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4】《楞嚴經》前面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2021-02-27 大乘佛子

《楞嚴經》前面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淨界法師

  第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頁,甲二、修學宗趣。

  這一段是講經文綱要。經文綱要有兩段:甲一是經文大意。我們把整個經文分成六大段,來說明它整個大意。現在的修學宗趣是把整個經文的修學內涵標出來。

  整個《楞嚴經》的修學,就是在返妄歸真,破除障礙。在返妄歸真當中,第一個先安住真如。《楞嚴經》很重視你整個修行的心,你的依止處很重要,認為你這個根本很重要。你說你要去煮飯,你一定要先找到米才能煮飯。

  如果你隨隨便便拿一個沙去煮飯,你煮了很多天,它頂多只是一個熱沙。也就是說,你即使做了很大很大的加行,你沒有用到你的真實的本心,那是沒有效果的。所以古德說:不識本心,修法無益。因為你沒有依止真實的心。

  所以《楞嚴經》中,安住在真實的本性是一個重點。這個地方講了三卷半。這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第一個,破除虛妄。

  我們平常在修學的時候,都是根據我們的情緒:誒,我們看他拜佛拜得不錯,很有感應,你也去拜佛。你依止這個動機,你一輩子不可能把佛拜好,你是緣外境的殊勝而去用功的。

  哦,這個人念佛很有感應,你也去念佛,那你沒有用的。

  在《楞嚴經》的觀念是:所有的修學,要透過你內心的智慧的觀察,要由內而外地從你內心發動,不能從外境而來。由外面而來的,到最後很容易被外面所破壞。就像阿難尊者一樣,他剛開始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而出家,結果他還是被摩登伽女的邪咒所破壞,因為他沒有找到他的本性。

  所以,首先要破除我們過去習慣性去使用的這個攀緣心,這個地方是我們所要破除的,就是所謂的七處破妄。

  第二個,開顯真實。阿難尊者被破到最後,他自己說:那我的心在哪裡呢?是不是已經沒有了?佛陀說:還有!佛陀先破,然後再立。說你的心就在哪裡、哪裡。在眼睛叫作見性,在耳朵叫聞性。佛陀用十個地方來開顯,我們的真心是隨時存在的——十番顯見,只是我們沒有去認識它而已。

  第三個,真妄不二。

  佛陀剛開始把真跟妄講得很清楚——什麼是妄、什麼是真,最後告訴你:其實妄的本質就是真,只是迷跟悟的差別。當你迷惑的時候,全真成妄;當你悟的時候,全妄即真。所以你今天要回家,你不是把妄想捨棄掉,你只要不隨妄轉,妄想就會轉變,即妄顯真,就路還家。

  換句話說,整個三卷半的思想,蕅益大師給它一個總結,就是讓我們了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兩句話非常的重要,如果大家要用功,這兩句話一定要把它參透。

  首先你要知道妄想的本性是空的,你面對妄想的時候要知道,它是緣生緣滅的,它不真實,它不是本來有的,它是後來才有的。如果妄想是真實的,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也就是說,我們修學不是說:哦,真實有一個妄想,然後我們真實把它消滅,不是這樣子的。而是我們覺悟了以後,妄想自己消滅掉,像那個水泡一樣,太陽出來,它自己消失掉了。其實太陽不出來,它也是不真實。妄想是本空,真心是本有。

  在本經當中講一個例子,給大家作一個參考。

  佛陀說,在城裡面有一個人叫作演若達多,怖頭狂走。什麼叫怖頭狂走?

  就是這個人他早上起來的時候照鏡子,看自己的臉長得不錯,眼睛眉毛都具足,卻突然間發狂,在鏡子當中找不到自己的頭,頭消失掉了。他非常緊張,就到處跑,說:我的頭在哪裡?我的頭在哪裡?去找他的頭。有一個善知識過來,告訴他:誒,你的頭就在你的身上啊。過去啪,打他頭一下:你的頭就在這裡。他突然間醒過來,再去照鏡子:哦,原來頭又出現了。

  佛陀就用這樣的一個實際的例子,來告訴阿難尊者:這個人發狂去找他的頭,他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心中有一個狂妄之心,在錯誤地引導他。但是這個狂妄心在引導他的時候,他的頭並沒有失掉,只是找不到而已。最後這個狂妄心被這麼一啪打下去,醒過來了,找到頭了,狂妄之心也消失掉了。

