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法門》 學習(一)

2022-01-01 佛在作用處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學習的主題是佛教的懺悔法門。那麼從今天明天我們會用兩節課來學習懺悔法門,在講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先簡單說明為什麼要修習懺悔法門。

佛法對於生命的現象,是認為生命就像無止境的水流,換句話說,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這個水流是從過去流到了現在,也將從現在流到未來。這個水流的背後,事實上不是上帝在主導,是由過去自己所造的業力在引導這個水流,使我們在三界六道中,感召種種的身心果報。

既然我們的生命受著業力的影響,因此在生命當中,就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假設我們的生命是由善良的業力起作用,由於過去曾經有持戒、修福,這樣一種善良的業力表現出來的,我們會感到色身特別的健康,事情也特別的如意,在這種情況之下,修習佛法就會很順暢。

但是,有時候我們的生命是由罪業表現出來的,因為曾經在過去生當中,由於一時的糊塗,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這種罪業所表現出來的,就會感得種種的病痛,即便我們吃了很多藥,都不見好轉,這是色身上的障礙;內心當中,也會因為罪業的幹擾,使令我們感到昏昧暗鈍,以致於在佛法的修學中,總是覺得心力提不起來。

當這種罪業開始幹擾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趨向於障礙、痛苦的時候,這時候,我們就必須要修懺悔行,來破除這種罪業的障礙,使令我們的身心恢復到原本健康、順暢的狀態,能夠繼續的修學佛法。

所以,懺悔法門在佛教教義中,是被列為修行的道前基礎。不管你是修學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止觀法門……或者修種種的密法,在修道之前,你都必須透過懺悔來破障。這就好比說你今天要開車,雖然你有一臺非常堅固的車子,但是要上路之前,你必須用推土機把路上的石頭,這些障礙,都把它清理乾淨,這樣車子會比較順暢到達目的地。

所以懺悔法門就是在你上路之前,先把道路中的石頭搬開來,它就是扮演一種破除障礙的角色。我們今天就從佛法的教義、理論,來探討懺悔法門這個主題。

將述此義,

我們所要解釋的懺悔法門,它的修習內容,總共有四大科:

首先,從佛教的角度來解釋懺悔的名稱和意義。當然我們一般人認為,我做錯了事,只要去懺悔就沒事了。但是這樣的懺悔還是屬於非常膚淺的階段,佛法的懺悔有比較深入的意義存在。

假設我們不幸已經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消除這些會帶給我們無量痛苦的罪障呢?這是講正式的修學方法。

當我們經過如法的懺悔,又怎麼知道這個罪業已經消失了?有什麼判斷方法表示這個懺悔法門已經修學圓滿?這是判斷罪業是否已除滅的一種方法。

最後一段,我們把前面講到的懺悔方法做一個總結。

梵雲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準《業疏》云:取其意義謂不造新,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有將懺字訓首訓鑑,義雖通得,華梵須分。

解釋名義分成兩科:先解釋名稱,再說明它的義理。先看懺悔名稱的由來,懺悔在佛教界的名稱是如何成立的?

這段文是出自於律藏《資持記》。在律藏裡面,講到懺悔的名稱有三段,先解釋懺悔名稱的由來:

懺悔這兩個字在原始的印度佛教,它本來的名稱叫做懺摩。懺摩這兩個字翻成中文,它的意思叫做悔往。悔往就是說你過去已經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就是自己已經造作了,那麼現在你去回憶過去的罪業,你感到深深的後悔,這叫做悔往,就是對於以往所做的事情,現在表示後悔了。

這樣的懺摩和悔往,到了後代的佛教,演變成懺悔,就是把印度文字的第一個字,跟中文的第一個字和起來,取名叫做懺悔,所以說是梵華雙舉,是中文和梵文的結合。事實上,懺悔最初原來的名稱叫做懺摩,是這個意思。

我們再看第二段,正式解釋懺悔的內涵:

二、準《業疏》云:取其意義謂不造新,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

懺悔的意義,簡單講,就是不造新。就是自己過去已經造作的,那就不提了,從現在開始,你不再造作新的罪業,這樣子才叫做懺悔。

你能夠不造新的罪業,這當中有兩個條件:

