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前面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淨界法師
第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頁,甲二、修學宗趣。
這一段是講經文綱要。經文綱要有兩段:甲一是經文大意。我們把整個經文分成六大段,來說明它整個大意。現在的修學宗趣是把整個經文的修學內涵標出來。
整個《楞嚴經》的修學,就是在返妄歸真,破除障礙。在返妄歸真當中,第一個先安住真如。《楞嚴經》很重視你整個修行的心,你的依止處很重要,認為你這個根本很重要。你說你要去煮飯,你一定要先找到米才能煮飯。
如果你隨隨便便拿一個沙去煮飯,你煮了很多天,它頂多只是一個熱沙。也就是說,你即使做了很大很大的加行,你沒有用到你的真實的本心,那是沒有效果的。所以古德說:不識本心,修法無益。因為你沒有依止真實的心。
所以《楞嚴經》中,安住在真實的本性是一個重點。這個地方講了三卷半。這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第一個,破除虛妄。
我們平常在修學的時候,都是根據我們的情緒:誒,我們看他拜佛拜得不錯,很有感應,你也去拜佛。你依止這個動機,你一輩子不可能把佛拜好,你是緣外境的殊勝而去用功的。
哦,這個人念佛很有感應,你也去念佛,那你沒有用的。
在《楞嚴經》的觀念是:所有的修學,要透過你內心的智慧的觀察,要由內而外地從你內心發動,不能從外境而來。由外面而來的,到最後很容易被外面所破壞。就像阿難尊者一樣,他剛開始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而出家,結果他還是被摩登伽女的邪咒所破壞,因為他沒有找到他的本性。
所以,首先要破除我們過去習慣性去使用的這個攀緣心,這個地方是我們所要破除的,就是所謂的七處破妄。
第二個,開顯真實。阿難尊者被破到最後,他自己說:那我的心在哪裡呢?是不是已經沒有了?佛陀說:還有!佛陀先破,然後再立。說你的心就在哪裡、哪裡。在眼睛叫作見性,在耳朵叫聞性。佛陀用十個地方來開顯,我們的真心是隨時存在的——十番顯見,只是我們沒有去認識它而已。
第三個,真妄不二。
佛陀剛開始把真跟妄講得很清楚——什麼是妄、什麼是真,最後告訴你:其實妄的本質就是真,只是迷跟悟的差別。當你迷惑的時候,全真成妄;當你悟的時候,全妄即真。所以你今天要回家,你不是把妄想捨棄掉,你只要不隨妄轉,妄想就會轉變,即妄顯真,就路還家。
換句話說,整個三卷半的思想,蕅益大師給它一個總結,就是讓我們了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兩句話非常的重要,如果大家要用功,這兩句話一定要把它參透。
首先你要知道妄想的本性是空的,你面對妄想的時候要知道,它是緣生緣滅的,它不真實,它不是本來有的,它是後來才有的。如果妄想是真實的,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也就是說,我們修學不是說:哦,真實有一個妄想,然後我們真實把它消滅,不是這樣子的。而是我們覺悟了以後,妄想自己消滅掉,像那個水泡一樣,太陽出來,它自己消失掉了。其實太陽不出來,它也是不真實。妄想是本空,真心是本有。
在本經當中講一個例子,給大家作一個參考。
佛陀說,在城裡面有一個人叫作演若達多,怖頭狂走。什麼叫怖頭狂走?
