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長史楊儀和魏延的關係特別不好,見面就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史實記載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作為蜀國的一員大將卻不聽從諸葛亮的遺命斷後,跟隨大部隊回漢中。然而他並不是要謀反投奔魏國,那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原因就是他和長史楊儀不對盤,因為個人矛盾,那他到底為什麼和長史楊儀這個不待見呢?為什麼他會因為個人恩怨,恨楊儀入骨,甚至違抗軍令辜負諸葛亮呢?魏延投奔劉備之後,諸葛亮看這個人就覺得不可信,以後肯定會背叛蜀國,肯定會謀反的。但是劉備卻不以為然,不信任他的話,也沒有聽他的話殺了他,反而重用與他。這只是書中記載,在真正的史實上,諸葛亮並沒有說魏延一定會造反,雖然劉備確實對他特別看重,多次委任給他重要的任務。
劉備給他的重要人物很多,就比如蜀國建立劉備稱王,他必須回到成都,因為種種原因成都成為他的中心。所以必須有一個值得信任且絕對忠誠的人留在漢中鎮守,然而此時關羽在荊州。所以我們都覺得鎮守在漢中的人是張飛無疑了,但劉備卻反民心所向,讓大部分人都不信任的魏延就在漢中作為一方鎮守重臣。蜀國後期,也就是劉備死後,蜀國大將基本上都七零八落了,在政治權利上能和魏延抗衡的就只有諸葛亮了。此時的魏延當真是囂張跋扈,作為一方重臣他自然有為所以為的資本。因此沒有人敢惹他,處處討好忍讓。然而楊儀卻跟別人不一樣,沒有趨炎附勢反而是個十分有骨氣的人。對魏延不講道理的行為嗤之以鼻,甚至敢頂撞他,別人巴結自己還來不及你一個楊儀敢頂撞我,魏延因此對楊儀恨之入骨。
兩人一見面就好像兩顆定時炸彈,相傳他們都不能一起吃飯,不是口角相爭就是大打出手,有一次魏延甚至都動了刀子,在他面前耀武揚威比比劃劃,嚇唬他。楊儀甚至都哭了,並不是因為害怕魏延的刀子,而是氣不過而委屈的。他對魏延不滿所做的那些對他不敬的事都是因為自己的自尊和氣節,然而魏延這個狂妄的人,儀仗自己的權勢為非作歹,為所欲為。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侮辱,因此對魏延也是恨之入骨,兩人都討厭痛恨對方,所以積怨更深了。我們都知魏延後來慘死與馬岱手中,馬岱知道楊儀對魏延討厭至極,所以殺了他之後把頭顱送到了楊儀手中。楊儀氣憤的把他的腦袋丟在地上,甚至用腳又踢又踩。說看你還怎麼為非作歹,胡作非為。由此看出楊儀對魏延真的是恨之入骨,在魏延那受了太大的委屈才會這樣。不是估計他的權勢而是在為自己的自尊報復。
魏延這個狂妄自大的人所做的惡劣的事,自己當然不會感到慚愧和悔恨。魏延恬不知恥的想要所有人都對他畢恭畢敬,但楊儀對他偏偏不待見。這讓他覺得楊儀是對他有意見,眼神裡都是輕視看不起。最後被說造反而被殺的原因也是因為楊儀,因為他對諸葛亮讓楊儀掌管大軍的命令不服,所以帶著自己的部下軍隊反抗軍令,而後慘死。魏延這個人雖然囂張但卻也是個厲害的角色。性格冷漠,沒有人真的聽他的,楊儀還對他有偏見,總頂撞他了。他的死也是自己一步一步作出來的。他為報復而抗軍令,堵截出路,兵力不及大部隊,將領也四下逃竄。圍堵楊儀讓別人走了可乘之機詆毀他。死亡是他不變的結局,是別人一手謀劃也是他自己為所欲為造成的。
與此同時楊儀在對待他的態度上過度極端,讓很多人認為是楊儀導致了當時和現在這種局面。很多人認為楊儀害死了魏延,剝奪了蜀國的軍權並讓國家損失人才。也有人認為,說楊毅殺了魏延真是冤枉了。因為楊儀是一個有骨氣的人,不甘心屈服於魏延的威逼下才是正常的。人的品格是最不應該丟失的,所以他的態度和行為都是出於本能都是正確的。不說楊儀的性格問題,單單只看他做的事就能看出他是在執行軍務。自然不能說是楊儀為了私人恩怨殺了魏延。不管事實如何,像魏延這種狗眼看人低的,他這樣的性格不管怎樣結局都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