一、悔是恥心於往犯。就是你開始去回憶過去所造的殺盜淫妄這些罪業,你表示羞恥。表示羞恥的意思是說,假設你的生命可以再重來一次,你絕對不會造這些罪業了。就是你對於已經造作的這件事情,表示深深的後悔,或者深深的厭惡。這是第一個條件,對於過去的罪業生起追悔。

二、懺是止斷未來非。前面的悔是觀察過去,這裡的懺是發願未來。對於你未來的生命,你在佛前發願,寧捨生命,你再也不造作這樣的罪業了!你內心當中生起一個堅定的誓願,你絕對不再造作了!當你能夠對過去罪業的追悔、對未來生命的發願,兩個內容結合一起,就成立了懺悔的意義。

我們再看第三段總結:

有些古德把懺悔解釋成首,表示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過去的生命譬如昨日死,現在的生命重新開始。或者是把它解釋成鑑,就是一種觀照,你內心當中能夠去觀照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開始改過修善。當然,二個義理,可以說是相通的,但是這當中有中國和印度文字的差別,我們應該把它分辨清楚。

佛法的修學是一種心地法門,不管你今天是修密教、修止觀、修念佛……比如說,你在念佛,那念佛是誰?不是嘴巴能夠念佛,也不是身體能夠念佛,是你那明了的心在念佛。所以佛法的修學,基本上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破壞的法門,一個是建設的法門。

破壞的法門,它的所對境是罪業,就是在你內心當中,已經累積很多的罪業,這些罪業要加以破壞

建設的法門,這是對善法、對波羅蜜、乃至於很多殊勝的法門來說的。諸佛菩薩有種種的善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種種戒定慧的善根,我們本來沒有的,我們需要把它啟動、加強。

佛法的修學,簡單講就是有所破壞,有所建設。而懺悔法門在我們的修學當中,它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種破壞的角色。就是你本來已經有的,你要把它消除。當然,它所破壞的是罪業,在這裡有一個重點是:

你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懺悔,這個罪業才會消失呢?

佛法說:一切法因緣生。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正確的因緣,你雖然修懺,這個罪業還是不能消失。所以,不管你今天拜什麼懺法,你內心當中要具足兩種心態:

第一個恥心於往犯:對於過去已經造作的罪業,你表示追悔。

第二個止斷未來非:對於未來的生命,你發願永不再造作。

對未來止惡的發願,斷相續心,這個很重要!有些人懺悔只是對過去的追悔,並沒有明白地表示他以後決不再造作!換句話說,他以後遇到因緣的刺激,他可能還會再造作,這樣的情況就不能構成懺悔了。

當然身為一個生死凡夫,我們遇到了染汙的因緣刺激,以後有可能還會再造作,有可能,不是說你懺悔一次就好了,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

你在懺悔的當下,你必須要發願:你不再造作了!

當下你要有這種心情,先不管你以後做得到,或做不到。就是說,你在懺悔的當下,要很堅定的告訴你自己:你不再造作了。假設你這個心念不能夠生起,那麼這個罪業是不能夠消失的。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總之,懺悔的心情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對過去的訶責,第二個是對未來的發願期待。不管你修什麼懺法,修大悲懺、修八十八佛……你只要內心具足了對過去罪業的訶責,對未來生命的發願,那你就能夠念念之間消除已經累積的罪業,因為你已經掌握到滅罪的因緣了。

將懺悔所要對治、破除的因緣是什麼,把它詳細的說明。

既識起因,能感後習:一、感種類相續而起。二、招苦報生後當受。今改前非,將修後是,從緣生滅,斯苦世法。於彼惡業,特生厭賤,發重慚愧,立對治過,洗心懺悔。

前文,我們已經說明懺悔的意義,這一段是說明我們的懺悔,到底是要懺悔什麼呢?先看第一段:

懺悔,當然主要是懺悔罪障,佛法的修行必須要掌控生起和幻滅的因緣,就是你要消滅這個東西,你要先找到它是怎麼生起的?它生起的因緣在哪裡?所以,我們應該先明白罪業生起的因緣。

