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4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26):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2021-02-07 禪林網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

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


正文(23)


經文:「複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云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甜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云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復云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若於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於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云何覺離?違順二相,亦復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請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於知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正文】  複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譯文】  再說,阿難!為什麼說六入本來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

【解】  此處所說的六入有兩重意義:一是涉入,即是六塵景象涉入六根而顯示現象。如下文說「發見居中」二是吸入,即是六根吸入六塵景象而顯現作用。如下文說「吸此塵象」。


【正文】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譯文】  阿難!就在這個眼睛瞪久發花時,眼睛和發花,都是菩提自性瞪久發花所產生的幻相。

【解】  此處主要說明當眼睛瞪久發花時,不但眼中所見的發花景象為幻相,此時即能見此發花景象的見性,也同屬於妙明真見發花所見的幻相。


【正文】  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譯文】  因為明暗二種妄塵,引發眼睛的見,吸入這兩種塵象而產生作用,這種功能名為見性。這個見離了明暗二種妄塵,徹底沒有自己的體存在。


【正文】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

【譯文】  正是如此,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見不是從明暗而來,不是從眼根出,也不從空中生。


【正文】  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

【譯文】  何以呢?假若這個見是從明而來,暗時就應當消滅。應該不能見暗才是。假若是從暗而來,明時就應當消滅,應當不能見明。假若是從根而來,就不應該依靠明暗二塵才起作用,前面已經談過,見離了明暗二塵,就沒有自己的體性。要是這個見性是從空出來的,它既然能看見前面的塵象,回過來就應當見著自己的眼根。而且它既然是從空出來的,那和眼入又有什麼關係呢?


【正文】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因此應當知道,眼入完全是虛妄而成,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譯文】  阿難!譬如有人,用兩個手指用力塞緊耳朵,耳根因為受壓產生疲累,頭中就覺得有聲,耳根和它受壓勞累而產生的現象,都是菩提本性「瞪久發花」的妄相。

【解】  前文講過,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種子。六根的作用都是阿賴耶識中種子所顯現的作用。因為其來源是一處,所以六根都可以用眼根瞪久發花來比喻說明。


【正文】  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譯文】  由於動靜兩種妄塵,引發耳根的聞,吸入這兩種塵象,名為聽聞性,然而這個聞離開了動靜二種塵象,徹底沒有自己的體性。

【解】  聲音來自音波,音波是空氣中所生的波動,波動是從動靜二種塵象而來。


【正文】  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

【譯文】  正是如此,阿難!當知這個聞不是從動靜來,不是從耳根發出,不是從空中產生。


【正文】  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

【譯文】  何以呢?假若聞性是從靜來的,那麼在動時就應該消滅,不應該聞動。若是從動來的。在靜時就應該消滅,不能感覺到靜。若是從根生出來的,就不必靠動靜二種現象才顯聞性。因為聞性離了動靜二象並無體性。若從空生,空假若有了聞性,就不成其虛空了。又空自己有了聞性,與你的耳入又有什麼關係呢?


【正文】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所以應當知道,耳入是從虛妄而生,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譯文】  阿難!譬如有人閉著呼吸,閉久使鼻孔感覺疲勞,此時在鼻中,聞有冷的感觸,就可以分別通塞虛實等感覺,甚至於香氣和臭氣。這種種的感受和鼻根的聞性,同是菩提自性「瞪久發花」的幻相。


【正文】  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譯文】  由於通塞兩種妄塵,引發鼻根的嗅聞,吸入這兩種塵象而產生聞性。這個聞離開通塞二種塵象,徹底沒有自己的體性。


【正文】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云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

【譯文】  應該知道,這個聞並不是從通塞而來,也不從根出生,也不生於空中。為什麼呢?假若聞是來於通,塞時聞應當消滅,怎麼能知道塞呢?假若聞是因塞才有,通就應當沒有聞,為什麼能分別香臭等氣味呢?假若聞性是靠鼻根產生,就不應當依靠通塞二塵才顯作用。而且前文已說過,這個聞機,離了塵自己沒有體性。若是這個聞性是從空中發出的,就應當迴轉來聞你的鼻根。而且聞性在空中,和你的鼻入又有什麼關係呢?


【正文】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因此應當知道,鼻入本是虛幻妄相,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譯文】  阿難!譬如有人,用舌來舐自己的唇吻,久舐使它疲勞,假若此人是有病,就會感到有苦味。沒有病的人,會有微帶甜味的感覺。由甜與苦,顯現舌根的作用。不動的時候,常有淡味在。舌根的知覺和它疲勞後的感受,同是菩提自性「瞪久發花」的幻相。


【正文】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譯文】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引發嘗覺,吸入這兩種塵象名為知味性。這個知味性離開了那些甜苦及淡兩種妄塵,徹底尋不到體性。


【正文】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空生。

【譯文】  就是這樣,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能夠嘗到苦淡的知覺,不是從甜苦而來,也不是因淡而有,不是從根出,也不是從空發生。


【正文】  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云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復云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若於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

【譯文】  何以呢?若是從甜苦而來,淡時知覺已經消失,怎麼能知淡呢?若是從淡有知,甜時知覺即消滅,又怎能知甜苦二相呢?若從舌根而生,必然沒有甜淡與苦等塵相,但前文已說明,這個知味的能力離了甜苦及淡兩種塵相,徹底沒有自己的體性。若是從空中出來的,虛空自己的味覺,不是你口裡知道的。又空自己知道,與你的舌入有什麼關係呢?


