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觀心無常

2020-12-20 瀟湘晨報

迷卻真常,緣氣紛紜集一腔,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饒你會思量,總歸罔相;過未無蹤,現在原長往,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

第一段先總標分別心的緣起——觀心無常,我們這念分別心是怎麼有的呢?這不是上帝創造的,是迷卻真常。《起信論》上說,一念不覺,真如不守自性。

我們這一念心它本來是真、本來是如,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但是它突然間不覺念起,突然間動了一個妄想,好了,迷卻真常,它不安份地守在自己的自性上,就往外動,一動了以後就失去了真、失去了常的功德,就在那個地方擾動,緣氣紛紜集一腔,就產生一種攀緣的氣勢,在那個地方「紛紜」,就是雜亂擾動的樣子,形成一個堅固的妄想。「集一腔」就是形成一個堅固的妄想。這個也就是說明妄想是因緣所生法,它不是那麼的堅固,不是不能調整的,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觀心無常事實上也是觀心無我的意思。

這個無我觀蕅益大師分成三段,先看第二段:「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這個觀法蕅祖也是根據《楞嚴經》觀我空觀的一個觀法。說這個《楞嚴經》,佛陀在指導阿難尊者說,怎麼知道我現在跟境界接觸,我這念心是真心是妄心呢?怎麼知道呢?

那麼佛陀說有一個方法可以判斷出來,說真心是離塵有體,離開了六塵的境界,它的自體還在,離塵有體就是真心;說這個妄心是離塵無體,你把境界拿掉這個分別心就消失了,是妄心。我們舉一個例子,我現在去想我過去的恩人、親人,哎呀,起歡喜心,這個歡喜心是妄心是真心呢?你把這個你所緣的恩人的境界拿掉,你的歡喜心消失了,這是妄心。

我想我的冤家,我一想到他我的心就恨,這個恨是真心妄心呢?你也可以判斷一下,你把你所攀緣冤家的境界拿掉,嗔心覓之了不可得,這是妄心。這個真心你把境界拿掉了,它的心還在,還是這種境界,這是真心。不隨妄轉——境界有跟沒有不能夠去影響它的存在。

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就根據《楞嚴經》這個善巧,「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就是把你所攀緣的境界拿掉以後,你再看看你這個分別心還在嗎?不在表示它是因緣所生法,你不應該說它是恆常住不變異的我,那麼你這樣講是不對的,因為它會隨因緣變化的,有這個因緣它存在,沒有這個因緣它不在。所以這也是一個方法。這個是從能觀的心直接對立。

再看所觀境:「饒你會思量,總歸罔相」。這個所觀境,這個妄想所觀的境界是怎麼回事呢?就是「總歸罔相」,我們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隨順個人的愛憎取捨安立很多的名言,你跟這個人因緣好,你看他怎麼都對,他的缺點你都變成優點,安立他很多的名言:這個人他又謙卑又厚道。那麼你對這個人的惡因緣你用惡因緣來安立他,用種種不好的名言。

換句話說,我們這個虛妄分別心我們攀緣不到諸法的真實相,你心中所緣的境界跟真實的境界是不一樣的,分別心這當中有虛妄分別的名言,就得不到諸法的實相了。這個是講虛妄相,所緣境的虛妄。前面是講能緣的心,這個是講所緣的境,都是虛妄的,那麼這兩個是約空間,空間上來觀察。

第三段看時間:「過未無蹤,現在原長往」。就是把我們這一念分別心分成過去、現在、未來,蕅益大師他也說,我們觀這一念心「未生無潛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我們也可以從這樣子觀,說我現在打一個妄想,起了一個煩惱,那麼當然我們一開始一定會把煩惱當做它是真實的體性,然後就隨順它轉,怎麼辦呢?

我們等一等,在隨順妄想煩惱之前等一等,看它是不是有體性。說你剛剛沒有起煩惱之前,那個煩惱它躲在哪裡,它隱藏在哪裡?它有體性它應該有一個處所,它躲在你的身體裡面呢、在外面呢、在中間呢?未生無潛處,你找不到它潛伏的處所。

好,它生起了,正生無住處,它生起的時候它住在哪裡?它剎那剎那地變化,它住在哪裡?你也找不到。第三個,經過一段時間這個煩惱消失了,生已無去處,它去哪裡,到哪裡去了呢?這個有自體的煩惱去哪裡了呢?結論——覓之了不可得。所以切莫把流住心機作主張,我們不應該把像流水一樣剎那生剎那滅的流動的心識把它當做你的本來面目,當做一個常一主宰的我。你不應該隨順這樣一個剎那變化的思想、妄想而隨它去流轉的,不應該,這不是你依止的處所。