  這意思是說,我們今天為什麼流轉三界呢?就是一念的妄想、一念妄動,然後跟著妄想走,再從妄想當中變現了地獄、餓鬼、畜生等很多很多的因果出來。等到妄想被真如的三昧破壞以後,整個三界果報也消失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清淨莊嚴的世界出現。但是清淨莊嚴的世界,是我們本來就具足的,只是我們以前跟著妄想走而已。

  所以,你要能夠從妄想裡面出來,回歸本性。而妄想本身是不真實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學觀念。這個觀念你要建立起來,你整個修學就有善巧,你就不會修那麼辛苦。而且在進步的過程當中,你會突破得很快。這是講理論。

——淨界法師 楞嚴經講記24

【淨界法師】【受持楞嚴咒之功德11】護持初心、遠離魔障

  這一段是佛陀講了八段,約著因人滅惡生善的功德以後,佛陀把這功德做一個總結。

  護持初心: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

  這段是說佛陀宣說此咒的一個目的,主要針對的根機是末法時代的眾生。未來世指的是末法時代,因為末法時代的特色是魔強法弱,就是眾生的外在環境,幹擾的、誘惑的因緣特別多,正法的力量相對薄弱。

  在末法時代特別是誰呢?是初學的修行者。初學指的是大乘資糧位的菩薩,因為他障深慧淺,他的煩惱障、業障、報障特別多,智慧的觀照力也特別的淺薄。在這種情況,他想要悟入整個三摩地的過程當中,他有楞嚴咒的加持,向內能夠幫助他開顯真如的功德、向外感應十方諸佛的加被,就使令這個人身心泰然、得大安隱。他的身心世界特別調和、暢順,成就廣大的安穩快樂。它有保護末法時代資糧位菩薩的功能,這一點是說出楞嚴咒所加被的根機。

  當然一個加行位的菩薩有禪定,他的身心世界,楞嚴咒對他來說,重要性不是那麼的大。加行位的人善根強、煩惱輕薄,鬼神根本不敢幹擾他,他有禪定,鬼神都是在三界,誰敢去幹擾他?但資糧位就不同,資糧位障礙就很多了。

  什麼叫做身心泰然,得大安隱?佛陀就解釋了。

  遠離魔障:

  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

  這個人雖然生長在末法時代,妖魔鬼怪特別多,但是他因為受持楞嚴神咒,種種的鬼神障(外來的),還有他內在過去的冤橫宿殃,冤橫指冤親債主幹擾所產生的橫禍,跟種種的災難,以及他過去所造的這些殺盜淫妄的罪業,來幹擾修行人,在持楞嚴咒以後,完全能夠消滅掉。向外破除鬼神障,向內破除我們無始的業障,所以他能夠身心泰然、得大安穩。

【淨界法師】【受持楞嚴咒之功德12】必得心通

  那應該怎麼做,才能夠真實地把這樣的力量發揮出來呢?看下一段。

  謹遵四法:

  汝及眾中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淨僧,於此咒心,不生疑悔。

  佛陀講出了四個方法。阿難,你跟種種的有學之人(三果以下之人),在未來世末法的修行者,你一定要記住,你要受持楞嚴神咒,依止四個法:第一個安立壇場,結壇行道。你一定要有一個修行的道場,每天要禮拜、發願、持咒——三七行道;第二個如法的持戒。這個很重要,你持咒的人,你起碼的四根本重戒要很清淨——殺盜淫妄,因為這是整個修行的根本;第三個所受戒主,逢清淨僧。你受戒的和尚要清淨,整個羯磨法要如法,你要能夠如法的受戒。前面是講如法的持戒,這個講如法受戒;第四個是最重要了——於此咒心不生疑悔。你在持咒的時候,內心當中要完全的具足真實的信心,百分之百的信心。

  當然這個地方的信心具足,應該你要具足理觀的。一個人你不能夠真實的正念真如,通達諸法實相,你對楞嚴咒肯定會產生疑悔,哎喲,力量這麼大?我們從外面的事相來看,很容易產生疑悔,但是你要是觀入真如的時候,你會發覺其實這種功德是本來具足的,沒什麼好疑悔的。

  我們看這樣的四法有什麼功德?

