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法與實法同時操作時,重點要放在哪裡?
淨界法師
學員問:
如何理解把觀身不淨的權法會入《法華經》的實法中,具體下手又要怎麼操作?又者,權法與實法同時操作時,重點要放在哪裡?
師父答:
四念處主要是調伏我們對於五蘊身心的愛取跟主宰,所以它的所緣境在五蘊,比方說觀身不淨,它的重點是鎖在這個色身。
但是鎖在色身有問題。就是說,你現在用不淨、苦來訶責你的色身,你用各式各樣的過失:不淨相、用痛苦相來訶責你的色身,它的好處是,你對色身的貪愛就降低了,你對於自他的貪愛就降低了。但是它的後遺症在哪裡呢?你產生法執,你在你的心中會埋下一個對色身厭惡的想法,這個地方對你未來是有障礙的。
我們知道,色身其實沒有錯。佛陀施設方便,你要知道,他要你厭離色身的重點是要你調伏你的貪愛,重點不在外境,他只是託這個色身的厭離來調伏內心,是借境修心的。但是,如果你今天沒有回歸到心性的時候,你過度地厭離色身,那我請問你,你以後的生命有色身嗎?當然有色身了。你說阿羅漢灰身泯智,世間上有這個東西嗎?你看佛陀說的,涅槃寂靜,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諸位!五蘊通於十法界,沒有一個人沒有色身的,你到極樂世界你都還有色身,只是那個色身莊嚴一點。所以為什麼要把實法放進來?就是你過度的操作會留下你後面的後遺症:法沒有錯,但是,你法上生執!所以我們在修佛法的時候,有時候問題就是說,明明它是個甘露,但是你把它操作成毒藥,那你不能怪佛陀。佛陀告訴你一個法,它本來是一個方便,它透過你觀身不淨,目的是要你迴光返照調伏煩惱;但是我們有些人是觀身不淨就討厭色身,那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所以為什麼要法法消歸心性?就是說,你最好先回歸到一念心性,然後一念心性裡面現出如夢如幻的色身,你再去討厭它,這個時候你就會迴光返照了,是這樣子。為什麼要把實法這個觀念引進來?就怕你產生法執。
借相修心,不是直接修那個相。我再講一次,五蘊只能改變,不能斷滅。
其實我看到有些淨土宗的人,他在厭離娑婆,我看他厭離娑婆的口氣,我聽得非常害怕,他那個意思就是再也不回來了。就是說,你遲早要成佛,你幹嘛要把你現在的修行變成以後的障礙?你總有一天還是要回入娑婆嘛。我們現在只能告訴自己,我們厭離娑婆是一個過渡。如果你今天對娑婆世界產生一個很極端的思想,你以後要反轉這個觀念就很難了。為什麼阿羅漢有上根、下根、中根?就是法執的輕重。三乘共坐解脫床,但是回歸心性以後那就見高下了。就是你因地的時候法執的輕重,到了回家以後全部現出來。
我們學《法華經》好就好在哪裡?你在解脫的時候,請你把未來成佛之道的思想放進去,讓你未來是順暢的,對接是順暢的。所以,你今天如果不回歸心性,直接操作觀身不淨,直接厭離娑婆,我跟你保證,十個有九個會落入法執。那你以後往生極樂世界,一聽到娑婆世界你就害怕,這個陰影你還是要面對。
所以,從《法華經》的思想就是,你要先建立實法。一開始,按照《法華經》的思想、按照蕅益大師的圓頓思想,未開圓頓解,你沒有資格談修證。如果把標準拉高一點,就是,你沒有會歸心性,你還在心外求法,你只能夠做兩件事: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你還沒有資格談修行,因為你這個修行操作下去對你來說是有傷的。
你一開始學佛的時候,就要先建立一個真如的平臺,回歸到一念心性。
所以,你沒有對真如本性成就勝解之前,依法華的思想要把重點放這兒;等到你知道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你就可以把重點放在權法了。它是先實後權,叫作稱性起修。
所以,剛開始的重點要放在實法,實法建立以後你就要把重點放在權法上,對治、引導。
——淨界法師 法華經講記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