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經文大意(一)
淨界法師
貳、經文綱要
分二:甲一、經文大意。甲二、修學宗趣
甲一、經文大意
好,我們看第二段的經文綱要,我們先看甲一的經文大意。蕅益大師把《楞嚴經》分成六大段:
一、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
這一段叫作分別真妄,分別真心跟妄心的差別。
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大佛頂性,也就是我們說的本來面目,那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這個地方佛陀花了三卷半,來發明它三種的道理。
第一個是真諦理。真諦理是說明本性的不變的體性。
第二個是它的俗諦理,叫隨緣的作用。
第三個是中道的第一義諦,就是它不變跟隨緣之間的一個平衡。
經文剛開始是阿難尊者去託缽,託缽的時候遇到了摩登伽女。摩登伽女跟阿難尊者過去生有五百世夫妻的因緣,所以她看到阿難尊者非常歡喜,就想要嫁給阿難尊者,並把這層意思跟她母親說了。她母親說:這不可以的,阿難尊者是一個出家眾,你怎麼能嫁給他呢?摩登伽女說:我不嫁給他,我生命就活不下去了。
她母親是一個修學外道禪定很有成就的婆羅門,因為女兒這樣的一種心願,不得已就為她的女兒持咒,持什麼咒呢?持大梵天的娑毗迦羅咒,這是一個很有力量的咒。她把這個咒持在一條毛巾上,讓摩登伽女把毛巾蓋在缽上,拿去給阿難尊者。阿難尊者把那個布一打開的時候,就中咒了,被這個邪咒所迷。這時,摩登伽女就誘惑阿難尊者,阿難尊者便整個迷惑顛倒了,整個落入顛倒的心中。
關鍵時刻,佛陀就知道了。佛陀在三昧當中,知道阿難尊者遇到了災難,就叫文殊菩薩將咒往護,持著楞嚴咒趕快去救阿難尊者。文殊菩薩到了現前的地方,誦持楞嚴咒,一誦下去,就把大梵天的咒給破壞了,破壞以後阿難尊者就醒過來。文殊菩薩就把這兩個人全部帶回來了,帶到佛陀的面前。
我們看經文,阿難尊者哭得非常傷心。那個時候阿難尊者已經出家十二年,恨自己一向多聞,沒有好好在心地上用功。佛陀說,你不是沒有用功,你是很用功,但是你用錯了心,你用妄想心在修行。所以你看你的功力,為什麼一下子就被破壞了、那麼經不起考驗呢?
佛陀說,你當初為什麼跟我出家?阿難尊者說,我是看到你長得很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就跟你出家了。佛陀說,那你這個心是依止生滅心、緣生滅的境產生一個生滅的修學。
佛陀說,你這個體性是生滅的,你依止虛妄的生滅心修學,你怎麼能夠成就一個不生滅的果呢?佛陀說,你今天用沙去煮飯,有沒有可能煮成飯?不可能。因為你根本就是沙嘛,沙非飯本嘛。所以這個時候,就帶動了整個七處破妄、十番辨見,就是什麼是真,什麼是妄。問阿難尊者,你現在修了十二年,結果一個大梵天咒就把你破壞了,你應該要好好地找到你的本心,重新開始。
這個地方把我們這一念心——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講了三卷半的篇幅,這叫分別真妄,先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
看第二段:
二、示不生滅心為本修因妙三觀門。
當我們找到了家以後怎麼做呢?你看阿難尊者聽了三卷半以後的發願文: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這個偈頌是他聽了三卷半,他真正開悟、明心見性以後,他講出讚嘆這個法門殊勝的話。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又跪在佛前,說,我現在找到我的本性了,我找到我的家了。
那我應該怎麼回家呢?我現在是遠遠看到了家在那個地方,我要怎麼回去呢?
