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我們這一科講到甲二,正式說明懺悔的方法。懺悔的方法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是思惟業果的道理。思惟業果當中,有理論的思惟,跟事相的觀察。
理論的思惟是說,當我們今天造了一個業,這個業就有招感果報的功能。假設它是一個善業,它一定會招感安樂的果報;如果它是一個罪業,它也一定會招感痛苦的果報。雖然這個業還沒有表現出來,但是我們就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業有招感性。
第二個,業果不失。這個業,除了你懺悔,你沒有辦法讓它消失掉了,連佛陀都不能讓你的業消失掉,不可能。
第三個,增長廣大。它不但不消失,還會在你糊裡糊塗的一天過一天當中,不斷的增長廣大。
所以,我們今天對於所造的罪業,我們應該要加以面對、加以消滅,這件事情非常的急迫。這就是我們在懺悔之前,你應該有的正確觀察。
丙二、罪業之相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然消;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前面的一科,是從理論來了解業果,第二科是從我們身心的相貌,或者色身、或者內心所表現的相貌,來判斷罪業的存在,這是事相的觀察。從生命當中,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已經累積了罪業?我們看這段文的說明: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
佛法是講相由心生,我們外表的相狀,是由內心業力所表現出來的。所以,你從相狀的情況,就知道你內心所累積的是罪業比較多還是善業比較多。以下六種情況,都表示你的罪業已經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所以,我們從相貌也可以判定罪業所造的勢力大小:
第一個、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
這是說我們這個明了的心,已經昏昧暗鈍,它明了的功能,幾乎完全要失掉了。你剛才講什麼事情,他一聽就忘掉了,念佛一坐就打瞌睡,他的心已經沒有堪能性,沒有造作善法、沒有修習波羅蜜的力量,他的心已經被罪業所遮障、蓋住了。好比我去念佛,我這明了的心跟念佛之間,被一座牆壁障住了,這座牆壁就是罪障,心跟佛號之間有罪障擋在中間,所以你今天想要憶念佛號,就變成是很困難的事,這就是心神昏塞。
第二個、或無事而常煩惱。
煩惱是一種煩躁惱動,所以名之為煩惱。天台小止觀說:罪業的體性是躁動性。所以,一個人累積了殺盜淫妄罪業太多,即使這個業還沒有正式的表現出來,你的心也會比別人躁動。反過來說,你今天造了善業,這個善業的體性是寂靜,這種寂靜,它有幫助你念佛或者修止觀的功能。
所以,我們不管是念佛、修止觀,都應該廣修善業當助行,因為善業它是寂靜,在寂靜的心中,你要修止、修觀,都是與心性相隨順。如果你經常感到你也沒有發生什麼事,但是你會非常躁動不安,那就表示你內心當中已經累積了一定的罪業,山雨欲來風滿樓啊!山雨還沒有來,就有徵兆出現了。
第三個、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
當然這個君子有戒定慧的功德,我們看到君子,內心應該感到歡喜,就像一個人看到太陽光明一樣的好樂。但是,你今天看到有功德的君子,你感到羞愧不安,那表示我們的德行有虧了。當然,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徵兆,表示你內心累積了一些罪業。
第四個、或聞正論而不樂。
佛法的真理就像世間的光明,能夠引導我們離苦得樂,你聽聞到佛法的真理,本來應該隨順歡喜,但是你變成瞋恚排斥,這也表示一個人有障礙。這個障礙,它不喜歡你去聽聞佛法,因為煩惱本身就是厭惡光明的。
第五個、或施惠而人反怨。
我們今天施給眾生恩惠,別人應該對我們歡喜,總想要好好的回報,結果我們施給對方恩惠,別人對我們反而是一種瞋恨,那表示我們過去曾經對他造了罪業。
第六個、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
一個修行者,經常要檢查你的夢境,這點很重要。在《唯識學》上說,你從夢境,多少可以知道你最近修行的情況。你最近所夢到的都是殺盜淫妄,顛倒的夢,你很久沒有夢到佛法僧的功德,甚至你從夢中醒過來講話,也是語無倫次的,這些都是罪孽之相。
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當然,前面的徵兆都還是一個因地,這些罪業都還沒有表現出來。但是當你發覺以後,你就要趕快發奮圖強、趕快懺悔,不要耽誤了這個好時機。我們修學佛法,一個人成功失敗的關鍵,就是你要能掌控非常適當的時機。
什麼叫適當的時機呢?
