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儀之死,別讓「抱怨」毀掉你人生

2021-02-13 哈叔的職場微課堂

  哈叔  第426篇原創文章  

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遇到糟心的人,不痛快的事,這是太正常不過的了,誰都不能例外。

但是,每個人的處理方式各有不同,有人選擇內部消化,將怨言轉為內動力,有人則選擇向外部傾倒,抱怨發洩...

處理方式的不同,造成的結局往往也是天壤之別。

很多時候,那些喜歡向外部傾倒垃圾,習慣抱怨的人,最後的結局都不太好,問題反而更多、更嚴重。

蜀漢後期的大臣楊儀,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反面教材,因為怨言太多,不僅葬送了大好的職業生涯,甚至最終還埋葬了自己。

 01 

楊儀之死,死於抱怨

楊儀最初是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來投奔了關羽,之後關羽派他出差去成都。

到了集團總部成都,見到了CEO劉備,倆人談起國家軍事大計,竟非常聊得來,為此大受讚賞,就被劉備留了下來,楊儀的職業生涯就此改變。

劉備稱漢中王,楊儀被升為尚書,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任命楊儀為丞相參軍,代行相府事宜,權利已經不小了。

楊儀隨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大業未成身先死,命喪五丈原,臨終前派楊儀組織大軍撤退,楊儀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同時還斬殺了魏延。

楊儀護送諸葛亮遺柩回到成都後,劉禪封他為中軍師。

在楊儀看來,自己帶回部隊,又誅殺叛將魏延,可謂是居功至偉,應該接班諸葛亮丞相之位,而不僅僅是中軍師這樣的一個虛職。

而另一邊,劉禪任命蔣琬統籌管理國家大事,這讓楊儀頗為不滿,他自認為比蔣琬的資歷更老,也更有才能。

為此,楊儀終日唉聲嘆氣,遇到誰都要發點牢騷,抱怨幾句。

有一天,老同事費禕去看望他,楊儀又開始發起牢騷來,抱怨蔣琬沒資格,抱怨老闆劉禪不公平,最後忿怒地說道:「當初丞相去世時,我如果舉兵投魏,今天也不會落魄到這種田地,真是後悔莫及啊。」

費煒轉身就將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密報給了劉禪,劉禪勃然大怒,撤了楊儀所有官職,貶為平民,流放到外地。

到了流放地,楊儀依舊喋喋不休地抱怨,寫信給劉禪,為自己叫屈,攻擊詆毀蔣琬等人,語氣措辭激烈。

最終,楊儀連平民都做不成,被抓進了大牢,在獄中自刎身亡。

老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楊儀之死,就是死在一張嘴上,死於無休止的抱怨。

 02 

別讓抱怨毀掉你

楊儀才能是有的,資歷也是有的,但之所以沒能接班諸葛亮,這與他的性格有關。

其實,諸葛亮生前就已經密奏劉禪,認為楊儀性情急躁狹隘,缺乏包容,喜歡抱怨,難以託付大任,有意讓蔣琬擔當重任。

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決定了他的結局,楊儀管不住自己的嘴,喜歡發牢騷,愛抱怨,所以最終落得這麼一個悽慘的下場,就並不是很意外了。

在職場上,有兩條紅線是碰不得的:一是抱怨,二是與同事在背地裡嚼舌頭。

可以這麼說,抱怨是職場上的第一大殺手。

在公司裡,最容易被清理,老闆最討厭的一種人,那就是喜歡抱怨,散播負能量的人。

滿腹牢騷的人,往往工作起來沒有激情,還會影響整個團隊的士氣,因為抱怨就像是傳染病,非常容易蔓延。

所以,從老闆和公司的角度出發,愛抱怨的人就是害群之馬,必須儘早清理出去。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同樣地,很多人心中的那些怨言,自認為所遭遇的那些不公,本質上是自己還不夠好,卻又不自知。

