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業道罪?
淨界法師
以下我簡單的回答二個人的問題,其它的我們以後看因緣再回答。
問:何謂業道罪?
答:業道罪是針對制教罪來說。業道罪就是說你造了業,這個罪業就會引導你到三惡道去,你懺悔以後把三惡道的果報消滅了,就是你滅除業道罪。
但是如果你受了戒,你犯的戒是二條罪,一個是業道罪、一個是制教罪。制教就是佛陀為了令正法久住,他另外又安立一條罪來約束我們,特別是比丘、比丘尼這個出家眾。有些罪你可以透過懺悔,滅除你三惡道的果報;但是你只是一般的懺悔是不能滅這個制教罪的,比如說你犯了四根本重罪,你就算是懺悔見到好相,你內心完全清淨光明,但是還是不能恢復你比丘、比丘尼的階位,就是(犯四重罪)這個制教罪是不能懺悔的。這個理由就是說:因為三寶的安立有更重要的功能,他要令正法久住,他不能讓眾生起譏嫌,他要維持僧團的清譽,清淨的名譽,所以佛陀的用心良苦,因為整個正法的住世來自於如法和合僧團的住持,他不能因為一二個人的開緣,而破壞整個僧團的章法次序。
所以業道罪就是業果的罪,你懺悔一定能夠滅除業果的罪,但是不一定能夠滅除制教的罪,制教罪有制教的懺法。所以你要是受了戒,你二個懺悔方法都必須要去遵守,一個是化教的業果罪、一個是制教的懺法都需要。
問:請法師慈悲,簡別南山圓教宗的戒體跟《梵網經菩薩戒》的戒體的差別?
答:菩薩的戒體都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內涵有淺深二種的差別。我們今天研究的是《瑜伽菩薩戒》,《瑜伽菩薩戒》的戒體是約著阿賴耶識的善種子來安立的,他的方向是說:我們現在是一個阿賴耶識、是一個迷惑的眾生、是一個個體的生命,在整個迷惑當中,先栽培一個無漏的善種子、一個清淨的願力,再由這個願力表現出持戒的行為,斷惡、修善、度眾生的行為,這個行為再薰習你的清淨願力,如是展轉能淨妄源。
《瑜伽菩薩戒》修行的概念是這樣:我現在是生死凡夫,但是沒關係,我好好的發願、好好的奉持菩薩戒法,總有一天我可以清淨我心中的妄想而成就佛道,這個就是《瑜伽菩薩戒》的戒體,所謂的阿賴耶識的善種子。
《梵網經》的戒體不是這個看法,他的菩提心一開始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就是說我內心當中沒有所謂阿賴耶不阿賴耶,把阿賴耶識撥開來。所以《唯識三十頌》說: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就是說阿賴耶識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所以《梵網經菩薩戒》的戒體是看得更深,把阿賴耶識這個因緣所生法撥開來,你看到了什麼?看到一個如的境界現前。這個時候你以你這一念的清淨心跟諸佛相同的清淨心去發菩提心,這個時候你一開始就相信你就是佛、名字即佛,你是從清淨心出發,所以《梵網經》的戒體是本源自性清淨,它不是阿賴耶識的善種子。
我們舉一個例子諸位來思考:說有一個大富長者,他要請一個工人,有二個人來應徵,這二個人都可以繼承大富長者的階位。第一個人一開始就相信我本來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我是一時的迷失而已,他在工作的時候,他就深信他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第二人不知道自己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但是他認為我不是你的兒子沒有關係,我只要努力,總有一天還是可以繼承這個階位:所以這二個人心情不同。所以諸位你看看,這二個戒體所帶動的菩薩道會有所不同。你看表現在《瑜伽菩薩戒》的戒體,它是次第的、次第的成就;《梵網經》的戒體是圓融無礙的,它的戒相是圓融無礙的。這二個諸位可以簡別簡別。
問:十善法為凡聖同歸、大小兼備的菩薩戒法之基,道俗受十善法不慎有所違犯,當如何懺悔?