如果你的罪業已經轉成果報了,這個就非常難懺悔了。好比說,你這個罪業已經使你變成一隻狗了,這個罪業已經成熟了,那你根本沒有辦法懺悔。懺悔的時機,就是這個罪業還沒有表現出來,它只是一個徵兆,它還在因地的時候是很好懺悔的。甚至於你只要七日、三七日,就可以把它消滅掉了。
也就是說,當你生命還在的時候,你還有能力淨除這些罪業,等到死亡到來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臘月三十算總帳,當這個罪業表現出來,你要懺悔就來不及了。那時候,你完全沒有自主能力,沒有轉變的餘地,最後是由業力來引導你,引滿能招業力牽。
當這個業還在保持當中,你要消滅它非常容易,你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你一定可以把它消滅掉。你一口氣還在的時候,你還有機會。但是你喪失了這個好時機,等到業力表現出來的時候,你只好承擔了。
在這個地方,古德勸勉我們: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你千萬不要錯失這個懺悔的良好時機!
這就是我們在懺悔之前,應該透過佛法的理論去了解業果,然後去觀察這些業力所顯現的身心相貌,確定我們有這個罪業。
佛法講一切法因緣生,它因緣生,佛法中有很多法藥,你隨順清淨的因緣就有辦法讓它消失掉,那怎麼消失的呢?
乙二、生起懺心
當我們確定這個罪業已經在內心當中,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我們的第二個態度要生起懺悔之心。
什麼叫懺悔之心呢?
古德在這當中,提出了三種心:
第一個畏懼心
第二個羞恥心
第三個勇猛心,具足了這三種心,就叫做懺悔心。
第一個、畏懼心:
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鑑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
這段文是儒家的思想,意思是說:在天地之間,有賞善罰惡的天地鬼神,雖然我們造罪的時候是在隱藏之處,沒有人會知道,但是舉頭三尺有神明,他會把你的過失全部記錄下來。或者說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潛意識——第八識,它會把你所造的業,全部保存下來,這個業重,則降之百殃,種種的災難;輕則損其現福,我們應該對此感到極度的畏懼。
所謂的懺悔心,最重要的就是畏懼心!
你在修懺的時候,你對罪業沒有畏懼的心,對當來的果報沒有畏懼心,你不會怖畏當來的果報,這樣根本不能構成懺悔。
在臺灣,大概是在三年前還是五年前,有一個殺人犯,這個殺人犯他以前曾經接觸過佛教,他被抓到以後,是要被槍斃判死刑的,因為他殺了很多人。在臨命終之前,哎,他改信基督教了。記者就問他:那你以前是信佛教的,現在怎麼改信基督教呢?他說:佛教的因果觀念讓我感到害怕,所以我改信基督教,因為我信上帝就得永生啊!我內心就不感到害怕了。
一個人要起顛倒,誰也救不了他。你造了罪業,你本來就應該感到害怕,結果你不知道怕,不知道怕,你的罪業就更加堅固了!
