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學習的主題是佛教的懺悔法門。那麼從今天明天我們會用兩節課來學習懺悔法門,在講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先簡單說明為什麼要修習懺悔法門。
佛法對於生命的現象,是認為生命就像無止境的水流,換句話說,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這個水流是從過去流到了現在,也將從現在流到未來。這個水流的背後,事實上不是上帝在主導,是由過去自己所造的業力在引導這個水流,使我們在三界六道中,感召種種的身心果報。
既然我們的生命受著業力的影響,因此在生命當中,就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假設我們的生命是由善良的業力起作用,由於過去曾經有持戒、修福,這樣一種善良的業力表現出來的,我們會感到色身特別的健康,事情也特別的如意,在這種情況之下,修習佛法就會很順暢。
但是,有時候我們的生命是由罪業表現出來的,因為曾經在過去生當中,由於一時的糊塗,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這種罪業所表現出來的,就會感得種種的病痛,即便我們吃了很多藥,都不見好轉,這是色身上的障礙;內心當中,也會因為罪業的幹擾,使令我們感到昏昧暗鈍,以致於在佛法的修學中,總是覺得心力提不起來。
當這種罪業開始幹擾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趨向於障礙、痛苦的時候,這時候,我們就必須要修懺悔行,來破除這種罪業的障礙,使令我們的身心恢復到原本健康、順暢的狀態,能夠繼續的修學佛法。
所以,懺悔法門在佛教教義中,是被列為修行的道前基礎。不管你是修學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止觀法門……或者修種種的密法,在修道之前,你都必須透過懺悔來破障。這就好比說你今天要開車,雖然你有一臺非常堅固的車子,但是要上路之前,你必須用推土機把路上的石頭,這些障礙,都把它清理乾淨,這樣車子會比較順暢到達目的地。
所以懺悔法門就是在你上路之前,先把道路中的石頭搬開來,它就是扮演一種破除障礙的角色。我們今天就從佛法的教義、理論,來探討懺悔法門這個主題。
將述此義,
我們所要解釋的懺悔法門,它的修習內容,總共有四大科:
首先,從佛教的角度來解釋懺悔的名稱和意義。當然我們一般人認為,我做錯了事,只要去懺悔就沒事了。但是這樣的懺悔還是屬於非常膚淺的階段,佛法的懺悔有比較深入的意義存在。
假設我們不幸已經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消除這些會帶給我們無量痛苦的罪障呢?這是講正式的修學方法。
當我們經過如法的懺悔,又怎麼知道這個罪業已經消失了?有什麼判斷方法表示這個懺悔法門已經修學圓滿?這是判斷罪業是否已除滅的一種方法。
最後一段,我們把前面講到的懺悔方法做一個總結。
梵雲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準《業疏》云:取其意義謂不造新,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有將懺字訓首訓鑑,義雖通得,華梵須分。
解釋名義分成兩科:先解釋名稱,再說明它的義理。先看懺悔名稱的由來,懺悔在佛教界的名稱是如何成立的?
