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44】何謂業道罪?

2021-02-26 大乘佛子

何謂業道罪?

淨界法師

  以下我簡單的回答二個人的問題,其它的我們以後看因緣再回答。

  問:何謂業道罪?

  答:業道罪是針對制教罪來說。業道罪就是說你造了業,這個罪業就會引導你到三惡道去,你懺悔以後把三惡道的果報消滅了,就是你滅除業道罪。

  但是如果你受了戒,你犯的戒是二條罪,一個是業道罪、一個是制教罪。制教就是佛陀為了令正法久住,他另外又安立一條罪來約束我們,特別是比丘、比丘尼這個出家眾。有些罪你可以透過懺悔,滅除你三惡道的果報;但是你只是一般的懺悔是不能滅這個制教罪的,比如說你犯了四根本重罪,你就算是懺悔見到好相,你內心完全清淨光明,但是還是不能恢復你比丘、比丘尼的階位,就是(犯四重罪)這個制教罪是不能懺悔的。這個理由就是說:因為三寶的安立有更重要的功能,他要令正法久住,他不能讓眾生起譏嫌,他要維持僧團的清譽,清淨的名譽,所以佛陀的用心良苦,因為整個正法的住世來自於如法和合僧團的住持,他不能因為一二個人的開緣,而破壞整個僧團的章法次序。

  所以業道罪就是業果的罪,你懺悔一定能夠滅除業果的罪,但是不一定能夠滅除制教的罪,制教罪有制教的懺法。所以你要是受了戒,你二個懺悔方法都必須要去遵守,一個是化教的業果罪、一個是制教的懺法都需要。

  問:請法師慈悲,簡別南山圓教宗的戒體跟《梵網經菩薩戒》的戒體的差別?

  答:菩薩的戒體都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內涵有淺深二種的差別。我們今天研究的是《瑜伽菩薩戒》,《瑜伽菩薩戒》的戒體是約著阿賴耶識的善種子來安立的,他的方向是說:我們現在是一個阿賴耶識、是一個迷惑的眾生、是一個個體的生命,在整個迷惑當中,先栽培一個無漏的善種子、一個清淨的願力,再由這個願力表現出持戒的行為,斷惡、修善、度眾生的行為,這個行為再薰習你的清淨願力,如是展轉能淨妄源。

  《瑜伽菩薩戒》修行的概念是這樣:我現在是生死凡夫,但是沒關係,我好好的發願、好好的奉持菩薩戒法,總有一天我可以清淨我心中的妄想而成就佛道,這個就是《瑜伽菩薩戒》的戒體,所謂的阿賴耶識的善種子。

  《梵網經》的戒體不是這個看法,他的菩提心一開始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就是說我內心當中沒有所謂阿賴耶不阿賴耶,把阿賴耶識撥開來。所以《唯識三十頌》說: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就是說阿賴耶識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所以《梵網經菩薩戒》的戒體是看得更深,把阿賴耶識這個因緣所生法撥開來,你看到了什麼?看到一個如的境界現前。這個時候你以你這一念的清淨心跟諸佛相同的清淨心去發菩提心,這個時候你一開始就相信你就是佛、名字即佛,你是從清淨心出發,所以《梵網經》的戒體是本源自性清淨,它不是阿賴耶識的善種子。

  我們舉一個例子諸位來思考:說有一個大富長者,他要請一個工人,有二個人來應徵,這二個人都可以繼承大富長者的階位。第一個人一開始就相信我本來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我是一時的迷失而已,他在工作的時候,他就深信他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第二人不知道自己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但是他認為我不是你的兒子沒有關係,我只要努力,總有一天還是可以繼承這個階位:所以這二個人心情不同。所以諸位你看看,這二個戒體所帶動的菩薩道會有所不同。你看表現在《瑜伽菩薩戒》的戒體,它是次第的、次第的成就;《梵網經》的戒體是圓融無礙的,它的戒相是圓融無礙的。這二個諸位可以簡別簡別。

  問:十善法為凡聖同歸、大小兼備的菩薩戒法之基,道俗受十善法不慎有所違犯,當如何懺悔?