諸位要知道:不是說你不知道怕就沒事了。今天我們對於善業,我們應該隨喜讚嘆,但是,你今天所造的是個罪業,那你要消滅它的因素就是畏懼。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在修懺的時候,不斷地思惟罪業,這樣是不是在加強這個罪業的實力呢?因為你有憶念之心。
諸位要知道:造了罪業之後,它是醞藏在我們內心的深處,如果你不去想它,那麼你就一天過一天了。你今天想要把它消滅,你當然要把這些資料調出來,就是讓它現前。
如果你今天回憶你過去的罪業,你是用隨喜讚嘆的心情:哎呀,我做的真好,我下次還要繼續作!你這種憶念一定是增加它的實力。
如果你今天把這個資料調出來,你是一種訶責心情,於彼惡業,特生厭惡!你是一種厭惡、訶責的心,那對這個罪業是有折損的。
所以你把資料調出來,不只說會增加,也可能會減少,看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
現在的佛弟子有一種情況:我們昨天講到觀察生命有空、假、中三觀,有些人他內心經常住於空性,他就會忽略他內心深處,還有很多很多的業力沒有處理,這時候他就無法生起畏懼的心情,這也是一種危機。智者大師講過:你修了空觀,你還是需要再修假觀。
空觀,依照真諦理解,你所契入的是一種清淨、平等的法界,那是離相的法界。但是你修假觀,你面對的是因緣法,因緣當然有清淨的因緣、有雜染的因緣,你就必須要善知取捨,要有所厭惡,有所追求。
假設你對罪業已經不感到畏懼,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情。正常的修行人應該要——畏懼罪業,好樂善法。換句話說,當你在思惟罪業的時候,第一個我們對罪業的心態是畏懼的,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做了不善的行為,它會帶來痛苦的果報。
第二個、羞恥心:
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
前面的心態是比較消極的,是對罪業生起畏懼心,這個地方是比較積極的一種自我期許,或者說是自我增上,我希望自己不但能夠做好,而且還要具有希聖、希賢的一種目標。
那麼,你應該思惟世間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聖賢,一種是我們這些造惡的凡夫。當然,聖賢他的內心當中,聚積了許多功德莊嚴。我們凡夫在多生累劫中,累積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但是這樣也只是以假觀來觀察因緣。
當我們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的因緣所生法,把他們這些如夢如幻的功德莊嚴撥開來,發現他們的內心是如的境界,而我們凡夫因為顛倒造了無邊的罪業,也把這些如夢如幻的罪業撥開來,可以發現我們現前明了的心性也是如的境界,所以說:一如無二如,其性是無二的!
這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感覺:為什麼大家生命的原點是相同的,都是現前一念清淨明了的心性,聖賢能夠依這個心性,利用生命來積功累德,成就種種的功德莊嚴,而我們為什麼心甘情願糟蹋我們的心性,去造殺盜淫妄,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痛苦?這時候,你就會開始反省、調整你的心態,應該要向聖賢學習,因為你也做得到。換句話說,聖賢做得到的,我們也做的到,因為本性是一樣的!
一個修行者,對自己沒有任何的期許、目標,他就很難抗拒他的欲望!
你說你無所謂,到三惡道去也無所謂,來生做一個卑賤的人、做一隻螞蟻也無所謂,你這樣子學佛,佛法對你就沒有什麼幫助,因為你根本沒想要追求美好的未來,你不想要離苦得樂。
所以,一個人能夠遠離過失、消除他的罪障,內心當中要有一種自我期許:對於未來的生命,有想要追求安樂、離開痛苦的希望,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因為這個希望是你做得到的。假設這個功德我們沒有辦法做得到,那我們就沒話講了。
這段經文所要告訴我們的是:古代的聖賢,他的現前一念心性跟我們凡夫的現前一念心性完全是一樣的,那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印光大師、蕅益大師……他們做得到的,我們也做得到,只要我們肯努力。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對自己要有成聖成賢的信心。
第三個、勇猛心:
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當我們對於罪業產生了畏懼,對於諸佛的功德產生想要成就的好樂,第三個你所要具足的心態就是勇猛。
當一個人,他已經發現了過失,但是他為什麼不肯改過呢?就是這個人猶豫不決,還在懈怠。如果他總是想拖延到明天後天再來懺悔,這種明日復明日的想法,可能你今生就沒有改過的機會,生命就一天一天這樣空過了。
所以,我們應該思惟這個罪業,小者如芒刺在肉,這個罪業在心中,就像一根針刺在你肉裡面,你越晚拔出來,這個針對你的傷害就越大。這個針刺上去,你馬上拔出來,可能擦個紅藥水,一兩天就好了。這個針刺了一個禮拜,拔起來以後,你可能要半個月才會好,就是你拖的越久,我們要處理這個罪業就越困難。
那麼大者如毒蛇齧指,你的手指頭被毒蛇咬到,你不趕緊把這個手指切斷,讓毒液跑到心臟,你就沒救了。這就是我們應該要把握當下的意思,所以要發勇猛心。
我們在懺悔的意義也講過:罪從心起將心懺!我們的心,它能夠造業,既然這個業是由心造的,當然也由這個心來轉業。
心能造業,心也能轉業!
