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史稿》,鹹豐六年,鹹豐寵妃那拉氏(也就是後來的慈禧)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名叫載淳(後來的同治帝)的娃娃,也是皇長子,當立為太子,可是大臣肅順等人擔心其母將來專權,勸鹹豐學學漢武帝,「立子殺母」以絕後患。
鹹豐先是猶豫不決,後來一想,難道非要殺人,才能避免後宮幹政嗎?不殺人也有辦法。
鹹豐的辦法是,臨死前給皇后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留了一道密詔:朕百年後,那拉氏若有不軌行為,你就動用皇太后的權力賜死她!
這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妙招啊,可他萬萬沒想到,他死後,他的皇后不但未按他的密詔行事,還與那拉氏狼狽為奸,為虎作倀地協助她發動政變,不但搞掉了八個顧命大臣,還奪取了最高權力。
上圖_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即鹹豐皇帝
那麼問題來了:這兩個女人,一個皇后一個妃子,是如何沆瀣一氣、結成利益聯盟的呢?
鹹豐是鹹豐十一年8月22日,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的,翹辮子之前,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立兒子載淳(當年五歲)為皇太子,第二件是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命他們輔佐年幼的兒子。
他做的第三件事,是授予皇后鈕鈷祿氏「御賞」印章,同時授予兒子載淳「同道堂」印章,但由其母親那拉氏掌管,規定這些顧命大臣擬定的聖旨,必須同時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問題,就出在第三件事上。
上圖_ 鹹豐帝臨終時賜給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慈安一枚「御賞」
上圖_ 鹹豐帝臨終時賜給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慈安一枚「御賞」
八大臣成為顧命大臣後,政局自然由他們操縱,而鹹豐授予皇后和皇子印章的目的,是為了掣肘八大臣,因為他明白,如果不這樣做,八大臣的權力就無法約束,他的兒子就有輕則被架空,重則被廢掉、掉腦袋的可能。
鹹豐入殮後,載淳以同治皇帝的名義,尊父親的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徽號慈安,尊自己的母親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
從那天開始,這兩個女人(主要是慈禧)和那八個男人的矛盾便開始了,很快演變成驚心動魄的權力鬥爭。
對八大臣來說,他們能接受先帝鹹豐賦予他們的使命,卻無法接受兩宮的掣肘——憑什麼咱們替皇帝起草的詔書,要兩個女人蓋章才算數?這不是後宮幹政是什麼?
而對慈禧來說,鹹豐臨終前賜予她的「蓋章權」,無疑點燃了她更大的野心,僅有這點權力仍不滿足,她要大權獨攬,把「另一半權力」,從八大臣手裡奪過來!
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目前最好的方式是垂簾聽政。
上圖_ 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
為了得到慈安的支持,慈禧決定先與其一起垂簾聽政,今後再找機會讓她一邊涼快去,自己一個人吃獨食。
這建議當然不能由她自己來提,於是她找了個幫手——御史董元醇。
董元醇接受慈禧授意,上疏朝廷,以皇帝年幼為由,請求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
這個提議,當即遭到八大臣反對——咱們還想叫那兩個女人「讓權」呢,你卻反其道而行之,沒門!
態度最堅決的是大學士肅順,當慈禧召見八大臣,要他們按照董元醇所奏執行時,肅順帶頭「勃然抗論」,表示「不能聽太后之命」。
基於對慈禧的了解,八大臣明白,一旦垂簾聽政成為事實,基本上就沒他們的戲了。
上圖_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
朝堂上,雙方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就像鄉下潑婦和村夫吵架那樣,把小皇帝嚇得哇哇大哭,還尿了一身。
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畢竟人多勢眾,爭吵的結果,他們暫時贏了,肅順以祖制沒有這個規矩為由,駁回了董元醇的建議。
慈禧雖然輸了,但她卻不認輸,反而激發了她內心深處的那股狠勁。
她決定一不做二不休,乾脆發動政變,把八大臣搞下臺。
而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有更給力的幫手,恭親王奕訢,便進入了她的視野。
奕訢,鹹豐的親弟弟,因太能幹而遭到鹹豐猜忌,一直被棄而不用,他雖然貴為親王,卻從無實權,還處處受到被重用的肅順等人排擠,早就憋屈得不要不要的,慈禧既然遞來了橄欖枝,果斷的接了過來。
除了恭親王奕訢,被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的,還包括鹹豐朝的顧命大臣僧格林沁,以及軍機大臣文祥等人,早就對八大臣專權不滿的這些人,自然很容易與慈禧等人一拍即合,成為一個戰壕裡的戰友。
上圖_ 愛新覺羅·奕訢(訢)(1833—1898),即和碩恭親王
被奕訢成功籠絡到同一條戰壕裡的,還有兵部侍郎勝寶,手握兵權的他就駐紮在京、津一帶,隨時可召之即來。
經過精心準備,慈禧於1861年10月7日,以突然襲擊的方式,首先解除了八大臣之一、禁衛軍首領載垣的兵權,然後將八大臣抓的抓,撤職查辦的撤職查辦,並嚴加看管。
這場政變,因發生在夏曆辛酉年,史稱「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後,八大臣都嘗到了與慈禧作對的苦果:肅順被斬於菜市口,載垣、端華被勒令自盡,另外五人有的被革職,有的被充軍。
公元1861年農曆十一月初一,慈禧與慈安並坐於同治皇帝御座黃幔後面,正式垂簾聽政。
那一年,慈安25歲,慈禧27歲,恭親王奕訢30歲。
1881年(光緒七年)4月8日,慈安暴崩,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上圖_ 檀香木交龍紐「慈禧太后御筆之寶」
有人推測,從慈禧大權獨攬的野心來看,慈安的死很可能與她有關,因為慈安不死,慈禧「大權獨攬」的人生目標就無法實現。
實際上,從垂簾聽政那一刻起,慈禧就成了事實上的帝國一把手,無論是與她共同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還是其兒子同治皇帝,以及後來的光緒皇帝,都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
而她這個一把手,一當就是47年,成功地把偌大一個帝國越帶越偏,最終帶進溝裡爬不起來了。
文:沙塵暴
參考文獻:《清史稿》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