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筆記小說《類說》有這樣的描述:"武侯(諸葛亮)與宣王(司馬懿)泊兵,將戰,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見武侯,乃乘素輿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宣王嘆曰:。"而在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有這樣的句子:「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近幾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諸葛亮的墓地也被發現並且得到發掘。
當諸葛亮的墓地被打開之後,在墓葬中只發現了一把扇子,考古專家都說,看來古人的記載都是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騙我們。
先說說躬耕於南陽,受劉備三顧之恩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述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氏,在當地很有名氣,與龐統一起並稱「臥龍鳳雛」。
諸葛亮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在叔父諸葛玄的照顧之下,與自己的弟弟諸葛均度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日子,後來一直在南陽隱居。
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只得投奔荊州劉表。荊楚之地,人傑地靈,劉備在荊州積極訪賢問能,籠絡人才,諸葛亮在這個時候進入了劉備的視野。劉備帶著自己的兩個結義兄弟張飛和關羽前後三次前往諸葛亮所隱居的臥龍崗拜訪,終於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在這裡暢談數日,為其勾勒了劉備的創業路線圖,後世稱為《隆中對》。
白帝城託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出山相助劉備之後,為劉備取得了一系列的勝仗,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開始踐行《隆中對》的策略,佔據荊州襄樊之地,襲取西川,最後建立了蜀漢。隨著夷陵之戰的慘敗,劉備一蹶不振,並在白帝城病逝,臨死前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得此厚恩,只能勉力支撐蜀國的局面,南徵雲貴,七擒孟獲,安定了自己的西邊,之後著手北伐,前後其次,最後鞠躬盡瘁,在五丈原離世。
獲封武侯,後世之楷模
諸葛亮死後,獲封武侯,他的事跡也成為後世人之楷模,無數人將其當作自己的學習對象,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奉獻自己的力量。從隋唐時期開始,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提高,所獲的封號也是越來越多,三國歸晉不久後,晉朝皇帝就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
到了唐朝的時候,諸葛亮被封為「武寧(靈)王」,並賜廟。在北宋年間,諸葛亮被封為「武安王」,賜「英惠廟」,後來又加了 「仁濟」的廟號;在蒙元時期,諸葛亮正式被封為神王,並追封其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諸葛亮也實現了從凡人到神仙的過度。
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欽定「帝王廟」,並選從祀名臣37名,「忠武侯與焉」。
在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能文能武,是一個近乎「妖人」一般的存在,後世的很多經典故事也與之相關。
諸葛亮的墳墓之謎
在諸葛亮死後,蜀國的軍隊準備將他的遺體護送回成都,但是有親近諸葛亮的人卻拿出了其生前的遺言。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這樣寫道:「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同時還保留了「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傳說:諸葛亮的棺材由四個壯漢抬著,從定軍山之南出發,一路不能停歇,直到抬棺材的繩子斷了之後,再將諸葛亮的就地掩埋。
由於諸葛亮的的下葬之處極為偏僻,陪葬之物並不多,因此,千百年來,也沒有人去想要尋找諸葛亮真正的埋骨之處。
在很多地方,雖然有諸葛亮的祠堂甚至是墳墓,不過大多數都是空墳或者衣冠冢,以此來懷念我們心中所崇拜的蓋世英雄。這一次,諸葛亮的墓地卻在不經意間被世人所發現,也算是機緣巧合。
然而當墳墓被打開之後,卻發現裡面空無一物,只剩下一把羽扇位於其中。這或許就是諸葛亮想要給我們的最終答案吧,除了印證陳壽在他的書中所描寫的那樣,簡陋而隨意,沒有任何的貴重物品!
而這把羽扇也讓我們不自覺地想起來了那個在「談笑間,檣櫓灰灰湮滅」的豪邁場景。
小結
諸葛亮是很多人所崇拜的對象,他的一言一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後世人的行為規範和做人準則,而諸葛亮的薄葬方式一改貴族們的奢侈浪費,更是成為了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事件。
參考資料:《三國志》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