就是這個人他早上起來的時候照鏡子,看自己的臉長得不錯,眼睛眉毛都具足,卻突然間發狂,在鏡子當中找不到自己的頭,頭消失掉了。他非常緊張,就到處跑,說:我的頭在哪裡?我的頭在哪裡?去找他的頭。有一個善知識過來,告訴他:誒,你的頭就在你的身上啊。過去啪,打他頭一下:你的頭就在這裡。他突然間醒過來,再去照鏡子:哦,原來頭又出現了。
佛陀就用這樣的一個實際的例子,來告訴阿難尊者:這個人發狂去找他的頭,他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心中有一個狂妄之心,在錯誤地引導他。但是這個狂妄心在引導他的時候,他的頭並沒有失掉,只是找不到而已。最後這個狂妄心被這麼一啪打下去,醒過來了,找到頭了,狂妄之心也消失掉了。
這意思是說,我們今天為什麼流轉三界呢?就是一念的妄想、一念妄動,然後跟著妄想走,再從妄想當中變現了地獄、餓鬼、畜生等很多很多的因果出來。等到妄想被真如的三昧破壞以後,整個三界果報也消失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清淨莊嚴的世界出現。但是清淨莊嚴的世界,是我們本來就具足的,只是我們以前跟著妄想走而已。
所以,你要能夠從妄想裡面出來,回歸本性。而妄想本身是不真實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學觀念。這個觀念你要建立起來,你整個修學就有善巧,你就不會修那麼辛苦。而且在進步的過程當中,你會突破得很快。這是講理論。
——淨界法師 楞嚴經講記24
【淨界法師】【受持楞嚴咒之功德11】護持初心、遠離魔障
這一段是佛陀講了八段,約著因人滅惡生善的功德以後,佛陀把這功德做一個總結。
護持初心: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
這段是說佛陀宣說此咒的一個目的,主要針對的根機是末法時代的眾生。未來世指的是末法時代,因為末法時代的特色是魔強法弱,就是眾生的外在環境,幹擾的、誘惑的因緣特別多,正法的力量相對薄弱。
在末法時代特別是誰呢?是初學的修行者。初學指的是大乘資糧位的菩薩,因為他障深慧淺,他的煩惱障、業障、報障特別多,智慧的觀照力也特別的淺薄。在這種情況,他想要悟入整個三摩地的過程當中,他有楞嚴咒的加持,向內能夠幫助他開顯真如的功德、向外感應十方諸佛的加被,就使令這個人身心泰然、得大安隱。他的身心世界特別調和、暢順,成就廣大的安穩快樂。它有保護末法時代資糧位菩薩的功能,這一點是說出楞嚴咒所加被的根機。
當然一個加行位的菩薩有禪定,他的身心世界,楞嚴咒對他來說,重要性不是那麼的大。加行位的人善根強、煩惱輕薄,鬼神根本不敢幹擾他,他有禪定,鬼神都是在三界,誰敢去幹擾他?但資糧位就不同,資糧位障礙就很多了。
什麼叫做身心泰然,得大安隱?佛陀就解釋了。
遠離魔障:
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
這個人雖然生長在末法時代,妖魔鬼怪特別多,但是他因為受持楞嚴神咒,種種的鬼神障(外來的),還有他內在過去的冤橫宿殃,冤橫指冤親債主幹擾所產生的橫禍,跟種種的災難,以及他過去所造的這些殺盜淫妄的罪業,來幹擾修行人,在持楞嚴咒以後,完全能夠消滅掉。向外破除鬼神障,向內破除我們無始的業障,所以他能夠身心泰然、得大安穩。
【淨界法師】【受持楞嚴咒之功德12】必得心通
那應該怎麼做,才能夠真實地把這樣的力量發揮出來呢?看下一段。
謹遵四法:
汝及眾中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淨僧,於此咒心,不生疑悔。
佛陀講出了四個方法。阿難,你跟種種的有學之人(三果以下之人),在未來世末法的修行者,你一定要記住,你要受持楞嚴神咒,依止四個法:第一個安立壇場,結壇行道。你一定要有一個修行的道場,每天要禮拜、發願、持咒——三七行道;第二個如法的持戒。這個很重要,你持咒的人,你起碼的四根本重戒要很清淨——殺盜淫妄,因為這是整個修行的根本;第三個所受戒主,逢清淨僧。你受戒的和尚要清淨,整個羯磨法要如法,你要能夠如法的受戒。前面是講如法的持戒,這個講如法受戒;第四個是最重要了——於此咒心不生疑悔。你在持咒的時候,內心當中要完全的具足真實的信心,百分之百的信心。
當然這個地方的信心具足,應該你要具足理觀的。一個人你不能夠真實的正念真如,通達諸法實相,你對楞嚴咒肯定會產生疑悔,哎喲,力量這麼大?我們從外面的事相來看,很容易產生疑悔,但是你要是觀入真如的時候,你會發覺其實這種功德是本來具足的,沒什麼好疑悔的。
我們看這樣的四法有什麼功德?
