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界圖解
嶽靈犀
十八界是很重要的基礎佛學,若能將它弄清楚,徹底了解意根和意識的虛幻不實,已是聲聞初果。不但如此,十八界是通於三乘的佛法,其中有很多知見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阿賴耶識。玄奘菩薩說:「愚者不分根與識」。「愚者」不是指智能不足的人,而是指未明心的人,包括定性聲聞當中,已證滅盡定的俱解脫阿羅漢。一般人分不清「根」和「識」之間的分際,以致無法明心。
圖一是表示前六識在五位(沈睡無夢、悶絕、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時中斷,圖二則是表示正常人在清醒時,前六識現起,具足十八界。二個圖的下面,都有阿賴耶識的字樣,所指的範圍不只是十八界以外的部分,而是裡裡外外的全部;意思是說十八界依於阿賴耶識而存在,均是阿賴耶識妙真如性的顯現,而且阿賴耶識本身有獨立的自體性,即使十八界滅盡,祂仍然可以獨存。阿羅漢或闢支佛取證涅槃時,所以能夠不落入斷滅,即是因為涅槃中仍有本際存在,涅槃本際即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即是涅槃妙心。
五塵的範圍很容易確定,容易混淆的是根與識,所以玄奘菩薩說:「愚者不分根與識」。以要言之,五根均為身體器官,無了別性;八個識才有了別性,尤其是阿賴耶識的了別慧,的確是不可思議,根本無法以意識想像祂何以能夠有這樣大的本事。要注意的是,意根雖然是「根」,但祂沒有形質,卻有了別性,因此唯識學都稱之為末那識。「根」意思是「為他物所本」,並不是說一定有形質;例如眼識的現起,必須依靠眼根,乃至意識的現起,必須依靠意根。
大家可以看到圖一的意根和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之間有內五塵(內色、內聲、內香、內味、內觸)。所謂的內五塵,最好的例子是夢中的影像,就像是電影、電視的畫面,在我們腦海當中播放,這些影像並不是真實的。但是清醒的時候,您就看得到真實的影像嗎?不然!因為光線最多只能射到視網膜,您的大腦被身體包裹著,根本接觸不到光線。
大腦既然接觸不到光線,為什麼您會看得到呢?因為您看到的並不是外色,而是內色。內色是由阿賴耶識依據外色(外面的色光)而變現的,讓您的大腦掌管視覺的部分(眼根的勝義根)接觸到內色,因為眼根和內色塵接觸,因而現起眼識,才能夠了別色光。眼見色是如此,其餘四種感官,也是同樣的道理。
內五塵和外五塵有對映的關係,如鏡花、水月,雖然不是真物,卻模擬得極為逼真,使人們誤以為五識所了別的是外塵。法塵是內五塵微細的部分,例如色塵的美醜、氣質、儀態;它主觀成分濃重,與內五塵的如實映照,截然不同。法塵和內五塵都是內相分。
即使是在清醒時,七轉識仍然只能接觸到內相分,既然是內相分,則與夢中所見無異,俱是虛妄不實。我們有時候罵人家不切實際,說他只知道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然而以佛法的觀點來看,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從來不曾接觸過外境,從來都是活在如夢如幻的內相分當中。如是思惟,可以證我所空,從此不再以外境為實。
圖二比圖一多了前六識和法塵。前六識是根、塵相對而產生的,所以六識都是畫在根、塵之間。法塵和意識各為一界,但圖形中卻有五處,大家可以想像這是一個橫切面,實際上它們在上方或下方是相連的。如果把意識畫成一圈,把意根和內五塵隔開,恐怕引起讀者的誤會──以為意識現起之後,意根不能接觸到內五塵。
五位時雖然仍有末那識能夠了別,而末那識只有很粗糙的了別慧,就算天塌下來,末那識只知道外頭發生了大事,卻不知到底是什麼事。例如動手術全身麻醉(悶絕)的時候,刀子在身上割來割去,末那識是可以察覺到的,但祂只知道觸塵有變化,想叫意識和身識去弄清楚,可是因為勝義根被麻醉,意識、身識均無法現起,所以不覺得痛。