既識起因:佛法說一個人會造罪,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自我意識。為什麼佛陀他不造罪呢?你不能說因為有這個環境的刺激,我才造罪的。這樣講是不對的。阿羅漢和佛陀在染汙的環境,他們也不會去造罪,所以,佛法說的本意是莫向外求

也就是說,我們因為在平等的心中,捏造一個自我的意識,有這個自我意識,就跟所有的眾生產生對立。有我相,就有人相,相互的對立,就產生一種保護自我的心態,叫做私慾。之後為了保護自我,就開始造業,我愛執就產生了。

當這個環境滿你的願,你就生起貪慾,當環境不滿你的願,你就生起瞋心所有貪瞋的煩惱的生起,都是因為你捏造了一個自我意識才出現的。所以罪業的生起,基本上是由於我們內心顛倒而引生的。

當這個罪業生起之後,對我們的生命,會產生兩個重要的影響:第一個,感種類相續而起;第二個,招苦報生後當受

當我們今天造了一個罪業,或者殺生、或者偷盜、或者邪淫、或者打妄語,你造了這樣的罪業之後,在你的生命當中,就會產生兩種負面的影響

第一個、招苦報生後當受:當這個罪業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要到三惡道去受痛苦的果報,這叫做異熟果,因為它所感的果報成熟時間是在以後

第二個、當下成就感種類相續而起:你造了殺盜淫妄之後,你這一部分的煩惱就會增加很多,這叫等流果。

好比你今天造一個殺業,你殺了一隻雞,當然殺雞這是一種罪業。之後,你生命當中產生兩種對你有傷害的力量:第一個、你殺生的行為,會產生招感三惡道的業力;第二個、你造了殺生之後,你的瞋心加強了,你以後會更容易造殺業。

所以,我們在造業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誒,反正我就做這一次就好了。其實,你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你造了一次,你就有可能會造第二次;你造了第二次,你就更可能會造第三次……這就是所謂的感種類相續而起,像滾雪球一樣的越滾越大,除非你能夠懺悔對治,否則你造作了一個罪業,除了招感未來的果報,你又增加了你這部分的煩惱,你以後就更容易造作這方面的罪業!

這地方就是我們在懺悔之前,應該知道我們今天所造的罪業所產生的負面力量。當然,這兩種負面力量,都是可以透過懺悔來消除的。

消滅方法:

這一段是道前基礎,講到如何來消滅我們已經造的罪業和所增長的煩惱?

第一個、你要懺悔之前,你必須要有觀照力:你必須要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對生命能有一個正確的觀照,知道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

一個佛弟子,你在修學佛法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知見!

一個非佛弟子和佛弟子,在生命當中都有可能會造罪業,但是這當中的差別在哪裡呢?

如果你是非佛弟子,你沒有正見,造了罪業以後,沒辦法踩剎車以克制自己,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叫做錯,所以你的生命沒有改造、調整的可能性,你只有一次又一次的繼續下去,直到這個罪業的力量成熟為止。

如果是佛弟子,他明白佛法的道理,雖然有可能會一時的糊塗而造罪,但是,他造了罪之後,當他內心顛倒的情緒過去,心平氣和,聽聞佛法的正見就會現前,他馬上就會知道自己做了錯事,所以他能夠今改前非,將修後是,發起懺悔的心情。

所以,佛弟子有調整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內心有觀照力。當然,單單有觀照力還是不夠的。

第二個、要有行動力:從緣生滅,斯苦世法。當你不斷的迴光返照自己的身口意之後,發現自己有過錯了。怎麼辦呢?從緣生滅,斯苦世法。你要修習佛教的懺悔法門,或者拜八十八佛,或者拜大悲懺,假借這種修學法門的因緣,來消滅罪業所得的痛苦果報。

也就是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過去你由於一念的顛倒,造了罪業;現在你也應該依止你一念的慚愧心來消除,所以說:從緣生滅,斯苦世法。

第三段總結:

於彼惡業,特生厭賤,發重慚愧,立對治過,洗心懺悔。

懺悔的目的是為了懺除罪業,所以在拜懺之前,你必須要思惟你的罪業。

佛法的修學,剛剛講過,有些法門是要修皈依的。好比你念佛,你念佛的心情是要跟佛陀學習,這是個善法,你對善法是好樂隨順。但是你現在的懺悔法門是破壞法門,你說我今天拿了一個推土機,那你要破壞什麼東西,你也不知道,你進到佛堂就一直拜佛,這樣是不可能淨除罪障的,因為你沒有察覺到自己的罪障,怎麼懺悔呢?所以,懺悔之前先要思惟自己的罪業,思惟罪業之後,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特生厭賤:對於我們所造的罪業,表示我們的厭惡和訶責。

第二、發重慚愧:我們在佛前許下誓願,從今天開始寧捨生命,絕對不再造作了。

第三、立對治過,開始正式修習懺法。依止這樣的訶責、發願、修懺,來洗除我們心中的汙垢,才能真實達到懺悔滅罪的功能。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觀念,所謂真正的懺悔是——罪從心起將心懺!

你的罪業不是別人給你的,也不是上帝送給你的,是我們一念顛倒的心生起的,造了殺盜淫妄。這個罪業造了之後,跑到你內心的深處,所謂的潛意識,或者第八識裡面保存下來,這叫罪從心起。怎麼辦呢?

將心懺!

既然這個罪業是由你生起的,別人不能幫你消除,你要假借你自己的觀照,由觀照產生懺悔的心態,再假借拜懺的方法,把你心中的罪業消失掉,這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的懺悔法。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有講到一個公案:

他說在明朝的時候,大陸有一間寺廟叫高明寺,這間寺廟有一位沙彌叫嶽弘沙彌。這位沙彌被調到庫房掌管整個寺廟所有的飲食、資具。因為出家不久,戒定慧的功力比較單薄,遇到飲食的誘惑,經常忍不住就去偷吃常住的食物。當然,這個偷吃一定是有心、有境:依止貪慾的煩惱,去偷取物品,心境和合,成就罪業。

他偷取常住的物品,偷取了一年,經過了一年的時間,到了農曆年除夕的時候,他就生了一場重病,在睡夢當中,他夢到了佛教的護法關公現前。關公訶責他說:你一次又一次的偷取常住物,你以後會墮到三惡道去!訶責他之後,就拿手杖打這位沙彌,並割掉他的舌頭。

這位沙彌從夢中驚醒之後,感到身體非常的疼痛,而且嘴巴也不能講話了。當然,他是佛弟子,有觀照力,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雖然一時的糊塗,他的正見並沒有失掉,所以自我反省後,覺得自己造了罪業,就盡賣衣單求眾懺悔,開始修懺。過後,他整個身體的病痛才漸漸消失,嘴巴也恢復講話,這就是一個罪滅之相。

我們說:罪從心起,將心懺。這個沙彌本來沒有罪,因為一時的煩惱糊塗,產生了罪業。那麼,他也必須假借他的懺悔心來消除這些罪業。

所以我們對於過去所造的罪業,應該做三件事情:

(一)、於彼惡業,特生厭賤。

(二)、發重慚愧。

(三)、立對治過。

這樣才能夠達到真正的懺悔,這是講到懺悔的內涵。

甲二、懺悔方法  分三:

初一、思惟業果。

乙二、生起懺心。

乙三、正修懺法。

前文是把懺悔的意義做了一個說明,下文我們就正式的說明懺悔的方法。這當中有三科:思惟業果、生起懺心,這是屬於道前基礎,就是在拜懺之前,你必須具足業果的正見跟懺悔的心情,在你進入佛堂拜懺之前,這兩個都要具足;第三個正修懺法是你到了佛堂之後的正式修法。

乙一、思惟業果 分二:

丙一、業果理論。

丙二、罪業之相。

我們既然要懺悔,就要具足慚愧心,而慚愧心是依止正見生起的,正見的基礎來自於對業果的觀察。

宗喀巴大師提出他的觀點說:我們應該如何來觀察業果呢?