這段文是出自於律藏《資持記》。在律藏裡面,講到懺悔的名稱有三段,先解釋懺悔名稱的由來:
懺悔這兩個字在原始的印度佛教,它本來的名稱叫做懺摩。懺摩這兩個字翻成中文,它的意思叫做悔往。悔往就是說你過去已經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就是自己已經造作了,那麼現在你去回憶過去的罪業,你感到深深的後悔,這叫做悔往,就是對於以往所做的事情,現在表示後悔了。
這樣的懺摩和悔往,到了後代的佛教,演變成懺悔,就是把印度文字的第一個字,跟中文的第一個字和起來,取名叫做懺悔,所以說是梵華雙舉,是中文和梵文的結合。事實上,懺悔最初原來的名稱叫做懺摩,是這個意思。
我們再看第二段,正式解釋懺悔的內涵:
二、準《業疏》云:取其意義謂不造新,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
懺悔的意義,簡單講,就是不造新。就是自己過去已經造作的,那就不提了,從現在開始,你不再造作新的罪業,這樣子才叫做懺悔。
你能夠不造新的罪業,這當中有兩個條件:
一、悔是恥心於往犯。就是你開始去回憶過去所造的殺盜淫妄這些罪業,你表示羞恥。表示羞恥的意思是說,假設你的生命可以再重來一次,你絕對不會造這些罪業了。就是你對於已經造作的這件事情,表示深深的後悔,或者深深的厭惡。這是第一個條件,對於過去的罪業生起追悔。
二、懺是止斷未來非。前面的悔是觀察過去,這裡的懺是發願未來。對於你未來的生命,你在佛前發願,寧捨生命,你再也不造作這樣的罪業了!你內心當中生起一個堅定的誓願,你絕對不再造作了!當你能夠對過去罪業的追悔、對未來生命的發願,兩個內容結合一起,就成立了懺悔的意義。
我們再看第三段總結:
有些古德把懺悔解釋成首,表示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過去的生命譬如昨日死,現在的生命重新開始。或者是把它解釋成鑑,就是一種觀照,你內心當中能夠去觀照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開始改過修善。當然,二個義理,可以說是相通的,但是這當中有中國和印度文字的差別,我們應該把它分辨清楚。
佛法的修學是一種心地法門,不管你今天是修密教、修止觀、修念佛……比如說,你在念佛,那念佛是誰?不是嘴巴能夠念佛,也不是身體能夠念佛,是你那明了的心在念佛。所以佛法的修學,基本上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破壞的法門,一個是建設的法門。
破壞的法門,它的所對境是罪業,就是在你內心當中,已經累積很多的罪業,這些罪業要加以破壞。
建設的法門,這是對善法、對波羅蜜、乃至於很多殊勝的法門來說的。諸佛菩薩有種種的善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種種戒定慧的善根,我們本來沒有的,我們需要把它啟動、加強。
佛法的修學,簡單講就是有所破壞,有所建設。而懺悔法門在我們的修學當中,它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種破壞的角色。就是你本來已經有的,你要把它消除。當然,它所破壞的是罪業,在這裡有一個重點是:
你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懺悔,這個罪業才會消失呢?
佛法說:一切法因緣生。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正確的因緣,你雖然修懺,這個罪業還是不能消失。所以,不管你今天拜什麼懺法,你內心當中要具足兩種心態:
第一個恥心於往犯:對於過去已經造作的罪業,你表示追悔。
第二個止斷未來非:對於未來的生命,你發願永不再造作。
對未來止惡的發願,斷相續心,這個很重要!有些人懺悔只是對過去的追悔,並沒有明白地表示他以後決不再造作!換句話說,他以後遇到因緣的刺激,他可能還會再造作,這樣的情況就不能構成懺悔了。
當然身為一個生死凡夫,我們遇到了染汙的因緣刺激,以後有可能還會再造作,有可能,不是說你懺悔一次就好了,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
你在懺悔的當下,你必須要發願:你不再造作了!