但是在沈睡無夢時如果被人割一刀,末那識察覺之後,立刻命令意識和身識現起,因此會立刻醒過來,並察覺到痛。如果在五位當中沒有意根繼續了別內五塵,沈睡中的人即使被刀子割,應該也不會醒來。
而做夢或者定中見相,均是意識了知內色、內聲……等內相分,而且此種內相分和外塵並無一定的關係,因此可以有種種怪誕的情節,但所受苦樂,卻與清醒時無異。例如夢中與人交合,此種身觸固為內相分,仍然可以讓人因而遺精;做惡夢受酷刑,雖非實有其事,所受苦楚,並末絲毫減損。
將十八界畫成兩個圖,是為了表現前六識的依他起性,使讀者能夠徹底了解意識「審而不恆」的特性,如實思惟、觀察之後,便不再以意識為我。若能如此,只要再證明意根的虛妄性,即可證我空,得聲聞初果。這種證果的過程,極為平實,並無境界可以眩人耳目,是無所得法。若有境界,必有生滅,辛苦證得之後,還要不斷的保持,否則便會退失,這樣就不是無漏的果位。
問:曾經聽過這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修行人在路上遇到一具屍體。他感到此亡者非常可憐,於是挖掘一穴將屍體埋葬。在後來世當中,此修行人再遇此亡者,而亡者正因前世的此段因緣而於此生下嫁給修行人。
請問一個死人(如上面的亡者),其識神既去,他是透過何種方式獲得因緣的業種而在未來世中顯現出來?
答:第八識能夠「了眾生心行」,包括自己和他人的心行,因此當身根已壞,六識不現行的時候,仍然能夠繼續記錄他人的心行,而在未來世,阿賴耶識的種子流注,與他的末那識相應,他會很喜歡和前世對他好的人在一起,但究竟是什麼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因為識種流注並未和意識相應,只和末那識相應。不良少年看人不順眼而殺人,情形也類似,只是因緣一善一惡而有不同。
第八識這種了眾生心行的功能,極為不可思議。所謂的不可思議,是說你沒有辦法用意識去思惟、想像第八識是怎麼做到這些事情的。但想要明心的人不要在這裡下功夫,這是悟後起修增上慧學的範圍,未悟的人應當先參究第八識是怎麼了知自己七轉識的心行。
問:「心行」是指什麼?能否仔細說明一下?
答:所謂的「心行」是指妄心的活動,包括愛憎、選擇、慚愧、覆藏……等等。「了眾生心行」意思是說阿賴耶識可以了知眾生妄心的活動,就像孫悟空逃不出如來的掌心一般。但在參究的時候,最具體可以觀察到的,是意根的心行由阿賴耶識當下了知,無所遺漏──有志於明心的人應該從這裡入手。
請大家注意,意識也可以了意根的心行,但卻稍微遲緩些,不是當下了知,而且時有遺漏,所以有些人不記得自己做過什麼事──例如一些小動作,如抓癢、摸鼻子、咬嘴唇……等等,如果沒有被別人當場指出來,過幾分鐘再問,他多半不記得曾做過這些事。
問:另外第八識是否離見、聞、覺、知?如果是的話。這裡講的了知眾生妄心,是如何去了知?
答:七轉識的見聞覺知,一定有能認識的主體,和被認識的客體,二者互相對立。但是第八識在了知七轉識的心行時,卻沒有主體,也沒有客體,因為七轉識本來就是第八識所出生的,自家人當然知道自家事,這當中無所謂主體,也無所謂客體。
至於第八識如何了知其他眾生的心行?我也不知道!我能從現象加以推知,也可以在經典中找到依據;但是卻無法去思議祂這個功能
問:大腦和神經系統是不是前六識?視神經系統當中的訊號,是否即是內色?
答:凡是識都是沒有形質的。因此大腦和神經系統仍然是五根,在唯識學裡面將他們稱之為「勝義根」。相對於勝義根,則是「浮塵根」(或「扶塵根」),例如眼根的浮塵根是眼球,勝義根則是視神經和大腦當中掌管視力的部分。
有人以為大腦是意識,這是錯的,因為沈睡無夢的時候大腦仍然存在,卻沒有意識,可見大腦不等於意識。另外,無色界的有情,沒有色身,當然也沒有大腦,可是因為有意根和法塵的緣故,仍然有意識,可見大腦不是意識。
視神經系統當中的訊號並非內色,內色最好的例子是夢中所見的影相,明明沒有外色塵,可是卻看得到東西。觀想所見的影相,也是內色。
問:凡是識,包括第六識、意根(第七識)、阿賴耶識都是無形的。而所謂塵應是有形的,如外五塵是有形質的東西,但與之相對的內五塵(內色、內聲、內香、內味、內觸)也是有形質的嗎?
