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史楊儀和魏延有什麼血海深仇?和他的死有什麼關係?

2020-12-20 百家號

我們都知道長史楊儀和魏延的關係特別不好,見面就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史實記載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作為蜀國的一員大將卻不聽從諸葛亮的遺命斷後,跟隨大部隊回漢中。然而他並不是要謀反投奔魏國,那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原因就是他和長史楊儀不對盤,因為個人矛盾,那他到底為什麼和長史楊儀這個不待見呢?為什麼他會因為個人恩怨,恨楊儀入骨,甚至違抗軍令辜負諸葛亮呢?魏延投奔劉備之後,諸葛亮看這個人就覺得不可信,以後肯定會背叛蜀國,肯定會謀反的。但是劉備卻不以為然,不信任他的話,也沒有聽他的話殺了他,反而重用與他。這只是書中記載,在真正的史實上,諸葛亮並沒有說魏延一定會造反,雖然劉備確實對他特別看重,多次委任給他重要的任務。

劉備給他的重要人物很多,就比如蜀國建立劉備稱王,他必須回到成都,因為種種原因成都成為他的中心。所以必須有一個值得信任且絕對忠誠的人留在漢中鎮守,然而此時關羽在荊州。所以我們都覺得鎮守在漢中的人是張飛無疑了,但劉備卻反民心所向,讓大部分人都不信任的魏延就在漢中作為一方鎮守重臣。蜀國後期,也就是劉備死後,蜀國大將基本上都七零八落了,在政治權利上能和魏延抗衡的就只有諸葛亮了。此時的魏延當真是囂張跋扈,作為一方重臣他自然有為所以為的資本。因此沒有人敢惹他,處處討好忍讓。然而楊儀卻跟別人不一樣,沒有趨炎附勢反而是個十分有骨氣的人。對魏延不講道理的行為嗤之以鼻,甚至敢頂撞他,別人巴結自己還來不及你一個楊儀敢頂撞我,魏延因此對楊儀恨之入骨。

兩人一見面就好像兩顆定時炸彈,相傳他們都不能一起吃飯,不是口角相爭就是大打出手,有一次魏延甚至都動了刀子,在他面前耀武揚威比比劃劃,嚇唬他。楊儀甚至都哭了,並不是因為害怕魏延的刀子,而是氣不過而委屈的。他對魏延不滿所做的那些對他不敬的事都是因為自己的自尊和氣節,然而魏延這個狂妄的人,儀仗自己的權勢為非作歹,為所欲為。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侮辱,因此對魏延也是恨之入骨,兩人都討厭痛恨對方,所以積怨更深了。我們都知魏延後來慘死與馬岱手中,馬岱知道楊儀對魏延討厭至極,所以殺了他之後把頭顱送到了楊儀手中。楊儀氣憤的把他的腦袋丟在地上,甚至用腳又踢又踩。說看你還怎麼為非作歹,胡作非為。由此看出楊儀對魏延真的是恨之入骨,在魏延那受了太大的委屈才會這樣。不是估計他的權勢而是在為自己的自尊報復。

魏延這個狂妄自大的人所做的惡劣的事,自己當然不會感到慚愧和悔恨。魏延恬不知恥的想要所有人都對他畢恭畢敬,但楊儀對他偏偏不待見。這讓他覺得楊儀是對他有意見,眼神裡都是輕視看不起。最後被說造反而被殺的原因也是因為楊儀,因為他對諸葛亮讓楊儀掌管大軍的命令不服,所以帶著自己的部下軍隊反抗軍令,而後慘死。魏延這個人雖然囂張但卻也是個厲害的角色。性格冷漠,沒有人真的聽他的,楊儀還對他有偏見,總頂撞他了。他的死也是自己一步一步作出來的。他為報復而抗軍令,堵截出路,兵力不及大部隊,將領也四下逃竄。圍堵楊儀讓別人走了可乘之機詆毀他。死亡是他不變的結局,是別人一手謀劃也是他自己為所欲為造成的。

與此同時楊儀在對待他的態度上過度極端,讓很多人認為是楊儀導致了當時和現在這種局面。很多人認為楊儀害死了魏延,剝奪了蜀國的軍權並讓國家損失人才。也有人認為,說楊毅殺了魏延真是冤枉了。因為楊儀是一個有骨氣的人,不甘心屈服於魏延的威逼下才是正常的。人的品格是最不應該丟失的,所以他的態度和行為都是出於本能都是正確的。不說楊儀的性格問題,單單只看他做的事就能看出他是在執行軍務。自然不能說是楊儀為了私人恩怨殺了魏延。不管事實如何,像魏延這種狗眼看人低的,他這樣的性格不管怎樣結局都不會好。