當下你要有這種心情,先不管你以後做得到,或做不到。就是說,你在懺悔的當下,要很堅定的告訴你自己:你不再造作了。假設你這個心念不能夠生起,那麼這個罪業是不能夠消失的。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總之,懺悔的心情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對過去的訶責,第二個是對未來的發願期待。不管你修什麼懺法,修大悲懺、修八十八佛……你只要內心具足了對過去罪業的訶責,對未來生命的發願,那你就能夠念念之間消除已經累積的罪業,因為你已經掌握到滅罪的因緣了。
將懺悔所要對治、破除的因緣是什麼,把它詳細的說明。
既識起因,能感後習:一、感種類相續而起。二、招苦報生後當受。今改前非,將修後是,從緣生滅,斯苦世法。於彼惡業,特生厭賤,發重慚愧,立對治過,洗心懺悔。前文,我們已經說明懺悔的意義,這一段是說明我們的懺悔,到底是要懺悔什麼呢?先看第一段:
懺悔,當然主要是懺悔罪障,佛法的修行必須要掌控生起和幻滅的因緣,就是你要消滅這個東西,你要先找到它是怎麼生起的?它生起的因緣在哪裡?所以,我們應該先明白罪業生起的因緣。
既識起因:佛法說一個人會造罪,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自我意識。為什麼佛陀他不造罪呢?你不能說因為有這個環境的刺激,我才造罪的。這樣講是不對的。阿羅漢和佛陀在染汙的環境,他們也不會去造罪,所以,佛法說的本意是莫向外求。
也就是說,我們因為在平等的心中,捏造一個自我的意識,有這個自我意識,就跟所有的眾生產生對立。有我相,就有人相,相互的對立,就產生一種保護自我的心態,叫做私慾。之後為了保護自我,就開始造業,我愛執就產生了。
當這個環境滿你的願,你就生起貪慾,當環境不滿你的願,你就生起瞋心。所有貪瞋的煩惱的生起,都是因為你捏造了一個自我意識才出現的。所以罪業的生起,基本上是由於我們內心顛倒而引生的。
當這個罪業生起之後,對我們的生命,會產生兩個重要的影響:第一個,感種類相續而起;第二個,招苦報生後當受。
當我們今天造了一個罪業,或者殺生、或者偷盜、或者邪淫、或者打妄語,你造了這樣的罪業之後,在你的生命當中,就會產生兩種負面的影響:
第一個、招苦報生後當受:當這個罪業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要到三惡道去受痛苦的果報,這叫做異熟果,因為它所感的果報成熟時間是在以後。
第二個、當下成就感種類相續而起:你造了殺盜淫妄之後,你這一部分的煩惱就會增加很多,這叫等流果。
好比你今天造一個殺業,你殺了一隻雞,當然殺雞這是一種罪業。之後,你生命當中產生兩種對你有傷害的力量:第一個、你殺生的行為,會產生招感三惡道的業力;第二個、你造了殺生之後,你的瞋心加強了,你以後會更容易造殺業。
所以,我們在造業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誒,反正我就做這一次就好了。其實,你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你造了一次,你就有可能會造第二次;你造了第二次,你就更可能會造第三次……這就是所謂的感種類相續而起,像滾雪球一樣的越滾越大,除非你能夠懺悔對治,否則你造作了一個罪業,除了招感未來的果報,你又增加了你這部分的煩惱,你以後就更容易造作這方面的罪業!
這地方就是我們在懺悔之前,應該知道我們今天所造的罪業所產生的負面力量。當然,這兩種負面力量,都是可以透過懺悔來消除的。
消滅方法:
這一段是道前基礎,講到如何來消滅我們已經造的罪業和所增長的煩惱?
第一個、你要懺悔之前,你必須要有觀照力:你必須要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對生命能有一個正確的觀照,知道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
一個佛弟子,你在修學佛法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知見!
一個非佛弟子和佛弟子,在生命當中都有可能會造罪業,但是這當中的差別在哪裡呢?
