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82】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

2021-02-19 大乘佛子

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

淨界法師

  庚二、別就見精顯性 分二:辛一、領旨哀請。辛二、正垂開示。

  好,我們看下一段,庚二、別就見精顯性。

  到此為止都是在破妄。我們把科判疏通一下,看第二十二頁。

  二十二頁有一個己二、顯示妙理兼破餘妄。我們再翻到第九頁,第九頁有一個丁三、如來答示。前面阿難尊者啟請大乘止觀,佛陀正式回答,有兩段:第一個,就事以顯理;第二個,明性本具相。這兩段當中,我們先看就事以顯理,就著五蘊身心來開顯我們心中的真理。這當中有兩段:一、逐破妄執密顯真心。這個地方是破妄,破妄的文。二、顯示妙理兼破餘妄。這個是顯真。顯示妙理兼破餘妄,是佛陀回答當中的其中一段。前面是破妄、七處破妄,這個地方是顯真。

  好,那我們再看第二十二頁。第二十二頁當中的顯真——顯示妙理兼破餘妄,這個顯真當中,開顯真心是有三段的:第一個、先攏總地說明萬法唯心;第二個、別就見精顯性,這一段是整個顯真的正宗分,就是十番顯見開始,開顯外在的真。然後再遍歷陰處界,來告訴大家:其實真性不只是你內心,外在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每一個法都是真。所以它這個真性的顯現,先發明內心的真性,再發明外在的真性,佛陀是這樣子。好,那麼發明內在的真性,就是別就見精顯性。

  我們看,回到講義的第二十七頁,這個地方就開始要顯真了。佛陀是怎麼顯真呢?別,就是特別。在整個見聞嗅嘗覺知六根當中,其實都有真性的功能,這個地方是單單特別就著見,一種見的功能,來開顯真性。

  這個地方分兩段:一、領旨哀請;二、正垂開示。

  辛一、領旨哀請

  我們先看第一段,領旨哀請。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

  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說,領旨哀請。到這個地方,等於是整個破妄的文都結束了,破除我們的妄想。

  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因為我們的習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所以在整個返妄歸真的過程當中,是要有一個漫長的修學歷練的道路。我們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先認清路頭,我覺得這個非常重要。我現在還沒辦法馬上到臺北,但是我要知道怎麼去臺北,要知道一個方向。一個人沒有認清路頭之前,你沒有資格談修行,你也沒有資格閉關。所以有人說你《楞嚴經》沒有看,你根本沒有資格閉關。你閉什麼關呢?你不要以為整天在那邊拜佛、整天持咒就叫修行。你沒有掌握整個染淨的根本,沒有掌握菩提的根本,你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所以這個《楞嚴經》,你花時間真正把《楞嚴經》全部聽完,你大概不太需要什麼善知識了,你就知道怎麼用功了,當然有時候需要善知識提醒我們。因為整個成佛之道你非常清楚,古人講開悟的《楞嚴》,一點不假。你知道你內心當中問題出在哪裡,哪一個地方是你應該消滅的,慢慢減少;哪一個地方是你應該追求的。你先把這個觀念建立起來,其他的慢慢來。