可以從三方面來觀察:第一個,業果決定;第二個,業果不失;第三個,增長廣大經過這三種觀察,你對業果就有正確的認識。

一、業果決定。

也就是說業力所招感的果報,是不會有任何差錯的。你造了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你造了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這樣的因緣絕對是不會有差錯的。

佛經上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今生所受用的果報,有很多很多的差別。比如說我的眼睛很健康,可是我的眼睛很健康不是我父母親給我的,是我前生眼睛這方面的業比較善良。但是,我的鼻子不太好,那麼我以前在鼻根方面,可能造了一些罪業。換句話說,你可以從你現在的果報,去推知你過去生有哪一方面的善業,有哪一方面的惡業。

其次,預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身為佛弟子,我們相信有來世。有時候,你也會想知道自己來生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其實你現在也可以做一個推斷。怎麼推斷呢?就是今生作者是。

我今生有持守某一部分的戒法,某一部分的戒法沒有持守;有修學某一部分的善法,某一部分的善法沒有修學。那麼,你把今生所造的行為都合併起來,你就能夠簡單的描繪出你來生的果報。

在修懺之前,你要相信:生命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是由業力來決定的!

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是我們在業果方面的第一個思考。快樂和痛苦,完全是由我們自己的業力來決定的。

第二、業果不失。

這是說你造了業,這個業,它是不會自動消失掉的。

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觀念很重要!一個人要懺悔,你必須相信業果是不會失掉的。

過去有一位女居士,這位女居士前生有強大的善業力,所以她福報很大。當然,福報大的人就比較怕死亡。不幸的是,她前生雖然造了善業,也造了罪業,所以她今生年紀還不是很大就得了癌症,所有的醫生都治不好。有人就建議說你乾脆到喜馬拉雅山去找那些大修行者,請他幫你加持。

這位女居士經過了一翻的波折,就找到了喜馬拉雅山上修行的上師。當然,這個上師他有禪定,就入定為她觀察。他說你的癌症的確是有罪障。又說我現在可以用我的禪定三昧力,把你的罪障暫時擋住,你的病痛馬上就會好轉。但是,你來世還會再得一次癌症,看你要不要?這位女居士聽了以後就放棄了。

我覺得這位西藏上師有正見,講真話,這就是業果不失的道理。身為佛弟子的一個基本觀念: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如果你不認同這個觀念,那你不算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一切法,不管是善法、惡法,都有它生起的因緣,也有它消失的因緣!

你今天造罪的時候,你的因緣是從你的內心生起的,這個東西是從你內心生起的,別人就不能夠幫你消滅。如果說,你這個罪業是外來的,是他生的,你本來沒有這個業,是別人給你的,別人給你的,別人當然也可以把它拿走,問題是:你的罪業是你的虛妄心生起的!那麼別人就沒有辦法幫你消滅。

就像佛陀在經典上講一個比喻說,你今天在那個地方睡覺做夢,你在夢中出現很多的夢境,看到很多快樂的夢境,也遇到很多痛苦的夢境,這個夢境是怎麼來的呢?是你那個做夢的心現起的。

佛陀不能夠到你的夢境裡,把你的夢境消滅掉!

佛陀只能到你的夢境,把方法告訴你,說:你現在是在做夢,我告訴你消滅這個夢的方法。你能夠依照佛法的方法行持,你覺悟了,光明出現了,這個夢境自然就消失,這個叫做罪從心起,將心懺。

所以,當我們造了業以後,諸位要知道,你要把這個罪業消失的唯一方法就是懺悔,沒有其它的方法。

有些人他造了罪業之後,他也不去懺悔,他去布施,拿錢來贖罪。你拿錢出來布施叫做修善,你是積集一個福報;你以前所造的殺盜淫妄叫做罪業,這是兩件事情。你那個造罪的心,不生起慚愧、懺悔的心,你的罪業依舊還在,雖然你來生得果報,非常的富貴,但是這個罪業表現出來的時候,你還是會短命多病,這兩種業是不能互相抵銷的。

所以,你在懺悔之前,你要知道業果是不失的,每一個業有它招感的一個相對的果報:布施招感富貴、持戒招感莊嚴……你造某一方面的罪業,決定有某一方面的果報。我們在懺悔之前,我們就要知道你不去懺悔,這個業是永遠存在的。

第三、增長廣大。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前面是講到業是不失的,第三個比較可怕的是:它不但不失,它還會增長廣大。

