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心目中的諸葛亮躬耕地南陽在哪裡?

2020-12-22 百家號

作者:劉懿壬

龍吟虎嘯,諸葛亮

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激發了多少人的英雄情懷。少年讀"三國"迷於事,中年讀「三國"醉於情,暮年讀"三國"明於理。

(一)兩座歷史文化名城為智聖的躬耕地掐架

身為南陽人,常常為家鄉人的三國情懷感動,為武侯精神的氣場所感動。近讀「三國",忽然產生了想弄清楚羅貫中心目中的諸葛亮躬耕地在哪裡的衝動。於是帶著問題走進去,帶著答案走出來。

諸葛亮絕對是攪動三國的風雲人物,絕對是創造歷史的千古風流人物。民間流傳,商周姜子牙,漢朝張良,三國諸葛亮,明朝劉伯溫,都是前算八百年後算八百年的能人。諸葛亮火燒博望、新野,借東風,死治司馬懿等傳奇故事,更是在我幼小的心靈上刻了幾刀。因此也更加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這是我看過的最早的一部小說。

諸葛亮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話讓多少南陽人為之自豪,為之動情。這本是一件無可爭議的事情,但在南陽人心目中一個「糟老頭子"的出現,卻讓襄陽、南陽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城為智聖的躬耕隱居地而掐架,以至於鬧到公堂之上。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耐何到了清朝卻又遇到了一個和稀泥的「糊塗"官——南陽郡守顧嘉衡,一副「身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須辨襄陽南陽"的對聯,讓這樁公案再次擱至爭議,而他卻兩邊討好,蒙蔽真相。

但近年來小學教科書上的註解,再次把爭議推到風口浪尖,2012年4月20日大河網訊:《陋室銘》、《出師表》兩篇文章注釋「打架",人教版的教材說"南陽"在湖北,北師大版的教材說"南陽"在河南。兩個中學生曝出的秘密,讓不少師生和學者唏噓不已。

看來是到了還原歷史真相,維護學術真實,名高天下也要辨襄陽南陽的時候了。

(二)羅貫中心目中的諸葛亮躬耕地

總結歸納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六、三十八、四十、四十一等章回中的觀點,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寫到,諸葛亮曾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相當現在的省)投靠劉景升,安家在襄陽縣這個地方。叔父死了以後,諸葛亮與兄弟一塊兒躬耕在南陽(郡)地盤上。

劉玄德曾到隆中三顧茅廬。確立了劉備集團的成員,確定了劉備三分天下而後一統的戰略構想,確定向敵人薄弱之處、宜守難攻、與漢室宗親有血緣關係的蜀地建立根據地的戰術抉擇。

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裡,隆中有臥龍崗,諸葛亮自號臥龍先生,自稱南陽野人,臥龍崗上有草廬,是諸葛亮的故居。中國現代歷史學經過多次討論,認為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陽西,也得到中國政府的認可。

隆中景物特色: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作者連用四個"不"字道出了隆中一帶地貌景物特點,是避亂安身的不二選擇,是隱居求志的理想處所,是研判人事的天賜平臺。居隆中之高而俯臨天地,未出茅廬而已知天下大勢。堪定三分而胸懷一統,真人間志士。

諸葛亮與劉玄德「定三分隆中定決策"取材於陳壽的《隆中對》,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所以諸葛亮輔佐劉備西取蜀地建立根據地以後,就命關羽住守荊州,等待天下有變的那一天。但關羽大意失荊州,讓劉備集團統一天下的夢想打了折扣,後六出祁山而長安未下,終因缺少荊州這支翅膀,而未能翱翔中原。

南陽不等於宛城。

劉表新喪,曹操率軍南下,劉表次子劉琮與少數沒有節氣的謀士密謀降曹:「宋忠領命,直至宛城,接著曹操,獻上降書。"而為劉表駐防新野的劉備一開始被蒙在鼓裡,在曹軍的圍追堵截中開始南逃西徵的生涯。事實上隋朝以前南陽始終就是郡名,隋朝開皇年間,南陽郡更名義陽郡,郡府在今河南鄧州市,宛縣(今南陽市)更名南陽縣,才造成了南陽郡和南陽縣混淆的區劃現象。

