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的後代,家族傳承到了他那個時代已經不被朝廷承認,劉備年少時甚至要和母親一起織席販履討生活。因為有野心有夢想,黃巾起義時果斷加入官軍鎮壓叛亂,也成功獲取軍功入仕。天下大亂後又帶著關羽、張飛、趙雲東徵西討,從河北打到中原、豫州、荊州,最終建立蜀漢帝國。
都說一個皇帝建國之後有大概率要大殺功臣,和劉備同期的曹操、孫權的確也都這麼做了,唯獨劉備沒做。很多人以為這是劉備仁慈,其實只是因為天下尚未統一需要人手,劉備才不殺功臣。諸葛亮知道假如劉備能夠統一天下,馬超和劉封肯定會被劉備殺死!
西涼錦馬超
馬超本是西涼軍閥馬騰的兒子,早在漢靈帝時代馬騰就聯合韓遂、楊秋、成候等軍閥割據西涼,儘管東漢朝廷多次徵討但未能平定叛亂,馬騰韓遂等人實際上是這片地區的土皇帝。因為地處邊疆又想獨立,西涼總是戰事頻頻。馬超十四歲便跟隨父親馬騰上戰場,曾經斬殺過匈奴猛將迫使匈奴退兵,也單槍匹馬解決羌人叛亂,在塞外得到神威天將軍的稱呼。
赤壁之戰後曹操開始攻略西涼,馬騰和韓遂意見不合,隨即帶著除了馬超之外的全家人投降曹操,馬超則繼續統率馬騰的部隊。曹操拿馬騰全家人的性命逼迫馬超投誠卻馬超拒絕,隨即殺害馬騰全家人。馬超聞訊大怒不已,和韓遂一起傾盡涼州兵馬駐紮潼關準備進攻曹操,曹操領兵西進禦敵,西涼之戰就此爆發。
戰爭初期馬超制定半渡而擊策略,想要等曹操大軍渡黃河時攻擊,後來因為韓遂短視而放棄。等曹操從北面迂迴到關中平原後韓遂已經後悔,特意讓馬超率領全軍攻打曹操。關中平原地勢開闊非常適合騎兵作戰,曹操率領的部隊多為步兵也缺乏重甲,西涼騎兵就像砍瓜切菜般收割曹軍將士的性命,把曹操打得丟盔棄甲,甚至要割須棄袍才撿回一條性命。後來曹操使用軍師賈詡的離間計離間、分化馬超和韓遂兩人的感情,當兩人火拼時果斷攻擊西涼,後來再回頭剿滅馬超的殘軍,馬超無奈投奔張魯隨後投奔劉備。
彼時劉備正攻略成都,劉璋本想和劉備打消耗戰迫使劉備糧盡退兵,得知馬超加盟後擔心城破後被馬超屠戮,無奈只能向劉備投降。後來劉備委任馬超為高官,稱王后又封馬超為五虎上將、左將軍。馬超名義上是劉備的手下,實際上是劉備盟友,地位十分尊崇。
繼承人劉封
劉封原本不姓劉,他姓寇,是荊州豪族寇家的公子。官渡之戰前夕劉備帶著殘兵到荊州避難,荊州牧劉表讓劉備負責守護荊州北部,劉備得以屯兵新野。劉備雖然寄人籬下但很有野心,平時經常拜訪荊州士族、大賢、企圖融入荊州上流社會。但荊州士族向來排外,劉備處處碰壁,直到碰見寇封。
寇封本來就是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內心非常崇拜英雄,得知劉關張三兄弟在新野練兵的消息後果斷投奔。劉備清楚寇封的身份和背景,大大方方接納他,後來有透露想讓寇封接班的意思。劉備這麼做並不是真的想讓他接班,只是對寇封背後的荊州士族群體釋放善意,換取士族們的支持。荊州士族覺得這筆買賣很划算,果斷讓寇封同意這門交易,自此寇封改名劉封。
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借荊州士族的手快人一步奪下荊州全境,時隔十多年後再次成為一方諸侯。劉封在本場戰役中表現出色,事後劉備繼續帶他攻略益州。劉封在本次作戰中身先士卒斬殺4名益州大將,後來又保護軍隊糧道,戰後被提拔為校尉。漢中之戰時劉封與魏延一起鎮守陽平關,多次擊敗曹操的攻勢,曹軍退兵時又追殺曹軍獲取大量輜重。戰後劉封被提拔副軍將軍兼上庸太守,實質性成為少壯派第一人。
兩人關乎政權穩定
諸葛亮知道劉備要殺他們並不是因為嫉才,而是兩人關乎政權的穩定。
馬超加盟劉備的初衷是劉備承諾幫馬超攻下西涼,兩人聯手擊敗曹操。假如劉備真的統一天下,那馬超就是名副其實的西涼王,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就是一個割據勢力。劉備作為漢室的繼承者,按照當年劉邦定下的"不封異姓王",劉備這麼做是有悖祖訓。再一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就是因為各州郡權力過大,東漢朝廷影響力日漸衰敗所導致。為了政權的穩定,劉備自然不會讓馬超在西涼自立,只能擊殺他。
而劉封成也因為繼承人身份,死也死在這個繼承人身份上。當年劉備許諾他為繼承人只是權衡之策,目的是得到他背後的利益支持,當劉備統一天下之後劉封背後荊州士族的利益已經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況且劉備本身也有幾個親兒子,不論從情感、血緣上劉備都傾向於讓親兒子繼承皇位。這顯然劉封無疑是不公平的,他有軍功有威望,肯定不會接受這種結局,甚至會起兵抗爭。為了皇權穩定,為了後代的人身安全,劉備自然要處死劉封。
小結
劉備得天下後殺死他們兩人,從名義上來說可能有點卸磨殺驢的做法,但也是一個不可改變的規律。西漢劉邦建國後馬上誅殺韓信趕走張良,沒過多久又帶兵殲滅曾經一起和他打拼天下的諸侯王,做法非常冷血。
他們或許從內心不想這麼做,畢竟都是朝夕相處的老戰友,誰沒點感情呢?但在利益面前,在統治遭遇威脅面前,這些感情已經無關緊要。畢竟最是無情帝王家,作為一個帝王最重要的就是穩固自己的統治。任何能夠影響到他統治的人、事都會被誅滅,不論他是什麼人,不論事情有多大。這就是人性,也是帝王心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