也就是說,你春天的時候,播種一個小種子,但是你秋天收穫的時候,卻是一萬顆的果實,受報甚大!我們造善、造惡也是一樣,你不能說:我造惡的時候才花十分鐘,我得果報的時候,應該只有十分鐘的痛苦,不是這樣的。

以前有一位禪師,他在打坐的禪定當中,產生了障礙,他心中本來是跟空、假、中三觀很相應的,忽然間,他的心在他的所緣境當中,出現了一座山,由鹽巴所推成的一座山把他障住了。當然,他是一個修行人,他就會去反省自己:喔,原來我以前剛出家的時候,曾經跟寺廟的廚房取了一點鹽巴。我們可想而知,他取的鹽巴也不是很多,到最後怎麼會變成一座山呢?

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一個觀念:

你造了業以後,當然這個業是諸行無常,它剎那剎那生滅,你可能造了五分鐘或者十分鐘,這個業已經作完了……但是作完之後,你內心當中產生一種功能,就是有罪業的種子在裡面。這個種子在你的心中,在《唯識學》上說:種子是剎那剎那生滅。什麼叫生滅呢,就是它不斷的變化。我們的心是有為法、是流動的,只有佛的心是不變的。佛陀的心,昨天和今天是一樣的。所謂的變化也就是說,它有兩種情況,它不是增加,就是減少,它不可能停止不動,變化就是有增有減。

你不懺悔,表示你認同這個業的存在,就表示隨喜。

為什麼在戒律上說,你犯了罪業,你不能擱到隔天,你必須當天把它懺淨呢?諸位要知道,你不懺悔的意思,表示你對於這個罪業的一種隨喜認同。只要你隨喜認同,這個業就會隨著你一天一天的過去,而不斷的增長廣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造罪只花了十分鐘,但是我們來生去地獄受報的時候,是好幾百幾萬年,因為它由於你的隨喜,種子會不斷的輾轉增勝、輾轉增勝……

所以我們發現罪業之後,即時的懺悔很重要,因為它會增長廣大!

這裡是說我們今天在正式進入佛堂修懺之前,你必須把因果招感的道理加以觀察,觀察業果決定,業的確有招感果報的功能。第二個,業果不失,你所造的罪業,不可能有僥倖的事,你逃不掉的!它在你的心中,它絕對不會消失掉。第三個,它不但不消失,它還會隨著你一天一天的過去,而增長廣大。

所以,我們今天面對罪業採取逃避,那對我們只有傷害更大。對於我們過去所造的罪業,我們唯一的挽救之道,就是面對它、懺除它。這是我們在修懺悔之前,應該要做好的一個心裡準備。

