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2020-12-22 經典悅讀

楞嚴法會開演到了這裡,三個增進修行漸次,滅掉分段生死輪迴,得無生法忍。在無生法忍的基礎上,無作妙力中任運修行,經歷菩薩五十五真菩提路,滅掉變易生死而證得佛果。如此,從眾生位到成就無上佛道,這個過程就完整了。

前面觀世音菩薩開示聞思修法門時說:「初入聞中,入流亡所」。細細體會,這裡的「入流亡所」,也就是證得「無生法忍」、入無為聖性之流的意思。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這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而對佛陀說:「應當如何稱名這部經?我以及眾生應當如何奉持這部經典?」

該講的都已經講了。正所謂畫龍要點睛,龍的身形已經形成,可以點睛了。於是,文殊菩薩從大眾站起,頂禮佛足,向佛陀請教經名,以方便眾生從經名上總體把握楞嚴法義。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說:「這部經名叫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此經名點明了此經的功用:護佑眾生,作眾生修行的眼目。

大佛頂:無上覺悟頂端。

悉怛多:譯為白、究竟清淨。

般怛羅:譯為傘蓋、護佑。

經名意思是,從至高智慧流露出來的、究竟清淨、護佑眾生的無上寶印。是十方如來的清淨海眼。

佛陀在本經中曾兩處說到眼。一處是:「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另一處是「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眾生借如來清淨慧眼,修行路上不走彎路。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亦稱名為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此經名點明了此經的來源和當事眾。

眾生藉助楞嚴智慧,滅除一切妄想,將自己從親因業緣的虛妄束縛中解脫出來,如同阿難和性比丘尼一樣,能夠得菩提心,入如來正遍知海。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亦稱名為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此經名點明了此經的性質,是不可思議的修證成佛的了義經典。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亦稱名為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此經名點明了該經的闡述的主旨:一心三藏。

大方廣:通常為大乘的異名。用一心三藏解釋,「大」為真心空如來藏,「方」為本覺不空如來藏,「廣」為真心本覺、性相如一之空不空如來藏。

妙蓮華王:妙蓮華比喻法相。一切法在自心取自心中,妄上加妄,層層疊疊中如同妙蓮華。妙蓮華王比喻自性。自性本來真清淨,只因一念無明妄動,創造了蓮華幻境。迷失在蓮花幻境中者,稱為凡夫;不迷失者,稱為佛。無論迷失不迷失,凡夫和佛都是不擇不扣的妙蓮華王。

十方佛母陀羅尼咒:此咒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總觀經名,「大方廣」喻空如來藏,「妙蓮華王」喻空不空如來藏,「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喻不空如來藏。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亦稱名為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此經名點明了菩薩修證此法門的功德利益。

灌頂章句:諸佛以一切智水灌菩薩頂,加持菩薩修證成佛。

如同經中云:「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此楞嚴法門,具足諸菩薩萬行,十方如來皆由此門而成佛。

如同經中云:「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當奉持。】

「你應當依教奉持。」

現在通行的完整經名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上述幾個經名組合。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說完這些話,即時阿難及一切大眾,得蒙如來開示秘密無上寶印護佑眾生義理,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時在覺悟禪定、修行增進聖位中,又增上妙理。心思虛淨凝然,斷除三界修心的六品微細煩惱。

阿難先前已斷三界見惑而證初果。此處憑頓悟定慧力又斷六品思惑,證得二果斯陀含。

聽經聞法,證果就是這麼快!就好比世間學生,得老師點撥後,豁然開朗一樣。不過,聽經證道要會聽。會聽經者,聽經才是修道,且是定慧等修。不會聽經者,聽經是熱鬧,還會邪悟邪修。

好比這裡寫:「要滅除一切相見」。有人就槓上了:「你這難道不是文字相見?」如果類似這樣聽課,不僅不能啟發智慧,反而造下邪見業。這在地獄十習因的見習中會提到。

(當覺讀經)

