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什麼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2020-12-16 每日一首佛歌

《楞嚴經》第119課

從《楞嚴經》整個的法脈中給現前的法格外地給多出來一塊,供養大家,是為了格外給這個修淨土的人融會貫通、安心、確信的,再增加一番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信心和修行的容易。下面可能會覺得,地水火風空這都是元素,各世界的元素,肯定娑婆世界也有,極樂世界也同樣,會周遍的。

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怎麼樣來理解它的周遍性呢?就是怎麼樣能從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我們這用的是識,怎麼去窺它的如來藏性,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又如何修行,去見如來藏呢?因為到了極樂世界,同樣你必須還得見如來藏周遍性,才能夠開悟,即聞佛乘,頓開佛慧。這就是一個情形、兩樣國土的染淨情別。

大家都會讀《彌陀經》嗎?《彌陀經》裡面講到極樂世界的生活方式,外在環境,可是很可能我們覺得,一味地用我們的識去領略他們美好和痛快,忘了他同樣在這個生活方式和外在環境上,極樂世界的人是怎麼修行的?並沒有離開生活。所以首先來看這一段經文,《彌陀經》裡面有講到說: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做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這就是人家的活法。

看一看這個活法,極樂世界的天人如何從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去悟他的如來藏周遍性呢?黃金為地是什麼呢?是眼見的色法,屬於色塵,用眼根來受用。常做天樂屬於什麼?聲塵,屬於耳根來受用。曼陀羅華,天雨曼陀羅華屬於什麼呢?香塵,用鼻根來受用。飯食經行的飯食呢?屬於味塵,用舌根來受用。盛眾妙華呢?屬於身體,盛眾妙華。各以衣盛眾妙華,屬於什麼呢?觸塵,由身根來受用。

是不是六入呢?當然還有意根,意根就跟我們這不一樣,我們就別說了,待會就知道人家的意根是智根。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十二處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舌識。還沒有出這四科。包括他們的五陰也是勝妙五陰,色、受、想、行、識。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就要開始反觀什麼呢?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國土,眼耳鼻舌身決定會被色聲香味觸給轉,所以才有了識。但是極樂世界不是這樣的,極樂世界是什麼呢?同樣就在這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乃至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境界中,人家修的什麼?當體見到的全是周遍法界的如來藏妙真如性。

所以我們這個世界看那的時候就覺得有隔,十萬億佛土。極樂世界看這沒有隔,為什麼呢?全體都是周遍法界,所以才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突然就還至本國了,一頓飯的功夫又回來了,就是把它盤活了。

就在這些境界中,我們看人家的境界還是覺得極樂世界這麼好,這麼痛快,天上就下花雨,飲食自然現前,然後常作天樂,還是用識去分別那的智,周遍法界的如來藏智。極樂世界的人就在境界中,全體看的就是以智來看,所以不但看他們的生活樣子,他們看我們的生活樣子還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的。

這就是染淨之間,大家知道我們這個世界,極樂世界也是一樣,就看哪個把哪個壓倒,佔絕對多數,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我們的世界的染著分別壓倒了智慧,所以就是轉智成識了;在極樂世界,全是清淨視野,如來藏妙真如性,當體就悟到入到,所以就轉識全體是智,智壓識;我們這是識壓智。

所以不管智壓識、識壓智,六根、十二入、十八界有沒有變?沒有變,還是要依著這個活法,這種狀態,六根對六塵有六識,但大家是智了。是這樣的一種修行狀態,所以周遍性發揮出來了嗎?哪個國土皆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說,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這樣的。