如果你是非佛弟子,你沒有正見,造了罪業以後,沒辦法踩剎車以克制自己,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叫做錯,所以你的生命沒有改造、調整的可能性,你只有一次又一次的繼續下去,直到這個罪業的力量成熟為止。
如果是佛弟子,他明白佛法的道理,雖然有可能會一時的糊塗而造罪,但是,他造了罪之後,當他內心顛倒的情緒過去,心平氣和,聽聞佛法的正見就會現前,他馬上就會知道自己做了錯事,所以他能夠今改前非,將修後是,發起懺悔的心情。
所以,佛弟子有調整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內心有觀照力。當然,單單有觀照力還是不夠的。
第二個、要有行動力:從緣生滅,斯苦世法。當你不斷的迴光返照自己的身口意之後,發現自己有過錯了。怎麼辦呢?從緣生滅,斯苦世法。你要修習佛教的懺悔法門,或者拜八十八佛,或者拜大悲懺,假借這種修學法門的因緣,來消滅罪業所得的痛苦果報。
也就是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過去你由於一念的顛倒,造了罪業;現在你也應該依止你一念的慚愧心來消除,所以說:從緣生滅,斯苦世法。
第三段總結:
於彼惡業,特生厭賤,發重慚愧,立對治過,洗心懺悔。
懺悔的目的是為了懺除罪業,所以在拜懺之前,你必須要思惟你的罪業。
佛法的修學,剛剛講過,有些法門是要修皈依的。好比你念佛,你念佛的心情是要跟佛陀學習,這是個善法,你對善法是好樂隨順。但是你現在的懺悔法門是破壞法門,你說我今天拿了一個推土機,那你要破壞什麼東西,你也不知道,你進到佛堂就一直拜佛,這樣是不可能淨除罪障的,因為你沒有察覺到自己的罪障,怎麼懺悔呢?所以,懺悔之前先要思惟自己的罪業,思惟罪業之後,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特生厭賤:對於我們所造的罪業,表示我們的厭惡和訶責。
第二、發重慚愧:我們在佛前許下誓願,從今天開始寧捨生命,絕對不再造作了。
第三、立對治過,開始正式修習懺法。依止這樣的訶責、發願、修懺,來洗除我們心中的汙垢,才能真實達到懺悔滅罪的功能。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觀念,所謂真正的懺悔是——罪從心起將心懺!
你的罪業不是別人給你的,也不是上帝送給你的,是我們一念顛倒的心生起的,造了殺盜淫妄。這個罪業造了之後,跑到你內心的深處,所謂的潛意識,或者第八識裡面保存下來,這叫罪從心起。怎麼辦呢?
將心懺!
既然這個罪業是由你生起的,別人不能幫你消除,你要假借你自己的觀照,由觀照產生懺悔的心態,再假借拜懺的方法,把你心中的罪業消失掉,這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的懺悔法。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有講到一個公案:
他說在明朝的時候,大陸有一間寺廟叫高明寺,這間寺廟有一位沙彌叫嶽弘沙彌。這位沙彌被調到庫房掌管整個寺廟所有的飲食、資具。因為出家不久,戒定慧的功力比較單薄,遇到飲食的誘惑,經常忍不住就去偷吃常住的食物。當然,這個偷吃一定是有心、有境:依止貪慾的煩惱,去偷取物品,心境和合,成就罪業。
他偷取常住的物品,偷取了一年,經過了一年的時間,到了農曆年除夕的時候,他就生了一場重病,在睡夢當中,他夢到了佛教的護法關公現前。關公訶責他說:你一次又一次的偷取常住物,你以後會墮到三惡道去!訶責他之後,就拿手杖打這位沙彌,並割掉他的舌頭。
這位沙彌從夢中驚醒之後,感到身體非常的疼痛,而且嘴巴也不能講話了。當然,他是佛弟子,有觀照力,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雖然一時的糊塗,他的正見並沒有失掉,所以自我反省後,覺得自己造了罪業,就盡賣衣單求眾懺悔,開始修懺。過後,他整個身體的病痛才漸漸消失,嘴巴也恢復講話,這就是一個罪滅之相。
我們說:罪從心起,將心懺。這個沙彌本來沒有罪,因為一時的煩惱糊塗,產生了罪業。那麼,他也必須假借他的懺悔心來消除這些罪業。
所以我們對於過去所造的罪業,應該做三件事情:
(一)、於彼惡業,特生厭賤。
(二)、發重慚愧。
(三)、立對治過。
這樣才能夠達到真正的懺悔,這是講到懺悔的內涵。
甲二、懺悔方法 分三:
初一、思惟業果。
乙二、生起懺心。
乙三、正修懺法。
前文是把懺悔的意義做了一個說明,下文我們就正式的說明懺悔的方法。這當中有三科:思惟業果、生起懺心,這是屬於道前基礎,就是在拜懺之前,你必須具足業果的正見跟懺悔的心情,在你進入佛堂拜懺之前,這兩個都要具足;第三個正修懺法是你到了佛堂之後的正式修法。
乙一、思惟業果 分二:
丙一、業果理論。
丙二、罪業之相。
我們既然要懺悔,就要具足慚愧心,而慚愧心是依止正見生起的,正見的基礎來自於對業果的觀察。
宗喀巴大師提出他的觀點說:我們應該如何來觀察業果呢?