相關焦點

  • 文殊菩薩與《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及其影響——蔡宏
    [②] 《文殊般涅槃經》裡說到文殊菩薩的涅槃經過:佛滅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揚法化。最後諸有緣者悉皆得度,與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鄉舍衛國多羅聚落於尼枸樹下,結跏趺坐,入首楞嚴三昧,從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鑠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內有真金像,正長六尺,坐蓮華臺,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時有八大王,將琉璃像,置金剛山頂,起塔供養。
  • 《楞嚴經》解釋:護持弘揚《楞嚴經》的功德利益
    《楞嚴經》是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明心見性,快速成佛的第一經。《楞嚴經》不僅文字簡潔、優美,而且義理深奧,說理詳盡。本經通過對四種清淨明誨、二十五聖各述圓通以及五十陰魔的境界, 說明眾生的真心,無法不備;迷之即成十二類眾生,覺之即證無上菩提。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為什麼學業有成要祈求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為「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法王子」。文殊菩薩為七佛之師,一切菩薩之母,身紫金色,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智慧猛利,能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獅子,象徵其威猛。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無上圓滿智慧的象徵,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初三卷半之文,即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第一卷七處被破之後,文雲:『惟願世尊,大悲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次三卷零之文,即三說三摩修法,令向耳根,一門深入。第四卷喻屋求門之後,文雲:『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後半卷多之文,即四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第八卷如來結答五名之後,文雲:『頓悟禪那,修證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
  • 佛教節日‖恭迎文殊菩薩聖誕
    文殊菩薩的形象為仗劍騎獅之像,代表著其法門的銳利,以右手執金剛寶劍,斷一切眾生的煩惱,以無畏的獅子吼震醒沉迷的眾生。據《文殊師利般涅盤經》記載:文殊菩薩為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身紫金色。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當念用除、舍、定三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適中,名念覺分。『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也就是說,一開始時,佛以阿難將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難保,險些墮落,成就魔事。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1】《楞嚴經》經文大意(一)
    蕅益大師把《楞嚴經》分成六大段:  一、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  這一段叫作分別真妄,分別真心跟妄心的差別。  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大佛頂性,也就是我們說的本來面目,那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這個地方佛陀花了三卷半,來發明它三種的道理。  第一個是真諦理。真諦理是說明本性的不變的體性。
  • 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大慈大悲!
    文殊菩薩是智慧與善良的化身,文殊菩薩是佛陀怙恃之一。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為智慧之象徵,身紫金色,形如童子,其形象多變,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頭頂綁了五個髻而得名,這五髻代表的是五種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劍」,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或手持如意,象徵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代表智慧的思維。
  • |楞嚴經|金剛經|華嚴經|阿彌陀佛...
    三、《楞嚴經》  《楞嚴經》是佛教上的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  到了最後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又似太陽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頂上的人。相對而言,《楞嚴經》、《金剛經》、《心經》等則是如日當空,可照遍全人。《華嚴經》很長,比《妙法蓮華經》、《楞嚴經》都長,可看其中有名的幾品,比如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淨行品等。  六、《阿彌陀經》  佛教經典。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
