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劉備統一天下,必定先除掉兩個人,諸葛亮早就心知肚明

2020-12-19 騰訊網

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的後代,家族傳承到了他那個時代已經不被朝廷承認,劉備年少時甚至要和母親一起織席販履討生活。因為有野心有夢想,黃巾起義時果斷加入官軍鎮壓叛亂,也成功獲取軍功入仕。天下大亂後又帶著關羽、張飛、趙雲東徵西討,從河北打到中原、豫州、荊州,最終建立蜀漢帝國。

都說一個皇帝建國之後有大概率要大殺功臣,和劉備同期的曹操、孫權的確也都這麼做了,唯獨劉備沒做。很多人以為這是劉備仁慈,其實只是因為天下尚未統一需要人手,劉備才不殺功臣。諸葛亮知道假如劉備能夠統一天下,馬超和劉封肯定會被劉備殺死!

西涼錦馬超

馬超本是西涼軍閥馬騰的兒子,早在漢靈帝時代馬騰就聯合韓遂、楊秋、成候等軍閥割據西涼,儘管東漢朝廷多次徵討但未能平定叛亂,馬騰韓遂等人實際上是這片地區的土皇帝。因為地處邊疆又想獨立,西涼總是戰事頻頻。馬超十四歲便跟隨父親馬騰上戰場,曾經斬殺過匈奴猛將迫使匈奴退兵,也單槍匹馬解決羌人叛亂,在塞外得到神威天將軍的稱呼。

赤壁之戰後曹操開始攻略西涼,馬騰和韓遂意見不合,隨即帶著除了馬超之外的全家人投降曹操,馬超則繼續統率馬騰的部隊。曹操拿馬騰全家人的性命逼迫馬超投誠卻馬超拒絕,隨即殺害馬騰全家人。馬超聞訊大怒不已,和韓遂一起傾盡涼州兵馬駐紮潼關準備進攻曹操,曹操領兵西進禦敵,西涼之戰就此爆發。

戰爭初期馬超制定半渡而擊策略,想要等曹操大軍渡黃河時攻擊,後來因為韓遂短視而放棄。等曹操從北面迂迴到關中平原後韓遂已經後悔,特意讓馬超率領全軍攻打曹操。關中平原地勢開闊非常適合騎兵作戰,曹操率領的部隊多為步兵也缺乏重甲,西涼騎兵就像砍瓜切菜般收割曹軍將士的性命,把曹操打得丟盔棄甲,甚至要割須棄袍才撿回一條性命。後來曹操使用軍師賈詡的離間計離間、分化馬超和韓遂兩人的感情,當兩人火拼時果斷攻擊西涼,後來再回頭剿滅馬超的殘軍,馬超無奈投奔張魯隨後投奔劉備。

彼時劉備正攻略成都,劉璋本想和劉備打消耗戰迫使劉備糧盡退兵,得知馬超加盟後擔心城破後被馬超屠戮,無奈只能向劉備投降。後來劉備委任馬超為高官,稱王后又封馬超為五虎上將、左將軍。馬超名義上是劉備的手下,實際上是劉備盟友,地位十分尊崇。

繼承人劉封

劉封原本不姓劉,他姓寇,是荊州豪族寇家的公子。官渡之戰前夕劉備帶著殘兵到荊州避難,荊州牧劉表讓劉備負責守護荊州北部,劉備得以屯兵新野。劉備雖然寄人籬下但很有野心,平時經常拜訪荊州士族、大賢、企圖融入荊州上流社會。但荊州士族向來排外,劉備處處碰壁,直到碰見寇封。

寇封本來就是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內心非常崇拜英雄,得知劉關張三兄弟在新野練兵的消息後果斷投奔。劉備清楚寇封的身份和背景,大大方方接納他,後來有透露想讓寇封接班的意思。劉備這麼做並不是真的想讓他接班,只是對寇封背後的荊州士族群體釋放善意,換取士族們的支持。荊州士族覺得這筆買賣很划算,果斷讓寇封同意這門交易,自此寇封改名劉封。