答:如果把形質定義為:客觀存在,可以由他人的感官共同體驗的;那外五塵就是有形質的。不過,實際上的情形是:任何人均只能接觸到內五塵,內五塵雖然是外五塵的映現,但是因個人業力不同,因此所現的內五塵亦各各不同,因此並沒有絕對的客觀可言。
內五塵(如夢中的影像)不是他人的感官所能體驗的,因此依前述的定義,說內五塵沒有形質。
問:這二個圖都是阿賴耶識的不同表現,如何能從中看到阿賴耶識的「圓成實性」?
答:阿賴耶識的圓成實性,表現在幾個地方:
一、器世間(物理世界)由有情的共業所形成,即是集合共業有情阿賴耶識的不可知執受而成就這個器世間。對我們來說,器世間就是外五塵境界。決定在什麼地區出生,也是阿賴耶識的功能。
二、五根是由自己的阿賴耶識根據前世的業力而決定,如果前世有業障,可能導致五根功能不齊全。(凡是由業力決定的東西,都是阿賴耶識的功能。)阿賴耶識「去後來先做主公」(入胎時先來,死時後走──此處所謂的來去,是指阿賴耶識執持身根的功能之起滅,並非有形質的東西所現的來去),因此在入胎的時候,祂就先進去受精卵主宰五根的發展,此時完全不需要意識,祂就能夠獨立運作,聚集物質,形成身體器官。入胎時,末那識雖然也同時進去,但末那識的了別慧很低劣,對於五根如何發展,無所能為。
三、由阿賴耶識根據浮塵根所接觸的外五塵和勝義根所傳送的訊號,而隨時變現內五塵,末那識隨時了別五塵境所發生的重大變化,清醒時配合前六識同時了知,沈睡時末那識單獨運作。
四、前六識是由根塵相對而產生,根塵則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而且祂會流注眼識種子、耳識種子……乃至意識種子,因而形成六識,這也是祂的圓成實性。
五、意根(末那識)的作主性,是一種頑強的習慣性,例如狗看到牛肉就要吃,人看到名利就要攀緣,但是這種習慣,則是來自過去的無明、業行,由阿賴耶識所記錄,於今世起現行。事實上,意根的一切均是由阿賴耶識流注末那識種子而形成,因此經典說:「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陀那識是阿賴耶識的別名,祂所流注的汙染種子形成習氣,習氣就是意根的習慣性,通常是指染汙性而言。意根的染汙性可以因為邪見而加深,因為正見、正行而減少,因此不是一成不變的法。由於意根不能外於阿賴耶識而存在,祂沒有自己獨立的體性,因此意根也是虛妄不實。
六、阿賴耶識可以圓成日常生活當中的種種活動,包括走路、吃飯、穿衣服……等等。以圖二來說,即是十八界範圍外面的部分所表徵的意義。阿賴耶識沒有形質,因此不是說祂位於十八界範圍外面,而是說祂有外於十八界的獨立體性。走路、吃飯、穿衣服,都是有相法,但在相法當中,有不是相法的東西,所以《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是密意所在,須行者自行參究。
問:這六塵相全是「內相分」嗎?如果是的話,世間萬物不就都是虛幻的了?那我正在上網打字,這個計算機和打字鍵盤,為什麼我能操縱、有真實的接觸感?這也是第八識變現的嗎?又屬於十八界之中哪一界呢?
答:打字鍵盤的觸感,即是身觸塵和法塵,由身識和意識所感知,身識和意識都是心法,沒有形質,不可能接觸到鍵盤,可見您所感知的觸感,只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內相分,既是內相分,不是真正接觸到外境,如何不是幻?
