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入佛典原文(張迪老師讀誦)
01:44來自i信解行證
一、舉例顯妄
阿難!譬如有人,用兩隻手指急忙塞住耳朵,耳朵塞久發生疲勞,頭中就嗡嗡作響。耳根與聲音二者,同樣都是菩提心中的瞪發勞相。
「耳入」下面分為四科,第一科是「舉例顯妄」,第二科是「辨妄無體」,第三科是「無所從來」,第四科是「結妄歸真」。
「舉例顯妄」這一科,還是以自法為例。所謂「自法」,是以耳根自體作為例子來說明。
「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譬如有一個人,用兩根手指,一下子就把耳朵塞住了。「譬如有人」是用假設來顯示耳入是虛妄的。
「耳根勞故,頭中作聲」 「勞」是勞累,耳朵塞久勞累了,所以頭中就感覺到嗡嗡的聲音。上面眼入那一科是說「瞪目發勞」,而耳入這一科是說「塞耳成勞」,這兩件事所說道理相類似,只是隨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文句表達而已!其中「瞪目發勞」是以空華為驗證,「塞耳成勞」則是以頭中發出虛響為驗證,所以才說「耳根勞故,頭中作響」。
「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耳」是耳入的聞性。聞性自己沒有辦法顯示功能,一定要寄托在耳根,才能夠顯示出來。「勞」是頭中嗡嗡作聲的勞相。所謂「勞相」,雖然是妄發,但也是因境而顯,所以叫做「兼」、「與」。不只頭中嗡嗡的聲音是耳入的勞相,連能聽的耳根,同樣都是菩提心中的瞪發勞相。這一段經文乃是以比例發明,讓我們知道無論是根,無論是塵,都是同一個根源,都是虛妄而已。從它的相來說,同樣都是虛妄,可是,從它的體來說,同樣都是真。對於這個道理,一般人是不容易體會的,明明有聲音,為什麼說是虛妄呢?實在很不容易了解。可是,我們用手指把耳朵一塞的話,馬上就有感覺,耳朵就有聲音了,把手一放開,又沒有聲音,以這種方法來驗證,就很容易體會到耳根與聲塵都是虛妄的道理。
在《楞嚴經指掌疏》中,對於「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這三句話,有所說明,認為這三句話有兩種意義:一、比例信真:以這比例來讓我們相信能聽聞的耳入與所聽聞的一切聲音,都是本於真性菩提的。耳根中的聞性,本來就是真性菩提,一般人或許容易相信;可是,把耳朵塞住所發出的聲音,也是真性菩提,一般人就不容易體會,所以說「同是菩提」。佛陀的意思,就是要用根性本真的例子,來說明勞相也是本真,在這裡雖然沒有直接說到法法皆真、頭頭是道,但是事實上,是法法皆真、頭頭是道,就是《法華經》上所說「諸法實相」的道理。雖然塞住耳朵會嗡嗡作響,可是,那種會嗡嗡作響,最虛妄的聲音,它的體還是真的。二、比例知妄:用這比例來讓我們知道,無論是瞪發勞相,或是耳根中的能聞之性,都是虛妄的。瞪發勞相是虛妄不實在的,把耳朵一塞住,就有聲音出來,大家都知道,這是虛妄的境界;可是,耳根中能聞之性,也是虛妄不實的,這道理卻是讓人難以體會,所以才說「同是瞪發」。佛陀的意思,是要以「瞪發勞相」的虛妄來做譬喻,說明能見的功能性,同樣也是虛妄的。
在這兩種道理之中,第一比例信真,是兼帶說明總標中的「浮塵諸幻化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的疑問。就是正文的「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的地方。「比例信真」就是兼帶重複解說這一段經文的道理。
「瞪發勞相」與「浮塵幻化」這兩者沒有差別,「勞相」是本於菩提,就是重申說明幻化相是不離真的道理。又「瞪」這一個字,前面眼入的地方,是以「瞪目發勞」來做例子,眼睛一瞪,就有空花出現。如果順著這種說法,耳根中的聞性,應該說是「塞發勞相」,乃至「意發勞相」,為什麼後面的五入,都還是用「瞪發勞相」呢?《楞嚴經講義》說,應該要知道,「目瞪發勞,妄見空華,菩提心瞪發勞,則六精具發」。「瞪」是無緣無故虛妄的動作。本來眼睛好好的,為什麼一直要看個不停呢?這不是無端生有嗎?以這「無端生有」來說明「一念不覺生三細」的道理,因為同樣是無端生有,所以後面的五入,也同樣使用「瞪發勞相」這個「瞪」字。
二、辨妄無體
因為有動、靜二種虛妄塵境,引發能聞的作用,居在浮塵根與勝義根之中,吸取這動靜二種塵象,名為聽聞性。這聽聞性離開了動、靜二種塵境,畢竟是沒有自體的。
從「因於動、靜」到「名聽聞性」的前五句,是託塵妄現。後三句「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是離塵無體。