我們如果說沒有聽聞佛法,我們也會覺得我們的心有擾動相,煩躁擾動的煩惱存在,但是我們可能就是修止,讓內心當中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讓內心當中無分別。慢慢慢慢地專注,也可以得到禪定,在禪定當中明靜不動猶如止水。這個時候你就會認為說,我這一念心是不生不滅的,這個寂靜明了的心是不生不滅的。

這個自性執,你就會生起自性執,真神不滅的思想出現。其實你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就在寂靜的心當中一點都沒有消失,等到你禪定失掉以後,你從禪定出來完全原封不動,如石壓草,石頭搬開以後那個草一根也沒減少,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誹謗佛法——這世界上原來解脫生死是不可能的,誹謗涅槃,謗佛、謗法,所以這個地方有問題。

所以佛陀的大智慧就是——你要觀心無常,不是讓內心當中無分別住就可以了。要把對內心那個自性執、那個我,把它找出來,真正找到覓心了不可得,這個心裡才真正地安定下來——原來生命是一個如夢如幻的生滅相,這當中沒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那是一個剎那剎那流動變化的生滅相。這個時候我們就容易看到空性,看到空性我們也容易看到因果,因為一切法空,所以你如此的造作,它就有如此的果報出現。

我們一個人如果不修無我觀,要改變你自己非常困難。我們看有些人,他出家很久了,他的個性不容易改變,他那個自我的意識很強,他總是覺得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我的個性就是這樣,這是不能改變的,我天性如此。那麼如果我們真正能夠透過蕅益大師這個思考,觀心無常,我們這一念心是隨順外在的因緣的刺激剎那剎那地變化,這個時候我們在超越自己的煩惱,那是獅子奮迅三昧,一下子就突破了。所以這個地方《般若經》說,這個我空觀、空觀是一個善巧,菩薩遇到障礙的時候他有善巧,善巧就是我空觀,他容易突破;有些人有障礙他就是突不破,沒辦法突破,這件事他一定要做,他這個情緒不發洩是不行的,為什麼呢?因為那個自我在,有我罪即生,這件事他一定要做。

那麼我們一個菩薩修我不可得,誰去做什麼事呢?你內心馬上靜下來。那就是不同,那個調伏的力量是不得了的境界。這個無我觀也能夠從徹底地滅罪,《在家備覽》說這個理觀,「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所以這個我空觀是調伏煩惱、滅除罪障一個很大的力量。不過你就是說你一定要真正明白,我們這一念心那一個「我」真的不可得,你真的是有這樣的覺受,有這樣的感覺出現,這樣子,依止這樣的思考來修行那就有力量了,那你要改變你自己就不像過去那麼堅固、那麼困難,「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句話你能夠肯定講出來,成佛是可能的。那麼這個是觀心無常,其實觀心無常等於是觀心無我的意思。

