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法會開演到了這裡,三個增進修行漸次,滅掉分段生死輪迴,得無生法忍。在無生法忍的基礎上,無作妙力中任運修行,經歷菩薩五十五真菩提路,滅掉變易生死而證得佛果。如此,從眾生位到成就無上佛道,這個過程就完整了。
前面觀世音菩薩開示聞思修法門時說:「初入聞中,入流亡所」。細細體會,這裡的「入流亡所」,也就是證得「無生法忍」、入無為聖性之流的意思。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這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而對佛陀說:「應當如何稱名這部經?我以及眾生應當如何奉持這部經典?」
該講的都已經講了。正所謂畫龍要點睛,龍的身形已經形成,可以點睛了。於是,文殊菩薩從大眾站起,頂禮佛足,向佛陀請教經名,以方便眾生從經名上總體把握楞嚴法義。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說:「這部經名叫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此經名點明了此經的功用:護佑眾生,作眾生修行的眼目。
大佛頂:無上覺悟頂端。
悉怛多:譯為白、究竟清淨。
般怛羅:譯為傘蓋、護佑。
經名意思是,從至高智慧流露出來的、究竟清淨、護佑眾生的無上寶印。是十方如來的清淨海眼。
佛陀在本經中曾兩處說到眼。一處是:「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另一處是「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眾生借如來清淨慧眼,修行路上不走彎路。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亦稱名為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此經名點明了此經的來源和當事眾。
眾生藉助楞嚴智慧,滅除一切妄想,將自己從親因業緣的虛妄束縛中解脫出來,如同阿難和性比丘尼一樣,能夠得菩提心,入如來正遍知海。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亦稱名為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此經名點明了此經的性質,是不可思議的修證成佛的了義經典。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亦稱名為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此經名點明了該經的闡述的主旨:一心三藏。
大方廣:通常為大乘的異名。用一心三藏解釋,「大」為真心空如來藏,「方」為本覺不空如來藏,「廣」為真心本覺、性相如一之空不空如來藏。
妙蓮華王:妙蓮華比喻法相。一切法在自心取自心中,妄上加妄,層層疊疊中如同妙蓮華。妙蓮華王比喻自性。自性本來真清淨,只因一念無明妄動,創造了蓮華幻境。迷失在蓮花幻境中者,稱為凡夫;不迷失者,稱為佛。無論迷失不迷失,凡夫和佛都是不擇不扣的妙蓮華王。
十方佛母陀羅尼咒:此咒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總觀經名,「大方廣」喻空如來藏,「妙蓮華王」喻空不空如來藏,「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喻不空如來藏。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亦稱名為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此經名點明了菩薩修證此法門的功德利益。
灌頂章句:諸佛以一切智水灌菩薩頂,加持菩薩修證成佛。
如同經中云:「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此楞嚴法門,具足諸菩薩萬行,十方如來皆由此門而成佛。
如同經中云:「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當奉持。】
「你應當依教奉持。」
現在通行的完整經名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上述幾個經名組合。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說完這些話,即時阿難及一切大眾,得蒙如來開示秘密無上寶印護佑眾生義理,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時在覺悟禪定、修行增進聖位中,又增上妙理。心思虛淨凝然,斷除三界修心的六品微細煩惱。
阿難先前已斷三界見惑而證初果。此處憑頓悟定慧力又斷六品思惑,證得二果斯陀含。
聽經聞法,證果就是這麼快!就好比世間學生,得老師點撥後,豁然開朗一樣。不過,聽經證道要會聽。會聽經者,聽經才是修道,且是定慧等修。不會聽經者,聽經是熱鬧,還會邪悟邪修。
好比這裡寫:「要滅除一切相見」。有人就槓上了:「你這難道不是文字相見?」如果類似這樣聽課,不僅不能啟發智慧,反而造下邪見業。這在地獄十習因的見習中會提到。
(當覺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