可以從三方面來觀察:第一個,業果決定;第二個,業果不失;第三個,增長廣大。經過這三種觀察,你對業果就有正確的認識。
一、業果決定。
也就是說業力所招感的果報,是不會有任何差錯的。你造了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你造了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這樣的因緣絕對是不會有差錯的。
佛經上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今生所受用的果報,有很多很多的差別。比如說我的眼睛很健康,可是我的眼睛很健康不是我父母親給我的,是我前生眼睛這方面的業比較善良。但是,我的鼻子不太好,那麼我以前在鼻根方面,可能造了一些罪業。換句話說,你可以從你現在的果報,去推知你過去生有哪一方面的善業,有哪一方面的惡業。
其次,預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身為佛弟子,我們相信有來世。有時候,你也會想知道自己來生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其實你現在也可以做一個推斷。怎麼推斷呢?就是今生作者是。
我今生有持守某一部分的戒法,某一部分的戒法沒有持守;有修學某一部分的善法,某一部分的善法沒有修學。那麼,你把今生所造的行為都合併起來,你就能夠簡單的描繪出你來生的果報。
在修懺之前,你要相信:生命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是由業力來決定的!
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是我們在業果方面的第一個思考。快樂和痛苦,完全是由我們自己的業力來決定的。
第二、業果不失。
這是說你造了業,這個業,它是不會自動消失掉的。
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觀念很重要!一個人要懺悔,你必須相信業果是不會失掉的。
過去有一位女居士,這位女居士前生有強大的善業力,所以她福報很大。當然,福報大的人就比較怕死亡。不幸的是,她前生雖然造了善業,也造了罪業,所以她今生年紀還不是很大就得了癌症,所有的醫生都治不好。有人就建議說你乾脆到喜馬拉雅山去找那些大修行者,請他幫你加持。
這位女居士經過了一翻的波折,就找到了喜馬拉雅山上修行的上師。當然,這個上師他有禪定,就入定為她觀察。他說你的癌症的確是有罪障。又說我現在可以用我的禪定三昧力,把你的罪障暫時擋住,你的病痛馬上就會好轉。但是,你來世還會再得一次癌症,看你要不要?這位女居士聽了以後就放棄了。
我覺得這位西藏上師有正見,講真話,這就是業果不失的道理。身為佛弟子的一個基本觀念: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如果你不認同這個觀念,那你不算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一切法,不管是善法、惡法,都有它生起的因緣,也有它消失的因緣!
你今天造罪的時候,你的因緣是從你的內心生起的,這個東西是從你內心生起的,別人就不能夠幫你消滅。如果說,你這個罪業是外來的,是他生的,你本來沒有這個業,是別人給你的,別人給你的,別人當然也可以把它拿走,問題是:你的罪業是你的虛妄心生起的!那麼別人就沒有辦法幫你消滅。
就像佛陀在經典上講一個比喻說,你今天在那個地方睡覺做夢,你在夢中出現很多的夢境,看到很多快樂的夢境,也遇到很多痛苦的夢境,這個夢境是怎麼來的呢?是你那個做夢的心現起的。
佛陀不能夠到你的夢境裡,把你的夢境消滅掉!