註:節選自淨界法師《靈峰宗論導讀》18

為方便閱讀,文章題目為編者所加

【來源: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1
    >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04 (全) 淨界法師 : 《受戒須知》淨界法師 : 《懺悔法門》講記 01~~02 ( 全 )淨界法師 : 《聞法儀軌》講記 01~~02 (全)淨界法師 : 《修道宗範》01~~04 (全)淨界法師 : 菩提心修學述要 (臺大) 01~~06 ( 全 )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2
    >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04 (全) 淨界法師 : 《受戒須知》淨界法師 : 《懺悔法門》講記 01~~02 ( 全 )淨界法師 : 《聞法儀軌》講記 01~~02 (全)淨界法師 : 《修道宗範》01~~04 (全)淨界法師 : 菩提心修學述要 (臺大) 01~~06 ( 全 )
  • 淨界法師 : 《懺悔法門》02
    01~~06(全)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淨界法師 : 律宗 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04 (全)淨界法師 : 《 受戒須知》淨界法師:念佛法要淨界法師 :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5
    相關連結:淨界法師:淨土宗專輯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01~~30 (全) 淨界法師 : 楞嚴經修學應用之正見篇 01~~06(全) 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 淨界法師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01
    相關連結: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01~~30 (全)淨界法師 : 楞嚴經修學應用之正見篇 01~~06(全)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淨界法師 : 律宗 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04 (全)淨界法師 : 《 受戒須知》淨界法師:念佛法要
  • 淨界法師 : 《唯識學概要講記》04
    相關連結: 淨界法師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01~~22(全) 淨界法師:《八識規矩頌》直解 01~~18 ( 全) 淨界法師 : 《唯識三十頌直解》01~~27 ( 全) 淨界法師:全)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04 (全) 淨界法師 : 《受戒須知》 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38】第六意識跟前五識有什麼區別呢?
    淨界法師  依、發、屬、助、如,當然前六識當中呢,主導性最強的還是第六意識了。為什麼呢?  在唯識學上,把第六意識跟前五識,它做出了區別,有五種區別:  第一個:通別的不同。前五識只能夠別緣,只有第六意識通緣。你看眼識只能夠緣色塵,你不能用眼識去聽聲音,不可以。
  • 淨界法師:拜八十八佛的意義
    拜八十八佛的意義 淨界法師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淨界法師:拜懺的方法 我們看拜懺的方法:一、請聖明證。二、說己罪名。三、立定誓願。四、讀誦禮拜。五、如教明證。 在律上說懺悔要具足五個條件,第一個,要請懺悔主,請一個聖人當懺悔主。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1】《楞嚴經》經文大意(一)
    《楞嚴經》經文大意(一)淨界法師
  • 印祖:佛教最先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學好佛法關鍵在於學會止觀,止住妄念觀察真如。我們雖然都有一顆真如之心,但是被愚痴無明障住無法顯現。乃至我們終日是以妄心、亂心、假心活在世上而不自知,更不知道自己也有佛性,不知道自己也有真如之心。如印光大師所說:「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44】何謂業道罪?
    淨界法師  以下我簡單的回答二個人的問題,其它的我們以後看因緣再回答。  問:何謂業道罪?  答:業道罪是針對制教罪來說。業道罪就是說你造了業,這個罪業就會引導你到三惡道去,你懺悔以後把三惡道的果報消滅了,就是你滅除業道罪。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35】第七意識——雖有覆而無記,不外執而內緣!
    淨界法師  好,我們來看看永明大師對第七意識是怎麼個描述法,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小段,請合掌:  創入道者,此意須明,是起凡聖之因,宜窮種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迷之則為人法執之愚,悟之則為平等性之智。  好,我們解釋一下。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820】怎麼樣才叫理觀?怎麼樣才叫事修?
    淨界法師  第三主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交互作用。  我們接著作《法華經》的課程研討。第三大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交互作用。  前面我們單獨談理觀的剎那無生,談事修的調伏對治,現在是把理觀跟事修結合起來,叫作真正的權實不二。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581】權法與實法同時操作時,重點要放在哪裡?
    淨界法師  學員問:  如何理解把觀身不淨的權法會入《法華經》的實法中,具體下手又要怎麼操作?又者,權法與實法同時操作時,重點要放在哪裡?  師父答:  四念處主要是調伏我們對於五蘊身心的愛取跟主宰,所以它的所緣境在五蘊,比方說觀身不淨,它的重點是鎖在這個色身。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82】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
    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生死煩惱亦然
    淨界法師說如果這個念頭是由於外在感受的刺激而產生的就是妄心,如果是出於內心對道理的思維而產生的就是真心。分清真妄之後,我們接下來就要觀察妄想是緣起性空的,從而做到不隨妄轉。因為妄想無自體,它以真如為體,所以如果你不能斷妄想,只要不隨它轉就可以了,這是解決我們念佛時妄想紛飛的一個好方法。
  • 淨界法師:你要讓快樂來找你,而不是你去找快樂
    文:淨界法師讀是經者,常無憂惱。修理觀的人,又修四安樂行,你的改變,這個現報就是今生會看到什麼呢?常無憂惱。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218】性相二宗不能圓融,這是不對的!
    淨界法師  好,我們看最後的總結,甲五的總結勸修,這地方有兩段:第一個總結法要;第二個舉頌勸修。我們先看第一個總結法要:  憨山大師云:「佛說一大藏教,只是說破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及佛滅後,弘法菩薩解釋教義,依唯心立性宗,依唯識立相宗,各豎門庭,甚至分河飲水,而性相二宗不能融通,非今日矣!
  • 大自然棕床墊—淨界系列,拯救年輕人的睡眠!
    淨界系列:給你五星級生態睡眠感受大自然淨界床墊中的負離子是通過高科技從稀土中提取納米級功能母粒,在製作舒適層中的絮片纖維加入了該物質,能持續產生能量場,作用於周圍的空氣與水,產生對人體有益的負離子,在床墊周圍形成每立方釐米超6000個負離子森林氧吧空間環境。淨界床墊根據顧客家中環境的不同,能有效持續釋放負氧離子的5-10年。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4】《楞嚴經》前面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楞嚴經》前面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淨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