如果一個人不能改掉抱怨的毛病,不正視問題,不從自身找原因,那麼他將很難成長,職業生涯也一定會布滿荊棘。

不僅僅是事業,這樣的性格同樣也會導致生活一團糟,遍地雞毛。

楊儀犯了一個職場上的大忌,那就是在同事面前,說別人的壞話,而且這些人還是當紅的領導、老闆。

在背地裡,說其他同事和老闆的壞話,亂嚼舌頭,這是一件很愚蠢,也很危險的事。

曾看過一則挺有意思的寓言故事。

一頭驢幹了一天的活,疲憊不堪地躺在欄子裡休息,狗跑過來看它。

驢對狗說,「唉,老朋友,我實在太累了,真想明天歇一天。」

狗走後,在牆角遇到了貓,狗與貓閒聊起來,「我剛去看驢了,它說想歇一天,這也難怪,主人給它的活兒太多太重了。」

貓轉身對羊說:「驢抱怨主人給它的活兒太多太重,它想歇一天,明天不幹活兒了。」

羊又對雞講:「驢不想給主人幹活兒了,它的活兒確實太多太重了,也不知道別的主人對他們的驢是不是好一點兒。」

雞後來又和豬說:「驢不想給主人幹活兒了,想去別的主人家看看,也真是的,主人對驢一點兒也不心疼,讓它幹那麼多又重又髒的活兒,還用鞭子粗暴地抽打它。」

晚飯前,主婦給豬餵食,豬對主婦說:「夫人,我向你反映一件事,驢的思想最近很有問題,你得好好教育它,它不願再給主人幹活兒了,嫌主人給它的活兒太重太多太髒太累了,還說要離開主人,到別的主人那裡去看看。」

得到豬的報告,晚飯桌上,主婦對主人說,「驢想背叛你,它想換一個主人,你準備怎麼處置它?」

主人咬牙切齒地說:「背叛是不可饒恕的,殺了它。」

就這樣,這頭勤快的,並沒有想背叛主人的驢最終莫名其妙地被流言給殺死了。

很多時候,我們就在扮演著驢的角色,在同事和別人面前抱怨目前公司,抱怨同事,抱怨領導...

請記住,工作上遇到不愉快的事,不管你們的關係有多鐵,都不要隨意分享,誰也無法保證他永遠不會出賣你,而往往是你們之間所謂的小秘密,很快就會被傳得路人皆知。

你曾經所說的每一句話,特別是不好的言論,都會成為一枚定時炸彈,在你職業生涯的路上隨時引爆。

別讓一張嘴,毀掉你的人生,這是一件很不值得的事,管住嘴,穩住心,好好工作,這才是最正確的混職場。

哈叔

寫於2018.10.21

作者簡介:哈叔,喜歡用歷史解構職場,文字接地氣,通俗易懂,簡練精闢。新浪微博:哈叔微職場。

你身邊有滿腹牢騷,總愛抱怨的人嗎?

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交流,截止明晚(22號)8點,留言點讚數最高的前三位讀者,可獲得語音課程一套。