相關焦點

  • 佛教裡邊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是什麼意思?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四個解釋層次。這四個解釋層次無非就是我們常現在感受的精神和物質層面,他就要不斷地介紹真性全體都是我們當下物質和精神的體現。在此之前已經講完到五陰六入,就是前兩科,一科一科的科目已經講完了。今天我們要開始講到十二處,這十二處幹什麼呢?就是破相顯性的。
  • 背誦楞嚴經: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26)| 生滅去來五陰虛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
  •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
    「明幻化相即真」是說明幻化相就是真。從外表看來,是幻化相,可是幻化相的體就是真,就是妙真如性。從這個地方以後,把「見精」、「見性」,改稱為「如來藏妙真如性」。「見性」是從一根來說,是別;也就是說,從眼根來說叫做「見性」,只談眼根的見性,這是各別;「如來藏性」是包括了六根,就是「總」。
  •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說到這裡為止,是在說明六根都是虛妄的,這就是世尊希望我們能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純真無妄的真如自性,它是沒有這些六根的差別,所以,既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無論是五陰,無論是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換句話說,身心世界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可是虛妄不實的本體,卻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因為一切都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現出來的,所以它的相儘管是虛妄,體乃是真性本體。我們在研究四科一一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地方,就是要這樣的去體會。
  • 為什麼說如來藏心中無六根界?
    四果阿羅漢入滅盡定時,就能滅掉意根的一部分功能,就是心所法中的受和想兩個心所法,入無餘涅槃時意根就全部滅去了。意根也是不自在的,依如來藏不斷輸送識種子才能存在和運行。既然祂是能滅的法,就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凡是有生有滅的,都不是真實的法,都是幻化的、空的、非我的。
  •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陀的意思,就是要用根性本真的例子,來說明勞相也是本真,在這裡雖然沒有直接說到法法皆真、頭頭是道,但是事實上,是法法皆真、頭頭是道,就是《法華經》上所說「諸法實相」的道理。雖然塞住耳朵會嗡嗡作響,可是,那種會嗡嗡作響,最虛妄的聲音,它的體還是真的。二、比例知妄:用這比例來讓我們知道,無論是瞪發勞相,或是耳根中的能聞之性,都是虛妄的。
  • 如來藏的空相和諸法空相
    第二節 如來藏的空相為什麼說如來藏是空相?祂與五蘊十八界的空相有什麼不同?說如來藏是空相,是因為祂沒有三界世間的六根相、六塵相、六識相,也沒有五蘊相,沒有一切世間相,但卻是真實的存在。五蘊萬法和如來藏兩種相,不管是假法也好,實法也好,所有的相都是空的,實質都是空性心如來藏。
  • 身入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之會身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洞山禪師就回答說:「何不向無寒暑處去呢?」意思是說:你怎麼不向沒有冷、沒有熱的地方去呢?那一位出家眾又問他:「如何是無寒暑處?」意思是:怎麼樣才叫做沒有冷、沒有熱的地方呢?洞山禪師說:「寒時寒煞闍黎,熱時熱煞闍黎。」「煞」是極的意思;就是說冷的時候,把你凍壞了;熱的時候,又把你熱壞了。為什麼會熱壞或凍壞了呢?
  • 如來藏妙真如性原來是這個意思,不真學佛的人,難以懂得
    那麼在裡面敷設十方如來,就是表這個極果,還有諸菩薩所有的形像就是表示真因,十方如來是極果,菩薩是真因。下面開始才說,一真法界裡邊,應於當陽張盧舍那佛,是一真法界的法主;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法主;彌勒佛是未來的法主;阿閦鞞佛是東方不動智的法主;彌陀是西方同體悲的法主,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來這個道理在佛教中是這樣的含義,學到了