問:物理世界也是人們的共業所生?這個道理是不錯,但我還是有疑問。比如,大自然的山川河流,日常生活中的房屋車輛,這些所謂的物質物理世界,怎麼理解為「共業所生」呢?和十八界有什麼關係?
答:物理世界是由人們的共業所生,這是經典所說,初悟的人還沒有辦法現觀,也沒有辦法嚴格的證明它是真理,所以不只您有疑問,我也一樣有疑問。疑惑是很正常的,不必強迫自己去接受一個未經嚴格證明的知識。不過,已悟的人能夠從已實證的知識,加以推理,物理世界應該是人們的共業所生,這已不只是聖言量,而是比量,由於有部分的證據可以支持這個推理,所以他會比未悟的時候,更加相信經典所說的話。
用眼睛看器世間,它就是色塵;用耳朵去聽,它就是聲塵;用鼻子去嗅,它就是香塵;用舌頭去嘗,它就是味塵;用手去摸,它就是觸塵──所謂的器世間,其實就是五塵相的總合。
問:意識既是依他起性,於五位中斷,顯然祂是虛妄的。而意根既然是「恆審思量」,為什麼也是虛妄的?
答:前面說過:第八識可以了知眾生的心行,可以記錄過去世的業行,第八識種子流注,直接與末那識相應,使您毫無道理的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您以為是自己(末那識)在做主,喜歡就去追求,討厭就拒絕,或者如歐陽菲菲的歌「想要愛誰就愛誰」;但實際上是第八識流注的種子讓您喜歡和討厭,哪個人會得到美人的垂青,在他們未見面之前,即已註定;因此第八識才是後台老板,末那識沒有自己的體性。
再者,第八識種子流注,前世善因緣了結之後,繼之而起的或許是惡緣種子流注,一見鍾情的戀人,結婚沒幾年,變成怨偶,甚至拳打腳踢、拿菜刀互砍,如《論語》所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從這些地方,如實的思惟、觀察,就可以證知末那識的虛妄性。
問:聲聞初果不是應該斷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嗎?為什麼你只強調斷我見?
答:三縛結當中,最難斷的是我見,若我見斷得很徹底,疑見和戒禁取見必然隨之斷除。若我見斷得不乾淨,藕斷絲連的,才會有疑見和戒禁取見,這種情形便施設為「初果向」。
問:聽嶽師兄這樣說,我已經完全懂得意識和意根的虛妄性,我現在是初果嗎?
答:聲聞初果不易以問答勘驗。有的人聽到善知識為他演說十八界空,覺得很有道理,就相信了,但他沒有從觀行上去確認無誤,就說服自己應該接受;這種情形不是親證,我見無法斷除。他如果熟讀善知識的著作,很會講道理,對答如流,善知識一時不察,也許就印證他;結果當他碰到境界的時候,仍是以我見在思惟,自己卻沒有察覺;沒有「見不退」的功德,卻對外宣稱是初果的聖弟子,因為這樣而誤犯大妄語業,真的很冤枉。
因此,自認為證聲聞初果的人,不管有沒有經過善知識印證,不要急著向人宣說,應該要在歷緣對境的時候,詳細的檢查,看看我見是否已斷乾淨,等到確認無誤,再也沒有任何懷疑時,才可以向他人宣說。而且宣說果位,是為了弘法,令他人起信,如果沒有必要,不應該隨便宣說,炫耀自身的位階。真實斷除我見的人可以如實的證知:「所謂初果,即非初果,是名初果」,因此,若有炫耀果位的想法,即是未斷我見的凡夫。
再說,聲聞初果的功德遠遠不如大乘見道,行者應發起深心、懇切心,志求大乘見道才是,不應以小乘見道為已足。
問:可否舉例說明,什麼是我見的思維模式?
答:例子太多了,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因為凡夫的思惟模式,都建築在我見之上。此部分可參考本書〈細說我見〉一文,那裡有許多我見思惟模式的例子,此處可再舉幾個例子。有一位演藝人員,出了一本書叫做《誰都不能欺負我》,從書名就可以知道,她是我見未斷的凡夫。
還有人,寫了一本回憶錄叫做《該我上場了》,這也是我見的思維模式。(他們大概不會主張自己是證果的聖賢吧?說他們是凡夫,應該不算惡意的批評。)一般人的我見,顯而易見,因此我不說明判斷的理由,請讀者自己用〈細說我見〉一文所列出來的標準檢驗看看,這不是很難的題目,就給大家做練習題吧!