答:其實這個懺悔,如果我們從化教的角度,那當然是拜《八十八佛》《大悲懺》。但是這個制教,諸位知道什麼叫制教嗎?制教是僧眾才有的。其實菩薩戒的懺悔,你看蕅益大師的《梵網經菩薩戒》懺法,他是把制教的羯磨文拿來用的,因為化教根本就沒有制教的懺法,是不是!現在大家學戒律很流行義判,就是這個意思,從義理上來判斷也是可行,我們不一定要死在文字的相貌。從義判的角度,這個十善法也可以比照僧眾的懺悔法,像對首法:大德一心念,我某甲犯什麼罪,今向大德發露懺悔,懺悔則清淨……對方說:自責汝心生厭離,那就可以了。如果你也受了十善法,在制教的懺法,可以比照比丘、比丘尼制教的懺法來懺。就像菩薩戒一樣,其實菩薩戒也是化教,但是它的懺法、它的羯磨文,古德是把比丘、比丘尼的制教羯磨文拿來用。但是你要滅業道罪,你還是要拜《八十八佛》,通懺過去、現在、未來的罪。所以懺悔法有制化二教的懺法。
問:權教的唯識學判眾生有五種種性,其中的無性種性是斷佛性、斷善根,既然沒有三乘的種子,連煩惱障、所知障亦沒有辦法斷除,永遠在五趣中沉淪生死。然而經論云:諸佛不斷惡、闡提不斷善,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深信一切含生同一真性,但由客塵煩惱所覆,暫時不能顯了。諸說皆與眾生無限的希望、普成佛道,何以唯識施設無性種性之說?
答:唯識學安立五種種性,很多圓教學者有所意見。但是諸位要想想看,唯識學它整個生命的出發點是從阿賴耶識安立的,它為了解釋眾生的差別,它必須安立這個種性。就是說有些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做國王,你說要他發菩提心,不可能,他一定毀謗大乘佛法。有些人在整個成佛之道當中,他一定要先做做國王,過過癮,他才心甘情願的趨向無上菩提。有些人內心當中有這種傾向,一定要先成就阿羅漢果再回小向大,說什麼都不能改。佛陀出世以後,這個二乘種性,佛陀講《法華經》,五千人退席,他不聽。就是說佛陀為了解釋眾生習性的差別,所以安立了這五種種性,是就著他的功能的強弱。但是這個五種種性基本上也是因緣所生法,諸位要注意它也是因緣所生法,是多生多劫薰習而成的。當我們把因緣所生法撥開以後,其實五種種性的眾生他的內心都是清淨心,並不是有自性的,是可以改變的,因緣所生法的意思就是可以改變的。
那佛陀為什麼安立五種種性呢?就是要解釋成佛之道,為什麼有些人要先成就人天果報、有些人要先成就二乘果報、有些人會直趨無上菩提,有這個差別,就是他宿世的種性有所差別,是依止這樣的因緣而安立的。不是說無性種性就不能成佛,只是說成佛的時間會比一般人的時間慢,因為他善根的栽培會比較困難而安立的。
問:中國大乘佛教的教義有三系,所謂的法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而此三系當如何輔助持戒念佛、悟入經教及諸法實相?真常唯心的思想是隋唐至今,與中國有深厚的淵源,這個跟我們民族性有何關係呢?
答:從持戒念佛的角度,念佛法門是本尊相應法,所以念佛法門,如果你是修真常唯心會比較有幫助。就是諸位要知道本尊相應法,我們看經論上,你修淨土宗的觀法,你一開始是先觀我是業障凡夫,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然後我們皈依佛陀;但是最後一定要入不二法門,本尊跟你不二,你最後一定要觀你就是本尊、本尊就是你,這個非常重要,就是本尊的功德你有可能成就。所以蕅益大師再講三力不可思議,他強調自性功德力、名號功德力、乃至佛的大悲願力。大悲願力跟名號功德力是外力,但是你一定要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內心本具的,你是假借念佛的因緣而開顯。這個觀念諸位在研究淨土的時候非常重要,你要相信你的心跟阿彌陀佛是不二,這一點很重要。
問:法師上課的時候強調眾生善根的栽培,然而大乘佛法義理深遠,佛子行持時,應該如何避免流於陳義過高、徒託空雲、不切實際,而又能從根本戒至微細戒,重及精神內涵堅固持守,以圓融戒定慧三學?
答:這個觀念諸位讀《法華經》會知道,我們研究佛法基本上要掌握權法跟實法。從實法的角度,明白圓融的真理,就是你相信你有佛性、你絕對能夠成佛,成就大乘種性;但是從次第法門,你也應該學人天乘的法、聲聞乘的法來對治你如夢如幻的煩惱跟妄想。所以圓融不能障礙行布、行布不能障礙圓融。你雖然通達你自己這一念妄想的心是清淨的、妄想是生滅變異無常的,但是為了對治你這種虛幻的妄想,你還是嚴格的去持戒、嚴格的修定修慧。
智者大師說:什麼叫《妙法蓮華經》?他說:權法妙、實法也妙。對治法門很重要,但是你究竟法門也很重要。如果我們今天不成就大乘種性,你先成就阿羅漢再回小向大,那你以後就會耽誤很多很多的時間。所以這個地方,這二個並沒有衝突,你明白佛性以後,你還是可以嚴持淨戒、修習定慧,都是可以的,來作一些對治。
好,我們先回答到這個地方。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淨界法師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