但是,你這個心要能轉變這個業,你必須要具足三種心:畏懼心,羞恥心,勇猛心。你這三種心具足了,你才能夠轉業。也就是說,我們在進入佛堂開始修懺之前,你應該具足對業果的正確觀照。其次,生起一種堅定不移的懺悔心,當你這兩個資糧都準備好之後,你就有資格開始修懺了。
乙三、正修懺法(分二:丙一、懺悔種類。丙二、具足五緣。)
丙一、懺悔種類
第三段正修懺法,首先我們講到懺悔的種類有兩種:一個是事懺,一個是理懺。事懺有三種懺法:責心懺、作法懺、取相懺。先看責心懺:
一、事懺:這是屬於事相上的懺悔。就是在佛像或三寶前,誠心發露懺悔自己所犯的過失。
下品罪
責心懺:自責己心,令生厭離。
這種責心懺一般都是比較輕微的過失,在戒律上是屬於下品的罪業。也就是說你很想去造作一個罪業,或者去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等,但是你還沒有付諸行動。在你還沒有付諸行動的時候,就被你的觀照力發現了,這個罪業還沒有真正的成熟,只是起心動念而已,還沒有付諸行動,這時候的懺悔方法叫責心懺,就是:
訶責自己,不能起這種念頭,這種念頭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痛苦!
在這個時候,要趕緊轉念念佛,把你的佛號提起來,不能念,要它念;煩惱不能斷,要它斷,用佛號的力量來取代妄想的力量,訶責自己,使令這個惡念經過你的訶責,在你的心中消失掉。這種下品懺,是針對我們的起心動念,還沒有付諸行動的罪。
第二個是中品罪,叫作法懺:
中品罪
作法懺:向清淨大小乘僧,發露懺悔。
中品罪是你不但起心動念,而且還付諸行動,這個就必須要發露懺悔了。
發露懺悔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向一個人,向一個大乘的法師或者小乘的法師懺悔;另一種是你有受菩薩戒,你犯了罪之後,如果沒有適當的人可以讓你發露懺悔,也可以向佛菩薩懺悔罪過。
第三個是取相懺,主要是懺除殺盜淫妄的根本重罪,都是一些比較重的罪過。
上品罪
取相懺: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見好相為期,此須至誠懇切,外假壇儀,內資理觀,凡法華、方等、大悲、佔察、八十八佛等一切行法,皆屬於取相懺攝。能滅根本重罪,令淨戒復生,亦能消七逆罪,使重報輕受。
前面的作法懺只能夠針對某一個罪業來懺悔。就是你曾經在某一個時間、空間,所犯的某一個罪,今向佛菩薩發露懺悔,表示你的追悔、表示你發願重新開始。
但是取相懺它可以統攝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罪,它不一定要針對某一個罪,它可以對所有你過去所造的罪,同時來懺悔。當然,這樣是通懺三世,所以它禮懺的時間比較久,或者二七日、或者三七日、或者一年,要以見好相為期。
取相懺的成功,你必須在夢中見到種種的瑞相,看到佛菩薩、看到光明等等。它的方法是你要發至誠懇切的心,就是前面所說的,要具足懺悔的心態:畏懼心、羞恥心、勇猛心,內心當中有懺悔的心,然後外假壇儀,內資理觀,這個外是指我們身業和口業,要遵守懺悔的儀軌,應該禮拜就禮拜,應該發露就發露,內心當中不斷思惟罪業的過失,生起訶責厭惡之心。以這樣來說,法華懺、方等懺、大悲懺、佔察業報懺,或者拜八十八佛,都是屬於取相懺懺法。