    所以同樣的是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這個一一妙如來藏真如性,在我們這裡都是分別,向外馳騁。一樣的境界兩樣的情,我們這裡是染雜分別,極樂世界是當下清淨。但是還是用的周遍法界的法界緣起,染土都是從我們的識緣起的,淨土都是從我們的智緣起的。法藏比丘為什麼要建立超然的極樂世界淨土四十八願,全是稱性發揮之至,稱的什麼性?
  • 佛教之圓覺經原文及譯文
    小乘佛教只有菩提涅槃、波羅蜜,沒有清淨真如的教法。唯有對清淨真如得不壞信心,菩薩依此才能生死來去無懼;有菩提涅槃,菩薩才能修行成就佛果;有波羅蜜方便,菩薩就能夠成就利生的事業。佛以這三種教法來教授菩薩,不是教授聲聞。一、清淨真如——萬法的真實性:"真如"就是真實不變的意思,"清淨真如"即是指一切法的法性真實清淨不變。
  • 何為解六結、越三空
    讓本自清淨圓明的如來藏性難以顯現作用,而形象的把這種障礙六根自性顯現、無法通達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境界稱之為「打結」。其次,我們內心本有的如來藏清淨自性發揮作用時,也是要通過六根來顯現萬法空無自性的實相,只有解除六根處的結結,藏性才能通達無礙,所以解結處也當然應在六根上。解六根之結,就必須了悟如來藏不生不滅的道理:了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隨緣的顯現,而緣起的都空無自性。虛妄如幻、不實不得的外境有什麼值得去分別、執著的呢?
  • 何謂「如來藏」?
    初期大乘的清淨心是指空(性),肯定不是含有什麼」無限莊嚴功德」此類.如來界,如來性,是如來藏的同義詞.界有因義,而作用時因力具足如來藏.如來神變,一切花內有化佛,坐蓮花華藏,這就是如來藏的根本喻.在煩惱眾生中有清淨如來.
  • 《法華經》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佛教所談三世因果之相,要詣大概不過於此,十二因緣觀對此作了詳細的描述。然而如是而論雖足知因果之關係,若問此惑、業、苦三法從何生來,則以阿賴耶緣起而詮釋之。故於業感緣起之次,有阿賴耶緣起。一切眾生皆攝於如來之智內,如來法身無論因位、果位俱不改變,雖因眾生被煩惱所覆而不能見,但如來一切果德皆攝於凡夫心中。真如為無始無終、不增不減之實體。其實體有真如門、生滅門二義。於此而有三法:真如之體,生滅之相,因緣之用。就真如門而言,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一味平等,名曰「淨」。
  • 五方佛:大日如來、寶生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不動如來
    在佛學的文化傳承中,五方佛主要指的是:一、中央大日如來,是密宗金剛界五方如來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大日如來的佛土是第一佛土,此佛土名色究竟淨土。二、東方不動如來,東方不動如來的佛土是第二佛土,此佛土名喜悅淨土,因為生該土者即不再退轉,所以藏文名稱為真樂。三、南方寶生如來,南方寶生如來的佛土是第三佛土,此佛土名具德淨土,因為此佛具足成就正覺的一切品性和能力,所以藏文名稱為賦有光榮。
  • 永嘉大師《證道歌》以親證如來藏而言證道(一)
    證得如來藏以後來現觀,你就能看到猶如摩尼寶珠一般的如來藏,不但能映現出萬法,而且也常常出生六識而顯現出能見之性、能聞之性……乃至能覺、能知之性等六種神奇作用;這六種性用雖然是緣起而性空的,若是將這六種神用轉而依止及歸屬於常住的如來藏以後,成為如來藏的一部分了,也就成為常住而不空的法性了;然後再來反觀這一顆如來藏寶珠的時候,卻又看到祂如同摩尼寶珠能顯示種種影像一樣,不斷的顯現山河大地、五陰眾生;祂自己雖然不是物質之法
  • 佛教:十回向菩薩,謂起大悲之心,救度眾生,迴轉十行之善
    三、等一切佛回向:謂所向本覺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覺之智,齊於佛覺。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謂前能覺之智,無處不遍;既齊佛覺,則所證真如之理地,如佛不異。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掛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謂前至一切處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來;然如來則一切世界之如來,世界即一切如來之世界;世界、如來,涉入無礙,功德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