相關焦點

  • 一石二鳥之計:諸葛亮死後魏延被誅,楊儀自裁,蜀國失去兩個能人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中,名將魏延和名臣楊儀的命運息息相關。魏延被楊儀下令誅殺,落得個身首異處,死無全屍的下場。可是,魏延剛死不久,楊儀就被朝廷罷黜為平民流放,又被治罪下獄,最終落得個自盡的下場。這兩個生前就橫豎不對眼,時常爆發激烈爭執的人,都在諸葛亮病逝後相繼離世。
  • 諸葛亮的一石二鳥之計:南陽市名將魏延被誅,襄陽市名臣楊儀自裁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中,名將魏延和名臣楊儀的命運息息相關。魏延被楊儀下令誅殺,落得個身首異處,死無全屍的下場。可是,魏延剛死不久,楊儀就被朝廷罷黜為平民流放,又被治罪下獄,最終落得個自盡的下場。這兩個生前就橫豎不對眼,時常爆發激烈爭執的人,都在諸葛亮病逝後相繼離世。那麼魏延與楊儀最終的悽涼下場,究竟是二人的私怨所致,還是諸葛亮有意為之呢?
  • 魏延真的是死於諸葛亮之手嗎?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怎樣?
    結果魏延的性格和做事風格都和諸葛亮背道而馳,因此一直打壓他。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時候,魏延曾建議自己單獨領一路大軍北上,仿照當年韓信,最後和北伐大軍一起會師潼關。結果諸葛亮一方面出于謹慎,不願意冒險,另一方面原本就對魏延信不過,因此放棄了這個「富貴險中求」的方略。如果說魏延和諸葛亮的不和還停留在「萌芽」狀態,那麼,他和長史楊儀的矛盾就處於公然決裂狀態。
  • 魏延:一生徵戰,他的死究竟是自作孽還是早有預謀?
    大家都知道歷史上的諸葛孔明是極其聰明的,他在死的時候已經可能算到魏延的命運,一步步的誘導他謀反,最終讓他在漢中喪命。當時在赤壁之戰曹操失敗之後,魏延歸順了劉備,而劉備在入川率領的主要將領就是魏延,當時劉備在和劉章徹底的翻臉之後,魏延因為建立了很大的功績,所以就被封為牙門將軍,劉備在攻佔成都之後就進攻漢中。
  • 魏延的腦後真有反骨嗎?他有謀反嗎?學者:我們都冤枉他了!
    楊儀手上有十萬大軍,以幾千人馬,與楊儀大軍硬碰硬,同時大喊「誰敢殺我?」放在小說劇情裡,很精彩。放到歷史真實上,完全說不通。魏延是個什麼樣的人?我發現,沒有詞彙能比《三國演義》中對他的評價「腦後有反骨」更形象了。這不是說他「早晚必反」,而是說他太有性格。
  • 1973年魏延墓被發現,專家發掘出兩尊石馬,原來魏延早已平反
    兩尊石馬之所以立在魏延的墓前,是讓馬岱和楊儀為冤死的魏延贖罪。魏延,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他屢立戰功,晉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時,他被提拔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成了獨當一方的大將。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時,他被任命為鎮北將軍。隨後,他跟著諸葛亮北伐,曾在陽溪大敗費瑤和郭淮。
  • 魏延死前說了什麼,被後世嘲笑近千年,如今卻成年輕人的口頭禪?
    曾經跟隨著諸葛亮進行北伐,在北伐期間他曾率領1萬士兵走另一條路攻關與諸葛亮成功會師立下了赫赫功勞,但是這樣一位軍功卓著的人並沒有平安順暢,而是在公元234年的時候被人給殺死了每一個人都有成長期,魏延也有著一段比較長的成長期,因為之前他是降將在蜀國沒有立足之地,即使劉備對他也比較讚賞,但是他畢竟不是蜀國的本地將領不能獲得像蜀國將領那樣的待遇
  • 殺魏延是不是諸葛亮的意思?翻翻史書,原來我們都被演義騙了
    因此他才會在劉備接見魏延的時候,喝令左右斬殺魏延,並且杜撰了一個魏延有反骨的說法(即使真有反骨這種說法,長在脖子後面不摸摸誰能知道),諸葛亮這麼做的本意並不是真要殺魏延,而是起個敲打的作用。用言語警告魏延的同時,也是警告其他有異心的人: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
  • 有時候會斷送自己的生命,魏延就是例子
    文|飛魚說史兵行詭道求勝而已,延之計可用甚明。而孔明不從。或謂孔明長於治國而短於將略;或謂孔明疑延不敢委也。但魏延一直有個心結,那就是不被諸葛亮喜歡,諸葛亮為何不喜歡魏延呢,說起來有點玄,因為諸葛亮認為此人腦袋後面長有反骨,自己不死還能用內力壓制住他,但自己假如死了,就沒有人能壓制了。
  • 1973年,漢中發現兩匹三國石馬:魏延的冤屈原來早已被洗清
    魏延,蜀漢大將。在諸葛亮執政時期,曾經的「五虎上將」逐漸凋零,蜀漢只有魏延仍能苦撐危局。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魏延是一個天生具有「反骨」的叛將。對於魏延,諸葛亮打一開始就不信任他。因此,諸葛亮在利用魏延的同時,還總想將之坑死。在上方谷,諸葛亮以魏延為誘餌,準備將他和司馬懿父子一起燒死;而諸葛亮死後,他更是設下計謀,讓馬岱殺死了魏延。
