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陵墓被挖掘,墓中只發現一把扇子,專家:他沒有騙我們

2020-12-13 騰訊網

在宋代筆記小說《類說》有這樣的描述:"武侯(諸葛亮)與宣王(司馬懿)泊兵,將戰,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見武侯,乃乘素輿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宣王嘆曰:。"而在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有這樣的句子:「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近幾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諸葛亮的墓地也被發現並且得到發掘。

當諸葛亮的墓地被打開之後,在墓葬中只發現了一把扇子,考古專家都說,看來古人的記載都是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騙我們。

先說說躬耕於南陽,受劉備三顧之恩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述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氏,在當地很有名氣,與龐統一起並稱「臥龍鳳雛」。

諸葛亮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在叔父諸葛玄的照顧之下,與自己的弟弟諸葛均度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日子,後來一直在南陽隱居。

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只得投奔荊州劉表。荊楚之地,人傑地靈,劉備在荊州積極訪賢問能,籠絡人才,諸葛亮在這個時候進入了劉備的視野。劉備帶著自己的兩個結義兄弟張飛和關羽前後三次前往諸葛亮所隱居的臥龍崗拜訪,終於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在這裡暢談數日,為其勾勒了劉備的創業路線圖,後世稱為《隆中對》。

白帝城託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出山相助劉備之後,為劉備取得了一系列的勝仗,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開始踐行《隆中對》的策略,佔據荊州襄樊之地,襲取西川,最後建立了蜀漢。隨著夷陵之戰的慘敗,劉備一蹶不振,並在白帝城病逝,臨死前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得此厚恩,只能勉力支撐蜀國的局面,南徵雲貴,七擒孟獲,安定了自己的西邊,之後著手北伐,前後其次,最後鞠躬盡瘁,在五丈原離世。

獲封武侯,後世之楷模

諸葛亮死後,獲封武侯,他的事跡也成為後世人之楷模,無數人將其當作自己的學習對象,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奉獻自己的力量。從隋唐時期開始,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提高,所獲的封號也是越來越多,三國歸晉不久後,晉朝皇帝就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

到了唐朝的時候,諸葛亮被封為「武寧(靈)王」,並賜廟。在北宋年間,諸葛亮被封為「武安王」,賜「英惠廟」,後來又加了 「仁濟」的廟號;在蒙元時期,諸葛亮正式被封為神王,並追封其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諸葛亮也實現了從凡人到神仙的過度。

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欽定「帝王廟」,並選從祀名臣37名,「忠武侯與焉」。

在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能文能武,是一個近乎「妖人」一般的存在,後世的很多經典故事也與之相關。

諸葛亮的墳墓之謎

在諸葛亮死後,蜀國的軍隊準備將他的遺體護送回成都,但是有親近諸葛亮的人卻拿出了其生前的遺言。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這樣寫道:「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同時還保留了「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傳說:諸葛亮的棺材由四個壯漢抬著,從定軍山之南出發,一路不能停歇,直到抬棺材的繩子斷了之後,再將諸葛亮的就地掩埋。

由於諸葛亮的的下葬之處極為偏僻,陪葬之物並不多,因此,千百年來,也沒有人去想要尋找諸葛亮真正的埋骨之處。

在很多地方,雖然有諸葛亮的祠堂甚至是墳墓,不過大多數都是空墳或者衣冠冢,以此來懷念我們心中所崇拜的蓋世英雄。這一次,諸葛亮的墓地卻在不經意間被世人所發現,也算是機緣巧合。

然而當墳墓被打開之後,卻發現裡面空無一物,只剩下一把羽扇位於其中。這或許就是諸葛亮想要給我們的最終答案吧,除了印證陳壽在他的書中所描寫的那樣,簡陋而隨意,沒有任何的貴重物品!

而這把羽扇也讓我們不自覺地想起來了那個在「談笑間,檣櫓灰灰湮滅」的豪邁場景。

小結

諸葛亮是很多人所崇拜的對象,他的一言一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後世人的行為規範和做人準則,而諸葛亮的薄葬方式一改貴族們的奢侈浪費,更是成為了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事件。