【正文】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所以應當知道,舌入是虛妄的幻相,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於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譯文】  阿難!譬如有人,把一隻冷手接觸熱手,假若冷的力量多,熱的手隨著也就變冷。假若熱的力量強,冷的手就會變成熱。就是這樣,兩種感受合稱為觸。而手離開,則兩種不同的感受就更為明顯。兩手的冷熱,誰影響了誰?就因於接觸時間的久暫。身體以及兩手相互的影響,都屬於菩提自性「瞪久發花」的幻相。


【正文】  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譯文】  由於離合兩種妄塵,從中引發觸覺,吸入這些塵象,名為知覺性。這個知覺性離開了離合違順〈注〉兩種塵象,徹底沒有自己的體性。

【注】  觸覺中苦即屬於違,樂即屬於順。


【正文】  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非空生。

【譯文】  正是如此,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觸覺不是從離合而來,也不從違順產生,也不是產生於身根,又不從空中而來。


【正文】  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云何覺離?違順二相,亦復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譯文】  何以呢?假若這個觸覺是合時才有,離時就應當消滅,為什麼會感覺到離?關於違順二相,也和此理相同。假若是從根產生,就必然不可能有離合違順四相。前文已談過,離開了離合違順四相,觸覺徹底沒有自己的體性。假如是從空中而來,空自己知道,與你的身入有什麼關係呢?


【正文】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因此應當知道,身入原是虛妄,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正文】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譯文】  阿難!譬如有人,疲倦了就需要睡眠,睡熟了便會醒,看見過的事物便會記得,記憶不起便是忘。這就是顛倒〈注一〉,生住異滅〈注二〉,在此中吸入習氣,歸入一處,前後不相逾越〈注三〉,稱為意知根。意根和它的種種顛倒相,都是菩提自性「瞪久發花」的幻相。

【注一】  意根中的寤寐憶忘諸相,是為顛倒。

【注二】  據唯識論所說:「本無今有名生,生位暫停名住,住別前後名異,暫有還無名滅。」又據楞嚴正脈說:「初憶名生,正憶名住,始忘為異,忘盡為滅」。

【注三】  寤寐憶忘,前後分明,不相逾越。


【正文】  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譯文】  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聚知性在內,吸撮法塵於意根中,前五塵習影,留於意根中為法塵。此法塵逆流〈注〉流不及於意地,名為覺知性。這個覺知性,離開了寤寐生滅二塵,徹底沒有體性。

【注】  前五塵滅後,留影於意地,名為法塵逆流。即使前五塵重現,流不及於意地。

【解】  此處所言生滅,不包括寤寐,只以平常有記無記時而言。


【正文】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

【譯文】  正是如此,阿難!應當知道這個覺知的根,不是從寤寐而來,也不是從生滅中產生,也不來源於根,也不生於空中。


【正文】  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於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

【譯文】  何以呢?若是從醒時來,睡時即已消滅,那以什麼為睡呢?若從生時有,滅時就同於無。誰又知是滅呢?若從滅有,生時滅已無,誰又知道生呢?若是從根出生的,那麼睡和醒兩種現相,隨身轉換,假若離開了這兩種形式,這個覺知之心,就同空花一樣。若是從空產生,那就應該是空能知覺,和你的意入又有什麼關係呢?


【正文】  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譯文】  所以應當知道,意入原是虛妄,其本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



相關閱讀:

1.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自序

禪林網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相關焦點

  •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說到這裡為止,是在說明六根都是虛妄的,這就是世尊希望我們能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純真無妄的真如自性,它是沒有這些六根的差別,所以,既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無論是五陰,無論是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換句話說,身心世界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可是虛妄不實的本體,卻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因為一切都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現出來的,所以它的相儘管是虛妄,體乃是真性本體。我們在研究四科一一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地方,就是要這樣的去體會。
  •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講義》說,應該要知道,「目瞪發勞,妄見空華,菩提心瞪發勞,則六精具發」。「瞪」是無緣無故虛妄的動作。本來眼睛好好的,為什麼一直要看個不停呢?這不是無端生有嗎?以這「無端生有」來說明「一念不覺生三細」的道理,因為同樣是無端生有,所以後面的五入,也同樣使用「瞪發勞相」這個「瞪」字。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8)|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64):見聞嗅味觸思造業,從六根出地獄六報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譯解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正文(61)注入現前眼根所造惡業,就成為雷,為吼,為惡毒氣。注入鼻根,就成為雨,為霧或雨霧中灑各種毒蟲,遍滿身體。注入舌根,就成為膿,為血,腥臭而兼渾濁汙穢。注入身根,就成為鬼,為牲畜,為糞尿等穢物。注入意根所造惡業,就成為電,為雹,摧碎人的心魄。
  •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26)| 生滅去來五陰虛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譯解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正文(22)經文:「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
  • 背誦楞嚴經: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東開背經46:會通四科,即性常住,總標別明,即妄即真要背誦的這段經文如下: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
  • 佛教:為什麼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是不是六入呢?當然還有意根,意根就跟我們這不一樣,我們就別說了,待會就知道人家的意根是智根。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十二處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舌識。還沒有出這四科。包括他們的五陰也是勝妙五陰,色、受、想、行、識。
  • 心理學與大佛頂首楞嚴經
    那麼在楞嚴經叫如來藏,此如來藏,合說是一,分說為三。一者空如來藏。亦即無相之相。通常說為真心真相——真如自性,天然本具。《楞嚴經》張目為「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謂一切事竟而得堅固之理體,故名首楞嚴。《智論》云:「首楞嚴三昧。」「大佛頂」是因名,「首楞嚴」是果名。了悟四科七大,一一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畢竟常住堅固,是為入首楞嚴三昧,非謂:「首楞嚴是最初方便。」呂不解經義,胡亂毀謗,罪有攸歸。
  • 身入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之會身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張迪老師讀誦)01:59來自i信解行證一、舉例顯妄「身入」是身根,是六入的第五科,下面一樣分為四科。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佛法楞嚴|佛眼觀五陰皆是如來藏性;《楞嚴經》五陰前言
    你還沒有明白一切虛浮的塵境,所有幻化不實之相,它們隨時隨地出現,也隨時隨地滅盡,這種幻現妄有的形相,它們的本性實質就是本覺妙明之體。「明幻化相即真」是說明幻化相就是真。從外表看來,是幻化相,可是幻化相的體就是真,就是妙真如性。從這個地方以後,把「見精」、「見性」,改稱為「如來藏妙真如性」。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57)|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3):佛問大眾入道圓通,五根方便入三摩地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譯解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王治平居士白話譯、注、解正文(40)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周利盤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
  • 佛教:師父教你如何利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入如來藏真如性?
    《楞嚴經·卷四》講解75這裡就來講,流變三疊,一十百千。怎麼算的呢?這個時空錯覺,有眼睛感覺有一千二,有耳朵感受有一千二,有鼻子聞有一千二,有舌嘗有一千二,有身觸有一千二,有意分別有一千二,每一根都具足了各個功德有千二百。我們眼睛看的時候是不是看東西南北?是不是看過去現在未來?耳朵聽的時候是不是聽東西南北?是不是聽剛才現在將來?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徵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夫群生莫不有心,而真心難悟;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難明;指真心,而示性定者,其唯首楞嚴經歟!何謂真心?即眾生所具,不生滅之根性,名為如來藏,個個圓成。何謂性定?即自性天真,不動搖之定體,號曰首楞嚴,人人具足。良由眾生,迷真起妄,認識為心,則本有真心,不能解悟,天然性定,無從修證。故如來首告阿難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是知識心,乃大定之冤賊,菩提非此心所得成;根性為圓通之正因,楞嚴實自性之本具。
  • 《楞嚴義貫》【1】自序+楞嚴經梗概(成觀法師)
    再者,漢傳佛寺中,僧眾每日早課都必誦楞嚴咒,而且歷代在打禪七之前,傳統上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會」,以除魔障。又,以本經中,顯密性相上的道理均發揮無遺,故是一部在法門上十分均衡,沒有宗派偏倚的圓滿法門。因此本經是一部非常難得的無上大法寶。也因為本經具如此的重要性,所以歷來註解《楞嚴經》的著作非常豐富。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1】《楞嚴經》經文大意(一)
    蕅益大師把《楞嚴經》分成六大段:  一、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  這一段叫作分別真妄,分別真心跟妄心的差別。  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大佛頂性,也就是我們說的本來面目,那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這個地方佛陀花了三卷半,來發明它三種的道理。  第一個是真諦理。真諦理是說明本性的不變的體性。
  •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解脫大自在
    在如來藏中,性空真火,性火真空,它們本來清淨,周遍法界,其餘六大無不是這樣的道理,都是隨眾生心、認識事物的深淺、遵循著不同的業力而示現。不僅如此,五蘊、十八界、十二處都是相同的情況,本非因緣,非自在自為。
  • 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於是,文殊菩薩從大眾站起,頂禮佛足,向佛陀請教經名,以方便眾生從經名上總體把握楞嚴法義。【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說:「這部經名叫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除了真如本性外,無有一法,得配如是之德。而如來即是親證了真如本性,故得以「大」來形容如來之性德。「佛頂」:梵文為「烏瑟膩沙」,又稱「無見頂相」,此為佛三十二相之一。其相為:頂上有肉,高起如髻,故又稱「頂上肉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