這個時候佛陀說明了二十五圓通,你回家有二十五個方法,當然主要不離開六根,主要是六根門頭。佛陀說,你以前從這一念心出去向外攀緣的時候,你是通過六個門——六根門頭,你現在回家也是從六根門頭,就路還家。
當然這個地方空假中三觀的修學,主要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耳根圓通,一個是念佛圓通,這兩個,到時候我們會加以說明,但是在經文當中,講得最詳細的就是這兩個。
這一段就是講返妄歸真,把心帶回家的方法。
——淨界法師 楞嚴經講記21
【淨界法師】【受持楞嚴咒之功德08】能消夙業
卯六、能消夙業
前面能淨業障,是約著今生所造的破戒、犯齋的過失,這地方是指的你過去生當中,你根本不知道所造的罪業。
積罪未懺: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
阿難,若有眾生從過去無量無數劫以來,曾經造了輕罪跟四根本重罪,所以今生修行的時候,總覺得內心好像經常感到暗鈍之相,就是產生罪障、障道。今生修行以後,對這樣的罪障還沒辦法及時的懺悔,還沒有來不及懺悔。
依咒盡滅:
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銷雪。
沒關係!你能夠好好地對著本子讀,或者最好是把它背誦起來,或者書寫放在身上攜帶,或者你把它安置在你住處、莊宅(村莊)、園館(你暫住的旅館),把它供奉起來,那麼你能夠一心地讀誦跟至誠地供養,你過去生所累積的重大罪業,猶如熱湯銷溶冰雪一樣。
速證無生:
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而且你不久皆得無生法忍。
當然你要成就無生法忍,你要具足理觀,要正念真如才可以的。
這個地方是說我們平常會積集很多的善根,比方說我們試著把我們的財物跟人家分享——布施的善根;我們去持戒,別人刺激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要發脾氣,有這個善根……但這樣子都是一種小善根,枝末的善根。但是本經所說的善根,是所有善根的根本,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因為它是所有善根的根本,它具足無量無邊的珍寶,就像《大乘起信論》說的,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所以你不管是依教起觀,或者是持楞嚴神咒密詮真如,你就能夠滅除罪障,就能夠成就無生法忍,是這個意思。
在《莊子》這一本書裡面講到一個公案:
莊子有一個朋友是木匠,他種了很多的樹,有一天他找莊子,說我樹林當中有一棵樹很糟糕,長得彎彎曲曲的,又很多樹瘤,說它很大又不是很直,做棟梁也不行,樹瘤這麼多,做日常用品也不行,真的是大而無用。莊子就笑了笑說:你不能說它大而無用,這一棵樹就是因為它長得彎彎曲曲,所以它才留下來,你看那些大的樹都被砍掉了,長得又粗又直的樹都被砍斷了,它能夠生存下來,這是第一個它的作用;第二個,你要是工作累的時候,雙手擺在後面,在這樹下繞一繞、乘涼,誒,樹蔭能夠讓你感到清涼快樂,這就是很大的作用,怎麼說大而無用呢?
這地方就描述了工匠跟莊子的心態是不一樣,工匠的心是安住在生活面,從生活的角度來看這一棵樹;莊子是從生命的角度來看這棵樹,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安樂,你在這樹下乘涼,這個就是最大的作用。
那麼生活跟生命有什麼不同?當然生活是生滅的,一時的因緣,那是一種六根接觸六塵,產生的感受,但是生命就不同了,那是一種永恆的東西了。所以你會發覺本經,它對於枝末的修學不是很強調,這個開悟的《楞嚴》,就是你一定要把這個不生滅心找到,因為你找不到不生滅心,你所有的善根都不堅固、很容易破壞,因為你依止生滅心來修學,你整個善根就像沒有家的感覺一樣。
所以,我們的生活一定要跟你的生命結合!生活是一時的,生命是永恆的。就是我們依止不生滅心,來修習種種的波羅蜜——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你必須把這如來藏妙真如性,跟你所有的善根做一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