參考資料:《三國志》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諸葛亮陵墓被挖掘,墓中只發現一把扇子,專家:諸葛亮沒騙我們
    下面我們簡單的梳理一下諸葛亮的一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諸葛氏本是琅琊望族,但到諸葛亮這一代時,已有家道中落的跡象,諸葛亮父母早亡,跟隨身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玄逝世後,諸葛亮便隱居隆中,表面上一副不問世事,世外高人的樣子,實則心高氣傲,自比管仲、樂毅
  • 諸葛亮為何總是拿著一把扇子?原來扇子中暗藏玄機,有特殊含義
    導語:三國時期每一個人物都有很鮮明的性格特點和形象,關羽常年閉著眼睛而且喜歡穿青色長袍,長鬚青袍手持大刀就是他在世人面前的形象。而趙雲一直以白馬銀槍示人,憑藉著高超的武藝和膽識橫行戰場。而諸葛亮的形象則是一個纖瘦的書生,不論春夏秋冬都拿著一把扇子,羽扇綸巾就是對他最好的詮釋。
  • 專家為什麼要用水泥封住雍正的墓?莫非墓中,埋藏著什麼秘密?
    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覺得父親沒有腦袋,下葬不好看,所以命人用黃金打造了個腦袋。所以,現在躺在泰陵裡的那位,那腦袋金閃閃的,可耀眼了!按照《清世宗實錄》所記載,雍正帝是突然得病死的,死於公元1735年。然而這段文獻卻沒有說明胤禛的死因,這就引起了後人的質疑。畢竟皇帝染病而死,卻不說明其得了什麼病,這就有些不合理。
  • 我國歷史中,還有哪些皇帝墓沒有被發現?
    每一座帝王陵墓,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文化。時至今日,還有許多皇帝陵墓沒有被人們發現。下面編者就來為大家梳理一下,那些沒有被發現的皇陵。 古人視死如生,特別注重殯葬禮儀。古代君王更是希望通過修建陵墓,把自己生前擁有的一切帶入另一個世界。
  • 歷史上諸葛亮的扇子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他扇不離手?
    有一個問題很有趣,那就是我們在看三國的時候,會看到諸葛亮總是手裡拿著一把扇子,這是一把羽毛扇,在他的手中顯得非常的儒雅,他也是拿著這把扇子出謀劃策,得到了很多讚譽。那麼諸葛亮這把扇子是哪來的?他又是怎樣得到這把扇子的呢?
  • 諸葛亮為何總是手持羽扇?原來扇子中暗藏玄機,有特殊含義
    ,而且不論春夏秋冬颳風下雨,手上總會拿著一把扇子。為了更好提醒諸葛亮,水鏡先生特意授予他"臥龍"這個稱呼,臥就是潛伏的意思,希望諸葛亮能夠謹記,不要經常冒頭。諸葛亮左耳進右耳出,並沒有把老師的教導放在心上。扇子戒驕戒躁諸葛亮結業後他的哥哥諸葛瑾原本想推薦他到東吳任職,但諸葛亮不想和哥哥一起輔佐孫權,也不看好江東的發展,而是一個人隱居在隆中,平時看看書,分析分析天下大勢。
  • 一輩子只為一把扇子
    德陽潮扇第四代傳承人楊佔勇說,一輩子只為一把扇子,這是他的愛好所在,也是作為傳承人的責任和擔當。請看楊佔勇與德陽潮扇的故事。德陽潮扇工藝非常複雜,包括車扇柄、選材、去竹青等19道製作大工序,近50道小工序。一名熟練的手藝人至少要用4天時間才能做好一把潮扇。
  • 專家發掘雍正墓,挖到夯土層,專家大喊:趕緊撤,用水泥封死
    迷霧籠罩了三百多年,如今為揭開謎底,專家欲勘探其墓穴,沒曾想因為情況突變而被迫停止挖掘,臨走前也用水泥封住了這裡。墓穴被盜?還是突發危機?雍正陵墓所發生的事情似乎並不簡單。二、古墓重見天日,專家的一席話讓人感到驚奇雍正的去世距離現在已經很久遠了,真正有記載的也只在正史中有所敘述,可惜其中並沒有對他的死亡原因進行細節性的描寫。據說有一位當朝的下臣所描述的是七竅流血而死,但是真正的原因並沒有說明,由此我們可以猜測他死亡的原因並不簡單。
  • 安徽發現清朝武舉人墓,專家挖掘一半,墓主後代趕來:別動我祖墳
    安徽發現清朝武舉人墓,專家挖掘一半,墓主後代趕來:別動我祖墳。在清朝,武舉制度發展到頂峰,朝統治者非常注重武舉,並且當時的武舉各種制度都非常的公平科學,許多民間的能人都前來報名,希望考取功名,揚名立萬。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 秦始皇女兒陵墓被發現,裡面場景令人揪心,胡亥真是個狠人
    秦始皇是個備受關注的歷史人物,他一生勵精圖治結束亂世,橫掃其他諸侯國,建立了個大統一王朝。不過,秦始皇一手打造的江山,並沒有維持多久,他駕崩後昏庸暴戾的秦二世,將整個天下禍害的一塌糊塗,以至於秦朝江山徹底崩潰。
  • 吐坦哈蒙墓發現記