  答:其實這個懺悔,如果我們從化教的角度,那當然是拜《八十八佛》《大悲懺》。但是這個制教,諸位知道什麼叫制教嗎?制教是僧眾才有的。其實菩薩戒的懺悔,你看蕅益大師的《梵網經菩薩戒》懺法,他是把制教的羯磨文拿來用的,因為化教根本就沒有制教的懺法,是不是!現在大家學戒律很流行義判,就是這個意思,從義理上來判斷也是可行,我們不一定要死在文字的相貌。從義判的角度,這個十善法也可以比照僧眾的懺悔法,像對首法:大德一心念,我某甲犯什麼罪,今向大德發露懺悔,懺悔則清淨……對方說:自責汝心生厭離,那就可以了。如果你也受了十善法,在制教的懺法,可以比照比丘、比丘尼制教的懺法來懺。就像菩薩戒一樣,其實菩薩戒也是化教,但是它的懺法、它的羯磨文,古德是把比丘、比丘尼的制教羯磨文拿來用。但是你要滅業道罪,你還是要拜《八十八佛》,通懺過去、現在、未來的罪。所以懺悔法有制化二教的懺法。

  問:權教的唯識學判眾生有五種種性,其中的無性種性是斷佛性、斷善根,既然沒有三乘的種子,連煩惱障、所知障亦沒有辦法斷除,永遠在五趣中沉淪生死。然而經論云:諸佛不斷惡、闡提不斷善,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深信一切含生同一真性,但由客塵煩惱所覆,暫時不能顯了。諸說皆與眾生無限的希望、普成佛道,何以唯識施設無性種性之說?

  答:唯識學安立五種種性,很多圓教學者有所意見。但是諸位要想想看,唯識學它整個生命的出發點是從阿賴耶識安立的,它為了解釋眾生的差別,它必須安立這個種性。就是說有些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做國王,你說要他發菩提心,不可能,他一定毀謗大乘佛法。有些人在整個成佛之道當中,他一定要先做做國王,過過癮,他才心甘情願的趨向無上菩提。有些人內心當中有這種傾向,一定要先成就阿羅漢果再回小向大,說什麼都不能改。佛陀出世以後,這個二乘種性,佛陀講《法華經》,五千人退席,他不聽。就是說佛陀為了解釋眾生習性的差別,所以安立了這五種種性,是就著他的功能的強弱。但是這個五種種性基本上也是因緣所生法,諸位要注意它也是因緣所生法,是多生多劫薰習而成的。當我們把因緣所生法撥開以後,其實五種種性的眾生他的內心都是清淨心,並不是有自性的,是可以改變的,因緣所生法的意思就是可以改變的。

  那佛陀為什麼安立五種種性呢?就是要解釋成佛之道,為什麼有些人要先成就人天果報、有些人要先成就二乘果報、有些人會直趨無上菩提,有這個差別,就是他宿世的種性有所差別,是依止這樣的因緣而安立的。不是說無性種性就不能成佛,只是說成佛的時間會比一般人的時間慢,因為他善根的栽培會比較困難而安立的。

  問:中國大乘佛教的教義有三系,所謂的法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而此三系當如何輔助持戒念佛、悟入經教及諸法實相?真常唯心的思想是隋唐至今,與中國有深厚的淵源,這個跟我們民族性有何關係呢?

  答:從持戒念佛的角度,念佛法門是本尊相應法,所以念佛法門,如果你是修真常唯心會比較有幫助。就是諸位要知道本尊相應法,我們看經論上,你修淨土宗的觀法,你一開始是先觀我是業障凡夫,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然後我們皈依佛陀;但是最後一定要入不二法門,本尊跟你不二,你最後一定要觀你就是本尊、本尊就是你,這個非常重要,就是本尊的功德你有可能成就。所以蕅益大師再講三力不可思議,他強調自性功德力、名號功德力、乃至佛的大悲願力。大悲願力跟名號功德力是外力,但是你一定要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內心本具的,你是假借念佛的因緣而開顯。這個觀念諸位在研究淨土的時候非常重要,你要相信你的心跟阿彌陀佛是不二,這一點很重要。

  問:法師上課的時候強調眾生善根的栽培,然而大乘佛法義理深遠,佛子行持時,應該如何避免流於陳義過高、徒託空雲、不切實際,而又能從根本戒至微細戒,重及精神內涵堅固持守,以圓融戒定慧三學?