猴年春節時,我收到一則電話簡訊:「新年願老闆順著你,敵人躲著你,愛人體貼你,貴人幫著你,家人護著你,彩卷偏向你,工作隨便你,金錢黏著你!恭禧發財!新年快樂!猴年行大運!」這一則簡訊,一般人看了會很歡喜,但是它卻會助長你的我見,如果有修行人拿這個來跟你賀新春,你不用跟他囉嗦,一棒打下去就對了。
比較難辨認的,是修行人的我見。基本上,只要是把五蘊當做是我,都是凡夫我見。修行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將覺知心當做是我,覺知心本身是識蘊,依於色身(色蘊)而有,祂又與受蘊、想蘊、行蘊相應,照理說,應該不會錯判的。但是從古以來,便有許多錯悟的祖師,寫了長篇累牘的論;也有錯悟禪師的開示,被記載為語錄;還有一些偽造的經,也把覺知心說成是真心、真我;所以許多修行人便被誤導了。他們有的以為,覺知心處在離於語言文字妄想的狀態,便是真心;有的以為,覺知心不起愛憎分別,便是真心……還有許許多多的覺知心變相,被人誤以為是真心。
有一種人,他修行很認真,但是卻很在乎師父對他的看法。師父交待他做事,若是做成了,他會希望師父誇他,若是做錯了,他就很怕被師父責備。因此他會隱瞞自己的過失,若是隱瞞不了,就設法把過錯推到別人頭上,把功勞攬到自己身上。他也不喜歡看到別人受到信任與重用,找到一點因頭,便可以無風起浪,讓可能威脅他地位的人,都成為箭靶。要不然,就用漸近的方法,每次講一點壞話,慢慢的削弱對方,直到對方受到疑謗,不得不離開道場。這種人的慧,不見得差,但是他卻沒有把慧用在降伏自己的性障上面,所以別人的微細過失看得清清楚楚,自己的過失已經很嚴重了,卻不能察覺,還找一堆理由將它合理化。修行人淪落到這種地步,即使慧再好,也是枉然。
選修「心靈實驗室」的讀者請注意:這門課最重要的家庭作業,就是了解我見的定義,並且要能夠分辨自己和別人的心行,哪些是落在我見上面。如果您能在這個地方通達無礙的話,我就給您六十分,要是連這個都過不了關,就是不及格,還得繼續修,不然永遠都是凡夫。
大家不要嫌嶽靈犀分數打得太嚴苛,我這是以聖賢的標準來打這個分數。對已見道的諸賢聖來說,您(假設您已斷我見)不過剛入門,後頭還有極其長遠的修證道等著您,因為是剛入門,不要說比不上大菩薩的功德,連阿羅漢的功德受用,您也遠遠不如,所以只得六十分。但是這個六十分,對凡夫和外道來說,卻是不可企及的,因為您即使還沒有斷疑見和戒禁取見,至少已經證了「初果向」,已躋身四雙八輩[1]聖弟子的行列,那些被世間人尊為「聖人」、徒眾百萬,乃至傳承數十代的世間賢聖,在出離三界的修證上,甚至還要拜您為師呢!
真觀按:初果確實只要斷掉三縛結,不需要別的條件。但應注意的是,戒禁取見只是各種取相分別的代表。《瑜伽師地論》說,初果人必須滿足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這兩個條件。所謂的盡所有性是指對五蘊「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周遍觀察,皆能確定為無常、苦、空、非我,因此斷掉我見。所謂的如所有性是指對一切的五蘊皆能確定為不異於我,因此轉入生空真如,斷掉戒禁取見等取相分別。如果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皆無滲漏,則同時斷掉疑見。
[1]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名之為四雙八輩。
編輯按:本文摘自現代人修行入門書——《心靈實驗室──非凡心教育手冊》。該書是嶽靈犀(法名正犀)繼《真假活佛》之後的重要著作,經作者授權,在「實證的佛教」微信公眾號每周六、周日陸續刊載,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