    一共發現了33座王陵,這些王陵有的建在谷地的基巖內,有的鑿在陡峭的石壁中,但它們很久以前都遭專業盜墓賊的洗劫,有些人是在埋葬後沒幾年就入墓盜寶的。留給歐洲人的,儘管還有許多精美的物品,但畢竟都是劫餘而已。因此「王谷」在20世紀初期沒有幾項重要發現,大多數專家認為,它的秘密已被全部揭開了。
  • 中國第一「兇墓」,80名盜墓賊慘死於墓中,景象令人過目不忘
    據傳秦始皇的墓穴之龐大完全按照他生前的地位和權利來設置,可見越是地位高的人越在意墓穴的規格和陪葬品,這也是為什麼會吸引盜墓賊。所以陵墓一般會設計機關來阻擋外人,越是兇險則陵墓的主人的地位越是崇高,這裡有一個中國第一"兇墓",80名盜墓賊慘死於墓中,景象令人過目不忘。這座陵墓是誰的?為什麼這麼險峻?
  • 為什麼考古都是搶救性或被盜掘後才挖掘陵墓,而不是主動挖掘?
    趕來的考古人員經過勘探發現,地下是一座古墓群,遭到嚴重破壞,且有地下水溢出來,隨即進行搶救性挖掘,於是挖出了個曾侯乙墓。2011年3月,江西文物部門接到舉報,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盜墓賊盜掘,經過考古調查後,歷經五年挖掘出了震驚史學界的海昏侯劉賀墓。
  • 諸葛亮的扇子是誰送的呢,為什麼總是愛不釋手?原來別有深意
    無論是小說《三國演義》中還是影視作品中,諸葛亮總是羽扇綸巾,有事沒事搖兩下,讓人覺得深不可測。其實歷史之中的諸葛亮並沒有手持羽扇,由於人們受小說和影視作品的影響較深,所以更能接受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如果手裡不拿一把扇子,仿佛就不是諸葛亮似的。
  • 村民鋤地時發現黃土地帶有一絲血色,專家聽後:下面有大墓
    跨越千百年的盜洞隨著挖掘工作的深入,專家面色有些濃重,因為發現了大大小小的盜洞,據統計共有兩百四十七個。最早的盜洞是漢朝時期打的,而最晚的則是明清時期,跨越了千百年。盜洞都有這麼多,可見這陵墓中的文物估計已經所剩無幾。不過,眾多盜洞的出現也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地底這座墓必定是豪華大墓!
  • 豆包說歷史:那把諸葛亮搖不停的扇子,背後的故事你絕對想不到
    哈咯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豆包,諸葛亮是三國裡的謀士,他因為自己的才能以及神鬼莫測的計謀讓人佩服不已,加上他對蜀漢的忠心耿耿,所以他被後人稱為千古一相,不管是在諸葛亮的畫像,或是在三國的電視劇中,但凡有諸葛亮出現的場景,就覺對少不了那把羽扇,而諸葛亮微微一搖扇子的形象,也被看做十分文雅
  • 考古發現1400年前情侶墓!墓中兩男子「牽手」,專家「揭開」身份
    在其中,不少發現讓人為之精神一震,但也有不少發現,卻有些顛覆人們的認知。考古發現2009年,考古學家在南京棲霞區棲霞街新河村附近考古時,眼前的兩個「獅子」石刻卻突然引起了專家的重視。因為經專家斷定,它們並非是我們常見的獅子,而是一對「麒麟」。
  • 上世紀80年代,戰國墓出土傳說中帝王御用禮器,讓專家激動落淚
    文/子墨上世紀80年代,戰國墓出土傳說中帝王御用禮器,讓專家激動落淚1978年看似平常的某一天,在天星觀一號楚墓昏暗的地穴中出土了一件不起眼的文物,卻是一件讓考古學家們都激動不已的禮器。然而由於材質也好其他因素也罷,這種在影視劇中出場率極高的文物,卻自始至終沒有真正出土過實物。因而每次有新的帝王陵墓被發現時,史學家、文物學家、乃至考古學家都十分矚目於此,盼望著能否在其中發現這件從未出土過的絕世寶物。可是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發掘之後,考古學界對於這項文物依然毫無收穫。
  • 諸葛亮是三國時的軍師,手裡總拿著鵝毛扇,這個扇子到底有多重要
    而腦海中他們的形象,也是通過書籍的描述,慢慢自己勾勒出來的。後來人們發現自己喜歡的人物,在電視上的扮相,就成為了我們對這個人物的印象。對於諸葛亮來說,大家想到的一定是他的聰明才智,還有就是他手裡總是拿著一個扇子。可以說,這樣的形象已經在大家的心目中定格了。很多人都知道他帶著一把扇子,無論是指揮作戰,還是在家裡喝茶,都是拿著一把鵝毛扇,而且從不離身。
  • 秦始皇陵為何不能挖掘?德國專家:可能有機器運轉了2000多年
    前者很顯然失敗了,他在出巡的路上暴斃,死後被送入了花了39年時間,耗費無數人力物力所建成的陵墓,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秦始皇陵。雖然秦始皇陵只被挖掘出冰山一角,但也讓每個有緣親眼目睹的參觀者發出情不自禁地感嘆。人們甚至無法想像,如果整個秦始皇陵露出真容,那將是多麼壯觀宏偉的景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