  必得心通:

  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這個善男子他具足了四個法,在現生父母所生的肉身當中,假設他不能夠心地開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心地開通有二層意思:這個人善根比較薄弱、煩惱也特別粗重,他以理觀跟楞嚴咒來修行,他起碼能夠解悟真如本性,對真如本性產生解悟。比方說名字位、觀行位、相似位的都叫做解悟,如果這個人宿世以來善根強煩惱輕薄,他就能夠證悟真如本性,那就是分證即佛,真正證入法身的功德,有解悟跟證悟二種的差別。

  這地方等於是把楞嚴咒的功德做總結。向內啟發真如本性的功德,向外感應十方諸佛的加被。這個地方的關鍵,我們在受持楞嚴咒心的時候,其實關鍵就在不生疑悔這四個字。

  其實我們在大乘佛法的修學,每一個法門都是不可思議的。大乘法,智者大師說跟小乘最大的差別:大乘法是你只要受持這個法門,不管念觀世音菩薩、念阿彌陀佛都是入一種不思議境;小乘佛法沒有不思議境,小乘佛法,你思惟無常、苦、空、無我,這個都是很正常的嘛,哪有什麼不思議境?那是現實都看得到的,生命是變化、生命是痛苦的。

  但是你念佛、念咒,那完全是不思議境,不思議境的根本在於信心。

  信心具足這一句話,我們一般不容易了解,我們很難了解什麼叫做信心具足呢?善導大師解釋得很清楚,善導大師說什麼叫信心具足呢?就是你對這個法門產生一種順從!你念佛的時候順從本願,念咒的時候順從真如,你的心要隨順、服從,這個就是不生疑悔。

  順從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

  你看禪宗最有名的公案:當初六祖大師,他開悟以後,他有一個因緣去聽經,在聽經的過程當中,聽法的法師二個人就起爭執了,說是風動才有幡動,另外一個人說不是,是幡先動,所以產生風動,後來六祖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誒,這個是千古的公案——仁者心動,《楞嚴經》就是在講這個觀念,前面花了很多的時間。

  你內心不動,宇宙萬法不會動的。

  說是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你心一動了以後,你整個生滅的因緣才會出現。

  所以《楞嚴經》很強調,你在持楞嚴咒的時候,你要完全地順從真如,因為真如本身是一念不生的。那你心動,真如是不動,那你怎麼去感應楞嚴咒呢?

  所以你順從本願也好,順從真如也好,要緊就是:一念不生!

  你比方在臺中蓮社的《念佛感應見聞錄》裡面講一個公案:

  在沙鹿鎮有一個老菩薩,這個老菩薩平常很虔誠念佛。有一天她做一個夢,夢到她整個牙齒全部掉光,在夢境裡面這是個大兇夢境,必有大災難要降臨。

  所以她第二天早上起來就很虔誠,就趕快事情忙完,就一直在佛堂裡面念阿彌陀佛。她也沒什麼求,因為她也不知道是什麼災難,這個災難是降在她身上,或者降在她子女的身上,她完全不知道。所以不知道,她就完全一心一意地念阿彌陀佛,內心當中就專注地聽自己的音聲。

  她有一個長子,在山上做燒炭的工人,燒木炭的。早上上工沒多久,正忙的時候就聽到好像有人叫他的名字:阿成啊!阿成啊!你趕快回來,趕快回來!他想說:唉喲,才工作沒多久,叫我回去幹什麼呢?他就不管他,繼續做。沒多久又聽到:阿成、阿成趕快回來!那個音聲好像他母親叫他,他就覺得奇怪了,乾脆不做了,收一收就趕快回去了。

  結果他一離開工作的工寮,離開差不多五分鐘左右,整個工寮啪垮下來,全部的人全部都喪生,連救都來不及救了。回去以後,他媽媽原來在佛堂念佛。這怎麼回事呢?因為他媽媽的那一念心,完全的順從彌陀的本願,這時候啟動了佛陀的加持力。

  大乘佛法,它的一個觀念是這樣,諸位要知道,你要修圓頓止觀的人,你要有一個觀念,你不管修心力法門,自力,圓頓止觀的開顯心力,開顯佛力,大乘佛法的觀念就是說,這種功德是本來具足的。小乘佛法是說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你要去求你才有。

  大乘佛法是你正念真如也好、順從本願也好,這是本來具足的,你只要做一件事,你只要順從它就好。彌陀的本願,本來就存在法界當中,但是你要啟動它,你必須要有方法,就是順從。

  什麼叫抗拒呢?哎喲!我念這個佛不曉得有沒有效果?你打這個妄想,一念方動烏雲遮,就把彌陀的功德遮蓋住了,彌陀功德的門都關起來了。

  所以我們念佛不能感應,問題不在佛陀,是你自己沒有真正的如印光大師說的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你沒有真實的跟彌陀的本願整個靠上去。因為它是本來就具足的東西,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不生疑悔、順從本願,站在一個真如的角度,不生疑悔、順從真如,這個地方很重要!