「因於動、靜,二種妄塵」 是說由於有動、靜這二種妄塵。為什麼叫做妄塵呢?因為動與靜的聲塵,是無常的,動與靜是常常在那裡交替變滅,所以是「妄塵」。
「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有二種妄塵,引發能聞的作用,在浮塵根與勝義根之中;而這聽聞的作用,就把動、靜的塵象吸進來,叫做聽聞性;也就是說,由於外面動靜這兩種虛妄的塵境,才引發能聽的作用,而這種能聽的作用,又把外面的動靜二種塵境吸進來。因為把動與靜兩種塵境吸進來,就會感覺到有動的聲音,或者是靜的境界,可是,這只是虛妄的相,因為是有外面的塵境,才會引發它的作用。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此聞」是說這聽聞之性,就是會聽的作用。離開了動與靜這兩種塵境的話,能聽聞之性,是畢竟沒有自體的。因為它是要有動、靜這兩種塵境,才能夠引發作用,離開了塵境,就沒有作用了。
三、無所從來
就是這樣,阿難!應當知道這聽聞性,不是從動、靜而來,不是從耳根而出,也不是從虛空所出生的。
這一段經文是總標,說明能聞的作用,不是從動、靜而來,不是從耳根而出,也不是從空而生的。下面的經文就逐一的破除其迷執。
為什麼呢?如果是從靜塵而來,動的時候,這聽聞性立即隨著靜塵而消滅,應該不會聽聞到動的聲塵。如果是從動塵而來的話,靜的時候,這聽聞性立即隨著動塵而消滅,應該不會聽聞到靜的塵境。如果是從耳根生的話,必定沒有動、靜二種聲塵,這聽聞性本來就沒有自性的。
「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 「何以故」是徵問,就是徵問能聞的作用不是從動、靜來,不是從根而出,不是從空生的原因。從「若從靜來」至「應無覺靜」這一段經文,是先「破從塵來」,就是破能聞的作用是從動、靜而來的錯誤。「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如果聞性是從靜塵而來的話,動的時候,靜塵沒有了,聞性的作用應該隨著靜塵而消滅,就沒有辦法聽到動的聲音了。「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如果聞性是從動塵而來的話,也是不對。因為靜的時候,動就消滅了,聞性的作用應該也會隨著動塵而消滅,就沒有辦法聽到靜的聲音了。其實,雖然外面的聲音有動有靜,可是,聽聞的作用並不會隨著消滅;如果會隨著消滅的話,就只能夠聽到動或靜的一邊,而沒有辦法聽到動靜兩邊,因為聽聞的作用,不隨著動靜二塵而消滅,無論是動塵或靜塵,二者都清楚地知道,所以就能夠知道聽聞的作用,並不是從塵境出生的。
「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
這一段經文是「破從根生」。假如聽聞的作用是從根而生的話,表示耳入是從自己而生,這樣的話也不對!如果這聽聞性,是從根而生的話,根應該只有增上緣。什麼是增上緣?因為它能夠照境引發識的作用,有增上的作用,所以叫做增上緣。如果耳根只有增上緣,沒有動靜所緣的塵境,就沒有能聞的自性,也就是說,只有根是沒有辦法發生聽聞的作用。
如果是從虛空而出,虛空有聽聞性,就不是虛空了;又虛空自己能夠聽聞的話,與你的耳入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一段經文是「破從空生」。本來虛空是無知的,如果這種聞性是從空而出的話,虛空有聞的作用,而成為根性,就不叫做虛空了,因為既然成為能聞之性,怎麼叫做虛空呢?又虛空如果有聽聞的作用,這也是虛空自己有能聽的作用,和你的耳入又有什麼相關呢?由上可知,聽聞性從空而來也是不對。
四、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是因為不是從動靜來,不是從根而生,也不是從空而出的緣故,所以應該要知道。「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耳入是虛妄的,本來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眼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眼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眾生之妄體現在何處?《楞嚴經》之兩種見妄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十番顯見之十:顯見離見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