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看人有多準?晚年看中小將成棟梁,羅貫中卻把功勞給了諸葛亮

2020-12-24 大哥二哥說歷史

在三國時期,蜀漢首領劉備看人的能力一直十分突出,他在臨死提醒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的建議最終應驗,讓我們感嘆他的識人能力。而在真實的三國歷史中,劉備在晚年也發現了一名出色的將領,其後來為蜀國立下了赫赫功勞,不過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功勞卻被羅貫中給了諸葛亮,這才讓他不為人所熟知,他就是蜀漢名將馬忠。

馬忠是巴西閬中人,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成功入仕,並在家鄉一帶任職,在劉備入蜀之後,他也就成為了蜀漢陣營的一員。當時馬忠並沒有和蜀漢陣營的核心人物見過面,因此他的地位十分低微。直到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擊敗,馬忠的長官讓他帶兵前去接應撤退的劉備,馬忠才和劉備見了面。劉備一看到這名小將,就指出他才能非凡,將來必能成為蜀漢的棟梁之才。

此後馬忠的仕途也變得一帆風順,在諸葛亮開府之後,馬忠便成為了他的得力助手。在劉備去世之後,四川南部的諸多郡縣將領,與當地土著相糾合,紛紛起兵反叛,有的人甚至直接向孫權投降,這讓蜀漢政權出現了動蕩。諸葛亮於是興兵南向,其麾下的呂凱,李恢等將領擊敗了雍闓等人,穩定了南方局勢。當時諸葛亮一心北伐,於是很快就收兵回成都了,在臨行之前,他將馬忠留在了牂牁郡擔任太守。

在諸葛亮離開之後不久,牂牁郡的郡丞朱褒就再次興兵叛亂,不過由於周邊的局勢相對穩定,因此也沒有掀起太大的浪花。在朱褒被平定之後,馬忠在當地重建政治秩序,並收穫了很不錯的結果。不過由於諸葛亮在歷史上並沒有七擒孟獲的行為,蜀漢政權和當地土著部落的關係並不是十分融洽,因此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蜀漢的南疆經常會發生羌人或者其他民族的叛亂。馬忠作為諸葛亮安置在這裡的幹將,在叛亂發生之後,都能很快將問題處理掉,這讓他的收穫了蜀漢政府的信任,並晉升為平南將軍。

馬忠此時也意識到,自己如果提升蜀漢政權在這一帶的威望的話,那麼叛亂就會一再發生。於是馬忠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平日的政治工作之中,他為人有肚量,又十分正直,能夠秉公處理出現的問題,這讓他收穫了當地土著百姓的信任和愛戴。在馬忠去世的時候,蜀漢南部的原住民甚至為他建立起了寺廟,香火也延續不絕。

除了鎮守南疆,維護穩定之外,馬忠在蜀國北伐戰爭中也有不錯的貢獻。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馬忠經常被諸葛亮召到自己的身邊幫助他處理軍中事務。在蔣琬為相的時候,他經常需要到北面抵禦曹魏的進攻。每逢此時,他都會將馬忠召回到成都,讓他代理自己的職務。到蔣琬回來之後,馬忠才會回到南疆,由此可見馬忠在蜀漢政權中的極高地位和出色能力,劉備在晚年的預言也確實應驗了。

不過在《三國演義》中,為了戲劇效果,羅貫中將蜀漢平定南疆的過程濃縮到了諸葛亮七擒孟獲這個虛構的故事之中,這讓馬忠,李恢等人的功績被掩蓋了。而且馬忠之後因為治理南疆而收穫尊敬,並被立廟的事跡,也被安在了諸葛亮的頭上,這可以讓諸葛亮的藝術形象更加豐滿,也是無可厚非的。