  • 農曆十月二十日,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重溫文殊菩薩的囑託!(轉發...
    夢參長老:文殊菩薩教了我們什麼?文殊菩薩教我們做什麼呢?囑託我們什麼?教我們第一個是厭離世間。我們自己應當回顧一下,我們對這個世間相是留戀嗎?是厭煩嗎?是要脫離嗎?是要了卻嗎?當然我們諸位道友都是想,有出家的,還有沒出家在家的,四眾弟子都要想離苦得樂。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梵網菩薩戒本》示吾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謂「三聚淨戒」是成佛之正因,呂文反言是邪說。吾不知佛子須持戒將何所持?將何所修也?至於謂《仁王》《圓覺》《起信》等是偽經,暫且不辨,唯於「楞嚴百偽」一文,今當辨之。  據元惟則法師之《楞嚴經》序云:「《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又云:「教以攝心軌則,安立道場。」如此,則何得謂為邪說?
  • 讀《楞嚴經》、《華嚴經》不知道念佛,那是經義沒看清楚(淨空老法師)
    講這部經的人,通常在佛七或者法會七天當中就講完,七天我們連經題都講不下來,粗枝大葉、含糊籠統這麼講一遍,也是無法明白其中的義理。從前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提倡,他主張這個經不講則已,要講一定要深講、一定要細講,才能叫人得受用。如果略說,只有對高人、老修行才行,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一定要深講、要細講,要不厭其煩。大師又說:「一旦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
  • ...法華經》《金剛經》《楞嚴經》《地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妙音蓮社福慧論壇倡印《法華經》《金剛經》《楞嚴經》、《地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體字注音釋義版)。倡印緣起:為遍益初機,俾令更多學者導歸淨土,成就無上福德偉業。福慧論壇、般若佛學論壇發起倡印《金剛經》、《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佛經典故:佛教最長的咒語果真厲害,文殊菩薩靠它才救了阿難
    這一招還真管用,經人奶浸泡過的經卷洗去了血漬,經文清晰地顯現出來。眾人頓時歡喜起來。同年五月二十三,天竺僧人在制止寺主持譯經,多位法師參與其中,房融則對譯文執筆潤色,最終將梵本經文譯成漢語。這就是被譽為佛教經中之王的《楞嚴經》。
  • 《楞嚴經》雲:「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乃至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大家都知道他們是等覺菩薩啊。所以顯然菩薩宣說他的證量,其實是沒有過失的。只是因為菩薩他在教導眾生的時候,要解說什麼是,譬如說根本無分別智,什麼是後得無分別智,什麼是道種智、一切智,這些道理全部要教導眾生,可是在教導的時候,必然也會顯示出善知識他的證量。有人就以《楞嚴經》裡面的經文來毀謗 導師,認為說這個《楞嚴經》裡面是禁止這件事情的。
  • 《楞嚴經》釋疑:一字一拜楞嚴經儀軌
    一、聖空法師誦楞嚴發願文:弟子(法號)今在佛前發如是願:願一心皈命頂禮,一心奉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一切天龍八部、一切護法神、一切土地伽藍,願我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弟子做證明,我願一心弘揚此楞嚴法門,使正法久住,法水長流,普照三千界,普施恆河沙,我願繼承如來家業開正法眼藏,讓末法一切眾生乘此法門,明法眼,利樂一切群靈,使楞嚴法門普遍十方,願弟子弘揚此法門,通達無礙,讓一切眾生身心安樂,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願我佛慈悲給弟子大智慧、大神通、大無礙,解脫無始劫的纏縛。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 【藥師經全文】簡體拼音版|佛經原文注音在線閱讀全文念誦(藥師經經典版大全)
    楞嚴  公眾號回復「05」查看:大佛頂首楞嚴經(全卷)蓮華  公眾號回復「06」查看: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彌陀  公眾號回復「07」查看:佛說阿彌陀經壽佛  公眾號回復「08」查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光明  公眾號回復「09」查看: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文殊  公眾號回復「10」查看:文殊師利菩薩十大願王文殊
  • 最新版《楞嚴經講記》卷八(6)
    《楞嚴經講記》卷八(6)——印廣門清法師主講(2019年最新流通版)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但是對於那些罪過特別大的人要講講地獄,讓他升起恐懼心。那麼一般受持《地藏菩薩本願經》的人很多,但是,你最好把地獄那一段省掉,原因就是六交報。你只要讀,阿賴耶識裡就種下地獄的種子,未來的某一個時空點一旦成熟,你就要去受報。這個很可怕,要慎重。有的人讀《地藏經》之後家裡不安寧,這些事可不少。
  • 楞嚴經·卷七|清淨宿業的楞嚴咒以及末世如何坐道場(02)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