜聞,這是為何?
    鹹豐去世後,為了幫助自己的兒子鞏固政權,防止朝臣與後宮的力量失衡,鹹豐選擇八個顧命大臣與兩個後宮之主互相形成權力制約。其實主要的權力還是集中在慈禧與慈安手裡,慈安雖然是大姐,但是不喜朝政,所以後宮之主基本上是慈禧作主。慈禧是一個政治野心很大的人,看到載淳年紀還小,多次想要霸佔皇權。於是發動了「辛酉政變」,聯合奕扳倒顧命大臣,總攬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