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820】怎麼樣才叫理觀?怎麼樣才叫事修?

2021-02-12 大乘佛子

怎麼樣才叫理觀?怎麼樣才叫事修?

淨界法師

  第三主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交互作用。

  我們接著作《法華經》的課程研討。第三大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交互作用。

  前面我們單獨談理觀的剎那無生,談事修的調伏對治,現在是把理觀跟事修結合起來,叫作真正的權實不二。

  學員問:請師父慈示,理觀和事修既然都是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麼怎麼樣才叫理觀?怎麼樣才叫事修?

  師父答疑:這個題目本身就有問題。

  理觀跟事修不是都觀照現前一念心性,不是。

  理觀強調觀照。因為理觀,你的所觀境是什麼?是真如本性,這是你本具的,所以理觀不要修。理觀是觀照一念心性。事修是什麼?是改造身口意三業。

  理觀是觀照,事修是改造。

  事修怎麼觀照一念心性呢?一念心性就是理觀——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中道實相,既清淨又具足,這個是理觀的所觀境。

  事修,你看看四安樂行。身業什麼事不能做、什麼事該做;口業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該做;意業什麼念頭可以動、什麼念頭不能動。這就是所謂的事修,把你過去不好的習氣修正過來。

  也就是說,理觀它本身是改變你生命的本體,就是你的本質上的改變。如果你今天的本質是活在無明妄想,你的本質是無明妄想,就是自我意識,你怎麼事修都沒什麼用。就像你這個大地,就是一個只會長出雜草的大地,你再怎麼種樹都沒有用了,有限,就是人天有漏福報而已了,你種不出藥草,種不出果實出來。

  所以,理觀改變的是什麼?是根本上改變你的知見、思考模式,就是安住的問題,你到底是安住在什麼樣的知見來修一切的六度萬行。

  所以,理觀談的是安住,事修談的是調伏跟引導,它是修正身口意,它是怎麼去調伏、斷惡,怎麼去修善,所以這事修就是斷惡、修善——調伏跟引導。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灰塵跟鏡子。我們以前沒有學《法華經》,我們喜歡完全修事修。就是看到一件事情,然後呢?然後就陷入這個灰塵裡面——這個人對我講什麼話,然後你就 focus(聚焦),就完全注意這句話。好了,你注意這句話的結果就是,啊,沒關係,反正我欠他的!然後就又慢慢脫離,所以你永遠活在單一的對治。就是說,我陷入某一個人事的障礙,然後再把它化解掉,就是先有障礙、再化解,一般都是這樣。但理觀不是,理觀是你先不要管灰塵,先站在鏡子的角度來看灰塵,我們以前是完全注意在灰塵。這樣懂嗎?

  那當然,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也很重要,但它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五祖大師要把這個祖師位讓出來,為什麼六祖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接祖師位,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不接祖師位?因為本來無一物,才能夠真正地根本改變你的生命。如果你生命的根本思考模式還是活在攀緣,遇到什麼事情你先去執著、再來處理,先去執著它,然後再去化解,你要修到什麼時候?你事情沒完沒了了。你先去惹一個麻煩再去對治,你惹一個再去對治,那你這樣子就永遠原地踏步。

  但是,你今天從理觀的角度,先觀察這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然後再來對治,就不同了。先安住,先把腳步站穩了,再來對治。

  所以理觀談的是安住,它不談對治的。當然有些煩惱,比較輕薄的,人事因緣比較輕薄,你一安住它自然就脫落了。我們前面說過,有些花它沾不上你的,你只要認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有些因緣它自然就脫落了。但有些比較親密的因緣,可能你跟他業力比較深的,那就必須要靠事修的拜懺、念佛、持咒,慢慢來調伏。

  所以理觀可以解決你大概百分之七八十的問題,你只要安住一念心性,很多沒有必要的人事自然會遠你而去。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說,因為我業障很重,所以我招感那麼多因緣。其實你業障的重佔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是因為妄想打得太重,不是業障重,是你自己找來的。我們人生的灰塵有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認為絕大部分都是你自找的,這跟業力沒關係。你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業力,對業力是不公平的。其實是你的攀緣心惹來的,很多都是你自己用攀緣心惹來的。