相關焦點

  • 羅貫中心目中的諸葛亮躬耕地南陽在哪裡?
    近讀「三國",忽然產生了想弄清楚羅貫中心目中的諸葛亮躬耕地在哪裡的衝動。於是帶著問題走進去,帶著答案走出來。諸葛亮絕對是攪動三國的風雲人物,絕對是創造歷史的千古風流人物。民間流傳,商周姜子牙,漢朝張良,三國諸葛亮,明朝劉伯溫,都是前算八百年後算八百年的能人。諸葛亮火燒博望、新野,借東風,死治司馬懿等傳奇故事,更是在我幼小的心靈上刻了幾刀。
  • 劉備有諸葛亮和龐統,為何還會失敗?千古名句的後一句道破天機!
    讀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三國裡有個神秘的絕世高人,人稱「水鏡先生」。「水鏡先生」有一句千古名句,是說給蜀漢君主劉備聽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裡的核心,便是「臥龍」、「鳳雛」這兩個人。「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
  • 閒聊三國事:羅貫中黑過的3大歷史名人,張飛也在!
    歡迎大家的觀看,本篇文章為大家戲說三國中的:羅貫中黑過的3大歷史名人,張飛也在!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有很多是與正史不相符的。其中真真假假,有意思才算是一部成功的小說。只是在小說成功塑造的同時,卻抹黑了不少人的形象。這些人原本的功績,脾氣,秉性被被羅貫中嫁接給了其他人。
  • 諸葛亮若聽劉備生前一句話,北伐不至於失敗
    北伐過程諸葛亮出現了嚴重的用人失誤導致失敗,如果他聽劉備生前一句話,北伐就不至於失敗。事業突飛猛進,鹹魚翻身,並最終建立蜀國,所以劉備對諸葛亮的的感情一直都是敬重和感激的,一直都是他最信任的夥伴,所以在他夷陵之戰大敗後託孤給諸葛亮,並且說了一句可能對諸葛亮以後很有用的一句話,劉備死前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查之。
  • 此人曾殺龐統、圍張飛,深得劉備喜愛,為何諸葛亮卻將其斬殺?
    作為羅貫中眼中的三國正統,劉備是個時常"開掛"的人。他手上最厲害的"外掛"大抵就是諸葛亮。不過有時候,諸葛亮這個"外掛"的考量也不是那麼順劉備的心意,比如將劉備賞識的張任斬殺。
  • 三國最聰明的十大謀士:徐庶第九,諸葛亮僅排第五!他是第一?
    陳宮是最早輔佐曹操的謀士,在他的幫助下,曹操將起義鬧事的黃巾軍轉化成自己的兵馬,拿下了兗州一帶。曹操的創業成功,最早有一半的功勞歸他。作為幾乎和司馬懿同等待遇的謀士,臨走前又和劉備推薦諸葛亮,這足以證明他的厲害。第八:荀攸
  • 張飛死後,劉備輕聲說了4字,此時諸葛亮徹底看清劉備真面目
    這麼大過錯的情況下兩兄弟依舊原諒他,重新開始打拼;羽在劉備生死未卜的情況下依舊拒絕曹操拋來的高官厚祿和美女金錢,在得知劉備的消息後立馬動身,不遠千裡過關斬將的去見劉備;他們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誼在後世傳為佳話。但晚年的劉備得知張飛身死後說了四個字,諸葛亮聽到後才看清劉備的真面目,是什麼呢?
  • 拿下成都,劉備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黃金五百斤,為何沒有趙雲
    劉備、諸葛亮、關羽毛、張飛所謂的論功行賞,就是憑藉功勞的大小而獲取賞賜,誰的功勞最大,誰的賞賜就最多,劉備手下有四個人的賞賜是最多的,劉備賞賜這四人的財物包括:黃金五百斤不要以為諸葛亮做做後勤工作,功勞比不上關羽、張飛,這麼想就錯了。有了諸葛亮之後,劉備深刻感覺到諸葛亮的作用,當年劉邦把蕭何的功勞排到第一,但蕭何連一天戰場都沒有上過,這就是劉邦的理由,而諸葛亮的作用與當年的蕭何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也是劉備手下最大的功臣,這就是諸葛亮受賞賜的理由。
  • 歷史解說:劉備託孤諸葛亮的原因是什麼?
    比如趙雲,他就單獨被劉備召見,奉命做好保護劉禪以及他其他家人的安全工作。作為蜀國元老李嚴,他也被分配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統領一部分蜀國軍隊,掌握了軍權。其實,劉備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心存著分權力制衡諸葛亮的考慮。第二能力強弱。相比其他人,諸葛亮最合適,最有能力輔佐那個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的《隆中對》,解開了劉備的心結,也讓劉備清晰了自己的計劃,三分天下之後,劉備建立起來證券。
  • 測你看人的眼光究竟有多準!
    測你看人的眼光究竟有多準!測試結果:A:你看人的眼光不咋地,其實他是一個特別會偽裝自己的人,不會和別人吐露自己的心事,人是獨立的,同時也是社會的,而社會是有規則的。因此,為了能融入社會,人們必須將自己塑造成符合社會規則的,而將真我隱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給自己帶個假面具。而揭下假面具,就意味著要和社會決裂。因此,人們是不敢將真我展於世人面前的B:你的眼光並不是非常的準確。現實生活中,你做任何事情總是非常的不上心,總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或者說是覺得差不多就可以了。