  • 為什麼說魏延被殺,我們都冤枉諸葛亮?這個原因很多人忽略了
    但是只要這個楊儀看不去這個魏延,說他有一點點的本事就在這裡作威作福,因此就無論這個魏延做什麼事這個楊儀就喜歡和他對著幹,所以這個兩個人的關係就是水和油永遠都混不到一起去的。但是在諸葛亮眼裡面,這個兩個都是一些不可多得的人才啊,一定要把握好他們,如果他們可以保持友好關係一定有利於蜀國日後的發展。
  • 魏延墓前跪著一個雕像,有人說是諸葛亮這是真的嗎
    魏延墓是蔣琬於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修建的。蔣琬可謂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雖然在做了丞相後認為魏延死得冤屈,追念他早期的功勞而給魏延修墓。但是,蔣琬肯定不會在魏延的墓前安放諸葛亮的跪像。所以,這則傳說恐怕是有訛誤。蔣琬不僅不會在魏延墓前安放諸葛亮跪像,也不會讓楊儀、馬岱在魏延墓前下跪。為什麼呢?
  • 《三國演義》中腦後長反骨的魏延,歷史上卻是一生悲劇的蜀國良將
    三、魏延蒙冤而死關於魏延之死,亦為一大冤案。《三國志·魏延傳》載,建興十二年,「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是諸葛亮臨死前召開的最後一次高級軍事會議。
  • 資歷比楊儀還淺的蔣琬,為何能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更何況,蔣琬的才能一點也不比楊儀差,就連費禕都要「略與琬比」《資治通鑑.魏紀七》,而楊儀論智謀還比不上費禕。所以,蔣琬的能力可能要超過楊儀不少。蔣琬是荊州士人,跟隨劉備入蜀,被劉備安排為廣都長,但是,蔣琬在任上不理事務,終日喝酒。劉備大怒,差點把蔣琬給砍了,不過,讓諸葛亮給阻止了,並說蔣琬是非百裡之才。
  • 諸葛亮病逝後,斬殺魏延的馬岱,最終是什麼結局?
    那麼,問題來了,馬超將馬岱託付給劉備,後來馬岱在蜀漢有什麼表現?對於馬岱這位將領,劉備將其提拔為了平北將軍,賞賜他陳倉侯的爵位。就平北將軍這一官職,開始於東漢末年。一般來說,平北將軍是第三品級的將軍,上面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
  • 楊儀之死,別讓「抱怨」毀掉你人生
    蜀漢後期的大臣楊儀,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反面教材,因為怨言太多,不僅葬送了大好的職業生涯,甚至最終還埋葬了自己。 01 楊儀之死,死於抱怨楊儀最初是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來投奔了關羽,之後關羽派他出差去成都。
  • 魏延死後,他踩著魏延的頭說了7個字,看來諸葛亮的苦心白費了
    事件發生在公元234年,諸葛亮死於其中,諸葛亮死的時候留下一部分遺囑,其中有關魏延的段落更成為了歷史謎團,那就是魏延到底反了沒有。諸葛亮魏延部分是: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到了現在,只能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見解,但是說魏延是被冤枉的還是佔大多數。
  • 魏延的反骨長哪兒,諸葛亮搞明白了嗎?原來看臉在古代竟是硬指標
    在《三國志》中,魏延的傳不足千字,未記其生年和相貌,只知他帶部曲(私兵)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時,治所遷往成都,準備在漢川留一名大將鎮守,大家都認為肯定是張飛,張飛自己也這麼看。沒想到,劉備竟任魏延為漢中太守。
  • 魏延被馬岱殺之前,大喊四個字,後人嘲笑千年,卻成為了口頭禪?
    陳壽根據收集到的史料寫成《三國志》,而後世文學家羅貫中將三國之史稍稍加工,遂成《三國演義》一書。《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在某些方面所描述的內容大相逕庭,不知這是在成篇之時加入了新的史料還是因個人的主觀色彩。總而言之有人終其一生都在研究三國,從而挖掘出那段真實的歷史故事。魏延就是在三國中極具爭議性的人物。
  • 諸葛亮死後,魏延是唯一被授予假節鉞的人,卻為何成不了核心人物
    楊儀和蔣琬均為長史,楊儀的資歷聲望尤在蔣琬之上, 並且從魏延之亂可以看出,蜀漢北伐大軍中,上至四部都督(中領軍向寵在成都,中軍只有護軍,因此只有四部),下至馬岱這樣的雜號將軍,完全順利的聽命調動撤軍,有記載的將領無一人支撐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