它的功能,能夠滅除我們無始所造的殺盜淫妄重罪,使令我們清淨的戒體,再一次的復生;也能夠消除殺父、殺母、殺聖人的七逆重罪,使令我們重報輕受。所以在懺悔當中,力量最大的就是取相懺。當然取相懺你可以選擇你所相應的:或者大悲懺、或者八十八佛、或者法華三昧懺,都可以,重點是你在懺悔之前的資糧,你對業果的思惟、對罪業的畏懼跟羞恥,這些條件都必須具足。
二、理懺:所謂理懺,就是靜坐觀罪性空。
言理懺者,既在智人,則多方便,隨所施為,恆觀無性。
─糅合《業疏》《菩薩戒懺悔行法》─
這個理懺也是非常重要。
智者大師說:假設懺悔的人,只是修事懺,隨修懺法,終不清淨。意思是說,你只是在表相上思惟業果、生起畏懼來修懺,像你這樣的修懺,不管怎麼懺,只能讓罪業暫時減少,並沒有把罪根拔掉。所以才說隨修懺法,終不清淨。你的罪根還在啊,就像病源還在一樣,還會重新產生病毒,所以你在修事懺的時候要兼帶理觀。
要修什麼理觀呢?就是:恆觀無性,無生觀,這個觀念很重要!
剛開始我們觀察這個心的時候,我們所觀察的內心是比較表層的,所謂的假觀,就是因緣的薰習,因緣造作所產生的善惡功能,我們會發現我們內心當中,累積很多的善業,持戒修福的善業,但是也累積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我們剛開始觀心只能觀察這種表層的假觀,如果你只是停留在這個階段,你也會畏懼惡法、好樂善法,也是不錯。但是,你這樣的修行,終究是不究竟的。
你應該進一步觀察我們這些善惡的功能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也就是說,我們所累積的罪業,它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如夢如幻的,當你把罪業、善業撥開之後,向心內看,觀這一念未生處,你看到你內心的本來面目,原來我們的心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對我們懺悔業障非常重要!
它告訴我們,原來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罪業是後來因緣造作才有的。既然是後來才有的,它就可以消除啊。所以,我們的懺悔是成功或者失敗,除了你是不是有畏懼心以外,你對你內心的本質、對自己本來面目的觀察,也是非常的重要。
有些人會認為:我這個人本來就有罪障啊,沒辦法了。那你再怎麼懺都懺不清淨,因為你認為你真的有罪障。
正確的觀念應該是:你的心本來是清淨的,是後來才有罪障的,要是本來就有罪障,那你根本不可能懺除清淨。應該說:你本來的心是清淨的,那是後來一時的顛倒因緣,才有這些如夢如幻的罪障。我現在假借如夢如幻的懺法,來消滅如夢如幻的罪障,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你的思考應該是這樣才正確,你有這種思考,對你的懺悔有很大的加持力,日劫相倍,你修一天的懺法,超過人家修一劫,你不修理觀,那你要吃大虧的。
所以,我們在觀察內心的時候,你可以先觀察心的表層,觀察自己所做的一切罪業,對此生起畏懼之心,這是第一步。之後,你再向內觀察……把罪業撥開……深入觀心的本質……觀察到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就會相信罪業是可以消滅的。這時候,你修懺法所產生滅惡的功能,那就不可思議了。
古德說:一個人能夠以此理觀導於懺儀,則滅業障如翻大地!