  所以,當我們安住在一念心性的時候,我不敢說所有的塵埃都會掉下去,至少掉百分之七十,你不要沒事找事啊。

  那剩下的呢?剩下就靠事修了,就靠時時勤拂拭了,拜懺,做功德回向給他。方法很多,或者你放生、持戒,就是看看你哪一個問題比較嚴重。所以事修可以怎麼樣?有輕重緩急。比較嚴重的先對治,對你往生特別有障礙的先對治,拜懺、持戒、修福等等。但理觀它沒有所謂的對治,理觀就是一個整體的安住。

  所以大家要把這個理觀跟事修分清楚。理觀是安住,事修就是調伏跟引導,就是斷惡、修善。所以我們現在是怎麼樣?當你的內心是一片鏡子充滿灰塵的時候,你要先站在鏡子的角度——你本來沒有灰塵,然後再去面對灰塵。這個時候你面對的灰塵就有限了,很多灰塵自動會脫離的,然後你再慢慢對治你的問題點。

  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你學《法華經》,你起碼把權法跟實法弄清楚。實法就是強調理觀的一心真如,就是一心即空即假即中,建立佛陀的知見,實法。權法就是三乘的無量法門的對治,專門講對治煩惱的,就是怎麼樣時時勤拂拭的。就是說,會權入實,你起碼要知道什麼是權、什麼是實。實法就是理觀,權法就事修嘛。