曹操佔領襄陽還不忘諸葛亮的家小。在世人心目中,曹操奸詐,是戲中的白臉奸賊。他不但「挾天子以令諸侯",還常常"挾家屬以邀人才"。當劉琮獻出襄陽城以後,曹操派人往隆中搜尋諸葛亮的老婆和孩子,所幸早已轉移。

從以上細節的處理和描寫中,羅貫中師承了歷史上的「隆中南陽說",並且在對待歷史的態度上,也師承了蜀漢正統說,視曹操為奸雄,為白臉奸臣,視曹魏政權為篡逆。

(三)習鑿齒的隆中南陽說

習鑿齒是諸葛亮的異代相知。人生得一知己足,死後得一知己又該怎麼說呢?

習鑿齒身為晉臣,卻不替晉王朝說話,這又是怎麼回事?

習鑿齒曾在荊州刺史桓溫手下當秘書,出入巡視工作時與桓溫同乘一輛公車。

後來得到桓溫賞識"累遷別駕",即出門巡視工作時可以單獨配備公車,級別顯然高了。日常輔佐桓溫處理政務、軍務,迎來送往。因桓溫有窺伺天下的異志和野心,習鑿齒不齒於配合,被疏遠降職。為了警醒桓溫的不臣之心,習鑿齒下定決心寫一部史書,並最終寫成《漢晉春秋》。

他以西蜀漢朝宗室為正統的歷史觀,推翻了陳壽《三國志》中以曹魏為正統的歷史觀。他的文採、耿直、膽識博得了朝野上下的好評。讓那個曾創造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名句的桓溫有所警戒,雖功高蓋主,至死也未能實現加「九錫"的野心。

統一北方十六國前秦王苻堅,與習鑿齒處於同一時代,曾揚言要橫渡長江,投鞭斷流,曾一度佔領習鑿齒的家鄉襄陽,早已聽說習鑿齒才情非凡,想重用他幫助自己一統天下。習鑿齒稱病南遁,隱居白梅村。之後,號稱八十萬的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大敗,東晉的謝氏叔侄則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

晉朝皇帝打算徵召習鑿齒主持編修國史,遺憾病死。

習鑿齒對諸葛亮情有獨鍾,不僅在《漢晉春秋》中大書特書,還曾到諸葛亮的躬耕地隆中考察,創作了《諸葛武侯故宅銘》,稱頌諸葛亮的志向抱負、功德精神。在他的著作中還收錄了諸葛亮的《後出師表》,近代人鍾瀚鑑於習鑿齒研究諸葛亮的貢獻,在城都武侯祠留下一副對聯:「異代相知習鑿齒,千秋同祀武鄉侯",稱他們是不同朝代的知心朋友。

習鑿齒治學嚴謹,曾給《三國志》做注。給諸葛亮躬耕的南陽做如下注解:「(諸葛)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裡,號曰隆中。"

不知道習鑿齒為什麼要為「南陽"做注,是愛襄陽、愛諸葛亮,還是怕後人誤讀誤解?

這一註解,讓多少南陽人為之憤憤不平,明明寫的是南陽,為什麼要多此一舉,畫蛇添足呢?他們對這個糟老頭子咬牙切齒,恨不得燒了他的註解,讓南陽永遠等於南陽。但他就是這樣一位倔老頭,他怕後人誤解了一個地名,誤解了一代忠臣良相躬耕讀書隱居的地方,他要從細微處維護歷史的真相,哪怕一個地名也不放過。

一個改寫歷史的倔老頭,身為晉臣,卻秉筆直書,不畏當朝,甚至不畏後世南陽人的詬罵。他在《漢晉春秋》中對司馬懿父子屢戰屢敗、篡逆弒主的醜行直言不諱,一身凜然正氣,不禁讓歷代的百姓肅然起敬。

習鑿齒在諸葛亮死後一百三十年左右著《漢晉春秋》,詳細指說諸葛亮隱居地在襄陽西二十多裡地隆中,並指明隆中當時屬南陽郡鄧縣。

請記下這個名字,習鑿齒,能牙利齒,言之鑿鑿。

習鑿齒的觀點被後世沿襲,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繼承了他的觀點,並增加了文學解讀,讓隆中的地名因歷史人物而鮮活起來。