新書限量籤名版《決定你成功的不是情商,是逆商》已在當當網上熱銷中,現在下單就有機會拿到哈叔的親筆籤名書。

如 何 購 買 哈 叔 籤 名 書

① 長按下方圖中二維碼,即可進入噹噹購買頁面

② 打開「噹噹"APP,直接搜索書名:《決定你成功的不是情商,是逆商》,找到"噹噹自營"版本購買


③ 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噹噹購買頁面

相關焦點

  • 別讓「低效努力」毀掉你的人生
    實際上,很多人都會掉入這種「低效努力」的怪圈裡,很努力、很拼命,但最後卻徒勞無獲。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01 低效努力,正在拖垮你不少人時常會有這樣的感慨:為什麼我每天忙得要死,累死累活地幹,但收穫的卻與付出的不成正比,工資不高,收入不增呢?是時運不濟嗎?是天地不公嗎?
  • 「毀掉」你的孩子的這幾點!你中了幾招
    今天這個論點,就是「管孩子」。如果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催他;那個毀掉一個孩子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管、管、管死他!這邊的「管」不是管束,是「控制」。總是為孩子做選擇的父母,從孩子穿什麼衣服、剪什麼髮型、去餐廳點什麼吃、要學什麼才藝、要念什麼科系,甚至到孩子畢業找什麼工作、談戀愛的對象都要管,孩子的生活受到全方位幹涉,這樣的人生根本是一場災難。「我是你媽,難道我會害你嗎?」沒錯,你就是在害他!
  • 人生的意義之「人永遠的歸宿」
    所以他們認為,在物質的身體死了以後,人的靈魂也隨之消失,因之說人死如燈滅,死了死了,死了就了了。   二、輪迴說  輪迴之說乃是出自佛教,雖然之前已有其他宗教有這種猜測,但佛教的臆斷較為詳盡且頗具代表性。「輪迴」二字,原系循環不息的意思,佛家執此理論來證明因果關係,的確使世人多為之迷惑。
  • 心理學:別讓破窗效應,毀掉了你的一生
    可能源於「破窗效應」先來看看什麼是「破窗效應」?看到這裡,我們就再聊聊自律對我們人生成功具有多麼大的干係。比方說你堅持讓自己每晚臨睡前淺讀幾頁書,但是你今天以頭疼為理由不看了,明天以心情不好又不看了,後天又以忙的太晚又不看了。長此以往,你逐漸把當初的豪言壯語忘得一乾二淨,用不了多久,你就會回到老樣子。
  • 心理學:別讓破窗效應,毀掉了你的一生
    01你的人生混得不好可能源於「破窗效應」先來看看什麼是「破窗效應」?這就是「破窗效應」在起效果,原本只是一個小問題,但如果我們不重視,沒有做到及時修正,問題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繼而引發一系列更為嚴重的後果。看到這裡,我們就再聊聊自律對我們人生成功具有多麼大的干係。
  • 長史楊儀和魏延有什麼血海深仇?和他的死有什麼關係?
    我們都知道長史楊儀和魏延的關係特別不好,見面就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史實記載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作為蜀國的一員大將卻不聽從諸葛亮的遺命斷後,跟隨大部隊回漢中。然而他並不是要謀反投奔魏國,那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原因就是他和長史楊儀不對盤,因為個人矛盾,那他到底為什麼和長史楊儀這個不待見呢?
  • 有「自我」的父母,不會需要孩子來榮耀你
    或許很多父母認為把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孩子上,是對孩子最好的,但看看自己:沒有「自我」的父母是最慘的! 適可而止的愛,是最剛好的! 如果你經常有這些話語出現在腦中,那你可能已經失去自我,或正在失去自我中…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
  • 諸葛亮的一石二鳥之計:南陽市名將魏延被誅,襄陽市名臣楊儀自裁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中,名將魏延和名臣楊儀的命運息息相關。魏延被楊儀下令誅殺,落得個身首異處,死無全屍的下場。可是,魏延剛死不久,楊儀就被朝廷罷黜為平民流放,又被治罪下獄,最終落得個自盡的下場。這兩個生前就橫豎不對眼,時常爆發激烈爭執的人,都在諸葛亮病逝後相繼離世。那麼魏延與楊儀最終的悽涼下場,究竟是二人的私怨所致,還是諸葛亮有意為之呢?
  • 用三年業餘時間做出主機遊戲的「門外漢」:我曾想把它毀掉
    工作之餘,此君自學遊戲開發,並利用三年多業餘時間,做出人生第一款主機遊戲——《SELF 自己》。這個作者一度想毀掉的《SELF》,是一款文字冒險類作品,其故事圍繞主人公尋找失蹤的父親展開,呈現一個人尋求自我救贖的歷程。懸疑怪誕的氛圍和碎片化敘事是它的特質,而讓人感到不一樣的地方,還在於作者所謂的神叨叨的意識流色彩。