  答:這個觀念諸位讀《法華經》會知道,我們研究佛法基本上要掌握權法跟實法。從實法的角度,明白圓融的真理,就是你相信你有佛性、你絕對能夠成佛,成就大乘種性;但是從次第法門,你也應該學人天乘的法、聲聞乘的法來對治你如夢如幻的煩惱跟妄想。所以圓融不能障礙行布、行布不能障礙圓融。你雖然通達你自己這一念妄想的心是清淨的、妄想是生滅變異無常的,但是為了對治你這種虛幻的妄想,你還是嚴格的去持戒、嚴格的修定修慧。

  智者大師說:什麼叫《妙法蓮華經》?他說:權法妙、實法也妙。對治法門很重要,但是你究竟法門也很重要。如果我們今天不成就大乘種性,你先成就阿羅漢再回小向大,那你以後就會耽誤很多很多的時間。所以這個地方,這二個並沒有衝突,你明白佛性以後,你還是可以嚴持淨戒、修習定慧,都是可以的,來作一些對治。

  好,我們先回答到這個地方。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淨界法師 瑜伽菩薩戒本講記44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 : 《懺悔法門》02
    發露懺悔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向一個人,向一個大乘的法師或者小乘的法師懺悔;另一種是你有受菩薩戒,你犯了罪之後,如果沒有適當的人可以讓你發露懺悔,也可以向佛菩薩懺悔罪過。 第三個是取相懺,主要是懺除殺盜淫妄的根本重罪,都是一些比較重的罪過。
  • 淨界法師:拜八十八佛的意義
    拜八十八佛的意義 淨界法師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淨界法師:拜懺的方法 我們看拜懺的方法:一、請聖明證。二、說己罪名。三、立定誓願。四、讀誦禮拜。五、如教明證。 在律上說懺悔要具足五個條件,第一個,要請懺悔主,請一個聖人當懺悔主。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1】《楞嚴經》經文大意(一)
    《楞嚴經》經文大意(一)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01
    相關連結: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01~~30 (全)淨界法師 : 楞嚴經修學應用之正見篇 01~~06(全)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淨界法師 : 律宗 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04 (全)淨界法師 : 《 受戒須知》淨界法師:念佛法要
  • 淨界法師 : 《唯識學概要講記》04
    相關連結: 淨界法師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01~~22(全) 淨界法師:《八識規矩頌》直解 01~~18 ( 全) 淨界法師 : 《唯識三十頌直解》01~~27 ( 全) 淨界法師:全)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04 (全) 淨界法師 : 《受戒須知》 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820】怎麼樣才叫理觀?怎麼樣才叫事修?
    淨界法師  第三主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交互作用。  我們接著作《法華經》的課程研討。第三大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交互作用。  前面我們單獨談理觀的剎那無生,談事修的調伏對治,現在是把理觀跟事修結合起來,叫作真正的權實不二。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581】權法與實法同時操作時,重點要放在哪裡?
    淨界法師  學員問:  如何理解把觀身不淨的權法會入《法華經》的實法中,具體下手又要怎麼操作?又者,權法與實法同時操作時,重點要放在哪裡?  師父答:  四念處主要是調伏我們對於五蘊身心的愛取跟主宰,所以它的所緣境在五蘊,比方說觀身不淨,它的重點是鎖在這個色身。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82】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
    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1
    >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04 (全) 淨界法師 : 《受戒須知》淨界法師 : 《懺悔法門》講記 01~~02 ( 全 )淨界法師 : 《聞法儀軌》講記 01~~02 (全)淨界法師 : 《修道宗範》01~~04 (全)淨界法師 : 菩提心修學述要 (臺大) 01~~06 ( 全 )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2