《三國演義》的架構、情節、人物、地名都建立在《三國志》《漢晉春秋》等史書基礎之上,其中的「隆中對"、前後《出師表》都原封未動被搬進《三國演義》,有網友評說羅貫中是「文化扒手",那歷史上的文化扒手就多了,甚至於一句詩被多個朝代的文學家化用、借用,如果創新性或創造性使用都被定性為扒手,那文化也就沒法傳承了。沒有《金瓶梅》也就沒有《紅樓夢》。曹雪芹扒了《金瓶梅》而手植《紅樓夢》,至今這棵紅樹還在不斷拓展根莖葉,婆娑成了紅學殿堂。

(四)史家的態度與南陽武侯祠承載的情懷

兩晉、南北朝是距三國最近的朝代,當時的歷史學家們及歷史文化名人對三國歷史也最有話語權。從陳壽、王銓、王隱、習鑿齒、酈道元、裴松之等人的著作中都一致確認襄陽西的隆中是歷史上的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襄陽以外的地方志也大都確認襄陽西的隆中為真,時間段當在公元197年至207年之間。時值三國動亂時期,荊州曾在七郡、八郡、九郡間演變,而南陽郡的行政區劃也不斷在演變中。

但不論怎樣演變,197年至207年這十年之間,襄陽西的隆中確屬南陽郡的鄧縣管轄,是兩縣交界處。

在對待襄陽、南陽諸葛亮躬耕地之爭的態度上,我們要唱一唱高調,即要秉持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唯我主義。要把所有的歷史事件、地名、人物放到當事人所在的歷史年代中去,不能立足於評說者所處時代而妄議,或不負責任地亂下結論。

歷史上州、郡、縣行政區劃的設置伴隨著戰爭等因素始終處於動態的變化中。孔明在《出師表》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一定是說他所處的東漢末年亂世中的"南陽",不是他上表文時北伐魏國時的「南陽",更不是新中國建國後的南陽地區和現在的南陽市。而不能名人為我所用,任意混淆視聽。

今天的襄陽隆中因諸葛亮隱居躬耕而舉世聞名。而後世的南陽人同樣對諸葛亮情有獨鍾,他們在心中永遠認定南陽是武侯的第二故鄉,南陽永遠等於南陽,甚至考證出了諸葛亮的先祖曾埋葬在今天南陽臥龍崗這塊兒風水寶地上,並從晉朝就開始建祠祭祀,解讀三國故事,銘記英雄們的肝膽忠義情懷,宣揚先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他們爭的不僅僅是英雄的生前身後名,更在乎的是名後的道義。

南陽、襄陽、成都同建武侯祠,千秋同祀武侯,其間升騰著的不僅僅是煙香火霧,還升華著武侯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足以融化隔閡,足以化解分歧。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兩城三地的百姓及天下所有的百姓都因思念武侯而常常淚流滿面,諸葛武侯所煥發出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道德精神也必將光耀千少秋,忠及後世。

我們需要的是智聖的精神支撐而不是臥龍崗躬耕地的浮名。放下口誅,放下筆伐,精忠報國,重振華夏。

【作者簡介】劉懿壬,原名劉治國,河南方城人。常與文學為友,與易學為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焦點