  我們今天講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淨界法師 楞嚴經講記82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1】《楞嚴經》經文大意(一)
    《楞嚴經》經文大意(一)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4】《楞嚴經》前面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我們把整個經文分成六大段,來說明它整個大意。現在的修學宗趣是把整個經文的修學內涵標出來。  整個《楞嚴經》的修學,就是在返妄歸真,破除障礙。在返妄歸真當中,第一個先安住真如。《楞嚴經》很重視你整個修行的心,你的依止處很重要,認為你這個根本很重要。你說你要去煮飯,你一定要先找到米才能煮飯。  如果你隨隨便便拿一個沙去煮飯,你煮了很多天,它頂多只是一個熱沙。
  • 淨界法師講解《楞嚴經》第12集
    淨界法師講解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共132集連載
  • 淨界法師講解《楞嚴經》第11集
    淨界法師講解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共132集連載
  • 淨界法師講解《楞嚴經》第21集
    淨界法師講解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共132集連載,視頻與文字同時刊出
  • 淨界法師:觀心無常
    那麼這個觀心無常事實上也是觀心無我的意思。這個無我觀蕅益大師分成三段,先看第二段:「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這個觀法蕅祖也是根據《楞嚴經》觀我空觀的一個觀法。說這個《楞嚴經》,佛陀在指導阿難尊者說,怎麼知道我現在跟境界接觸,我這念心是真心是妄心呢?怎麼知道呢?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1
    第三科是修行篇,從這個智慧的觀照,還有我們所設定的目標,觀照力,誓願力產生的一種實際的行動力,修行篇,那麼我們廣泛的說明這個修行的方法,付出行動。 最後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功德出現,證果篇。 前面的三科發心、正見、修行是一個因地的修學,是我們要做的,最後的證果是我們未來來生的果報。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5
    在《楞嚴經》裡面很強調這個觀念,就是說你修行之前,其實修行就是治病,所以你要吃藥之前,你要知道你的病在哪裡,你不能亂吃藥。 有些人學佛很多年,但是我們很難去做一個生命徹底的改變?就是你從來就不知道你的毛病在哪裡?你從來就不知道你到底哪裡出了毛病?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不可能改變,因為你找不到開關嘛。
  • 《法華經講記》序 · 終審版——印廣門清法師著
    有感於此,筆者不揣冒昧,咬定一乘了義,試從哲學科學角度,以日常生活為例,開顯楞嚴密因,圓通法華秘義,將世尊「久後、真實」之說大白於天下,將種種神奇、飄渺、繁瑣、痛苦的修行,引導到簡樸、平凡、無私、智慧、快樂的工作生活當中,不求撥雲見日、石破天驚,但求揭開面紗、可望可即,使行人依經對號入座,自性流露,無功用道,豈不妙哉。倘如此,則不負如來深恩,不負我輩使命矣。僅此略舉二項。
  • 淨界法師 : 《唯識學概要講記》04
    就是理觀我們採取《楞嚴經》《法華經》的理觀,但是事修我們好好的用第六意識的修觀來懺悔業障,向外懺悔業障,靠第六意識的修觀,向內調整第七意識,事修根據唯識,這個是一個性相圓融的一個方法。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到這裡,我們整個唯識的總說都已經說明了,我們接下來各別各別的解釋,八識的個別體性。
  • 淨界法師: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生死煩惱亦然
    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脫死!2正念前五識所依止的根是眼、耳、鼻、舌、身,都是色法;而第六識的根是第七末那識,是一種心法。3真心極樂世界在我們心裡,只是這個心到底是什麼心呢?是真心還是我們長久以來習慣向外攀緣的妄心?自然應該是真心,因為我們與阿彌陀佛的真如自性無二無別,故佛心即是眾生心,眾生心即是佛心。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九卷—4(文字版)
    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在《楞嚴經》這樣的話也是屢見不鮮。萬法定在以《楞嚴經》為據,「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以此為據。祖師有講,不懂得一心三藏的道理,你講三藏十二部經講得天花亂墜,無非歪魔邪說。佛到世界上來是講真,而不是講善,講善不需要佛來開口,佛利用世間的善法把大家引導起來,到最後講正法,講好以後屁股一拍走了,叫弟子們就接著講《法華經》。
  • 看完這些,就知道《楞嚴經》非學不可
    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楞嚴經中說凡說聖,說悟說魔,皆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最後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色陰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迴。
  • 《楞嚴經》即嗅與香二處虛妄
    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篇講的是香塵:「香」指鼻所能嗅聞得到的,知「通、塞、香、臭」等,嗅聞能通過鼻根染汙心識,聞到好聞的就生執著、聞到不好聞的就生厭離,故稱香塵。這五分法身香,皆是自性本具,從功德中來,眾生因迷而失,假修證而得,得之即解脫一切生死煩惱。佛說:阿難!你又嗅聞這爐中燒的「栴檀」。「栴檀」為檀香科常綠喬木:產於印度、中國、泰國。檀香是極為常見的香料,經常作為東方廟宇焚香之用,及火葬時的高級燃材。栴檀自古在印度西岸的西格茲山系一帶栽培,形成栴檀的一大產地。
  •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解脫大自在
    心理學秘籍:楞嚴經佛「棄」因緣和合開示實相,萬法歸一又名:楞嚴經隱藏大秘密,證悟萬法清淨,將體驗到大解脫大自在學佛修行者大都知道,若能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那麼此心不論在任何處境下,皆能隨處而安,哪怕身毀在即,當下也能自在入定,思想出入全然無礙。
  • 法豐法師面對面, 梵文楞嚴咒的秘密!
    真講修行,必須禪定,持咒,讀經與行願並重。禪定是一切的基礎,是修持的共法和基礎,當然如果你持咒能達到心一境性的境界,也是禪定,但十有九個是不行了,所以最好抽一定時間做禪修。持咒是基礎,修法一定要佛,菩薩加持,這是前行,持咒護法,否則很容易著魔,有人說好象從來沒有著過呀,那是你修行沒長進。讀經增長智慧,否則盲修瞎煉,修成魔道就麻煩了。
  • 楞嚴經譬喻的妙用
    《楞嚴經》不但義理精深,其語言修辭也極為精美,常常讓人忍不住擊節讚嘆,尤其是運用的譬喻,鮮明生動,妥帖恰當,讓人回味無窮。下面舉幾個經中譬喻的例子,來感受佛法的無邊智慧。   煮砂難成飯 在《楞嚴經》中,這個比喻佛陀用了兩次,雲「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意思是不掌握佛法的正確修習途徑,盲修瞎練,就像企圖用沙子來做成美味可口的飯菜,即使經歷像微塵那麼多的劫數,也不可能。
  • 楞嚴經要義49
    楞嚴經要義49: 淨界法師宣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義。監院法師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講義103面 子一、明世界相續。 《楞嚴經》前面三卷經文,佛陀等於是講到大乘佛法當中的勝義中的真勝義性。
  • 大佛頂首楞嚴經|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楞嚴經》和《楞伽經》是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最艱澀、最難理解的兩部經典。如果沒有大悟,就算你出家十年、二十年,都講不來。由於它太艱澀,一般人學到中途都會放棄。在臺灣有幾位諸山長老講《楞嚴經》,都是用臺語講的,如果想要利益無量無邊的佛弟子,就要用國語再講一遍。在末法時期,如果要讓正法重現,佛慧高照,轉大法輪,破魔境界,只有講《楞嚴經》。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修行的人,不應該執著於所有看到的相,逐漸地讓自己的心,清淨下來。所謂的「心」,指的是自己的清淨心,也就是人的佛性。為什麼要無住呢?因為一切相,都是不實的,容易發生變化的。比如你執著於人相,因為人有生老病死,當人去世以後,你所執著的對象沒有了,但是心還在執著當中,就無法從具體的人相當中解脫出來,所以要做到無住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