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借荊州士族的手快人一步奪下荊州全境,時隔十多年後再次成為一方諸侯。劉封在本場戰役中表現出色,事後劉備繼續帶他攻略益州。劉封在本次作戰中身先士卒斬殺4名益州大將,後來又保護軍隊糧道,戰後被提拔為校尉。漢中之戰時劉封與魏延一起鎮守陽平關,多次擊敗曹操的攻勢,曹軍退兵時又追殺曹軍獲取大量輜重。戰後劉封被提拔副軍將軍兼上庸太守,實質性成為少壯派第一人。

兩人關乎政權穩定

諸葛亮知道劉備要殺他們並不是因為嫉才,而是兩人關乎政權的穩定。

馬超加盟劉備的初衷是劉備承諾幫馬超攻下西涼,兩人聯手擊敗曹操。假如劉備真的統一天下,那馬超就是名副其實的西涼王,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就是一個割據勢力。劉備作為漢室的繼承者,按照當年劉邦定下的"不封異姓王",劉備這麼做是有悖祖訓。再一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就是因為各州郡權力過大,東漢朝廷影響力日漸衰敗所導致。為了政權的穩定,劉備自然不會讓馬超在西涼自立,只能擊殺他。

而劉封成也因為繼承人身份,死也死在這個繼承人身份上。當年劉備許諾他為繼承人只是權衡之策,目的是得到他背後的利益支持,當劉備統一天下之後劉封背後荊州士族的利益已經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況且劉備本身也有幾個親兒子,不論從情感、血緣上劉備都傾向於讓親兒子繼承皇位。這顯然劉封無疑是不公平的,他有軍功有威望,肯定不會接受這種結局,甚至會起兵抗爭。為了皇權穩定,為了後代的人身安全,劉備自然要處死劉封。

小結

劉備得天下後殺死他們兩人,從名義上來說可能有點卸磨殺驢的做法,但也是一個不可改變的規律。西漢劉邦建國後馬上誅殺韓信趕走張良,沒過多久又帶兵殲滅曾經一起和他打拼天下的諸侯王,做法非常冷血。

他們或許從內心不想這麼做,畢竟都是朝夕相處的老戰友,誰沒點感情呢?但在利益面前,在統治遭遇威脅面前,這些感情已經無關緊要。畢竟最是無情帝王家,作為一個帝王最重要的就是穩固自己的統治。任何能夠影響到他統治的人、事都會被誅滅,不論他是什麼人,不論事情有多大。這就是人性,也是帝王心術。