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感恩大家的耐心聆聽,如有不妥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懺悔法門》 學習(二)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懺悔法門》!我們這一科講到甲二,正式說明懺悔的方法。
  • 懺悔法門細講系列之一【淨界法師】
    前 言 代 序大乘妙法弘護學會 導師上淨下界法師學人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學習的主題是佛教的懺悔法門。在講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先簡單說明為什麼要修習懺悔法門。佛法對於生命的現象,是認為生命就像無止境的水流。換句話說,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這個水流是從過去流到了現在,也將從現在流到未來。
  • 隨緣答疑:懺悔法門(1)初學首修懺悔
    今天還有師兄是以自己的心得,分享了懺悔法門的這個好處,舉了好多例子都很實際。這些例子都很貼切生活,比如說講到(自己)以前講話比較快,就是說話比較直、比較快、比較剛強,現在能夠說話慢一點,審視自己、改正(自己),然後這樣的話也會有換位思考,也會審查(自己)哪裡做得不好,這個(修行效果說明)就能夠真正從懺悔入門,而且他直接以菩薩道的這種角度去行持,那這種懺悔的力度就很大了。
  • 懺悔法門時時刻刻不能忘記
    懺悔法門我們時時刻刻不能忘記
  • 淨界法師 : 《懺悔法門》02
    我們這一科講到甲二,正式說明懺悔的方法。懺悔的方法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是思惟業果的道理。思惟業果當中,有理論的思惟,跟事相的觀察。 理論的思惟是說,當我們今天造了一個業,這個業就有招感果報的功能。假設它是一個善業,它一定會招感安樂的果報;如果它是一個罪業,它也一定會招感痛苦的果報。
  • 宗喀巴大師所開示的「四力懺悔法門」(附:皈依的發心儀)
    在《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中,曾專門開示過「四力懺悔」的修持法門。佛弟子如能夠如實修持四力懺悔,能夠淨治罪障,積集福德。修行最大的障礙,是往昔所造的罪障習氣,這種習氣覆蓋了清淨本心,障礙著菩提道的殊勝功德的生起。佛子如果缺乏廣大的福德資糧,即便再奮力勤修,也難以證得清淨善果。
  • 消十惡五逆,洗三業六塵|道教懺悔,培福積德的殊勝的法門!
    懺悔是我們至誠懇切的在神明前懺悔反省,由神靈天尊的慈悲攝受,歷代天師赦罪寬宥,正視自己過去的罪業,從而獲得靈魂深處的清淨解脫。通過拜懺釋出心中久久不散的原罪,還自己一片澄澈的真空妙有。道教有很多懺儀,如天師懺、玉皇懺、三官懺等等。禮這些懺是祖師慈悲方便,憫救眾生的寬宥法門,在虔誠的禮拜中,懺滌罪愆,以達到罪滅福生的目的。
  • 一心念佛就是真正懺悔
    1.淨空法師:一心念佛就是真正懺悔至於修行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懺悔。懺悔是通大小乘所有一切法門,可以說無量法門就是無量的懺悔法。我們這個法門,念佛、想佛就是懺悔法,所以它妙不可言!這我們要真正懂得。世間有些不明理的人,事情做錯了,到佛前發露懺悔,發露懺悔是小乘人的辦法。我做了多少多少錯事情,在佛前面求懺悔,諸位想想你把你那些做的錯事回味一遍,就又造了一次。
  • 佔察懺法門:犯戒要懺悔,並不是犯戒就沒辦法了挽回了!
    持戒與懺悔:老和尚開示犯戒要懺悔,並不是犯戒就沒辦法了?犯了殺戒還不要犯淫戒,犯了淫戒還不要犯妄語戒、偷盜戒,但犯一戒,其它戒還保持住,還可以恢復,不能一敗塗地,還要鎮定住。如此就要懺悔。有作法懺,按照戒律作法,好比誦戒前懺悔,叫作法懺,在戒律上一同懺悔。取相懺,拜四十八拜、拜一佛,也能消無量無邊的罪,拜一尊佛、拜阿彌陀佛、拜觀音菩薩,都可以。再就拜八十八佛。還有拜千佛的懺、拜三千佛的懺、萬佛懺,都是祖師方便、佛給我們留的,都可以懺。另外有大悲懺,很有靈感!
  • 懺悔的功德和意義,佛子必須銘記勤修
    三十五佛懺悔,是非常殊勝的懺悔法門在家居士,是護持佛法的重要信士來源。我們都知道,在家的佛子,只要皈依三寶,就應該受到戒律的規約,因為戒律是保護佛子的身心遠離煩惱的清涼義。作為在家佛子來說,既要受持戒律,也應該懂得懺悔的法門。畢竟吾人都是凡夫,在修行的路上,很容易犯戒。一旦犯戒,就要主動自發的去行懺悔,這是佛子必須做的事情。在《雜阿含經》中,曾有佛子犯有過失,來到佛陀尊前悔過,這位佛弟子說:「世尊!我今悔過!如愚如痴,不善不辯,於瞿曇所不實欺誑,虛說妄語。」還有一位在家弟子,叫做阿闍世王,他也曾在佛陀尊前懺悔害父的罪愆。
  • 兩首最著名的懺悔偈,其實正是漸悟和頓悟,都很殊勝
