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同意即意,云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云何意生?若有所識,云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汝識決定依於法生,今汝諦觀,法法何狀?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云何生?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阿難,你過去已經聽我說過,以我們的意根為能緣,對應的法塵為所緣,而能產生我們的第六意識心。意根,是指第七識;法塵,也叫前塵影事。那麼這個意根對法塵來進行分別、打妄想,就造成意識心。
![]()
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仍然是統一的句式。那麼這個意識心到底是意根所生,還是法塵所生,還是意根和法塵和合共生,還是由虛空無因之生?無非這四個方面。
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我們頭腦是不是時時在妄想分別,到了揚州還考慮家裡情況怎麼長怎麼短?如果說因為這個妄想分別心是由你自己心裡的意根產生的——一定要注意,意識它能夠分別,這是它的一種能力;它分別出來的那個東西叫所分別,叫所緣緣,也就是我要吃好,我要穿好,是這種心——那這種意識心後面是不是有產生這種意識心的東西?
於汝意中:就是你這個意根之中。
必有所思:就是法塵。比如說,我們要做饅頭,必須要有麵粉和水。沒有麵粉和水能不能做起饅頭來?「發明汝意」,必須要有法塵才能成就你的意識。
若無前法:「前法」就是法塵,就是我們的意根所緣之境。意根是能緣,法塵是所緣,能緣與所緣和合才能產生意識心。意識心叫所緣緣,也叫增上緣。「若無前法」,如果沒有所緣之境;「意無所生」,意識就不可能產生。也就是說,我這個意根、我這個想法,如果沒有麵粉和水在前面,我就不可能產生我要做饅頭這個意識。
離緣無形,識將何用:這裡的「離緣」是指離開所緣的法塵。法塵都沒有,形都沒有,影子都沒有,「識將何用」——即使產生了意識又有什麼用啊?實際上通過意根對法塵產生了意識,它的作用是反過來作用於這個法塵。比如我們頭腦有「一二三四五」,這是法塵。那麼,意根通過「一二三四五」產生了意識,幹什麼?來搞一加一等於二,二加五等於七,是不是來反作用於這個法塵吶?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下面進一步分析,講得更加細膩。這個「識心」,「識」就是第六識,「心」就是第七識,意識和意根;「思量」,是指講我們的意根和識心的種種的分別心,分別功能,這裡作為動詞來用。意根它是一種直觀的反應。在講小乘因緣法時,把它說為無知。因為相對前面六種意識心,它好像如如不動,它其實動得更大。正因為它動得特快特快特快,所以我們感覺不到。
兼了別性:這個「了別性」是比喻種種的妄想分別。前面「諸思量」是從總體上來講,「兼了別性」是從具體上來講。這裡也就說盡了我們一切的思維觀照、一切的心法,乃至包括前面的五種俱生意識、心法統統包含在內。所以一兼全兼。
為同為異:就總體上來講,這些意識心到底相同還是不相同?重點地講,意識心跟意根相同還是不相同?我們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如果相同的話,那你意識心就是意根,你還要講什麼誰生誰啊?
異意不同,應無所識:意識心跟意根如果不同的話,那麼意根是心法,那意識就變成了色法;或者意識是心法,意根是色法。這兩者體性是不是雜亂吶?所以「異意不同,應無所識」。兩者一個是心法,一個是色法,這兩者誰生誰?到最後來講,誰都不認識誰。意識它就是起這個分別作用,如果不認識誰,它有沒有分別作用了?沒有了。
若無所識,云何意生:識別的功能都沒有,你還談什麼意根生出意識?