修理觀是從根本來扭轉罪業的,所以在古德的註解當中,不管你是修持什麼法門,淨土、禪宗,或是密宗,在修懺法的時候,都要具足事懺跟理懺,兩者缺一不可。
如果你只是修理懺,知道我的自性本自清淨、我本來是清淨的,你本來是清淨沒錯,但是你現在已經不清淨了。所以,如果你只有理懺而不肯事修,那是執理廢事,終究是說食數飽;反之,如果你只有事懺而不理懺,缺乏對自性的了解,這樣是執事昧理。只知道在因緣上打轉,不知道你本性清淨,入道多辛苦,就事倍功半了。
所以我們應該要體、用兼具,事、理並行。
丙二、具足五緣
一、請聖明證。
二、說己罪名。
三、立定誓願。
四、讀誦禮拜。
五、如教明證。
當然,懺悔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取相懺。因為從懺悔當中,我們希望不但淨除某一個罪業,而是把所有的罪業全都懺悔清淨,而這個取相懺需要具足五緣,才算是圓滿成就:
第一、請聖明證。
每一種懺法都有他的懺悔主,都有他的本尊。好比你修大悲懺,剛開始要禮請觀世音菩薩降臨壇場;你拜八十八佛,你的懺悔主是普賢菩薩。所以,剛開始要修懺之前,你必須知道你的懺法本尊是哪一位,要至誠的、在內心當中,心念口誦,祈請懺悔主的降臨加被。
第二、說己罪名。
要懺悔的人,最好能寫下發願文。你看蕅益大師在修懺時,他都有寫一篇發願文,就是你在修懺當中,表明你在什麼時候做過什麼罪業,對這個罪業表示你的後悔之意,要說出你的罪名。
第三、立定誓願。
說出罪名是針對過去,立定誓願是你對於自己未來有什麼樣的期許。你在佛菩薩面前正式的發願:從今以後,寧捨生命,我絕對不再造作了。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斷除惡念的相續,不能再有想要造作的心情。
第四、讀誦禮拜。
這是正式的修懺法。或者是口業讀誦、身業禮拜……遵循種種的懺法行事。
第五、如教明證。
你根據夢中所見到的好相,你就知道你所做的懺悔,是不是真正清淨了。也就是你從見好相與否,來判定你的罪障是不是淨除了。
這一科是講到懺悔的方法。這裡,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懺悔的過程:
在清朝,有一個姓張的居士。這位張居士,家裡很貧窮,在古時候的封建制度,你生長在邊界的種姓,除了讀書以外,你不再有出頭的機會了。這位張居士,他人窮志不窮,發奮讀書,十年寒窗,終於在十五歲的時候考上秀才。當然,秀才還不是正式的功名,所以,他繼續的努力,就在二十歲的時候,準備去考舉人,他辛辛苦苦籌了一點錢,跟他的同學到南京去參加會考。
到了南京,離考試的時間還有兩個禮拜,大家就提議到街上去走一走吧。到街上的時候,看到一間寺廟前,有一個算命的老先生,他們就去算命,聽說他算命很準。這位老先生就一一的為他們算命……你今年考到第五十八名……你考到第十二名……那麼,當他看到張居士的時候,算命的老先生突然愣住了,他詳細一看,就問張先生說:你從什麼地方來?答說:我從北方來的。
他說:那你從北方來到南京,你花了多少時間呢?他又答:我花了差不多有七天的時間。他說:那你現在不要參加考試了!你馬上回去還來得及。張生忙問說:怎麼回事呢?他說:你的相貌啊,死相現前,你趕快回家鄉吧,落葉歸根。中國人的觀點,要死就死在自己的家鄉。