佛陀只能到你的夢境,把方法告訴你,說:你現在是在做夢,我告訴你消滅這個夢的方法。你能夠依照佛法的方法行持,你覺悟了,光明出現了,這個夢境自然就消失,這個叫做罪從心起,將心懺。
所以,當我們造了業以後,諸位要知道,你要把這個罪業消失的唯一方法就是懺悔,沒有其它的方法。
有些人他造了罪業之後,他也不去懺悔,他去布施,拿錢來贖罪。你拿錢出來布施叫做修善,你是積集一個福報;你以前所造的殺盜淫妄叫做罪業,這是兩件事情。你那個造罪的心,不生起慚愧、懺悔的心,你的罪業依舊還在,雖然你來生得果報,非常的富貴,但是這個罪業表現出來的時候,你還是會短命多病,這兩種業是不能互相抵銷的。
所以,你在懺悔之前,你要知道業果是不失的,每一個業有它招感的一個相對的果報:布施招感富貴、持戒招感莊嚴……你造某一方面的罪業,決定有某一方面的果報。我們在懺悔之前,我們就要知道你不去懺悔,這個業是永遠存在的。
第三、增長廣大。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前面是講到業是不失的,第三個比較可怕的是:它不但不失,它還會增長廣大。
也就是說,你春天的時候,播種一個小種子,但是你秋天收穫的時候,卻是一萬顆的果實,受報甚大!我們造善、造惡也是一樣,你不能說:我造惡的時候才花十分鐘,我得果報的時候,應該只有十分鐘的痛苦,不是這樣的。
以前有一位禪師,他在打坐的禪定當中,產生了障礙,他心中本來是跟空、假、中三觀很相應的,忽然間,他的心在他的所緣境當中,出現了一座山,由鹽巴所推成的一座山把他障住了。當然,他是一個修行人,他就會去反省自己:喔,原來我以前剛出家的時候,曾經跟寺廟的廚房取了一點鹽巴。我們可想而知,他取的鹽巴也不是很多,到最後怎麼會變成一座山呢?
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一個觀念:
你造了業以後,當然這個業是諸行無常,它剎那剎那生滅,你可能造了五分鐘或者十分鐘,這個業已經作完了……但是作完之後,你內心當中產生一種功能,就是有罪業的種子在裡面。這個種子在你的心中,在《唯識學》上說:種子是剎那剎那生滅。什麼叫生滅呢,就是它不斷的變化。我們的心是有為法、是流動的,只有佛的心是不變的。佛陀的心,昨天和今天是一樣的。所謂的變化也就是說,它有兩種情況,它不是增加,就是減少,它不可能停止不動,變化就是有增有減。
你不懺悔,表示你認同這個業的存在,就表示隨喜。
為什麼在戒律上說,你犯了罪業,你不能擱到隔天,你必須當天把它懺淨呢?諸位要知道,你不懺悔的意思,表示你對於這個罪業的一種隨喜認同。只要你隨喜認同,這個業就會隨著你一天一天的過去,而不斷的增長廣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造罪只花了十分鐘,但是我們來生去地獄受報的時候,是好幾百幾萬年,因為它由於你的隨喜,種子會不斷的輾轉增勝、輾轉增勝……
所以我們發現罪業之後,即時的懺悔很重要,因為它會增長廣大!
這裡是說我們今天在正式進入佛堂修懺之前,你必須把因果招感的道理加以觀察,觀察業果決定,業的確有招感果報的功能。第二個,業果不失,你所造的罪業,不可能有僥倖的事,你逃不掉的!它在你的心中,它絕對不會消失掉。第三個,它不但不消失,它還會隨著你一天一天的過去,而增長廣大。
所以,我們今天面對罪業採取逃避,那對我們只有傷害更大。對於我們過去所造的罪業,我們唯一的挽救之道,就是面對它、懺除它。這是我們在修懺悔之前,應該要做好的一個心裡準備。
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感恩大家的耐心聆聽,如有不妥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