    請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種諸善根偈言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種形式,有一點像是我們的古詩,短短的幾句話卻往往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所以很受大家歡迎。比如說六祖惠能的頓悟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把禪宗當下見性的特點描述的非常清晰,哪怕不懂佛法的人看了以後也會有所感悟。
  • 圓因老法師:佛陀的四個法寶 懺悔放生吃素念佛
    學佛之後,才恍然大悟自己是那麼地不可救藥,通身滿是殺盜淫妄,業罪深重的自己,日常生活中一舉手投足,一起心動念,都是不好的念頭,天天自己面對自己的貪嗔痴作戰卻總是屢敗屢戰,深深體會到「具縛凡夫」四個字的意義,我們無始累劫累積的習氣業障,早已把我們六根束縛得密不可封,想要擺脫習氣,消除業障,談何容易!如今我只有懺悔一途了!在師父茅蓬前有一幅字「禮懺」!
  • 師父,我有罪,我該怎麼向佛菩薩懺悔呢?
    懺悔雖然不是佛教獨有,但是佛教卻大開「懺悔」法門,為眾生求得一個消罪滅業的方法,雖然佛陀告誡世人:因果已定。但是對三世所造的罪業可以通過懺悔來消除,還能感應諸天佛菩薩為自己增福增慧。,就需要以懺悔法門來修持佛法,這是修佛的正法,修正自己的「我執」。
  • 如何每天修觀音菩薩的法門
    如何每天修觀音菩薩的法門! 觀音菩薩法門其實最適合漢人。那怎麼修? 第一個,吃素,勸家人能吃素。尤其不要吃海鮮。海鮮,魚腥味特別臭。吃了,高級別的護法神都走了。所以家裡不要煮魚。
  • 藥師法門與現實人生
    ,稱西方極樂淨土;一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以東,稱東方琉璃淨土。西方淨土的弘揚,一向為教界所重視,相關典籍可謂汗牛充棟;而東方藥師法門卻鮮少有人提倡,這方面的著述更寥寥無幾。這一現象也使得社會對佛教產生了諸多誤會,認為信佛但求來世快樂而不重視現世的人生,甚至認為佛教乃逃避現實的宗教。近代佛教領袖太虛大師為改變人們這種錯誤認識,曾大力提倡人間佛教,並親自講解過《藥師經》,認為可以依藥師法門創建人間淨土。所以說,藥師法門的弘揚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 開玄法師:懺悔念佛,腫瘤絕症病人恢復健康(附淨空法師開示)
    慚愧弟子釋開玄,頂禮感恩師父上人,真誠感恩師父上人大慈大悲,不舍弟子根機陋劣。弟子業障深重,本來沒有資格參與學習,蒙師父慈悲接引弟子回頭,胡大居士、齊老菩薩慈悲護持,令弟子有機會跟在其他法師後面聽課學習,內心無比感恩。   弟子參與學習《科注》一個月來,法喜充滿。看了來佛寺賢公上人的榜樣,弟子深受啟發。
  • 這幾種人最適合修持地藏法門
    自古以來,修持地藏法門得到菩薩幫助的人不計其數,有的獲得現世的安樂,有的人往生天道或淨土等。種種願求皆令滿足,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地藏法門任何人都適合修持,對於現在的我們,整日為了生計的而辛苦奔波的人,以下幾種方式是最適合我們的。
  • 佔察法門的作用
    下面我們講佔察法門和淨土法門的關係。學好佔察法門為什麼可以直接幫助我們學習淨土法門,乃至於直接幫助我們往生西方?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看到佔察法門的作用。然後再來講,往生西方的關鍵是什麼。談佔察法門的作用之前,多聊兩句天時的問題。前面也講過了,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科學越來越發達。科技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 供養藥師佛,讓生下來的小孩聰明少病(忠明法師藥師法門開示9)
    所以,大家有時候出門在外帶著護身卡,如果能帶《藥師經》也可以,一是護身用,「若此經寶流行之處,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及聞名號,當知是處無復橫死,亦復不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二是我們還能用功念誦。第十五項,講藥師法門儀軌與修法。藥師法門儀軌:「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怎麼供養呢?
  • 念《地藏經》誠心懺悔,菩薩加持消業障!
    如果我們自身或者我們自己的家人身體不好,我們要通過《地藏經》懺除業障,我們要誠心的去懺悔,不覆不藏。因為讀的好壞跟我們的發心是直接關係的。如果發心不好再多也是枉然。而且我們要時常的反省自己,損人利己的事情不要去做,損公肥私的事情是不是幹過。如果有就要去懺悔。要知道掩藏這些過失,藏久了身體就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