  • 「我死定了;最好是啦」那些每次想講,都不知道英文怎麼講的 10 句...
    跟外國朋友聊天的時候很想講「最好啦;你少臭美了;早跟你說了吧」可是突然中文都到了嘴邊卻轉換不出合適的英文!你少臭美了You’re so full of yourself.full 是「滿的」意思,所以 so full of yourself 可以想成「太自滿了」,這句話就是你別太自我膨脹了。
  • 人生中有些問題不是無解,而是「不值得去解!」
    但幾年下來我也有個小小感想,有些夥伴們憂心忡忡,甚至困擾在心中許久的問題,我聽完之後,真的很想對他說:「啥?這種問題也會困擾你這麼多年喔?你的人生還真是平順到讓人嫉妒啊~」但當然啦,這話我沒直接說出口,畢竟這年頭大家的心都是玻璃做的,而且我自己前幾天也為了兩小時短講要不要帶變壓器出門猶豫掙扎了好久,沒資格說別人!
  • 「少奶奶」黃聖依:我從來沒有贏過
    「你失敗過嗎?」在一起6年的婚姻被出軌了,選擇離婚後又回到爸媽身邊生活;工作5年還是拿著死工資,只能勉強夠生活;老家同學聚會,所有人「車」、「房」、「娃」三件套齊全……不禁想想,人生怎麼有那麼多的課題,自己總是會和「失敗」撞個滿懷。有時候自己拼盡全力來應對這些,卻還是不能盡善盡美。「好像自己從來沒贏過啊!」
  • 通渠楊儀?我第一個不同意,反正官方也會推出更加強力地主
    因為農民楊儀能夠很好的克制住地主,像是那種信心滿滿選了許攸、界渣權、王元姬等的大將軍們一旦第一回合砍不死楊儀,就會一直受到楊儀的限制,直到地主被另外一個農民砍死。於是許多玩家要求削弱楊儀,還氪金大佬一個公道,而平民玩家要求不能再上演通渠戲碼了,要讓平民玩家也有對抗大將軍的資本,雙方的爭論熱火朝天,相持不下。
  • 資歷比楊儀還淺的蔣琬,為何能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單純從這一點來說,把楊儀吹破大天,也比不過蔣琬的,諸葛亮自然會要選擇蔣琬為接班人。更何況,蔣琬的才能一點也不比楊儀差,就連費禕都要「略與琬比」《資治通鑑.魏紀七》,而楊儀論智謀還比不上費禕。所以,蔣琬的能力可能要超過楊儀不少。蔣琬是荊州士人,跟隨劉備入蜀,被劉備安排為廣都長,但是,蔣琬在任上不理事務,終日喝酒。
  • 「夜讀」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一直抱怨
    主人公問司機:「你剛才為什麼那樣做呢?他差點撞壞了你的車,把我們送進醫院。」司機解釋道:「有的人就像垃圾車,他們滿載著負面情緒四處奔跑。如果你給了機會,他們就會把負面情緒倒到你身上。所以,千萬別接收他們的負面情緒。」
  • 「我死定了;最好是啦」那些每次想講,都不知道英文怎麼講的 10 句聊天常用語!
    別擔心,編輯叔叔都幫你整理好了小 V 跟同事們集思廣益,集結了 10 句日常生活的聊天中很常用到的話,學起來以後就可以輕鬆準確地和外國朋友表達你想說的話!你少臭美了You’re so full of yourself.
  • 功成名就的楊儀,為什麼要加入德雲社
    楊儀,當今相聲圈最著名的海清。楊儀是天津人,出生於1962年,今年58歲,相聲世家,楊少華之子,自幼學習相聲,因為父親當年的門戶不清,造成他也沒有明確的師承,乾脆就誰也不拜,成為海清。他最早出現在觀眾面前,是在1995年侯寶林杯全國相聲大賽,奪得金獎,然後分別在2002,2003年,蟬聯央視相聲大賽前兩屆一等獎,功成身退,轉行拍電視劇,楊光的快樂生活,電視劇也大獲成功,楊儀的生活比楊光還快樂,玩收藏品美食,最近幾年和父親楊少華形影不離,爺倆在天津街頭巷尾,盡情的吃喝玩樂,給老父親頤養天年。
  • 一石二鳥之計:諸葛亮死後魏延被誅,楊儀自裁,蜀國失去兩個能人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中,名將魏延和名臣楊儀的命運息息相關。魏延被楊儀下令誅殺,落得個身首異處,死無全屍的下場。可是,魏延剛死不久,楊儀就被朝廷罷黜為平民流放,又被治罪下獄,最終落得個自盡的下場。這兩個生前就橫豎不對眼,時常爆發激烈爭執的人,都在諸葛亮病逝後相繼離世。
  • 詳解十八界之「意法識界」
    「發明汝意」,必須要有法塵才能成就你的意識。若無前法:「前法」就是法塵,就是我們的意根所緣之境。意根是能緣,法塵是所緣,能緣與所緣和合才能產生意識心。意識心叫所緣緣,也叫增上緣。「若無前法」,如果沒有所緣之境;「意無所生」,意識就不可能產生。也就是說,我這個意根、我這個想法,如果沒有麵粉和水在前面,我就不可能產生我要做饅頭這個意識。
  • 談修「忍辱波羅蜜多」及「六忍」、「五十一心所」
    有一次,寒山問拾得:「今有人侮我、冷笑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便回答:「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視之,再過幾年,看他如何結局。」以上對話,既闡揚「忍」是一種美德,亦教授人們如何待人接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