  理觀跟事修,這個很重要。你這個沒有弄清楚,你《法華經》就不知道怎麼修了。理觀強調無生;事修強調因緣所生,講到身口意的調整。

——淨界法師 法華經講記820

相關焦點

  • 法華經講記 106:理觀跟事修是互動的,理觀讓你清淨,事修讓你成就莊嚴
    妙法蓮華經第106集淨界法師主講 第三主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交互作用我們接著作《法華經》的課程研討。第三大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交互作用。 前面我們單獨談理觀的剎那無生,談事修的調伏對治,現在是把理觀跟事修結合起來,叫做真正的權實不二。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581】權法與實法同時操作時,重點要放在哪裡?
    淨界法師  學員問:  如何理解把觀身不淨的權法會入《法華經》的實法中,具體下手又要怎麼操作?又者,權法與實法同時操作時,重點要放在哪裡?  師父答:  四念處主要是調伏我們對於五蘊身心的愛取跟主宰,所以它的所緣境在五蘊,比方說觀身不淨,它的重點是鎖在這個色身。
  • 法華經講記160:這兩尊佛的時代背景是一樣的
    恭錄自淨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淨界法師  我們看下一科,戊二的重頌。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1
    所以我們在修學當中偏重在佛法概要,我們這次的主題,站在淨土的角度我們也偏重在覺察這一塊,怎麼樣善調其心,怎麼樣達到臨終的正念,所以怎麼樣幫助眾生這一塊我們可能輕略的帶過,我們只希望大家保持隨喜讚嘆就好。 那麼這個是講到覺悟的內涵,接下來我們談談這個覺悟的次第,它的修學次第有三個次第。 一、自覺。
  • 淨界法師 : 《唯識學概要講記》04
    他說:我的這個拜懺的事修的功夫要傳給你,理觀不礙事修,雖然觀一切法空,但是還是要乖乖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所以你不能偏理,不能執理廢事,你也不能執事昧理,所以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那麼你說,我還有什麼事可以做呢?你有如夢如幻的罪業要懺除,你有如夢如幻的執著要出離,所以你必須要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2
    那麼你的心地法門成熟以後,我們就有資格從空出假來修,修六波羅蜜,那麼修六波羅蜜呢,一方面懺悔業障,一方面積集資糧,在歷事練心當中,一方面消除我們無始的罪障,一方面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這個叫做修。所以它這個次第是先有理觀再有事修,先學習做好內心的調伏,引導,然後再有所謂的付諸行動。
  • 《法華經講記》序 · 終審版——印廣門清法師著
    《法華經講記》序  自古「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想我釋迦如來,四十九年,五時八教,宣說無量法門。 (三)試以蓮華之華,揭示圓頓法門即悟即修即證的理念。1、他華開放,或先華後實,或有華無實。喻權小教乘,難成正果,乃至勞而無功。2、蓮華開放,即華即實,喻一佛乘,無功用道,事半功倍,乃至一步登天。《楞嚴經》說為「發明便解脫」,《佛說阿彌陀經》說為「發願往生」,祖師說為「無修無證,即悟即修即證」。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44】何謂業道罪?
    淨界法師  以下我簡單的回答二個人的問題,其它的我們以後看因緣再回答。  問:何謂業道罪?  答:業道罪是針對制教罪來說。業道罪就是說你造了業,這個罪業就會引導你到三惡道去,你懺悔以後把三惡道的果報消滅了,就是你滅除業道罪。
  • 法華經講記 101:修習《法華經》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少跟這些有權勢的人親近
    妙法蓮華經第101集淨界法師主講 癸二、釋近處 分三:子一、約遠論近子二、約近論近子三、約非遠非近論近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三十七面,我們看癸二的「釋近處」。 這一科是跡門流通的第五品, <安樂行品>。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5
    相關連結:淨界法師:淨土宗專輯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01~~30 (全) 淨界法師 : 楞嚴經修學應用之正見篇 01~~06(全) 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 法華經講記109:年紀大的人一定要注意,因緣不能處理,因緣只能放下
    第109集《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主講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252面,我們看壬二的總名一切煩惱障轉。這一科是跡門的最後一小科,跡門主要的是講到佛陀圓滿的智慧。然後怎麼樣呢?信解、觀照,安住在這裡。 那麼因緣觀呢?因緣觀是一個助行,理觀是一個正修,三乘法門是一個助行。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修學,就是從理觀帶動事修,事修當然是佛跟法的加持,事修又加持理觀,形成一種妙法,這就是最微妙的法門,世間上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加的殊勝了!這種蓮花式的修學:內觀真如、外修三乘。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1】《楞嚴經》經文大意(一)
    《楞嚴經》經文大意(一)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82】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
    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淨界法師
  • 《妙法蓮華經》淨界法師 第五講(共一百三十七講)
    淨界法師講解的《妙法蓮華經》共137集連載,視頻與文字同時刊出,歡迎同步學習,共沾法喜。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上淨下界法師第五卷【
  • 淨界法師 : 《懺悔法門》02
    ————圓滿————相關連結: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01~~30 (全)淨界法師 : 楞嚴經修學應用之正見篇 01~~06(全)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淨界法師 : 律宗 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
  • 淨界法師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01
    相關連結: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01~~30 (全)淨界法師 : 楞嚴經修學應用之正見篇 01~~06(全)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淨界法師 : 律宗 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04 (全)淨界法師 : 《 受戒須知》淨界法師:念佛法要
  • 法華經講記 117:臨終的一念感應是建立在無生的思想,到晚年時要把因緣觀慢慢減少
    第117集《妙法蓮華經》淨界法師主講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八十面,我們看戊二的總授法身記。 《法華經》所強調的法門是一佛乘的妙法,這個一佛乘的簡單的意思就是說,它是我們凡夫成佛的唯一的方法。
  • 法華經講記 123 : 聽聞法華經而產生一念的隨喜,功德超越大施主圓滿的財法布施
    第123集《妙法蓮華經》淨界法師主講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九十三面,我們看癸三、問答顯勝。這一科是講到〈隨喜功德品〉。〈隨喜功德品〉等於是整個菩薩們聽完《法華經》的本門以後所得到的受益的情況。
  • 法華經講記 116:見佛是靠皈依的善根,聞法是出世的智慧善根,能否得度操之在自己
    第116集《妙法蓮華經》淨界法師主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七十五面,我們看寅三的復去喻。寅三的復去喻喻未來益物,卯一、喻不滅有損。看經文:寅三、復去喻喻未來益物卯一、喻不滅有損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
  • 法華經講記 114:我們對自己的因地有點不太在乎,但這是個非常嚴重的事情
    第114集《妙法蓮華經》淨界法師主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七十頁,我們看醜二的答其難知。 前面講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間,這個成佛成的是法身的本門佛,主要就是破除我們對於跡門的執著。 比方說,我們在沒學《法華經》之前,我們讀經典就可能是落入一種跡門表象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