相關焦點

  • 龐統臨終前一句話表明一切,劉備不能一統天下,諸葛亮心知肚明
    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是東漢末年民間廣為流傳的俗語。臥龍、鳳雛兩人都是當時的豪傑,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加入,劉備的事業蒸蒸日上。後來劉備又得到了鳳雛龐統,臥龍、鳳雛都在劉備帳下,但是劉備最終沒能統一天下。
  • 夷陵之戰前,趙雲和秦宓都苦勸劉備不要出兵,諸葛亮為何緘默不語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既是三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劉備人生的轉折點。曹操統一天下的宏圖偉業遭遇重大挫折,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奠定。而劉備堪稱此次戰役的最大受益者。當時天下大勢,吳蜀兩弱,魏國一家獨大,實力最弱的蜀漢,只有堅持孫劉聯盟的立國之本,與東吳互相呼應配合共抗曹魏,方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如果吳蜀兩國翻臉成仇,大打出手,彼此互相削弱,正是曹魏最希望的看到的事,對吳蜀兩國有百害而無一利。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沒能統一?其實後面還有半句話
    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草船借箭」、「木牛流馬」想到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行軍打仗出謀劃策可以說是無所不通,被司馬懿稱做「天下奇才」。所寫的《出師表》也流傳至今,保留在高中課程裡,文採飛揚。後來為光復漢室,七出祁山,最後因各種因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 你覺得諸葛亮是忠於漢室還是忠於劉備,為什麼?
    我認為,諸葛亮既不忠於漢室,也不忠於劉備,只是忠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而已。諸葛亮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而苦苦掙扎。以諸葛亮的智商,在漢室氣數已盡,命運結局已現的情況下,諸葛亮對比心知肚明。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跟隨劉備開始了實現自己抱負的實踐。至於劉備,也就成了諸葛亮實現自己抱負和載體。如果諸葛亮僅僅忠於劉備,那麼在劉備病亡白帝城後,諸葛亮就該收場了,而他偏偏又開始了出祁山、攻曹操,還給後主劉禪上書著名的《出師表》。如果諸葛亮忠於蜀漢,那麼在劉備死後,蜀中又無大將作先鋒,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以守為主,保存實力,即便是曹魏統一了東吳,想要滅亡蜀漢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 諸葛亮為什麼不早出山,而是死等三顧茅廬的劉備呢?
    當然漢末三國也有很多人沒有經過察舉而任職的,諸葛亮在史料裡也是沒有察舉的記載。那麼有沒有勢力向諸葛亮伸出橄欖枝呢?我們先看看諸葛亮的關係網。這可能就是諸葛亮娶了黃承彥女兒(醜女)黃氏的原因之一。既然諸葛亮有很好的勢力,而且和他還有親戚關係,荊州劉表一定邀請過諸葛亮,但是諸葛亮為什麼不出山為劉表做事呢?原因很簡單,劉表就不是一個幹大事的人。很早的時候劉表就佔據了荊州,還殺了孫堅,然而劉表為人多疑,喜空談,並沒有什麼統一天下的志向,後來更寵溺後妻蔡氏,使蔡瑁專權。
  • 諸葛亮如果一統天下,他會除掉劉禪自立嗎?聽聽曹操如何說
    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一直把持著蜀漢朝廷大權,後主劉禪幾乎就是一個擺設,凡是重大事務都要由諸葛亮來決斷。有不少人都認為,就是因為諸葛亮的專權才導致了劉禪的懦弱。諸葛亮一生為蜀國盡心盡力,六次北伐,最終累死在北伐途中。諸葛亮如果一統天下,他會除掉劉禪自立嗎?聽聽曹操如何說。
  • 歷史解說:劉備託孤諸葛亮的原因是什麼?
    比如趙雲,他就單獨被劉備召見,奉命做好保護劉禪以及他其他家人的安全工作。作為蜀國元老李嚴,他也被分配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統領一部分蜀國軍隊,掌握了軍權。其實,劉備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心存著分權力制衡諸葛亮的考慮。第二能力強弱。相比其他人,諸葛亮最合適,最有能力輔佐那個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的《隆中對》,解開了劉備的心結,也讓劉備清晰了自己的計劃,三分天下之後,劉備建立起來證券。
  •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得天下,為何劉備獨佔三人卻敗了?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治,天下就開始了諸侯爭霸的時代,各路諸侯開始的時候還打著討伐董卓光復漢室的口號,後來乾脆自己稱帝了,袁術率先稱帝,所以他先涼了。諸侯割據的局面維持幾十年,最後變成了三足鼎立,由劉備,孫權和曹操共同執掌天下。然三國紛爭不止,劉備,曹操都老死都還沒分出勝負。
  • 這些是劉備手下著名的謀士,最後一個是劉備最看重的,不是諸葛亮
    這些是劉備手下著名的謀士,最後一個是劉備最看重的,不是諸葛亮三國時期處於亂世的時候劉備等人揭竿而起,其中劉備、曹操、孫權在最終建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其中在建立政權中少不了謀士的出謀劃策,並且對於這些領導人來說更加看重謀士,因為當時的時代腦子是非常重要的。
  • 劉備伐吳為何失敗?諸葛亮九個字道出玄機:要是這個人在就能打贏