必得心通:
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這個善男子他具足了四個法,在現生父母所生的肉身當中,假設他不能夠心地開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心地開通有二層意思:這個人善根比較薄弱、煩惱也特別粗重,他以理觀跟楞嚴咒來修行,他起碼能夠解悟真如本性,對真如本性產生解悟。比方說名字位、觀行位、相似位的都叫做解悟,如果這個人宿世以來善根強煩惱輕薄,他就能夠證悟真如本性,那就是分證即佛,真正證入法身的功德,有解悟跟證悟二種的差別。
這地方等於是把楞嚴咒的功德做總結。向內啟發真如本性的功德,向外感應十方諸佛的加被。這個地方的關鍵,我們在受持楞嚴咒心的時候,其實關鍵就在不生疑悔這四個字。
其實我們在大乘佛法的修學,每一個法門都是不可思議的。大乘法,智者大師說跟小乘最大的差別:大乘法是你只要受持這個法門,不管念觀世音菩薩、念阿彌陀佛都是入一種不思議境;小乘佛法沒有不思議境,小乘佛法,你思惟無常、苦、空、無我,這個都是很正常的嘛,哪有什麼不思議境?那是現實都看得到的,生命是變化、生命是痛苦的。
但是你念佛、念咒,那完全是不思議境,不思議境的根本在於信心。
信心具足這一句話,我們一般不容易了解,我們很難了解什麼叫做信心具足呢?善導大師解釋得很清楚,善導大師說什麼叫信心具足呢?就是你對這個法門產生一種順從!你念佛的時候順從本願,念咒的時候順從真如,你的心要隨順、服從,這個就是不生疑悔。
順從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
你看禪宗最有名的公案:當初六祖大師,他開悟以後,他有一個因緣去聽經,在聽經的過程當中,聽法的法師二個人就起爭執了,說是風動才有幡動,另外一個人說不是,是幡先動,所以產生風動,後來六祖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誒,這個是千古的公案——仁者心動,《楞嚴經》就是在講這個觀念,前面花了很多的時間。
你內心不動,宇宙萬法不會動的。
說是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你心一動了以後,你整個生滅的因緣才會出現。
所以《楞嚴經》很強調,你在持楞嚴咒的時候,你要完全地順從真如,因為真如本身是一念不生的。那你心動,真如是不動,那你怎麼去感應楞嚴咒呢?
所以你順從本願也好,順從真如也好,要緊就是:一念不生!
你比方在臺中蓮社的《念佛感應見聞錄》裡面講一個公案:
在沙鹿鎮有一個老菩薩,這個老菩薩平常很虔誠念佛。有一天她做一個夢,夢到她整個牙齒全部掉光,在夢境裡面這是個大兇夢境,必有大災難要降臨。
所以她第二天早上起來就很虔誠,就趕快事情忙完,就一直在佛堂裡面念阿彌陀佛。她也沒什麼求,因為她也不知道是什麼災難,這個災難是降在她身上,或者降在她子女的身上,她完全不知道。所以不知道,她就完全一心一意地念阿彌陀佛,內心當中就專注地聽自己的音聲。
她有一個長子,在山上做燒炭的工人,燒木炭的。早上上工沒多久,正忙的時候就聽到好像有人叫他的名字:阿成啊!阿成啊!你趕快回來,趕快回來!他想說:唉喲,才工作沒多久,叫我回去幹什麼呢?他就不管他,繼續做。沒多久又聽到:阿成、阿成趕快回來!那個音聲好像他母親叫他,他就覺得奇怪了,乾脆不做了,收一收就趕快回去了。
結果他一離開工作的工寮,離開差不多五分鐘左右,整個工寮啪垮下來,全部的人全部都喪生,連救都來不及救了。回去以後,他媽媽原來在佛堂念佛。這怎麼回事呢?因為他媽媽的那一念心,完全的順從彌陀的本願,這時候啟動了佛陀的加持力。
大乘佛法,它的一個觀念是這樣,諸位要知道,你要修圓頓止觀的人,你要有一個觀念,你不管修心力法門,自力,圓頓止觀的開顯心力,開顯佛力,大乘佛法的觀念就是說,這種功德是本來具足的。小乘佛法是說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你要去求你才有。
大乘佛法是你正念真如也好、順從本願也好,這是本來具足的,你只要做一件事,你只要順從它就好。彌陀的本願,本來就存在法界當中,但是你要啟動它,你必須要有方法,就是順從。
什麼叫抗拒呢?哎喲!我念這個佛不曉得有沒有效果?你打這個妄想,一念方動烏雲遮,就把彌陀的功德遮蓋住了,彌陀功德的門都關起來了。
所以我們念佛不能感應,問題不在佛陀,是你自己沒有真正的如印光大師說的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你沒有真實的跟彌陀的本願整個靠上去。因為它是本來就具足的東西,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不生疑悔、順從本願,站在一個真如的角度,不生疑悔、順從真如,這個地方很重要!
當然有些人說,那我平常什麼想都沒有,那是不是順從本願?是不是順從真如呢?我們要簡別一下:你心中什麼都沒有想,這個叫做顛倒愚痴。無想跟正念真如是不同的——我們正念真如,心中也沒有想法,但那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你什麼都不想,這個是無記,那是一種愚痴相,那個不一樣。所以一念不生跟什麼都沒有想,那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智慧相應,一個是愚痴相應。
這是講到楞嚴咒的功德有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