張生再問:這樣子有沒有什麼補救方法?他說:沒辦法!你這個死相啊,非常的堅固、非常的明顯,沒有辦法改變。這位張先生興衝衝、千辛萬苦來考功名,對人生充滿了希望,結果被算命先生說七天後必死,就很沮喪。沒辦法,收拾行李,帶著剩餘的錢,一個人很落寞的回家鄉去。
在回家的途中,到了第三天,船行到黃昏的時候要休息、補充商品,就靠在岸邊。張居士心情不快樂,就走到岸邊去散步,他走走,漸漸離開岸邊一段距離。遠處看到有一位婦人走過來,這位婦人左邊牽著一個小孩,右邊也牽著一個小孩,肚子又懷一個小孩,這位婦人哭哭啼啼的往河邊走過去。
張先生一看,事情不對勁,是要去自殺的。就去問這位婦人說:你是什麼事這麼傷心?婦人說:我家是賣豬的。我今天早上跟我先生帶著四頭豬出來賣,早上賣了兩頭,到中午的時候,我先生的酒肉朋友來找他,就帶他去喝酒,臨走之前告訴我說:這兩頭豬,一頭豬最少要賣五兩銀子,少一兩都不能賣,兩頭豬十兩銀子。他交待好,就去喝酒了。
我在看管的時候,有兩個人來買豬,經過討價還價,十兩成交了。這兩個人把豬買走以後啊,我看他的銀子比一般的銀子還輕,結果嘴巴一咬,原來是假的,這下糟糕了,我先生平常脾氣就暴躁,現在損失十兩銀子,他肯定會把我打死。與其這樣,我不如去自殺算了。是一時想不開的,這時,張先生說:咱們是同病相憐,你的十兩銀子可不可以給我看看,他一看,果然是假的。
這時候,張先生起了一個非常堅定的善念:我是必死之人,雖然我的十兩銀子是買棺木的,買棺木也沒有什麼意義,乾脆我來救她好了,就把他自己的銀兩和對方假的銀兩對調過來,跟婦人說:這個銀兩是真的,你怎麼說是假的呢?這個婦人一咬,果然是真的,她說:哎呀,你真是我的貴人!我差一點就喪失了四條生命,婦人就歡喜的把這十兩銀子帶走了。
張先生做了這件事情以後,天色已經黑了,沒有辦法回到船上去,找不到回去的路,他看路邊有一間土地公廟,就跑到裡面去睡覺。這土地公廟非常破舊,是一間沒有人看管荒廢的土地公廟。當他睡到快天亮的時候,這個土地公廟就出現一尊神,放大光明,書上寫的是:個子很高大的神。說:你趕快起來,趕快起來!張先生被叫起來,還搞不清楚狀況,這尊神就把他往外一推。當他跌到外面的時候,這個土地公廟整個震動,就垮下來了,他逃過了一劫!
在土地公廟垮下來的當下,他馬上感到他的心情起了很大的變化,之前的悶悶不樂,突然間豁然開朗,他知道他的命運改變了,他這時候趕快回船上去,對船夫說現在不回去了,要到南京去考試。到了南京,他先找那個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說:你不用講,我知道你做了一件大陰德的事情。又說:你這次去會考,一定有大功名,你的死相,已經完全消除了!後來,他去考試,得到第三名,還活到八十幾歲。
這件事,表示什麼意思啊?罪從心起,將心懺。
張先生怎麼有這個短命的罪呢?不是上帝給他的,是他今生或者前生曾經一時的糊塗,累積下來的罪業,這個罪業就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來。但是罪業還沒有表現之前,我們說過,還沒有成熟之前,一定可以懺悔的。所以,當他這一念的善心生起時,就把這個業扭轉過來了。
我們可以舉實例來說明改變業的相貌。比如說,你踢足球,你把球往東邊踢一腳,如果你中間不做任何改變,這個球肯定是往東邊飛過去;但是如果這個球還沒有到達目的,你又往西邊補了一腳,這個球的方向就改變了。懺悔就是這樣:只要這個罪業還沒有成熟,你就有希望消滅它!