  • 新三國稱諸葛亮躬耕在襄陽 南陽網友怒砸電視
    張曉剛說:「新《三國》依據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場戲在《三國演義》裡屬於第三十六回,即《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羅貫中在此處已明確提到了諸葛亮與襄陽、南陽之間的關係。」《三國演義》中,徐庶對劉備推薦諸葛亮時說:「此人乃琅琊陽都人,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乃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其父名珪,字子貢,為泰山郡丞,早卒;亮從其叔玄。
  • 易中天:湖北襄陽是躬耕之地,隆中古時屬南陽,現在屬襄陽
    易中天曾在北京大學作演講,認為湖北襄陽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若是躬耕地在襄陽,丞相應該說「躬耕於襄陽」,可他老人家實誠得很,難度是自貶身份,說自己家是在荊州下面的「南陽」?河南和陝西爭黃帝陵,河南和安徽爭老子故裡,河南和湖北爭諸葛亮的躬耕之地。諸葛亮做《出師表》時(227年),襄陽郡已設立20年。看完出師表「臣本布衣」那一段,「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時間線索明白無疑。
  •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南陽在我的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南陽諸葛亮。然而到了南陽我才發現三顧茅廬到底在哪裡還是一個千年謎題,今天的河南南陽有個臥龍崗、南面相隔100多公裡的湖北襄陽有個古隆中,以至清朝鹹豐年間的南陽郡守湖北人顧嘉衡出了一副後來堪稱河南第一名聯的對聯,該聯寫道「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我在南陽的行程比較緊張,以至於2天內兩次到訪臥龍崗武侯祠都已近下午閉園時間不得其入,也許對我來說下次再來參觀就真的變成「三顧茅廬」了吧。
  • 南陽臥龍崗還是襄陽隆中?哪裡才是臥龍躬耕處?二陽爭龍幾時休?
    導語:南陽臥龍崗還是襄陽隆中?哪裡才是臥龍躬耕處?二陽爭龍幾時休?去南陽玩的朋友,如果緬懷歷史,研讀三國,那麼武侯祠絕地是必遊之地。武侯祠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AAAA級景區。小編就曾聽過幾句楚語口音的人說,南陽臥龍崗的武侯祠並非真正的臥龍故居,而真正的臥龍故居應該在湖北襄陽。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我們初中的語文課本上古文《出師表》早已明確交代過,可為什麼還有人質疑呢?這也是因為隆中對中所提到的「隆中」,與現在湖北襄陽的一個地名隆中一樣。
  • 網友留言:南陽諸葛亮研究應該拓展研究範圍
    網友留言:南陽諸葛亮研究應該拓展研究範圍!現在南陽關於諸葛亮的研究重點是南陽襄陽之爭,南陽研究會關於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的研究已經相對比較充分了,但是,我們不能只研究諸葛亮在南陽躬耕的歷史研究,也應該研究諸葛亮不在襄陽隆中躬耕的歷史研究,找準襄陽說的漏洞和缺陷,搞出對應的研究成果。
  • 臥龍與臥龍崗:諸葛亮名號與南陽此地名,孰先孰後?
    細考歷史,諸葛亮號「臥龍」有三個特點: (一)諸葛亮本人未稱「臥龍」 縱觀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及其後20餘年的政治生涯中,其本人並未自稱「臥龍」的名號。在當前已知的諸葛亮的作品中,諸葛亮對自己有三種稱謂:一是稱「臣」或「亮」。
  • 諸葛亮自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實際上他的身份大有來頭
    這次他要尋找的是一位只有26歲的年輕人,諸葛亮。這個世上沒有生而知之之人,所謂的政治手段都是在血與火的歷練中獲得的。此時的諸葛亮只是26歲的書生,對於46歲見過無數謀臣名士的劉備來說,相當稚嫩。那為什麼劉備千裡迢迢趕過來,如此禮賢下士的求見諸葛亮呢?因為諸葛亮的身份非常不一般。很多人聽到諸葛亮就會不自覺的想起「出師表」。
  • 諸葛亮到底是哪人?河南湖北山東三地相爭,其中一地建有2個景點
    在比鄰商業街區中,這座公園以諸葛亮生平為主線,建有諸葛亮銅像、回音壁、武侯雙闋、聖賢路、諸葛宗祠等景點,遊客能充分領略到一代智聖的豐功偉績及陽都的人傑地靈。於一個外地遊客來說,原以為沂南城打造這樣一處諸葛亮公園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而在當地人帶領下前往下一個關於諸葛亮的景點,突然在景區門口發現,這裡居然寫著「諸葛亮故裡」字樣。
  • 再讀《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與漢獻帝,似乎是同一個人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與漢獻帝,表面上看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去的兩個人。他們一個幽居於深宮大院,一個躬耕於南陽山野;一個是傀儡皇帝,一個是當世名臣;一個被曹操軟禁,一個追隨劉備。但實際上,他們可能是同一個人。
  • 諸葛亮當真足智多謀?其實歷史上並非如此,實力還不如周瑜