    但是翻遍史料,也沒找到諸葛亮反對劉備伐吳的記載,倒是裴松之注《三國志》的時候,在《關張馬黃趙傳》中引用《雲別傳》,確切記載了趙雲極力勸諫:「"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三國志》中《先主傳》和《諸葛亮傳》,無論是正傳還是注引,都隻字未提諸葛亮反對伐吳。 那麼諸葛亮對劉備伐吳是贊成還是反對呢?
  • 若在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龐統來輔佐劉備,能一統三國嗎?
    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一點,在三國時期,天下最有才華的人便是臥龍與鳳雛了,徐庶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二者得其一,便可成就大業」。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臥龍鳳雛的地位了,那麼,臥龍與鳳雛究竟誰更有建國之才呢?曹操的條件臥龍原名諸葛亮,字孔明,他本躬耕於南陽,但被劉備的三顧茅廬所打動,無奈受命於危難之間。
  • 諸葛亮真心欣賞的大將,從來不是張飛和關羽,而是這兩個人
    可以說,劉關張三兄弟和諸葛亮,就是整個蜀國最中心的人物,因此很多人都會認為諸葛亮最欣賞的大將應該就是關羽和張飛,畢竟關羽有武聖的稱號,武藝冠絕三國,而張飛雖然魯莽,但是對劉備卻忠心耿耿,十分可靠。然而,諸葛亮真正欣賞的大將,卻不是關羽和張飛,為什麼呢?有兩個主要原因。
  • 劉備有個致命缺點讓他難成大業,諸葛亮心知肚明,卻沒有能力改變
    東漢末年劉備在亂世中起兵徵討黃巾賊,成為了一方諸侯,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或者說借宗親之名發展自身實力的他,空有抱負但是缺少才華,在戰鬥中屢屢被梟雄挫敗,走投無路的他跑到了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開始了三分天下的爭霸之旅。
  • 世人只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下半句司馬徽卻沒告訴劉備
    據說,司馬徽是諸葛亮和龐統的師父,從這兩位徒弟後來的表現來看,司馬徽的能力非常強,至少比諸葛亮要強不少。世人只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下半句司馬徽卻沒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是三國時期司馬微說的名言,誇讚臥龍鳳雛二人才學顛絕,被世人稱之為三國時期最牛的兩個人,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敗亡,難道水鏡先生說錯了?因在劉備
    在水鏡先生司馬徽口中「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即可安天下」的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都加入了劉備的陣營,那為什麼劉備還是沒有奪得天下呢?其實,劉備最終佔據一方,稱霸西南,得以稱帝,奮鬥一生卻白帝城中道崩殂,劉備身上的這幾種幾種原因,是決定了他錯失機會,遺恨天下。
  • 揭穿劉備最大的秘密,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說
    龐統,這個在三國中只有短短一幕的人物,他和諸葛亮被稱為臥龍鳳雛,傳言得到此二人者便可得到天下,無奈造化弄人,龐統正值立功建業時卻殞命在落鳳坡。當時劉備進軍漢中,駐守漢中的是劉表,因為劉備以仁義道德為重,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打劉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掉不下臉面。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兼得二者卻為何失敗?後面還有一句話
    說起劉備手下的謀臣,相信不少讀者最先想到的乃是諸葛亮與龐統。劉備在荊州之時,水鏡先生司馬徽便曾對他說過這麼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者便可安天下!」事實上,諸葛亮與龐統最終都投入了劉備麾下。可即便如此,劉備依然沒能統一全國。因此,不少人對劉備的能力產生了懷疑。然而大家卻不知道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恰恰揭示了這一問題的答案。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文/阿聞標題: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意思就是年幼的鳳凰,與諸葛亮並稱為「臥龍」「鳳雛」。更是有「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的傳言。可劉備將他們二人都攬入麾下,為何卻落得個兵敗夷陵,身死白帝的下場呢?關鍵就在龐統臨死前說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龐統自赤壁之戰獻上連環計之後,先是來到了東吳。恰逢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而死,龐統在周瑜的葬禮上大放厥詞,想試探孫權的胸襟。
  • 關羽若不死,諸葛亮還會那麼累,劉備能完成中興大業嗎?
    大家應該學過《出師表》,對諸葛亮晚年的北伐應該感到悲憫,覺得諸葛亮太可憐了。有些讀者可能就會說了,假如關羽若不死,諸葛亮還會那麼累嗎,劉備的中興大業還能完成嗎?當時,佔據了廣大的北方地區的魏國最強,其次吳國,最後是蜀漢。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的一番話,嚇得諸葛亮不敢再覬覦皇位
    作為蜀漢第一謀臣也是第一功臣,劉備第一個見的人自然是諸葛亮。當然,這只是對明面上的,其實劉備暗地裡肯定要先接見一些平時與諸葛亮不和的臣工。比如以李嚴為首的蜀中派,因為相對於諸葛亮,這些人的威脅小之又小。劉備想假人之手對付諸葛亮。當諸葛亮覲見劉備時,劉備早已經安排好一切,就等著諸葛亮上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