  當然有些人說,那我平常什麼想都沒有,那是不是順從本願?是不是順從真如呢?我們要簡別一下:你心中什麼都沒有想,這個叫做顛倒愚痴。無想跟正念真如是不同的——我們正念真如,心中也沒有想法,但那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你什麼都不想,這個是無記,那是一種愚痴相,那個不一樣。所以一念不生跟什麼都沒有想,那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智慧相應,一個是愚痴相應。

  這是講到楞嚴咒的功德有八段。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21】《楞嚴經》經文大意(一)
    甲二、修學宗趣  甲一、經文大意  好,我們看第二段的經文綱要,我們先看甲一的經文大意。蕅益大師把《楞嚴經》分成六大段:  一、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  這一段叫作分別真妄,分別真心跟妄心的差別。  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大佛頂性,也就是我們說的本來面目,那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82】用虛妄心來修行,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後很容易著魔的
    二十二頁有一個己二、顯示妙理兼破餘妄。我們再翻到第九頁,第九頁有一個丁三、如來答示。前面阿難尊者啟請大乘止觀,佛陀正式回答,有兩段:第一個,就事以顯理;第二個,明性本具相。這兩段當中,我們先看就事以顯理,就著五蘊身心來開顯我們心中的真理。這當中有兩段:一、逐破妄執密顯真心。這個地方是破妄,破妄的文。二、顯示妙理兼破餘妄。這個是顯真。顯示妙理兼破餘妄,是佛陀回答當中的其中一段。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九卷—4(文字版)
    我們的真心,既不是菩提也不是煩惱,它是現菩提現煩惱,靠你自己把握。你想要現菩提它自然現菩提。菩提絕對不會講——不行,你只能現妄,我才不幫你現菩提——如果這樣的話,菩提就有咎,菩提就有過錯。菩提它才不管呢,你叫我現菩提我就現了,你叫現妄那我就現妄。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在《楞嚴經》這樣的話也是屢見不鮮。萬法定在以《楞嚴經》為據,「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以此為據。
  • 《楞嚴經》釋疑:聖嚴法師講楞嚴經
    夫群生莫不有心,而真心難悟;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難明;指真心,而示性定者,其唯首楞嚴經歟!何謂真心?即眾生所具,不生滅之根性,名為如來藏,個個圓成。何謂性定?今為審定,當在請定願聞之後,初示佛定總名,令知諸佛,修因克果,然後再逐答三名。初三卷半之文,即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第一卷七處被破之後,文雲:『惟願世尊,大悲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次三卷零之文,即三說三摩修法,令向耳根,一門深入。第四卷喻屋求門之後,文雲:『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後半卷多之文,即四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
  • 《楞嚴經》:楞嚴經哪個版本翻譯好
    楞嚴經哪個版本的翻譯都是非常好的,因為每個人對楞嚴經的體會都是不同的,所以翻譯也是不一樣的,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最好是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含義,這樣我們修行楞嚴經的效果才會更加的好,而且我們對楞嚴經的體會也會更加的好。
  • 楞嚴經要義49
    楞嚴經要義49: 淨界法師宣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義。監院法師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講義103面 子一、明世界相續。 《楞嚴經》前面三卷經文,佛陀等於是講到大乘佛法當中的勝義中的真勝義性。
  • 淨界法師講解《楞嚴經》第21集
    淨界法師講解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共132集連載,視頻與文字同時刊出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考乾隆顧光修《光孝寺志》卷二建置志:『則天神龍元,西域般剌蜜帝三藏於此譯《楞嚴經》。中國之有《楞嚴》,自嶺南始,烏萇國法師彌伽、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譯語,相國房融筆受。』是譯經臺及筆受軒所由建立,皆因房融曾筆受《首楞嚴經》翻譯也。」又,劉玉麟《南漢春秋》卷九藝文,載五代林衢題廣州光孝寺一詩,其中有一句云:「要客不觀丞相硯。」按此所云丞相硯,即指房融筆受時所用之大硯。
  • 《楞嚴經》常識:楞嚴經有幾個譯本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楞嚴經的版本數量是非常多的,比如說我們常見的大師版本和寺院誦讀版本等等,還有梵文版本的楞嚴經,所以說我們修行的時候給我們造成了非常多的困惑,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個版本的楞嚴經。其實這種問題並不容易解決,因為每一種版本的楞嚴經都是有人去修行和誦讀的,所以說我們也不能夠全部了解,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其實每一個版本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和講解,其實不論哪一個來說,我們都是去修行,只要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能夠將自己的心態放正,那麼我們選的任何一個版本都是可以的。