我們在懺悔之前,應該要有這樣的信心。
甲三、罪除之相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
-《了凡四訓》-
經過了前面的思惟業果、生起懺心、如法的修習取相懺,之後我們怎麼知道這個罪業已經消除了呢?以下有八種情況,你只要具足其中一種的感應,就表示你的懺悔達到效果,業障漸漸消除,福祉漸漸顯現出來了。
第一個、或覺心神恬曠。
你在修懺之前,你的內心是悶悶不樂的,經過修懺之後,你感覺你的心情突然開朗,輕鬆了,這就是你的罪業已經消除了。看你的心情從沉悶而變成恬曠,就知道結果。
第二個、或覺智慧頓開。
你以前聽經,怎麼聽你就是聽不懂,你的內心跟法之間,如一層隔礙障住了。經過了懺悔,現在你聽到法師說法,你法喜充滿,這種智慧頓開也是罪業消滅之相。
第三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
你在整個繁忙的人事當中,你是左右逢源,事事順利,沒有任何障礙,一切自然順利。
第四個、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
這個人,本來是你的怨家,但是因為你的懺悔,現在他看到你,不但不生氣,反而對你產生歡喜心。
第五個、或夢吐黑物。
你在夢中夢到你吐出髒東西,或者你在夢中看見你在洗澡,這些都是罪滅之相。
第六個、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
你在夢中能夠看到這些古德聖賢,表示你跟古德心心相應、感應道交了。如果你的心是罪惡,古德的心是清淨,你根本不可能夢到他。你能夠夢到他,表示你們的心磁場很接近,所以這都是好事情。
第七個,或夢飛步太虛。
你夢中感到輕飄,善業的體性是輕飄的,所以你在夢中往上升,是好事情,如果你在夢中,夢到自己從高處掉落下來,這就不是好事情。
第八個,或夢幢幡寶蓋。
看到三寶清淨的莊嚴相,幢幡、寶蓋這些種種勝境,都是消罪之相。所謂相由心生,你可以從你身心世界的相貌,來判定你的罪業是不是消滅了。
總之,破除罪障之相,就是安樂與輕安,跟過去罪業所帶來的苦惱躁動相,是有所不同的。
甲四、結示勸修
懺悔法門,簡單來講,一個是事相的懺悔,一個是理觀的懺悔。先看事相的懺悔: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恚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懺悔,我們第一個要觀察,是先看到罪業,當然這只是表層的觀察,看到罪業、產生訶責、重新發願要改過。所以事懺的觀察,是比較表層的。理懺是觀照內心深處: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當我們在觀察這個業,我們看到了這個罪業,那麼這個罪業是依止在哪一個地方呢?其實業是由心所作,也是由心來消滅。也就是說:我們本來清淨的心性,因為一念的糊塗,罪從心起,造了罪業,既然罪業是從內心生起的,就可以假借我們懺悔的心,來把它消滅掉,如此一來: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知罪業不可得,煩惱的心也不可得,這才是最真實的懺悔!
所以事懺是懺悔罪業的表相,理懺是觀照罪業的本源來懺除罪根,這兩種懺法都是需要的。
總之,我們佛法的修習有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念佛,助行是修止觀、或是持咒。但是,這樣的一個車乘在運轉的時候,懺悔的目的,就是把這個車乘所要經過的路,阻擋在路上的石頭,預先把它移除,破除障礙,這就是我們修懺的意義,它是修學一切法門的共同基礎,在這基礎上,你的修行才容易成辦。
————圓滿————
相關連結: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01~~30 (全)
淨界法師 : 楞嚴經修學應用之正見篇 01~~06(全)
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淨界法師 : 律宗 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04 (全)
淨界法師 : 《 受戒須知》
淨界法師:念佛法要
淨界法師 :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
淨界法師:那麼淨土宗的心法是什麼?
淨界法師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第一卷~第十卷
淨界法師 : 《唯識與淨土》第一集~~第四集(全)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第一卷~~第六卷(美國)(全)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第一講~~第六講(新加坡)(全)
淨界法師 : 《禪觀與淨土》(基礎篇)(觀照篇)(念佛篇)(往生篇) ( 全)
淨界法師:《懺悔法門》講記
淨界法師 : 《臨終關懷》第一卷~~第二卷(全)
淨界法師 : 《如何為往生做準備》01~~02(全)
精粹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