    縱觀三國歷史,就會發現諸葛亮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厲害,他的很多功績都是被羅貫中美化出來的,火燒博望坡在《三國演義》中是諸葛亮出山的第一戰,但在《三國志》的描寫中,火燒博望坡的是徐庶,赤壁之戰在三國演義中全靠諸葛亮借東風,但其實出謀劃策的全是周瑜,諸葛亮豈敢貪天之功。
  • 臣本布衣,躬耕與襄陽???
    新聞:15670226988 商務:18037711789 投稿:702079960@qq.com     有關諸葛亮躬耕地問題之「教課書」事件起源於2002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課書《語文》第六冊上,襄陽(現湖北襄樊)人五上北京做工作,打通人教社關係,將諸葛亮自言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管轄三十七縣的南陽郡註解為:「南陽
  • 南陽晚報讓老南陽文化「活」了起來
    「我對南陽歷史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這還要追溯到2002年,晚報當時策劃了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的系列報導《我們怎樣利用諸葛亮》,晚報舉辦的宣傳躬耕地系列活動,喚起了眾多南陽人對諸葛亮躬耕地文化的資源意識和品牌意識,也在我心底埋下了熱愛家鄉文化的種子。」
  • 劉備三顧茅廬的地方在哪裡 有南陽臥龍崗,襄陽古隆中兩種說法
    知道《三國演義》的網友肯定也都知道「三顧茅廬」的典故,這是《三國演義》中最有名的一個事件之一,劉備誠心邀請臥龍出山,為此三次親自上門請諸葛亮,最終諸葛亮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打天下。那麼劉備「三顧茅廬」的「茅廬」在什麼地方呢?根據網上的資料顯示,劉備三顧茅廬,當時諸葛亮住的地方叫隆中,是位於湖北襄樊的隆中。
  • 「南陽五聖」分別是誰 為何姜子牙範蠡張衡張仲景諸葛亮出自南陽
    南陽在中國位置圖南陽地形圖河南南陽為中國楚漢文化和三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綿三山而帶群湖,枕伏牛而登江漢」自古為四方交通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城和山水名城,自古以來這裡就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聞名於世。「靈山秀水,南都古城」賦予了南陽茲茲不絕的靈氣,讓南陽誕生了眾多在華夏歷史中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這些傳奇人物以「南陽五聖」為代表。
  • 《三顧茅廬》臥龍崗,躬耕精神人頌揚!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亦有明確記載。 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臥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 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靈秀南陽
    南陽,頭枕伏牛,足蹬江漢,東依桐柏,西扼秦嶺,自古就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歷史上,南陽是屈原「扣馬諫王」地,軍事家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三國劉備「三顧茅廬」和秦楚「丹陽之戰」等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南陽,古稱宛,河南省轄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總面積2.66萬平方公裡。全市現轄2個行政區、4個開發區、10個縣、1個縣級市。
  • 南陽臥龍崗怎麼建?專家學者這麼說!
    南陽臥龍崗怎麼建?專家學者這麼說! 在研討會上,規劃單位展示了臥龍崗武侯祠文化園規劃方案,方案中顯示,以武侯祠為核心向南至躬耕路漢畫館館前路合圍區域,為諸葛亮廣場及躬耕地公園;由此向東南方至白河為臥龍崗控制範圍區;向北至武侯路為武侯裡非遺文化街區,為臥龍崗廟會地;向東至臥龍書院路區間為擴建元明清三代所建臥龍書院;臥龍路車輛改道分流後,將重建宛郢古道及拜祭廣場。
  • 諸葛亮陵墓被挖掘,墓中只發現一把扇子,專家:他沒有騙我們
    先說說躬耕於南陽,受劉備三顧之恩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述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氏,在當地很有名氣,與龐統一起並稱「臥龍鳳雛」。 諸葛亮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在叔父諸葛玄的照顧之下,與自己的弟弟諸葛均度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日子,後來一直在南陽隱居。 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只得投奔荊州劉表。
  • 南陽最知名的人文景點 門票60元/人 本地人很少去外地人經常去
    諸葛亮鞠躬盡瘁、淡泊明志,歷來被看做智慧、忠誠、仁勇的化身。在我國眾多的旅遊景點中,與諸葛亮有關的也不在少數,比如山東臨沂諸葛亮故裡、浙江金華諸葛八卦村、成都武侯祠、湖北襄陽古隆中等。今天,小旅兔再給大家介紹一個跟諸葛亮有關的景點——南陽武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