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第119課
從《楞嚴經》整個的法脈中給現前的法格外地給多出來一塊,供養大家,是為了格外給這個修淨土的人融會貫通、安心、確信的,再增加一番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信心和修行的容易。下面可能會覺得,地水火風空這都是元素,各世界的元素,肯定娑婆世界也有,極樂世界也同樣,會周遍的。
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怎麼樣來理解它的周遍性呢?就是怎麼樣能從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我們這用的是識,怎麼去窺它的如來藏性,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又如何修行,去見如來藏呢?因為到了極樂世界,同樣你必須還得見如來藏周遍性,才能夠開悟,即聞佛乘,頓開佛慧。這就是一個情形、兩樣國土的染淨情別。
大家都會讀《彌陀經》嗎?《彌陀經》裡面講到極樂世界的生活方式,外在環境,可是很可能我們覺得,一味地用我們的識去領略他們美好和痛快,忘了他同樣在這個生活方式和外在環境上,極樂世界的人是怎麼修行的?並沒有離開生活。所以首先來看這一段經文,《彌陀經》裡面有講到說: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做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這就是人家的活法。
看一看這個活法,極樂世界的天人如何從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去悟他的如來藏周遍性呢?黃金為地是什麼呢?是眼見的色法,屬於色塵,用眼根來受用。常做天樂屬於什麼?聲塵,屬於耳根來受用。曼陀羅華,天雨曼陀羅華屬於什麼呢?香塵,用鼻根來受用。飯食經行的飯食呢?屬於味塵,用舌根來受用。盛眾妙華呢?屬於身體,盛眾妙華。各以衣盛眾妙華,屬於什麼呢?觸塵,由身根來受用。
是不是六入呢?當然還有意根,意根就跟我們這不一樣,我們就別說了,待會就知道人家的意根是智根。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十二處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舌識。還沒有出這四科。包括他們的五陰也是勝妙五陰,色、受、想、行、識。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就要開始反觀什麼呢?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國土,眼耳鼻舌身決定會被色聲香味觸給轉,所以才有了識。但是極樂世界不是這樣的,極樂世界是什麼呢?同樣就在這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乃至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境界中,人家修的什麼?當體見到的全是周遍法界的如來藏妙真如性。
所以我們這個世界看那的時候就覺得有隔,十萬億佛土。極樂世界看這沒有隔,為什麼呢?全體都是周遍法界,所以才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突然就還至本國了,一頓飯的功夫又回來了,就是把它盤活了。
就在這些境界中,我們看人家的境界還是覺得極樂世界這麼好,這麼痛快,天上就下花雨,飲食自然現前,然後常作天樂,還是用識去分別那的智,周遍法界的如來藏智。極樂世界的人就在境界中,全體看的就是以智來看,所以不但看他們的生活樣子,他們看我們的生活樣子還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的。
這就是染淨之間,大家知道我們這個世界,極樂世界也是一樣,就看哪個把哪個壓倒,佔絕對多數,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我們的世界的染著分別壓倒了智慧,所以就是轉智成識了;在極樂世界,全是清淨視野,如來藏妙真如性,當體就悟到入到,所以就轉識全體是智,智壓識;我們這是識壓智。
所以不管智壓識、識壓智,六根、十二入、十八界有沒有變?沒有變,還是要依著這個活法,這種狀態,六根對六塵有六識,但大家是智了。是這樣的一種修行狀態,所以周遍性發揮出來了嗎?哪個國土皆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說,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