  • 一輩子為諸葛亮寫了20多首詩,三國迷杜甫還是個蜀漢忠粉
    這首詩甚至被後生羅貫中收錄到了《三國演義》裡,成了諸葛亮的人生寫照。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杜甫的一生中竟然有二十餘首詩吟詠或者提及到諸葛亮。比如《蜀相》、《八陣圖》、《諸葛廟》、《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詠懷古蹟五首》之五、《古柏行》、《武侯廟(廟在白帝西郊)》、《夔州歌十絕句》、《閣夜》等等。
  • 《三國演義》羅貫中
    它取材自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歷史,這段歷史在初中語文教科書中也很有分量。像孫權勸學、誡子書,出師表、觀滄海,龜雖壽等課文都跟三國有關。《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他生於商人之家,他的父親以販賣絲綢為生。在元代中期,杭州一帶非常繁華,商旅雲集,羅貫中便隨父親遷居於此。當時眾多知識分子,特別是元曲的劇作家很多。像我們熟知的關漢卿等人,也都南遷謀生。
  • 測你看人的眼光有多準
    測你看人的眼光有多準 A: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A:如果你覺得這個女人是大家閨秀,說明你看人的眼光並不準。
  • 武侯祠:君臣合祀,劉備諸葛亮為什麼被後人一同供奉?
    然而在1000多年前這裡還不叫武侯祠,他有一個似乎更宏偉的名字,漢昭烈廟。 武侯紀念的是武鄉侯諸葛亮,而漢朝列紀念的可是皇帝劉備,從地位上看,無疑是皇帝贏了,武侯祠的正門牌匾上也是端端正正的4個大字,漢昭烈廟。可為什麼文物保護的小牌子上卻明明白白地寫著國家一級保護單位武侯祠。這是一個有些矛盾的故事。從根源講,要從後主劉禪對諸葛亮感情態度開始說起。
  • 和諸葛亮有何關係
    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作者羅貫中有一點「偏心」,他總是吹捧劉備陣營的人,用各種各樣的故事渲染他們的才幹和能力,可對曹操陣營的人,他又各種抹黑,即使好的方面也一筆帶過。在羅貫中看來,劉備是《三國演義》的主角,為了襯託主角的光環,即使是抹黑其他配角也在所不惜。
  • 劉備前往東吳招親,諸葛亮拿出錦囊交給一個人,卻不是趙雲
    該成語出自《三國演義》,說的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在小說中,諸葛亮使用錦囊妙計的次數並不多,一共才三次。諸葛亮的首次「錦囊妙計」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時值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四郡,實力大為增強。東吳大將周瑜對此非常擔憂,便向孫權提出建議,企圖以招親為名將劉備騙到東吳軟禁,然後再向諸葛亮索要荊州。不料,周瑜的如意算盤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隨即派趙雲保護劉備前往東吳。
  • 周瑜被抹黑,可不能怪羅貫中
    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言訖,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壽三十六歲。」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柴桑口臥龍弔喪,耒陽縣鳳雛理事》中,這段描寫栩栩如生。只論文學性,周瑜堪稱是小說中最出彩的人物之一,他狹隘、嫉妒、自負,最終被諸葛亮和劉備活活氣死。
  • 三國演義中有多少是虛構的?起碼30%在美化劉備勢力
    其實中山靖王有100多個兒子,等傳到劉備這一代子孫都有好幾千,三國演義裡的那套劉備家譜,沈伯俊先生考證過是假的。所以劉備這皇叔可能是漢獻帝當時想對抗曹操,拉攏人心給亂封的。在晉、南北朝的史書裡,劉備就是一割據軍閥,和亂臣賊子沒什麼區別。 4、曹操被醜化始於宋朝 三國演義裡曹操基本上就是奸詐的代名詞,其實正史裡他還是蠻正能量的。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意思就是年幼的鳳凰,與諸葛亮並稱為「臥龍」「鳳雛」。更是有「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的傳言。可劉備將他們二人都攬入麾下,為何卻落得個兵敗夷陵,身死白帝的下場呢?關鍵就在龐統臨死前說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龐統自赤壁之戰獻上連環計之後,先是來到了東吳。恰逢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而死,龐統在周瑜的葬禮上大放厥詞,想試探孫權的胸襟。
  • 諸葛亮真是山野村夫嗎?劉備有了他,才算真正融入荊州上流社會
    馬氏最傑出的人才就是馬良、馬謖兩兄弟,而且他們皆與諸葛亮交厚。 赤壁之戰後,哥哥馬良就加入了劉備陣營,在劉備入川時,他留守荊州。夷陵大戰中,馬良曾負責為蜀軍籠絡蠻族助戰。後來劉備戰敗,馬良不幸死於亂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