若有所識,云何識意:這個就從邏輯推理上來講,一定是意根生意識。那麼你這個意識跟意根是相反,不是同類的,你能不能以意根來叫意識?不能。你只能叫眼識,或者是什麼什麼識,你不能叫意識。
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同也好,異也好,這兩種性體都不能成就。為什麼?如果意識跟意根是同一體,那麼這個一體它沒有能所,一體不能變成兩體——因為意識跟意根相同,都是個心法,能不能講誰生誰?不能。這是講「唯同」不能成就。兩個體性不一樣,也不能造成能所。你能不能講肉牛與木頭牛可以生個什麼牛?所以無論是同或者是異,都不能講意根能夠生出意識。所以「界云何立」,這個「界」是指意識界,怎麼能成立?不能成立。意識心在第二義諦裡,在十法界這個範圍之內,你找不出它的來龍去脈,但它又宛然現前。所以佛處處把我們逼到如來藏,既然十法界找不出它的根源,它又現前,當下不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隨緣顯現嗎?處處都要往這方面悟。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如果講我們的意識心不是意根所生,那麼就是因法塵所生吶。「若因法生」,是指法塵,「世間諸法」就是世間一切法,「不離五塵」的五塵是色法。下面,色、聲、香、味好理解,這個觸呢,要注意,不要理解為跟它相摩。這不是觸,是指通過接觸以後產生的合與離這兩個法。這兩個法也是色法、塵法,不是心法。離、合這兩種東西我們的心可以感覺到,但你還拿不出來給人家看。「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我們的意根只攝受法塵,它只管你前面五塵的影子,所以五塵實法不經意根。這裡要明白。我們只有眼睛才能對著色法,耳朵才能對著聲音。當我們眼睛閉起來的時候,這個實法能不能經過我們的意根?不能。但是它的影子能經意根——哦,這是紅珠子,有這個印象。這個紅珠子在不在你意根裡?不在,它是虛妄的。
汝識決定依於法生:我們的意識心就算講生,也只能講是依於法塵而生。
今汝諦觀,法法何狀:你今好好看,你這個法塵是什麼樣子,特別強調法塵之法是怎麼回事。因為我們一定要咬住意識已經不是意根生,那麼也咬住它一定是法塵所生。即使錯誤的,錯也錯的在理。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色空」屬於色法,「動靜」屬於聲法,「通塞」屬於香法,「合離」屬於味法和觸法。這五塵法怎麼樣呢?是什麼特點啊?生和滅。
越此諸相,終無所得:如果我們的法塵離開前面的這些相,它存在不存在啊?因為它是前面「諸相」的影子,沒有形體,有沒有影子啊?這是一步一步地來觀照。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這裡提出一個根本的問題。也就是說,法塵是隨著色、聲、香、味、觸這五塵生而生,隨其滅而滅。前面講了,意根不可能攝受這五塵色法,那它能不能依靠這五塵色法來產生意識?(不能)。五塵五種色法也都不能產生意識,那五塵色法的影子能不能產生意識?連五塵色法的影子都不存在,它隨著這五塵色法的生而生,隨其滅而滅,它自己都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它能不能產生出任何一種東西?不能。
所因既無:所以這裡講,意識所依靠的法塵都沒有獨立的實體地位。
因生有識:你卻因此而非要強調能產生所謂的意識「作何形相」啊?到底是什麼樣子啊?現在提醒大家一句,因為我們一直是講一心三藏,我們這種意識心是不是本來就是啊?你當下就是意識心吶。因為佛一開始講這個法,大家沒有辦法認可。為什麼不認可?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講了各種各樣的法,說是怎麼因緣和合產生的。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鈴是佛系起來的,佛再給我們解鈴。因為佛當年講這個法本身就是戲論法,但是現在仍然是用戲論法來破戲論法,這就使我們感到很困難。所以我講這個法的時候,始終提醒大家,一切都是當下現成的。意識心怎麼來的?我們自己就是意識心,這是本有的。它隨著我有這麼個意根,有這個肉團,有外界這麼多所對的法塵而顯現的這種思維。我們卻以為它就是這樣產生的,其實不是的。我們本來就有這種心,隨著這種環境就會顯現出來。人生本來面目就是幾句話的事情,一切的東西都是我一個念變出來的,這句話就了了。懂了,信了,你就了生脫死了。
相狀不有:這個「相狀」是指法塵的相狀,法塵沒有相狀。
界云何生:這個意識界怎麼能成立啊?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所以你們要知道啊,我釋迦牟尼過去講的那種因緣所生法不能成立。意根、意識和法塵這三界,沒有實體,找不到出處,卻宛然存在。
則意與法及意(識)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到這裡為止,這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算是圓滿了。後面進入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大。實際上這七大是把前面的這四科從另外一種不同的角度再進一步地分析,有助於我們理解前面四科。(摘自印廣門清法師《楞嚴經講記•卷三》)
![]()
素材 | 當門
審核 | 當宣
校對 | 當香
編輯 | 當融
·END·
![]()
往期精彩回顧
![]()
自古「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法華論壇》是大力宣講《大乘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經典的大型綜合性佛教網站。網站致力於開佛法秘藏,示人生真諦,悟正信之教,證解脫之道,以法華楞嚴所詮如來藏之理,揭示宇宙萬法的來龍去脈、相互關係,以令行人當下明心見性,了生脫死!
法華論壇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fahualuntan1
網址:http://www.fahu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