    >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04 (全) 淨界法師 : 《受戒須知》淨界法師 : 《懺悔法門》講記 01~~02 ( 全 )淨界法師 : 《聞法儀軌》講記 01~~02 (全)淨界法師 : 《修道宗範》01~~04 (全)淨界法師 : 菩提心修學述要 (臺大) 01~~06 ( 全 )
  • 法華經講記160:這兩尊佛的時代背景是一樣的
    恭錄自淨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淨界法師  我們看下一科,戊二的重頌。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4】《楞嚴經》前面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楞嚴經》前面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5
    相關連結:淨界法師:淨土宗專輯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01~~30 (全) 淨界法師 : 楞嚴經修學應用之正見篇 01~~06(全) 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 親近過淨空法師的青年法師的感言---能利法師
    李圓淨居士 編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表解 澄觀法師 疏鈔 李圓淨居士 編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上下冊) 倓虛老法師安士全書之文昌帝君陰騭文白話解歷代因果事跡彙編-感應篇彙編蓮宗寶鑑 元 普度大師瑜伽焰口施食要集 三時繫念佛事全集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2007年重排版) 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圓通疏
  • 淨界法師:觀心無常
    因為那個自我在,有我罪即生,這件事他一定要做。那麼我們一個菩薩修我不可得,誰去做什麼事呢?你內心馬上靜下來。那就是不同,那個調伏的力量是不得了的境界。這個無我觀也能夠從徹底地滅罪,《在家備覽》說這個理觀,「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所以這個我空觀是調伏煩惱、滅除罪障一個很大的力量。
  • 劉素雲老師:受了菩薩戒不等於是菩薩了.把菩薩戒的戒條都守到,才是真菩薩.
    我不知道我想的對不對,反正我是那樣想的,我現在沒出,如果我要是出了我就更沒有退路,我一定要今生成就,要不我這帳我沒法還。 咱們在家的同修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你形式上受戒了,你實質上是不是受戒了?那關鍵看你守不守戒。過去我沒受菩薩戒之前,我看有一些受菩薩戒的老菩薩們很自豪,在一起議論好像是:我是受菩薩戒的。
  • 《法華經講記》序 · 終審版——印廣門清法師著
    《法華經講記》序  自古「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想我釋迦如來,四十九年,五時八教,宣說無量法門。2、《法華經·法師品第十》宣布「自記」標準:「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3、《法華經》第三、六、八、九、十等五品經文,分別記載阿難等眾弟子先後向佛「自記」、「請記」,佛陀予以「印記」…… (二)滿記。亦說為究竟即佛、圓滿如來果位之記。
  • 法華經講記 101:修習《法華經》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少跟這些有權勢的人親近
    妙法蓮華經第101集淨界法師主講 癸二、釋近處 分三:子一、約遠論近子二、約近論近子三、約非遠非近論近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三十七面,我們看癸二的「釋近處」。 這一科是跡門流通的第五品, <安樂行品>。
  • 湖北赤壁圓通寺2020年冬季傳授在家居士菩薩戒法會圓滿
    2020年11月7日,在經過對《梵網經菩薩戒》的學習,如理懺摩、拜願後,受戒因緣已熟,來自各地的在家佛弟子懷著虔誠恭敬之心,齊聚赤壁市羊樓洞古鎮圓通寺,恭請圓通寺上明下照老和尚作得戒和尚、鹹寧大乘寺心平律師作羯磨阿闍梨、崇陽縣安養寺果喜律師作教授阿闍梨,禮請圓通寺通道法師、耀智法師
  • 《勝鬘經講記》自序
    ——正智出版社——  大乘佛法之入門,號稱八萬四千法門,但門門所入者皆同一第八識如來藏之本有自在性、本有自性性、本來清淨性、本來涅盤性。凡已親證如來藏者即能現觀如是四性,因之而生實相般若,成第七住位不退菩薩,名為實義菩薩,已非單受菩薩戒而未證實相之名義菩薩。此時實相般若在胸,已能粗知般若諸經中之法義,不待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