  • 《楞嚴義貫》【1】自序+楞嚴經梗概(成觀法師)
    也因為本經具如此的重要性,所以歷來註解《楞嚴經》的著作非常豐富。儘管如是,但很令人遺憾的是:就連在歷代大德的注本中,也常「抱怨」諸注本都有許多地方並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變成有如解經的「死角」,幾乎是無法克服的障礙;歷代大德注到這些地方,有時是一筆帶過,有時則含混言之,有時就將原經文複述一遍,乃至乾脆略而不提(跳過去)的也有。因此問題總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
  • 《楞嚴經》佛教修行大全
    《楞嚴經》是佛教極其重要的一部經典。唐般剌密諦譯,十卷。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也滅了。如果這本經不滅,正法時代依然存在,就在現前。《楞嚴經》主要講得以下幾點,包含了禪淨密律四個宗派,均衡發展。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淨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 讀《楞嚴經》、《華嚴經》不知道念佛,那是經義沒看清楚(淨空老法師)
    淨空老法師慈悲開示一軸之中,因為卷子有軸,就像我們裱的畫,它底下有個軸子,有個木頭棍子做中心,因為它好卷,容易保存,不容易損壞,所以「一軸」就是一卷。一卷經文裡面包含著有無盡的義理、無量的法門,這兩句話說得也不過分,確實是如此。蕅益大師開示裡面,引用蓮池大師的話說,「一句彌陀賅羅八教,圓攝五宗」,一句阿彌陀佛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因為在中國講到佛法常說的宗門、教下,就把整個佛法包括了。宗門就是指禪宗,除禪宗之外都以「教下」來包括。五宗是禪宗裡面五個派別,這是六祖大師以後形成的,像臨濟宗、曹洞宗,這是指宗門。八教是講天台判教:化儀四教、化法四教。
  • 佛教《楞嚴咒》:指引你開悟的佛教經典《楞嚴經》
    釋尊於是苦口婆心,以詰問、啟發和譬喻的方式,全面地開示了首楞嚴三摩地、三觀妙門、契合娑婆眾生根性的觀音耳根圓通法門、修持時的五十種陰魔境界、整個修行過程中的四種清淨明誨及大乘菩薩六十位修證的菩提正路等法門。  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楞嚴盛會,佛所說法即《大佛頂首楞嚴經》。
  • 夢參法師講《楞嚴經》連載
    夢參老和尚講楞嚴經:第四卷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
  • 淨界法師講解《楞嚴經》第12集
    淨界法師講解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共132集連載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莊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為如來救度阿難免遭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三藐三菩提、於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依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於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經文,茲不贅述。
  • 最新版《楞嚴經講記》卷八(6)
    《楞嚴經講記》卷八(6)——印廣門清法師主講(2019年最新流通版)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第二個,地獄的境界太現實、太客觀,你只要看了以後,在那阿賴耶識裡就種下了這個種子,可要當心。還有十八地獄,這裡都有些地獄的名號,我們在這裡省略不講。八無間地獄裡的受苦比無間地獄要輕,造業越輕,受苦就越輕。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這裡更減輕了,身、口、意是六根中主要的三根,殺、盜、淫是前面十種習氣中的主要的三種。
  • 楞嚴漫談|《楞嚴經》究竟有多難懂,難在何處?
    按照世間話來講:論辭飾、論思辨、論境界,可以說《楞嚴經》都達到了文學和哲學的巔峰,卻為何不被文學界和哲學界所熟知和重視呢?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楞嚴經》首先是一部佛教著作。出了佛道修行這個圈子,知道它的人並不多,知道它的人又往往以其為宗教神學著作而等閒視之。第二個原因,《楞嚴經》太難讀了!《楞嚴經》有多難讀呢?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1)|清定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科判
    清定法師編《首楞嚴經》科判科判摘選經題略釋科判分三   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序分第一   起教因緣  (卷一「如是我聞」至歸來佛所)通序別序正宗分第二   全經宗要 (卷一「阿難見佛」至卷十「不戀三界」)
  • 楞嚴經三科判03 : 拜佛是以佛為榜樣,要把頻率調整跟佛一樣愈拜愈像佛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1-70淨界法師楞嚴經要義(全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全)楞嚴經三 科判與序文翻開第1頁,【圓瑛法匯序一】,這個序文非常重要,在講經以前,先來一個簡單的介紹,叫做序文。通常有自序,就是自己寫的序文,就是為什麼要寫這一部《楞嚴經講義》?另一個是請有德行的法師,或德高望重的護法居士大德,來作這個序文,共襄盛舉這一本《楞嚴經講義》的完成,看看大家對圓瑛法師的評價是如何?因此這個序文可是很重要的!